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蘇雪林為何用了半輩子辱罵魯迅?他們之間有何恩怨?

祗樹


魯迅“罵功”無人能敵,誰敢與之交鋒?除非要絕跡江湖自取滅亡。在他死後對他開罵的實屬“秋後算帳”。

蘇雪林之所以在魯迅生前自稱他的弟子逝世後對他開罵,純粹是因為“自保”。

她忌憚魯迅的“罵功”,因為在罵人這一項技能上,魯迅打敗天下無敵手。

自稱“弟子”,是為了討好魯迅這棵“大樹”,對魯迅瘋狂開罵是因為“倒樹”威脅不到自己的榮辱與生死了,盡情暢所欲言。

人死為大,入土為安是中國古訓。人才死立馬跳出來罵人,無異於"鞭屍",的確很不厚道。

從此可見,壓抑已久的蘇雪林的深仇大恨在魯迅死後如火山噴發,摧枯拉朽地湧入仇敵。

蘇雪林在自序中坦承:""我的那幾篇反魯文字,原來從魯迅學來,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魯迅一輩子運用他那支尖酸刻薄的刀筆,叫別人吃他苦頭,我現在也叫這位紹興師爺吃吃我的苦頭,不算不公道”。

言外之意是:你活著我不能把你怎麼樣,你死翹翹了又能奈我何?“罵魯”原因:

一、魯迅對蘇雪林的不屑一顧而產生的怨恨。

1928年,書局老闆李曉峰舉辦了一場宴會,當把名噪一時的蘇雪林介紹給魯迅認識的時候,魯迅微微點頭便離去。

身為上海某大學教師,剛出版一本新書正躊躇滿志的知名小網紅相當尷尬。

在家裡忍受著無望的婚姻,投入全部心血寫出的新書,風頭正勁沒想到卻被大人物視而不見,不心生怨恨才怪。

二、蘇雪林對魯迅的為人所不齒,替胡適抱不平。

敬胡憎魯,旗幟鮮明。她用三段話概括魯迅:人格是渺小,渺小,渺小;性格是兇惡,兇惡,兇惡;行為是卑劣,卑劣,卑劣。可見,蘇雪林對魯迅厭惡至極。

蘇雪林“平生取士,最喜的是有貞固不移之操,最惡的是朝三暮四,反覆無常的人”,胡魯二人可對號入座。"

她覺得,五四之後的每個男人都想有個女朋友,不管家裡是否有妻兒。

當時舊式的妻子從來沒有聽說過離婚,如今丈夫要走,有的自殺,有的出家,家庭悲劇層出不窮。女孩子也生活的更為放肆。”

厭此濁氣,蘇雪林選擇留洋,尋一方淨土。

魯迅與胡適經歷如出一轍: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寡母養大,留洋學習,包辦婚姻,母命難違,老式髮妻,勉強成婚,新派紅顏。

在對待紅顏知己上兩人行為大相徑庭。同為新文化運動領袖,魯迅把髮妻放在母親臥室,同新派妻子雙宿雙飛,生兒育女,盡享齊人之福。

胡適則不然,面對嬌滴滴的紅粉佳人,迫於老婆的“虎威”,只得忍痛割愛,在寬容與和諧中與江冬秀攜手一生。

胡適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

此話可彰顯胡適的仁厚善良。時人評價他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拋開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單看對待家庭這點,蘇雪林出於一個女性的擇偶標準,自然對魯迅深惡痛絕,更何況還有前面被“無視”的樑子如鯁在喉。

好鬥的魯迅卻罵胡適“能言鸚鵡毒於蛇”、“好向候門賣廉恥”,對此,儒雅的胡適從不公開應戰,並在魯迅死後替他出版文集。二者相較,蘇雪林的抱不平顯得仗義。

她用三段話概括魯迅:人格是渺小,渺小,渺小;性格是兇惡,兇惡,兇惡;行為是卑劣,卑劣,卑劣。

三、蘇雪林為楊蔭瑜出頭實為打抱不平。

蘇與楊同為天涯淪落人:二人出身書香門第,留洋學習,婚姻不幸,終身不嫁,致力學業。

楊蔭瑜生活的轉捩點與魯迅密不可分。據資料記載1925年的女師大風波原因有二:1、五卅運動爆發,女師大學生組織“滬案後援會”,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鬥爭。

