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領銜國際研究團隊:睡眠時長較長的兒童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總體得分更佳

復旦領銜國際研究團隊:睡眠時長較長的兒童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總體得分更佳

來源/東方IC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炯強)睡眠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也是一個積極的生理過程,對於大腦正在快速發育的兒童至關重要。兒童睡眠時長與他們的認知能力、心理健康是否相關?對大腦結構發育有何影響?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由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為這些問題給出答案,在大規模人群中揭開了兒童發育時期的睡眠時長與腦結構,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關係。該研究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兒童的認知能力、心理健康(尤其是抑鬱症狀)顯著關聯,同時,與兒童大腦眶額葉皮層、前額葉、顳葉等腦區的腦結構指標密切相關。該研究有望為指導合理安排兒童睡眠時間,促進兒童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學依據。

睡眠問題是腦科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大部分的腦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帕金森病等都與睡眠問題密切相關。課題組在前期工作中揭示了抑鬱症與睡眠問題關係的腦調控機制,基於這些前期工作,圍繞備受關注的兒童睡眠問題積極展開相關研究。課題組利用統計分析方法,基於美國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的公開數據庫,對近1.1萬兒童睡眠時長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睡眠時長與兒童認知功能打分以及心理健康打分如抑鬱打分、焦慮打分等顯著關聯,睡眠時長較長的兒童在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方面總體要比睡眠時長較短的兒童好。睡眠時長與眶額葉皮層、前額葉、顳葉、楔葉以及緣上回等腦區的皮層面積呈正相關。此外,隨訪分析表明,基線水平的抑鬱打分與一年後的睡眠時長成負相關。

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建議6至12歲兒童的理想睡眠時長為9-12小時。但是隨著課業壓力的增大、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體育社交活動的頻繁,睡眠不足與睡眠障礙問題在世界各地的兒童和青少年中已經非常普遍。之前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60%的青少年在上學期間睡眠不足8小時。而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全國有62.9%的青少年兒童睡眠時長不足8小時。

“我們的發現表明,與睡眠時間9-11小時的兒童相比,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兒童的行為問題總分平均要高53%,而認知總分則平均低了7.8%。這凸顯了充足的睡眠對於兒童認知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馮建峰介紹,“此外,我們還發現睡眠時長與腦結構顯著相關。因此,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時間對於孩子的腦發育、認知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義。”

“研究揭示了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能力、精神健康以及腦結構的關係,並發現兒童的抑鬱問題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睡眠時長的下降,但睡眠、腦以及行為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復旦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程煒表示。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重大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計劃等的經費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