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太平洋戰爭就海戰場而言,是以航空母艦、飛機和潛艇為主力的海空戰爭;就陸戰場而言,則是一場以島嶼登陸與反登陸為主要形式的兩棲戰爭;無論何種形式的作戰,日本陸海軍都輸得非常徹底。在喪失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情況下,日軍的島嶼防禦戰註定沒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太平洋戰場上的島嶼爭奪戰卻成為二戰時期最殘酷血腥的陸戰樣式。值得注意的是,美軍登陸的大部分日佔島嶼,尤其是中太平洋方向,都面積相對較小,難以容納大量部隊,加上日軍兵力分散,守軍多以一個聯隊為基幹,具體作戰指揮則由大佐聯隊長負責。然而,正是這些級別不算高的鬼子軍官卻把日軍兇悍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屢屢讓美軍頭破血流。本文就盤點五位令美軍頭疼不已的大佐級日軍指揮官。

瓜島亡魂:一木清直

在侵華戰爭史上,挑起盧溝橋事變的一木清直可謂眾人皆知,當時他是少佐大隊長,正是他所屬的部隊在宛平城外演習,進而以"士兵失蹤"為由挑起戰端。不過,他的葬身之地並不在中國,而是在遙遠的南太平洋。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侵華急先鋒一木清直在瓜島戰場上找到了葬身之地。

一木清直於1892年10月16日出生在靜岡縣,1916年從陸軍士官學校以第28期畢業,1936年出任中國駐屯軍步兵第1聯隊第3大隊長,參與了盧溝橋事變,後歷任步兵學校教官,步兵學校材料廠廠長等職。1941年晉升大佐,被任命為第7師團步兵第28聯隊長。值得注意的是,一木曾三度在步兵學校任教,步兵戰術基礎非常紮實,對於白刃突擊也是推崇備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以第28聯隊為基幹編成一木支隊,由一木清直任支隊長,全隊約2400人,計劃協同海軍佔領中途島。由於中途島海戰的慘敗,登陸行動取消,一木支隊折回關島待命。8月7日,美軍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一木支隊轉調南太平洋。8月16日,一木率先遣隊916人乘坐6艘驅逐艦先行開赴瓜島,第二梯隊約1500人乘坐運輸船出動,預定晚四天登陸,屆時發起進攻,奪回機場。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表現短吻鱷溪之戰中,一木支隊向美軍陣地發起白刃衝鋒的畫作。

8月19日凌晨,一木支隊先遣隊在亨德森機場以東30公里處登陸,每名士兵攜帶彈藥250發,給養可支持一週。日軍情報稱登島美軍只有6000人,且士氣低落。一木對於夜戰近戰頗有自信,認為美軍嬌生慣養,戰意不堅,只需刺刀衝鋒即可打垮,於是不待第二梯隊抵達就率領800餘人向機場挺進。8月20日,日美尖兵遭遇,美軍察覺日軍動向,在短吻鱷溪西岸佈防。8月21日凌晨,一木支隊強攻美軍防線,遭到猛烈火力阻擊,被成片打倒,但後續日軍仍不顧炮火,高呼萬歲,挺著刺刀繼續衝鋒,讓美軍驚駭不已。兩輪衝鋒後,日軍死傷殆盡,河口沙洲上屍橫遍野。天亮後,美軍投入坦克,並在上游渡河迂迴側後,日軍殘部被包圍,一木清直在焚燬軍旗後剖腹自殺。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在短吻鱷溪之戰中被美軍擊斃的日軍士兵,一木大佐也兵敗自盡。

短吻鱷溪之戰美軍以35人陣亡、75人受傷的代價擊斃近800名日軍,贏得相當輕鬆,但是日軍瘋狂的衝鋒和寧死不降的頑固給美軍造成強烈的精神衝擊,他們漸漸明白與之面對的敵人不能以常規軍事教條來揣度,獲得了應對日軍的第一手寶貴經驗。

阿圖島玉碎:山崎保代

阿圖島位於阿留申群島最西端,也是美國版圖最邊緣的一塊領土。1942年6月中途島-阿留申攻略期間,日軍佔領了阿圖島和基斯卡島,這是二戰時期僅有的被日軍佔據的美國領土。1943年5月,美軍出兵收復阿圖島,率軍據守的日軍指揮官就是山崎保代大佐。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奉命防禦阿圖島的北海守備隊第二地區隊長山崎保代大佐。