2、學生借民主以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他們不但在公開場合遊行示威,還霸佔校舍,佔據教員辦公室,驅趕教師,公開場合衝擊楊蔭榆。

身為校長的楊蔭榆率領軍警入校,強迫學生搬出學校,宣佈女師大解散。

楊要開除學生運動領袖,其中有許廣平,當時與身為教員的魯迅談戀愛。

魯迅立即利用自己的聲望和輿論攻擊楊蔭榆為"北洋走狗、無恥、敗類、獨裁、寡婦、甚至性變態⋯⋯"楊蔭榆被趕下校長寶座,此後萬劫不復。

蘇州十年為療傷,人生履歷上四個字:教書育人。一個風華正茂的女性知識分子,心中只有教育,卻被一個同齡男性文人罵作“惡寡婦” “壞淫媒” “發春的”……

而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將楊蔭榆的臭名得以遠揚,永遠不得翻案。當時,她自費辦學,麻煩迭出。

蘇雪林回憶:“某大師私淑弟子們故意同她搗亂,將女師大舊事重提,指她為專制魔君、女性壓迫者、教育界蟊賊。"這令蘇雪林深為不平。”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後十九天,楊蔭榆被日本兵踢下河並槍殺。

在蘇雪林的眼中,楊蔭榆無疑是一個愛國的教育家,儘管在政治上有些迂腐,不識時務。因魯迅的罵行忍十年之辱卻永不能翻案,真是忍無可忍。

1936年,魯迅去世,全國悲聲四起,蘇雪林突然跳出來“反魯”,卻一時使自己變成了被指責的對象。從此,她走上一條“罵魯”的不歸路,義無反顧。

罵文化""實際上是一種不能""寬容異見""的具體表現,更是""獨斷與專制""在文化、思想上對人性的一種極大摧殘。

蘇雪林曾在文章中分析魯迅罵人是由於少年時候的貧窮環境所造成,而她的犀利狠毒、筆走偏鋒又何嘗不與其自幼的環境與婚姻相關呢?

二位儒雅的洋派知識分子所走的是一條潑婦罵架之路。


有書博物館


蘇雪林是魯迅的學生,但蘇雪林用半輩子罵魯迅,言語非常惡毒。她將“罵魯迅”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事業,令人啼笑皆非。那麼,蘇雪林為何要這麼做呢?她和魯迅之間又有什麼樣的恩怨呢?

蘇雪林在魯迅生前沒罵過魯迅

蘇雪林罵魯迅,始於1937年,那時候魯迅已經死了。1936年,魯迅的死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哀悼和震驚,在魯迅死後不久,蘇雪林就開始公開謾罵魯迅。

而在魯迅還活著的時候,蘇雪林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給予魯迅的作品非常高的評價,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忽然轉變,令所有人大為驚訝。

社會各界的反應

蘇雪林此文一發,引起社會厭惡。她給胡適先生寫信,胡適勸蘇雪林說,人們對於魯迅,都是“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魯迅沒你說的那麼不堪。況且魯迅剛死,你就來這麼一出,魯迅還是你的老師,你怎麼能這樣呢?

她又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信,當時蔡元培身患重病,不能受刺激,遞信人說這封信寫得太氣人了,就沒給蔡元培。不久後,蘇雪林將信直接發表在報刊上。胡適過了二十天才看見這封信,又給她寫信,說“你能不能正常一點”。

蘇雪林究竟罵魯迅什麼?

然而這並不能阻止蘇雪林對魯迅的謾罵,到魯迅去世三十週年的時候,蘇雪林又發表文章罵魯迅。主要內容是:

1.魯迅小時候窮,連學費都籌不起,後來決定行醫。

2.魯迅回國後當了老師和教務長,想謀個翻譯的活,被人拒絕了

——蘇雪林由此推斷:可見魯迅此人喜歡跳槽,不是一個忠誠的人!

