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最近有些家长问:如何才能正确的认知自己的孩子,不能正确认知孩子,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提出这些问题的家长一般都是初二以上学生的家长,而且以高中学生的家长居多:孩子长大了,打不得、骂不得了,家长还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揉入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当中去,但是却发现总是做不到,孩子的世界自己好像已经屏蔽自己了,但又不甘心,所以就希望能多了解一下孩子,以便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所掌握,甚至是有所掌控。

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如果一个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心备至、参与很多,那么了解孩子还是很容易的。一般来讲孩子刚开始都是很简单的:

刚出生的正常孩子,主要是自然的生理感官,疼、热、冷、氧、饿、体位等,能看到、能听到、能感触到,这个时候社会化的意识基本没有、所谓的价值观也没有,影响情绪的都是生理方面的反应,有恐惧(如大声)、没有理性判断(如高处的危险)。

但随着家长抚育孩子,孩子逐渐的长大,对外部事物接触感知的越来越多,形成的经验、认知也越来越多,比如什么会烫、什么疼等,在家庭成员中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瞪眼是不好的、微笑和亲密的、大声喊是在呵斥等等。影响孩子情绪的事物越来越多了。很小的时候被大人呵斥还会笑,因为那时孩子不知道呵斥是态度不好,但经验多了就知道了。

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慢慢的长大了,可以自己行走、运动、玩耍、交友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家长的作用越来越大了:家长管得多、看得严、束缚得多,孩子就容易拘谨、畏手畏脚、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缺乏主见。家长管的少,放手多,这种情况下孩子成长的随机性就比较大了,如果身边有个爱欺负人的邻居小朋友,孩子经常受欺负,就容易形成孤僻、畏惧、躲避、不自信的心理和性情;如果身边有个喜欢帮助人的邻居小朋友,孩子就容易乐观、开朗、自信、合群的心理和性情。

孩子也在慢慢的给自己、给他人、给周边的事务开始定位:大狗是危险的、小鸡啄人也很疼不要碰它、小鸡啄一下也啄不坏没事的、我的爸爸妈妈没有小明的爸爸妈妈关心人、我家钱少不能乱买东西、我家条件好不用吃苦等等。

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情绪模式和价值观了:因为别人的一个白眼而生气、因为一个女孩的微笑而开心的不得了、由于体质弱觉得自己应该避免和强壮的人冲突、由于自己的体质弱觉得自己应该锻炼身体保护自己等等。在因为身体弱,到底是避免冲突还是锻炼身体的价值选择上,家长的引导很重要,如果家长不引导的话,就比较随机了,关键看孩子遇到哪类投脾气的人,如果遇到一个健身教练投脾气,那很可能就健身,如果遇到一个文人老师投脾气,很可能就养成避免冲突了的心理了。

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意识的逐渐形成,孩子也在开始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心理,既我的自尊、我的自我认同感来自于哪里,是家庭条件、是个人的美貌、还是学习成绩?当然,最差的就是个人没有自我认同感的内容,而是完全自卑的。

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到了七、八岁,孩子在前期的教育和环境下会形成自己一定的风格,比如,专注力、进取心等。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很是肤浅,很多秉性仍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身体弱的人,偶尔尝到了健身的好处,就会从躲避冲突型的人际关系心理变为积极交往型的人际关系心理。但是有些方面的内容基本会定性了,特别是在生活环境、经济条件没什么大变化的前提下,更是如此,比如小心、谨慎型的行事风格,会逐步的强化和加强。

到了十几岁乃至高中以后,孩子长大了,各种观点、意识、价值观、智能感有很多就成型了,比如大脑勤快的和思维有惰性的、善于交往的和自己闷头做事的、一定要出类拔萃的和顺其自然的、骄奢蛮横的和投机取巧的等等;还有就是智能感模式,是学习中获取快乐、还是交友中获取快乐、还是在“混”中安然自得等等。这些都在和家长的互动以及和社会的互动中慢慢的形成了。

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到了高中,对孩子的认知主要包括:

1、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包括家境条件、自身条件、对条件的接受心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普通、出类拔萃、无所谓等)、和别人的关系(依赖、合作、无关等);

2、秉性:上进心、辛苦耐受力、安排事务能力和成事习惯、胆识与分寸、专注力和耐心;

3、智能感:安闲、专业工作、体育运动、游戏娱乐、武力、自尊的来源、自我认同感的来源。

4、个人未来的打算等。

到了成人之后,对大部分来讲,由于生存的压力,人的很多个性无法发挥和展示,只能屈从于现实的需要,而且在追求生存的条件和机遇时,人的进取心、辛苦耐受力、胆识与分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成人以后一生的差异。

插播:如何能够清楚的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