山崎保代於1891年10月17日出生於山梨縣,先後在名古屋陸軍幼年軍校、中央幼年軍校、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於1913年以第25期畢業,歷任中隊長、大隊長、聯隊副官,曾在西伯利亞和中國戰場作戰,1940年3月晉升陸軍大佐,出任步兵第130聯隊長。1943年2月,山崎保代被任命為北海守備隊第二地區隊長,負責阿圖島的防禦,他於4月間乘伊-31潛艇登島赴任,此時距離美軍登陸不到一個月。由於受到美軍海空封鎖,日軍補給困難。阿圖島守備隊共有兵力2650人,而且物資匱乏,而美軍登陸兵力為第7步兵師10000餘人,相差懸殊。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1943年5月11日,美軍第7步兵師的部隊登上阿圖島海岸。

1943年5月11日,美軍登陸。由於兵力不足,山崎放棄了在灘頭防禦的計劃,將主力部署在內陸,利用島上覆雜的山地地形節節抵抗,加上當地氣候惡劣,雨雪交加,給美軍推進造成了極大困擾。日軍士兵在山地防禦戰中表現出非常優良的戰術素養和頑強的意志力,拼殺至最後一槍一彈,決不投降。美軍原計劃三天結束戰鬥,結果戰鬥持續超過兩週。5月29日凌晨,山崎大佐率領最後300餘名殘兵發起萬歲衝鋒,他右手持刀,左手持軍旗,帶頭衝在前面,一度突破了美軍防線,最終全部被擊斃,日軍的最後行動令美軍極為震撼。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在5月29日的萬歲衝鋒中被擊斃的日軍官兵。

經過十九晝夜的激戰,美軍收復阿圖島,有549人陣亡、1148人負傷,而非戰鬥減員更高達1800餘人,日軍自山崎大佐以下2600餘人殞命,僅28人被俘,論傷亡總數,美軍超過了日軍。阿圖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首次日軍島嶼守軍全軍覆滅的戰例,日軍在報道此戰時首次使用了"玉碎"一詞,因此也被稱為第一次玉碎戰。作為玉碎先鋒,山崎保代被追授兩級軍銜,晉升陸軍中將,被奉為軍神。

比阿克惡鬼:葛目直幸

比阿克島位於新幾內亞北部,島上地形適於修建機場,戰略位置重要,被日軍視為"澳北的天王山",稱其"價值抵得上10艘航母",派出重兵駐防。1944年春季,美澳聯軍計劃奪取比阿克作為之後進攻印尼和菲律賓的跳板,一場惡戰隨即爆發,而日軍防禦的組織者就是葛目直幸大佐。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在比阿克島戰役中被擊毀的日軍九五式坦克。

葛目直幸於1890年10月10日出生於高知縣,1913年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為第25期畢業生,1918年隨步兵第22聯隊開赴西伯利亞作戰,之後歷任中隊長、大隊長、聯隊副官等職,1937年晉升大佐,1941年7月出任第36師團步兵第222聯隊長,前往中國戰場作戰。1943年10月,第222聯隊調往比阿克島駐防,當時島上雖有上萬日軍,但多數為工程、航空和後勤單位,真正有戰鬥力的只有以第222聯隊為基幹的4500人,葛目直幸兼任比阿克支隊長,全盤指揮防禦作戰。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在比阿克戰場上,美軍步兵在坦克支援下清剿藏身於叢林中的日軍。

1944年5月27日,以第41步兵師為主力的美軍約12000人登陸比亞克,後增兵至15000人。葛目直幸以保衛機場為核心展開防禦作戰,指揮日軍向美軍展開持續的反擊和夜襲,一度將美軍一部包圍於海灘,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經過近兩週的拉鋸,美軍憑藉兵力火力優勢擊退日軍,佔領機場。鑑於部隊損失較大,葛目大佐改變戰術,率領餘部轉入海岸附近山地的洞穴陣地內做持久抵抗,通過連續襲擾阻止美軍使用機場。6月下旬,美軍動用三個團的兵力對日軍展開清剿作戰,大量使用火焰噴射器清除洞穴,迫使日軍向內陸撤退。戰至7月2日,日軍戰鬥部隊消耗殆盡,葛目大佐於當日剖腹自盡。然而,殘餘日軍的零星戰鬥又進行了一個多月,直到8月17日比阿克戰役才真正落幕。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戰役結束後,美軍在調查日軍曾經據守的西洞窟陣地。