3.魯迅的心理是病態的,因為他童年常常到當鋪典當東西,當鋪的夥計嘲笑過他個子矮,後來魯迅又到親戚家“乞食”。

——蘇雪林的結論是:由此可見,魯迅是個要強的人,而對比之下,胡適小時候也窮,但人家的心理怎麼就不變態呢?魯迅為什麼沒有胡適的胸襟呢?

4.魯迅曾經懷疑有人想殺他,曾在枕頭下藏了一把小刀,枕著刀睡覺。這證明魯迅此人非常多疑,做人實在是做得太苦了。魯迅授化學課程的時候,做氫氣實驗,忘了拿火柴,就回去取,離開教室前千叮嚀萬囑咐讓學生千萬不要亂動氫氣瓶,混入空氣後會爆炸。結果他回來以後氫氣瓶果然爆炸了,而原先前排的學生跑到後面去了。所以魯迅認為有學生動了氫氣瓶子。

——蘇雪林認為:這充分證明魯迅是個多疑的人(她說:魯迅先生你忒多疑了啊!)。

5.……

好吧,蘇雪林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在罵魯迅,絮絮叨叨,翻來覆去,抓住魯迅生活中的細節,來得出疑神疑鬼的結論,最後她誇獎自己“我寫得太精彩了”。

結論

從上面的梗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魯迅此人究竟怎麼樣,姑且不論,但蘇雪林此人,腦子是有病的。


豆子人民藝術家


說簡單點:蘇雪林與魯迅並沒有多大的仇,最多隻能說是有怨吧。

蘇雪林我不知道大家對她了不瞭解,她後來去了臺灣,曾經名聲與冰心差不多,是一位有才的女子。她是安徽人,那個時代雖然說人們思想剛剛發生轉變,但蘇雪林作為一名女人,就已經對自己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了,努力讀書,經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更給了接觸魯迅的文學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相逢的機會。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一開始是非常欽佩的,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魯迅的學生,按照現在的說法蘇雪林還是魯迅的一名粉絲呢!可是為何蘇雪林女士在魯迅死後,就不斷的攻擊魯迅呢?我認為是她的偏執以及為了名利。

1928年,蘇雪林出版了自己第一篇作品叫做《綠天》,她第一個把書給了魯迅,但是得到的並不是魯迅的賞識,只是對一個自己讀者的態度,刻板的回覆了她。這一切有可能都是蘇雪林的偏執所導致的,她認為自己對魯迅那麼崇拜,自己出書第一個也是給您看,你應該拿我和其他讀者不一樣。

據蘇雪林女士的自傳中,曾寫道蘇雪林和魯迅有過一次見面,是在一次作者的臥談會上,蘇雪林遠遠的就看見了魯迅,急忙向魯迅打招呼,但是魯迅對她只是輕微的點了點頭,蘇雪林的滿腔熱血和要說的話戛然而止,內心從頭涼到了底,滿懷憧憬,卻不歡而散。

這兩件對於魯迅來說都是小事,但在蘇雪林心中認為魯迅不應該這樣對她,她的一生走來,本就是高傲的,她不願這樣被魯迅看不起,因愛生恨,在魯迅死後對魯迅進行了抨擊。

並且蘇雪林罵魯迅已經由來已久,在魯迅先生還在世的時候,與胡適先生意見,觀點相左,是魯迅先生先罵的胡適,蘇雪林也是胡適的粉絲,由之前的小事和現在發生的事,她不再站在魯迅那邊了,多次在文章中罵魯迅,頗有點小家子氣。

後來,蘇雪林到了臺灣之後,繼續抨擊魯迅,我想一方面是因為臺灣與大陸的關係,她迎合臺灣,藉此表面自己的立場,另一方面應該是給自己刷“熱度”,我很難想象一個女人會因為兩件小事和與他的意見不一致就一直抨擊這個人,曝光自己,應該是她的真實目的。


歷史深度揭秘


蘇雪林,筆名綠漪,安徽太平人,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作家,和冰心有“冰雪聰明”之稱。她曾經非常敬重魯迅,對魯迅以師禮相待。然而蘇雪林卻在魯迅逝世後不久就開始對魯迅進行各種謾罵,一直罵了大半輩子(蘇雪林活了102歲),言語非常惡毒。昔日師生為何反目成仇,兩人到底有何恩怨呢?

