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無論是單細胞的細菌還是沒有核酸的病毒,都不是什麼罕見的東西,從生命誕生之初開始 ,它們作為地球上第一種生命形態就已經演化了數十億年。這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細菌和病毒,無論是數量還是物理質量都超過了世界上所有動植物的總和,誇張的說,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被細菌和病毒包圍的世界中。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顯微鏡下的細菌群落

不過,我們大不必談“菌”色變,因為大部分的細菌和病毒都是無害的,例如幫助人們消化的乳酸菌和吞噬細菌的噬菌體等,否則人類也不會繁衍發展到現在。當然,在龐大的基數和頻繁的變異下,總會出現一些致命的細菌和病毒,進而在人類歷史上引發慘絕人寰的大災難。這種由細菌和病毒引發的災難,我們稱其為“瘟疫”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充滿“科技感”的噬菌體

十四世紀中期,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就是一場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的超級瘟疫。這場由老鼠引發的瘟疫,在糟糕的衛生環境,落後的醫療技術,腐朽的宗教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造成了歐洲2400萬人死亡,佔到了當時人口的1/3。這場發生在異國他鄉的災難太過遙遠,我們今天將重點放在發生在100年前的中國,奪走了6萬多人生命的東北大鼠疫,去還原那場災難,去了解百年前的中國人是如何對抗疫情的。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唯利是圖的代價

19世紀末20世紀初,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取消了東北關禁,大量失地破產的流民湧進東北,形成了闖關東的浪潮;與此同時,俄國人和日本人加速對中國東北的勢力擴張,進一步刺激了東北地區的近代化過程,東清鐵路、南滿鐵路的建設,使得鐵路沿線的哈爾濱、長春、奉天(瀋陽)崛起成為東北的商業重鎮。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中東鐵路

人口的激增和商業的發展,刺激了皮革貿易,尤其是貂皮貿易在寒冷的東北迅速發展。然而,僅僅獵取東北及俄國遠東地區原生的貂類生物的皮毛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劇增的市場需求。在利益的趨勢下,人們將獵取皮毛的對象轉向了旱獺,也就是那隻會“啊啊啊”叫的土撥鼠。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當時的人們發明了一種工藝,將旱獺的皮毛進行適當的加工,使其成色堪比貂皮,一時成為市場的寵兒。1910年,每張旱獺皮的價格比1907年猛漲了6倍,僅從滿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獺皮就由1907年的70萬張暴增至1910年的250萬張,可在賺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人們卻忽略掉了背後巨大的危險。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時至今日,東北人對貂皮大衣依舊情有獨鍾

前文中說到的黑死病,又稱腺鼠疫,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所謂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以通俗的理解為一種野生動物自帶的疾病。老鼠患病後,主要由叮食過帶病老鼠的跳蚤將病毒傳給人類,進而引發大規模鼠疫。雖然在1894年,瑞典細菌學家耶爾森確定了老鼠是鼠疫的感染源,並發現了致病的鼠疫桿菌,但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一場浩劫就這樣在旱獺皮編織的利益網中蔓延開來。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鼠疫大爆發

鼠疫作為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在鼠類中並不罕見,鼠類一旦染上鼠疫,就會失明、失聲、行動遲緩,並被同類驅逐出巢穴。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有經驗的獵人能夠分辨出患病的旱獺,只獵取健康的旱獺皮毛,但隨著市場需求的激增,在利益的趨勢下,大量的沒有狩獵經驗的勞工被僱傭去獵取旱獺,更有一些獵人明知旱獺已經患病卻依然對其進行狩獵,將病菌帶進集市,最終引發了覆蓋東北全境,波及關內多地的大鼠疫。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1910年夏秋之交,俄國遠東地區的達斡利亞,一名受俄國皮毛商人僱傭,捕捉旱獺的華工感染了鼠疫。受僱的華工往往居住在簡陋的窩棚之中,幾十人擁擠在一個大通鋪上,一旦有人染上鼠疫,很快就會傳染給其他人。到了九月中旬,與患者同住在華工棚內的七名華人受其傳染暴死,俄國人馬上明白了這是一場瘟疫,立即將棚內華工全部驅逐回東北,並將華工的棚屋、衣物、行李全部焚燒。