比阿克島戰役是盟軍在新幾內亞作戰中遭遇抵抗最激烈的戰鬥,在持續兩個多月的激戰中,美軍有471人陣亡,2443人受傷,因為疾病等原因造成的非戰鬥減員高達7200餘人,而日軍死亡超過10000人。葛目直幸以劣勢兵力持久抵抗超過一個月,受到昭和天皇的致電嘉獎和南方軍司令部頒發的感狀,並在死後特晉兩級為陸軍中將。

貝里琉頑石:中川州男

1944年9月,美軍計劃在帕勞群島奪取一處前進基地,以掩護之後對菲律賓的攻勢,他們選定了建有機場的貝里琉島,一個只有16平方公里的小島,以精銳的陸戰一師為主攻,即將與之對陣的是同樣以精兵自詡的第14師團步兵第2聯隊,聯隊長為中川州男大佐。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步兵第2聯隊長兼貝里琉守備隊長中川州男大佐。

中川州男於1898年出生於熊本縣,1918年以第30期畢業生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歷任中隊長、大隊長,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隨步兵第79聯隊赴華,曾在天津、山西等地作戰,次年被推薦進入陸軍大學專科進修,之後歷任旅團參謀等職,於1943年3月晉升大佐,出任步兵第2聯隊長。1944年4月,第2聯隊調防貝里琉島。貝里琉守備隊以第2聯隊為基幹約10000餘人,由中川大佐統一指揮,他在研究了歷次島嶼防禦戰的經驗後,結合島上地形特徵,制定了縱深防禦、持久作戰的方針,準備讓美軍流盡鮮血。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4U戰鬥機向日軍據守的山頭投擲汽油彈。

1944年9月15日,美軍登陸貝里琉。中川以一部兵力依託海岸工事展開激烈抵抗,主力則固守島嶼中央的山地陣地。美軍登陸三天後基本控制了機場和海岸線,但日軍主力盤踞島嶼中部的山區,利用崎嶇複雜的地形和如同蟻巢的洞穴構建了一個殺戮迷宮,在規避美軍優勢火力的同時,以近戰火力大量殺傷美軍,徹底貫徹了"一人一殺、一發一殺"的作戰方針,同時以夜間襲擾滲透打擊美軍後方陣地,使得整個戰鬥曠日持久且血腥無比。在交戰期間,天皇曾11次嘉獎中川部隊,第14師團也先後3次授予其感狀。激戰一個月後,彪悍的陸戰一師因傷亡近半而被陸軍第81步兵師替換,此後美軍改變戰術,以坦克、噴火器、炸藥包和汽油彈逐個清除日軍洞穴陣地,穩步推進,而後援斷絕的日軍日漸消耗殆盡。11月24日,中川大佐在發出訣別電報並焚燬軍旗後剖腹自殺,三天後美軍宣佈佔領全島。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向貝里琉中部山區挺進的美軍部隊,可見地形險惡難行。

這場預計三天的戰役整整打了73天。美軍投入兵力47000人,陣亡2336人,負傷8450人,而日軍萬餘人基本全軍覆滅。貝里琉島之戰作為太平洋戰爭中最殘酷的島嶼爭奪戰之一被載入史冊,中川大佐也獲得了追晉陸軍中將的死後哀榮。

沖繩狡狐:八原博通

1945年4月1日,美軍第10集團軍20萬人在如林戰艦和如雲戰機的掩護下登上衝繩島海岸,意外的是海灘上寧靜如常,全無槍炮喧囂,令美軍誤以為是愚人節的玩笑。幾天後,當美軍在南部群山中遭遇猛烈阻擊時,他們意識到這將是太平洋戰爭中最艱難的戰役,而制定沖繩防禦戰略的人就是第32軍高級參謀八原博通大佐。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陸軍中佐時代的八原博通,他是日本陸軍中少有的"美國通"。