蘇雪林出生在官宦世家,性格像個男孩子,直來直往。10多歲的時候因太過淘氣從私塾輟學,而後在家讀書,並一發不可收拾,廣泛的書籍閱讀奠定了她良好的文學功底。1919年,蘇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師範大學。在求學期間,蘇雪林在多種報刊上發表各類政論雜文60餘篇,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展現出非凡的創作天賦。而此時的魯迅是文學界的一面旗幟,尤其以雜文見長,蘇雪林自然對魯迅崇拜至極,並以學生自居。

魯迅逝世後,蘇雪林卻對魯迅進行各種謾罵。說他“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甚至稱魯迅的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而且一罵就是半輩子,蘇雪林態度轉變之劇,讓許多人摸不著頭腦。

一、有人說,這是因為魯迅曾經怠慢過蘇雪林。據說在1928年7月7日這一天,北新書局老闆設宴招待魯迅、林語堂、郁達夫等知名作家。蘇雪林因散文集《綠天》發行,也受到邀請。蘇雪林因是後起之秀,受到大家的追捧。但當她和偶像魯迅見面的時候,魯迅對她的態度很是冰冷,既沒有和她握手,也沒有禮節性的寒暄,只是朝她點了點頭罷了。蘇雪林感到非常尷尬,認為受到了魯迅的怠慢,於是對他心生忌恨,發展到後來的惡語相加。

二、蘇雪林為了討好國民黨政府。魯迅以筆為武器,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但蘇雪林後來卻成了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者,所以蘇雪林對魯迅進行攻擊也就合情合理了。特別是蘇雪林到了臺灣後,為了博取臺灣當局的支持,在魯迅逝世30週年發表了將近3萬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對魯迅進行各種攻擊。此文一出,迎合了當時的政治氛圍,深受蔣介石的喜愛,蘇雪林也因此迅速成為輿論“紅人”,並因此獲得了“教育部”的獎金。

我認為,第二個理由更為合理,第一個理由未免太過小肚雞腸了。


石頭說歷史


魯迅教書半生,學生很多,其中有兩個女學生,一個給了他家庭的幸福,另一個傾盡半生時間罵他。

給他幸福的是許廣平,罵他的叫蘇雪林。那麼蘇雪林究竟和魯迅有什麼仇什麼怨,竟窮盡半生來罵他呢?

(蘇雪林舊照)

蘇雪林出身於保守的小官吏家庭,受封建思想影響,她從小就註定要接受“女子無才便是德”和纏小腳的教育,畢竟這是當時主流社會對女性的要求。

不過,蘇雪林不肯隨大流,她渴望讀書,希望能通過讀書改變她的命運。

蘇雪林讀書的抗爭歷程,可謂非常艱辛,數次為了能得到讀書的機會,不惜哭泣、哀求、吵鬧……甚至起了自殺的念頭。

正是如此,家人才不得不退讓,斷斷續續讓她讀了書。

民國初年,蘇雪林憑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慶省立女子師範,隨後又考上北京女子高等師範。

蘇雪林早許廣平幾年入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當時,學校裡有不少知名教授,比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再加上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這些無不對蘇雪林影響巨大。她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不斷以白話文寫作,在報紙上發表社論時評等,在學生中很是引人注目。

蘇雪林再見魯迅的時候,已經是1928年了。

這一年,蘇雪林第一部作品《綠天》出版,她懷著欣喜的心情,在第一時刻把書送給了魯迅。她每次見到魯迅都自稱“學生”,對魯迅也極為恭敬。她甚至還多次公開表示,魯迅的文學成就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她儼然就是魯迅的忠實女粉絲一枚。

可是魯迅去世僅一個月,蘇雪林馬上翻臉,對他罵不絕口,這一罵就從1936年罵到了1967年。按說,魯迅和她也沒什麼交集,可是她為何罵個不休呢?