10月19日,被驅逐的華工中,有兩人來到邊境城市滿洲里暫居。10月25日,兩人相繼病發死亡,成為中國境內第一例死於鼠疫的患者,緊接著,與這兩人有過接觸的房東和其他客人也相繼染病身亡,成為滿洲里鼠疫的開端。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染疫病人,先發燒,次咳嗽,繼以吐血,不敷日即身亡,死後皮膚呈紫紅色”,由於病情爆發迅速,染病者不出幾日便暴死,再加上傳統醫療手段根本無從治療,中國人也意識到這是一場瘟疫。當瘟疫的消息從滿洲里蔓延開來,恐慌的人們沿著鐵路、公路四散而逃,而染病而不自知的患者在這場大逃離中,將鼠疫傳向東北各地。

10月27日,北滿中心哈爾濱出現疫情,之後的疫情發展一發不可收,由北向南沿交通路線傳遍東北全境,一時“疫氣蔓延,人心危懼”,“死屍所在枕籍,形狀尤極慘然”,整個東北被死亡氣息所籠罩。更為危急的是,1911年春節將至,大量闖關東的勞工返回關內,疫情開始在人口更為密集的河北、京師、山東、熱河等地傳播。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鼠疫傳播方向

據災後統計,此次發生在1910年下旬,持續了大半年的鼠疫,造成累計6萬餘人染病身亡,東北作為重疫區,染疫死亡51155人,其中濱江府(哈爾濱)染疫死亡5693人,長春府染疫死亡5827人,奉天府(瀋陽)染疫死亡2579人,累計染疫死亡500人以上的府廳達23個,而山東受春節回鄉流影響,也有近1500人染病死亡。由於病死的人太多,以至於棺材銷售一空,人們不得不用蒿草裹屍,草草掩埋逝者。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此外,醫療條件落後的個別鄉村地區甚至出現人口絕跡的現象,“宣統二年臘月末,大嶺區大嶺村前紅石砬屯郭老十,在大嶺街開‘魁升元’旅店,有兩名哈爾濱來的客商死於店內。緊接著一名店員病死。郭老十回家過年,除夕病死,停屍五天,致全家53口人,死亡32人口,隨後殃及全屯。老胡家7口病死6口,全屯死亡近百口,至正月二十日終熄。”

國士無雙伍連德

由於疫情爆發迅速,“官方除將病人隔離,規定死亡後,酌給埋葬費外,並無具體防治辦法”,再加上俄國和日本藉助防疫驅逐華人,加緊在東北的殖民擴張,致使東北局勢愈加危急。1910年末,東北三省總督錫良上書清廷,請求派遣專業人員前往東北防治鼠疫,清政府隨機任命外務部左丞施肇基為治疫大臣,主持東北防疫事宜。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伍連德

雖然施肇基曾在東北任職,熟悉東北當地形勢,也有非常強的外交能力,但對醫學和防疫的瞭解卻十分有限,於是施肇基一份電報,找來了著名的細菌學家、醫學博士伍連德,參與東北防疫工作,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第一次科學防疫實踐,而伍連德也通過這次東北防疫,打開了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道路,成為中國現代醫學的領奠基人。

伍連德,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的一個華僑家庭,從國籍上來說,伍連德是一個實打實的外國人。青年時期的伍連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醫學,1903年在細菌研究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與次年返回馬來西亞從事醫學研究。1907年,伍連德受清政府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由此開始了他服務祖國醫學事業的三十多年生涯。

1910年12月24日,接到施肇基電報的伍連德抵達哈爾濱,親眼目睹了人間慘狀的伍連德馬不停蹄的開始研究疫情的應對措施。12月27日,伍連德通過解剖樣本,發現了鼠疫桿菌,確定了這場席捲東北的瘟疫為

肺鼠疫一種可以通過飛沫傳播鼠疫,並用紗布和過濾棉發明自制了伍氏口罩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伍氏口罩

但是當時的西洋醫生,都認為發生在東北的鼠疫和幾百年前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沒什麼區別。在前文中介紹到,黑死病是一種以鼠類為傳染源,通過跳蚤叮食傳播的腺鼠疫,因此把東北鼠疫等同於黑死病的西洋醫生認為伍連德提出的飛沫傳染是無稽之談。

時任天津北洋醫學堂的法國醫生梅思耐自視甚高,獨自前往哈爾濱考察病情,並拒絕與伍連德合作,也拒絕了佩戴口罩的建議,結果在抵達哈爾濱不到一週後,梅思耐染病身亡。在梅思耐之後,英國醫生傑克森同樣也因為不帶口罩而染病身亡。

