建國初有10萬女軍人,但最初被授銜的卻少之又少,原因令人遺憾


建國初有10萬女軍人,但最初被授銜的卻少之又少,原因令人遺憾

(電視連續劇《東方》)


1955年評銜受蘇聯模式影響很大。在制定評銜框架時,蘇聯顧問建議比照蘇聯的軍銜制,對女軍人的授銜條件和人數進行嚴格限制,為此中央軍委早在1952年12月就召開會議,做出了陸續轉業復員十萬女軍人的決定。

到1955年評銜時,國防部在部長彭德懷的主持下,又出臺了一個名為“處理和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的文件。該文件不僅硬性規定大部分女軍人都必須限期退役,而且還使用了“處理”、“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等詞句,這意味著她們即使還未退役,也只能是被“留用”的“工作人員”。

如果說十萬女軍人復員的決定尚屬大勢所趨,國防部的文件從名稱到內容、措辭,都讓一部分女軍人感到難以接受,也因而對彭德懷產生了意見。


建國初有10萬女軍人,但最初被授銜的卻少之又少,原因令人遺憾

(電視連續劇《井岡山》)


由於做了這樣近乎苛刻的限制和規定,一大批同樣對新中國建有功勳的女軍人在評銜前就陸續離開軍隊,或到地方院校學習,或直接復員轉入地方。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很早就參加革命的著名女革命家,如蔡暢、鄧穎超、康克清、張琴秋等。

蔡暢和鄧穎超是共產黨內的“老大姐”,兩人都是大革命時期就入黨的老黨員。康克清上井岡山時只有十八九歲,她也是井岡山時期真正能打仗的兩名女戰士之一(另一位是譚震林的前妻蔣秀仙)。張琴秋曾任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婦女獨立團團長兼政委,為紅軍時期唯一的女高級指揮員。

這些女軍人的貢獻並不比男軍人差,但她們在戰爭中所需要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代價,卻往往超過男軍人。例如張琴秋在西征時不僅失去了自己剛剛分娩的孩子,還落下了嚴重的婦科病,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據統計,首次參加評銜的女軍官不足五千人,佔授銜軍官人數的百分之一還不到,其中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只有李貞一人,女校官僅有幾十人,儘管事出有因,但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建國初有10萬女軍人,但最初被授銜的卻少之又少,原因令人遺憾

(電影《長征》)


今日薦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