傳言,蘇雪林罵魯迅是因為兩個她所敬重的人。

(魯迅舊照)

一是楊蔭榆。

楊蔭榆和蘇雪林曾在東吳大學執教,兩人是好友。

早在楊蔭榆任職北京女師大校長時,因阻撓學生參與政治運動,致使矛盾激化,遭到學生群起驅逐。

一向支持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的魯迅,自然和學生們一起,站到楊蔭榆的對立面。不光對她口誅筆伐,還在劉和珍等學生遇難後,寫了大量文章抨擊她。

此事讓蘇雪林對魯迅頗為不滿,特別是在楊蔭榆被日軍殺害後,她對魯迅更為很介懷。

二是胡適。

胡適教過蘇雪林一年,雖說時間不長,但蘇雪林非常敬重他。

當時胡適和魯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但是這兩個人後來在認識上有了分歧,在政治和觀點上都意見相左。魯迅為此,沒少寫文章挖苦諷刺胡適,甚至把他批判得體無守膚。

胡適對此卻罵不還口,還處處對魯迅百般維護。

向來敬重胡適的蘇雪林,自然站到了胡適這邊,既然胡適不罵,她卻是一定是要罵的。

不過,這兩條理由似乎又不太佔理。因為蘇雪林在罵魯迅不久,立刻給胡適寫過一封信,在信中對魯迅詆譭謾罵的字眼頗多,還希望胡適能做“反魯”的領導人。

(胡適舊照)

當然,蘇雪林的請求遭到了胡適的拒絕,不光如此,胡適對她的行徑也深為反感,在回信中,把她狠狠批評了一頓。

讓胡適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批評和規勸,不僅沒讓蘇雪林冷靜下來,反而,她還將她寫給胡適和蔡元境的兩封信都發表在了刊物上。果然一經刊登,她便引來罵聲一片。她在《我論魯迅》中提到這件事時,曾說:“文化界視我如異端,如化外,見了我都咬牙切齒,恨不得將我吞噬下去。”

縱是如此,蘇雪林依舊沒有放棄罵魯迅。

那麼,是什麼支持她樂此不疲將罵魯迅當成事業來做呢?

我認為,蘇雪林只所以死死抓住魯迅不放,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通過魯迅出名。

蘇雪林雖然發表了不少文章,但她和胡適等人絕對是沒法相提並論的,甚至在罵魯迅之前,知道她的人也寥寥無幾。

魯迅在當時影響力很大,聲望也極隆,因此罵魯迅最合適不過。

畢竟罵個大人物,不光能彰顯自己特立獨行,還能博人眼球。這樣一來,出名是一定能成功的。

二是奴性的迎合。

1949年解放前夕,蘇雪林抵達臺灣。

由於魯迅生前是左翼聯盟的旗幟人物,曾多次撰文支持抗日,因此影響力極大,蔣中正數次想拉攏他,均遭到拒絕。

國軍退居臺灣後,魯迅精神自然不被國軍所喜。蘇雪林為了討好國軍,把罵魯迅當成了她的事業重點。

1966年,魯迅去世30週年,蘇雪林還不忘為討好國軍,再次送上一篇27000多字的《魯迅傳論》,在文中痛罵魯迅。

1967年,69歲的蘇雪林將她半生罵魯迅的文章結集成書,好歹把罵魯迅這事畫上了句號。

魯迅大概也沒想到,自己死後還會被人這樣消費30年吧。

蘇雪林的確是出了名,不過比起她的學術研究和文章,估計人們一提到她來,記憶更深刻的大概就是她如何罵魯迅了,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她想要的結果。

(參考史料:《我論魯迅》《一個真實的蘇雪林》)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兩人之間的恩,倒沒怎麼看到,反而只見到了蘇雪林對魯迅的恨。通常,文人相輕倒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一個追著另一個罵,而且一罵就是半輩子,還真不多見。不過,蘇雪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罵魯迅,我是認證的!