“權威”們以身試疫,證明了東北鼠疫是可以通過飛沫傳播的變種鼠疫,同時也確定了伍連德東北總醫官的地位,隨後在清政府的支持和伍連德的帶領下,各種防疫措施相繼頒佈。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佩戴口罩防護服的醫護人員

第一,分區隔離。伍連德將哈爾濱疫情最嚴重的傅家甸進行分區隔離,並要求居民和戒嚴的軍警佩戴標識,往來各區,須請路條。同時在地方官員的配合下,徵用學校、教堂等建立臨時醫院,對患者和疑似患者進行隔離治療。

第二,交通管制。伍連德從長春徵調1160名陸軍官兵,訓練衛生警察,管制交通,稽查出入人員。清政府則調派陸軍駐紮在山海關一帶,設卡嚴防,禁止一切客物私自流入關內地區,並與日俄交涉,停開檢疫東清鐵路、南滿鐵路,防止疫情通過鐵路繼續傳播。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軍警隔離

第三,焚屍消毒。由於疫情氾濫,死亡人數太多,大部分屍體都來不及掩埋,為了避免屍體二次傳染,伍連德上書清政府,通過了對病逝者的屍體進行焚燒處理的辦法,在疫情面前,“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觀念第一次被打破。在1911年1月30日,伍連德集中火化了2000多具屍體,並將骨灰埋入土中,俄國人隨後也參照伍連德的方法集中火化了1466具屍體,而在長春,累計火化了4643具屍體,使大部分屍體都得以妥善處理。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對疫死者住所進行消毒

第四,捕滅鼠類。由於鼠類是這次瘟疫的傳染源,為了掐滅源頭,在伍連德的建議下,一場浩浩蕩蕩的滅鼠運動在全國展開,各地相繼成立捕鼠委員會,制定滅鼠獎勵政策,如東三省獎勵給捕鼠者每隻7個銅幣。捕殺的老鼠,統一上交至各捕鼠委,再進行集中焚燒,由此切斷鼠疫源頭。

至1911年1月底,伍連德主治的哈爾濱地區,鼠疫日漸低減,到3月1日,再無一人因疫情死亡,到4月底,其他地區相繼宣佈肅清鼠疫。這場從1910年10月儲蓄到1911年4月的大疫情,在清政府的即時應對和伍連德等中外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最終順利解決,遏制了鼠疫在全國範圍的傳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成為中國防疫歷史上的奇蹟,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抗疫鬥爭,引發了中國歷史上一場衛生革命。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鐵路幹線上的檢疫人員

1911年4月3日,在奉天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結束後,永久性防疫機構——滿洲防疫事務所成立,批覆修建哈爾濱醫院、滿洲里醫院、齊齊哈爾醫院、同江醫院等一批近現代醫院,現代意義的公共衛生體系在防治鼠疫的背景下得以建立。

1912年和1919年,哈爾濱兩度爆發霍亂,1921年哈爾濱再次爆發鼠疫,但在伍連德和其建立的現代衛生防疫體系下,都順利解決,僅出現了極少的死亡病例,進一步驗證了科學的防疫措施,完善的衛生防疫體系是解決各種疫情的關鍵。

回到當下,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已經從武漢擴散至全國所有省市區,截止2月6日已經造成28060人感染,564人死亡,且確診人數還在增加,大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而面對兇猛的疫情,我們現在所做的和百年前伍連德博士在東北所做的大同小異,只不過我們現在有更完善的醫療體系,有更科學的衛生防疫知識,有更多專業的醫護人員,才能避免這次新型肺炎向更嚴重的一步發展。

100年前的中國人是怎樣對抗疫情的?

最後,無論是一百年前的鼠疫,還是十七年前的非典,亦或是現在的新型肺炎,其源頭都是人類在利益和慾望的縱容下,所引來的惡果。疫情之下,我們真的該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同野生動植物建立起科學的建康的和諧共處的準則,這無關於保護地球,而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參考文獻:

1910-1911年東北大鼠疫及朝野應對措施.焦潤明

20世紀初中國對疾疫的應對——略論1910~1911年的東北鼠疫.陳雁

論“防疫先驅”伍連德對東北鼠疫的控制踐行.周春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