八原博通於1902年10月2日出生於鳥取縣,自幼便有才子之名,學業成績優異,頭腦聰慧靈活,於1923年7月以第五名成績從陸軍士官學校第30期畢業,獲得恩賜銀懷錶,之後進入陸軍大學深造,是該校最年輕的入學者,1929年成為陸大第41期畢業生,成績排名第5位,獲恩賜軍刀。1933年至1935年,八原博通作為陸大優等生赴美留學,曾進入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深入研究了美國陸軍的戰術和美國社會,成為日本陸軍中少有的"美國通"。歸國後,八原歷任陸軍大學教官、軍參謀、大本營作戰參謀、駐泰國武官等職,尤其出使泰國期間廣泛收集情報,為此後日軍橫掃東南亞提供了重要助益。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陸軍大學的首席畢業生及5名優等生可獲御賜軍刀,被稱為"軍刀組"。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八原作為第15軍參謀參與緬甸作戰,功勞頗大,但其性格倨傲,為人狂放,與同僚上司關係不佳,被調回本土擔任陸大教官,於1943年3月晉升大佐。1944年3月,受第32軍司令官牛島滿中將所請出任高級參謀,全盤擬定沖繩防禦計劃。基於對美軍的瞭解和歷次反登陸作戰的得失,八原主張放棄水際灘頭反擊,而是將兵力集中於沖繩南部山區,依託有利地形和坑道工事持久抵抗,大量殺傷美軍。八原深知沖繩失守只是早晚,他力圖儘可能地拖延戰事,為本土組織防禦贏得時間。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第32軍指揮部舉行作戰會議,左數第一人為軍司令官牛島滿中將,其右側依次是八原博通參謀和長勇參謀長。

第32軍依據八原的計劃放棄灘頭,在首裡防線展開阻擊,令戰鬥陷入僵局。軍參謀長長勇中將力主反擊,日軍於4月12日不顧八原反對全線轉入反攻,雖一度突破美軍防線,但在炮火下損耗相當兵力,被迫再度轉入防禦。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美軍才逐漸將日軍壓縮到沖繩南端,最終在6月22日宣佈佔領全島。然而,包括美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爾中將在內的2萬名美軍死亡,超過5萬人受傷,而日軍傷亡超過10萬!沖繩戰役成為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傷亡最大的一場戰鬥,而這個結果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八原制定的有針對性的防禦策略,他也因此獲得了戰術家的名聲。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在沖繩戰場上苦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這場戰役讓美軍蒙受7萬人的傷亡。

沖繩失守之際,八原博通本想自盡,被牛島滿命令嘗試逃離以保存經驗,以利本土決戰。八原換上便裝偽裝成英語老師企圖矇混過關,還是被美軍識破被俘。戰後,八原復員歸鄉務農,於1981年5月7日去世。

結語

本文列舉的五位日軍大佐級軍官可以視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陸軍逐步認識美軍實力並改進戰術的標誌性人物:殞命瓜島的一木清直代表了戰爭初期日本陸軍的驕狂自信和對美軍的無知,結果貿然進攻,兵敗身死;山崎保代指揮的阿圖島防禦戰則預示了戰爭後期日美島嶼攻防的基本模式,日軍將在後援斷絕的情況下頑固抵抗到死;葛目直幸在比阿克島的作戰顯示了日軍從水際灘頭抵抗向縱深持久防禦的戰術轉變;中川州男在貝里琉島的死鬥充分驗證了縱深防禦戰術和洞穴防禦陣地的威力,其作戰經驗將在硫磺島和沖繩島得到更深程度的應用;由八原博通主導的沖繩戰役將日軍島嶼防禦戰術的發展推進至頂端,造成了戰爭中美軍最大的傷亡數字,從某種程度上也是未來本土決戰的預演。然而,無論這些日軍軍官如何驕悍狠辣,殫精竭慮地籌劃防禦對策,驅趕部下送命,都無法改變日本最終戰敗的結局。

讓美軍吃到苦頭的陸軍大佐們,多數斃命異鄉,唯一人例外

■1945年9月2日,登上"密蘇里"號戰列艦甲板的日本投降代表們。


傑米揚斯克,本是蘇德戰場上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鎮。1942年初,10萬德軍被圍於此,這是歷史上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德軍部隊被包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是創造了人類空運史的奇蹟,首次對超過10萬人規模的部隊進行全面、長時間的空中補給。包圍圈裡的德軍官兵在惡劣得令人難以想象的自然環境中經受住了最殘酷的考驗,在最艱難的絕境中完成了對自身的救贖——他們頑強的抵抗了多達150萬蘇軍長達四個月的圍攻,最終在春暖花開之時迎來了自由。

這是裝甲鏟史官的第一個系列專欄,請各位粉絲不溫不火的友情支持。

更多軍事歷史內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裝甲鏟史官(ID:PanzerCS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