當我們在背誦和欣賞著魯迅先生的雜文時,在海峽對岸,還有一位女文人,正用犀利、刻薄和刁鑽的文字批判著這位民國大師。這個人,便是蘇雪林。

蘇雪林生於1897年,原名蘇小梅,字雪林,曾赴法國留學,後索性以字為名,使用蘇雪林這個名字。就名字和照片來看,蘇雪林本應是個文靜嫻熟的女子。常言道,文如其人。可沒想到,蘇女士對魯迅的描述卻截然相反,令人大跌眼鏡。

按照蘇雪林的說法,魯迅是個“奸惡小人”,他的雜文更是“禍國殃民”。如此一來,魯迅先生的人品和文品,被她抨擊的一無是處。顯然,這種評論是有失公允的。評價一個人原本就是非常困難的,魯迅雖不是完人,倒也絕非如蘇雪林所講的那樣一無是處,盡是槽點。顯然,蘇雪林偏激了。

這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事出必有因,蘇雪林痛恨魯迅,自然也是有原因的。但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蘇女士的因,確實一樁小事。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正是魯迅先生聲望最盛的時期,在文壇具有令人矚目的影響力。而比魯迅小十六歲的蘇雪林,可開始嶄露頭角,成了文壇新秀。到1928年時,有出版社負責人邀請作家們小聚,使得魯迅和蘇雪林得以相見。

正是因為這場聚會,徹底改觀了蘇雪林對魯迅的看法,甚至可以說令蘇雪林開始厭惡和痛恨魯迅。按照蘇雪林的說法,當時她滿懷著崇敬和喜悅,主動向魯迅打招呼,可沒有想到,魯迅的態度卻十分冷淡。如此一來,蘇雪林覺得自己非常難堪。

在魯迅先生逝世以後,蘇雪林的筆鋒逐漸變得尖銳起來。後來,蘇雪林越過海峽,在臺生活,自然又放開手腳,可以毫無顧忌抨擊曾經的民國大師。怨念和仇恨多半會隨著歲月的沉澱而增長,蘇雪林的筆鋒也隨之變得更加尖銳。

值得一提的是,蘇雪林的婚姻是失敗的,她的後半生雖然榮耀,卻又透露著一絲沒落。在這樣的心境下,或許很多舊事都不願輕易放下,發洩也成了一種行文習慣。這些習慣中,便包括抨擊魯迅。

一方早已仙逝,一方尚在人間。蘇雪林對魯迅的抨擊,已然不可能演變為對罵,可多少卻有些像遲來的報復。就這樣,蘇雪林辱罵了魯迅半生,自己的內心卻也未因此安寧。如今兩位先生皆已作古,但關於他們的恩怨情仇,卻從未就此淡去,反而更令人津津樂道。


夕陽下的晚楓


蘇雪林是魯迅的後輩,年紀較魯迅小了整整16歲,加之其又頗為長壽,在魯迅病逝後又活了63年,享年102歲,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世紀老人了。同在文壇,又都是個性鮮明之人,難免會相看兩相厭,有些嫌隙倒也正常。

不過,令不少人難以理解的是,在蘇雪林的字裡行間中,對魯迅充斥著敵意,常用近乎苛刻的語言來謾罵和詆譭魯迅。蘇雪林使用諸如“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和“無廉無恥”等辭藻形容魯迅,甚至稱其為“奸惡小人”,將魯迅的文字斥之為“禍國殃民”的反動文章。

如此狠毒的語言,如果沒有深仇大恨或是別有目的,一般都是應該慎用的。可是,就魯迅與蘇雪林生的交集來看,兩人倒也沒什麼明顯的過節。正因如此,有不少大陸的網友對蘇雪林懷有很深的成見,甚至轉而惡語相加,大肆批駁。

蘇雪林的做法,倒令我想起來郭德綱所講的段子:四個說相聲的對著罵街,你把那三個熬死了,你就是藝術家!魯迅英年早逝,生命定格在了1936年的10月19日,而蘇雪林則還有超過一個甲子的時間來為魯迅“蓋棺定論”。毫無疑問,無論蘇雪林如何罵,魯迅本人也都無法還擊,加之蘇女士在海峽對岸,自然又少了幾許顧慮。

蘇雪林原本對魯迅敬重有加,厭惡與仇視很可能源自於一場不甚歡愉的飯局。1928年時,一班文人應出版社之邀聚在一起,其中便有魯迅和蘇雪林。按照蘇雪林的記載,當時她曾熱情主動地向魯迅打招呼,而對方卻極為冷淡,令自己非常難堪。

一個是聲名鵲起的大師,一個是鋒芒初露的文壇新秀,兩人的相遇竟是如此尷尬。或許,就在那一刻,蘇雪林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也是從那一天開始,蘇雪林改變了對魯迅的看法。

很多仇怨最初都只是源於某個不經意的細節。蘇雪林對魯迅的敵意,便是如此。當對一個人的看法發生轉變後,那麼他連呼吸都是一種錯誤。所以,蘇雪林也逐漸厭煩起了魯迅的雜文,並斥之為“禍國殃民”。

後來,蘇雪林因眾所周知的原因移居臺灣,自然又對魯迅多了一層敵意。蘇女士或許也將曾批駁當局、喚醒民智的魯迅懷有怨恨。畢竟,自己欣賞和支持的,被對方抨擊和批駁,難免會不太愉悅。

當然,有時候文人也有“碰瓷兒”的做法。罵阿貓阿狗,或許不太引人注意,但要瞄準了某位知名學者大肆批駁,則很容易形成受人關注。蘇女士最初抨擊魯迅,究竟是懷著哪種目的,已經難以得知了,但當謾罵成為一種習慣後,也就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客觀來講,蘇雪林倒也是具有真才實學的,而且幾十年來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只不過,人文多半個性鮮明,文壇才女尤是。概括來講,蘇雪林與魯迅之間,倒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也只能算是彼此看不對眼吧!


史海爛柯人


在大家的傳統認知裡有著這麼一個觀念,那就是要尊師重道,這是最基本的道德問題。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可是蘇雪林就不同,她反其道而行之,在魯迅先生死後,她發表了許多,為其不敬的言論,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要知道蘇雪林可是魯迅先生的學生啊,怎麼會有如此的行為呢?難道是魯迅先生做的太過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魯迅先生的人品當然沒有問題。

可是為什麼蘇雪林會有這一異常的表現呢?其實這是與她的性格和受到的遭遇有關。首先咱們先來研究下其本人的性格,此人性格有些偏激,且還善妒。要知道在民國時期,魯迅先生可是頗受國人愛戴的,他發表的那些文學作品頗受當時人的喜愛。蘇雪林此人自認為其文學作品不比魯迅的差,但其文學地位卻遠遠比不上他,心中難免有些哀怨。再加上魯迅先生此人為人處事有些不太懂得變通,蘇雪林就覺得魯迅有些孤傲。

再加上她本人婚姻不幸,可以說是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畢竟對於女人來說,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遇到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人。要想遇到那樣的人,哪有那麼容易,因此蘇雪林便覺得命運對她不公。她公開發表言論去辱罵魯迅先生,她其實是知道會受到公眾不滿的。可是為了奪人眼球,她依然這麼做了。

我個人認為蘇雪林此人道德上還有些問題。在魯迅先生還在世的時候,她可半點沒有表露出對魯迅先生不敬的行為。在人家剛剛死去後,她就跳出來捏造一些事實來抹黑自己的恩師,這樣的無恥行徑確實讓人無法接受。這可就搞笑了,明眼人都知道魯迅先生之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當時的國人精神非常麻木。她還說魯迅先生特別喜歡懷疑別人,老是覺得自己會遭到迫害,於是在枕頭下面藏了一把利器。愛惜性命本就是正常的,沒有人不會不怕死。

更何況由於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效果確實絕佳,讓很多國人精神都得到了洗禮。這讓那個時候的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非常的不滿,派了很多的臥底去刺殺他。所以我認為蘇雪林此人思想有些偏激,胡言亂語的編排自己的恩師,委實稱得上是個小人。


歷史課課代表


說到魯迅先生大家都是充滿敬意的。為何呢?也許是因為他的文采斐然,也許是因為他棄醫從文的壯舉。他是我國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非常喜歡他的文,因為它總能讓我們精神受到啟迪。每每談到魯迅先生,我總會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那便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從這句話中,我們能夠看出魯迅先生的為人。

可是那麼好的魯迅先生,卻有人在他死後,竭盡全力地抹黑他,而且那個人曾經還是他的學生蘇雪林。他們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相信大家都很感興趣。19世紀20年代的魯迅,在文壇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頗受國人的喜愛。而那個時候的蘇雪林呢,還只是文壇上一顆剛剛燃起的新星。按理來說,兩人地位相差如此懸殊,是沒有見面的機會的呀。

可是就在1928年,有人組織了場聚會,在那邀請名單中就有那二人。蘇雪林見到魯迅是非常地高興的,畢竟是自己的偶像嘛,於是便很高興地與其交談。可是魯迅先生是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因此態度就有點冷淡。蘇雪林就認為魯迅先生是個孤傲的人,半點都不給自己面子。於是她的心裡就開始對魯迅先生產生怨恨,之所以當時隱忍而不發,不過是由於,當時魯迅先生地位過於高,不能得罪罷了。


說到底也是蘇雪林本人的性格有問題,性格偏激,愛走極端。1936年時,魯迅先生去世了,當時的很多文人和國人都感到非常的傷心。作為曾經是魯迅先生學生的蘇雪林便開始公開侮辱魯迅先生,這在當時可引起了好大一片唏噓呢。後來蘇雪林搬去臺灣生活後,用筆去噴魯迅先生便更加的不怕了。可是為何她會這麼極端呢?魯迅先生對她也沒有怎麼樣啊?

不就是在那場小聚會中,態度顯得有些冷淡嘛。原來是由於蘇雪林本人婚姻生活不幸,對一個女子來說,婚姻幸福顯得至關重要,可惜蘇雪林沒有這個福氣。再加上她本人童年時期也過得不怎麼快樂。如此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女人,當然會愛鑽牛角尖,那麼恨上魯迅先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紫禁公子


1、我希望看到蘇雪林對魯迅的所有言論,包括描述、敘述和評語。我想這也許是所有同胞的企望。因為大家都有是非標準,有思維,一般不需要任何人包辦。

2、從目前見到的蘇對魯的言論,我認為,一是她先說事實。從文字判斷是客觀的,無人糾正。二是談自己的評論。這種評論的結果,僅僅代表她的觀點。從蘇的文章佈局的先擺事實後評論看,她也未想代表大家。三是一些人判定蘇是罵魯迅,我不敢苟同。只能說蘇是還魯迅以立體,還給大家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給公眾以知情權。而反對蘇的人是神話魯迅,或者是妄想神話。誰對誰錯?

3、我們不少同胞多少年形成的神化一些人的思維是偏激的,是幼稚的。這種行為對我們的社會危害是很大的。在我們文明的成熟過程中,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注意及時糾正,否則,神有可能成為前進的伴腳石。

具體到魯迅,被拉下神壇,他仍然是一個偉大的社會批評家和文學家。這一點,難道能否認嗎!?

4、一些人總是錯誤的認為要批評人,必須是完人。一是請問世界上有完人嗎?二是有缺點的人為什麼不能批評人?我認為只要批評的有道理,對社會進步有利,誰都有批評權。難道不是嗎?三是一些被批評者就愛以批評者不是完人而抵賴,這是一種狡辯,是妄想躲避批評的狡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