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版“小汤山医院”雏形已成!来看看10天抢建的医院“心脏”够不够强

大象新闻记者 张静 通讯员 王不帅

2月4日,“河南小汤山”——中建七局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距离交工日期2月6日仅剩2天,一座医院的雏形已然形成。



施工现场的网络直播,吸引了数千万网友关注。那么,10天抢建的医院都能做什么?它的心脏——医技楼里都有些什么?CT机那么大怎么放进去?这颗“心脏”够不够强大?

对抗新冠的“心脏”里都有什么

医技楼是抢建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的核心区域,由中建七局四公司承建,手术室(2间)、ICU(重症监护室)、CT室、检验室等均在医技楼内,完全满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筛查、检验、确诊和手术需求。

河南版“小汤山医院”雏形已成!来看看10天抢建的医院“心脏”够不够强

如果说传染病专科医院是抗击疫情的前线和堡垒,手术室、ICU则是真正的近距离“白刃战”,是重症病人进行抢救和后续治疗的场所,是病毒最密集空间,除常规隔离防护设施外、房间外墙还增加了一层医学专用隔离材料的防护层,并配备专用净化空调。

样本采集和检验因隔离需要,设置了三个独立的较小的房间。手术室、ICU、CT室、检验室各功能区域之间以医护通道隔开。接诊病人检查、医护人员通行、病房住院病人进入医技楼复查、病房住院病人进入医技楼手术室抢救设计为相互独立的流线,避免交叉重叠,将隔离功能做到了极致。

河南版“小汤山医院”雏形已成!来看看10天抢建的医院“心脏”够不够强

医技楼的“肺”如何保卫医护呼吸安全

医技楼高度6米,吊顶后高度4.5米,这1.5米的空间内密布着水电、消防、通信管路和“呼吸系统”。用于救治“空气传染类”疾病患者的医技楼,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护医护人员,是“抗疫”作战快速决胜的关键。


医技楼的“肺”是如何工作的?首先是“吸气动作”——空气吸入新风系统,将空气消毒、杀菌、净化、加氧、加压,然后通过医技楼吊顶上方的送风管路,送至每个独立空间,确保了进入每个房间的空气是洁净的。

“呼气动作”分两类。两个手术室、ICU病房排出的空气先进入净化空调,净化后的空气进入吊顶上方的负压管路排出。其余房间的空气通过各自独立的排风口进入吊顶上方负压管路排出室外。

“河南小汤山”的“心脏”结实不结实

因为挑高达6米、吊顶后达4米,医技楼的建设不能采用厢式吊装板房进行施工,支撑强度达不到要求。四公司建议使用定制钢结构,6.5米高截面200*400毫米钢柱10支,5米高截面200*500毫米钢柱19支,截面200*400毫米抗风柱8支,截面200*500毫米工字型钢梁37支,为医技楼提供强大的支撑强度的同时满足工期要求。

河南版“小汤山医院”雏形已成!来看看10天抢建的医院“心脏”够不够强

1月27日项目启动后,四公司委派新郑建业天汇城项目经理王振、协同医技楼钢结构加工厂负责人高峰,在七局设计院守候图纸。1月29日医技楼设计图定稿后,两人一同赶往加工厂,全程盯着钢结构加工,到1月30日两人共同将医技楼钢结构送到施工现场,两人四天只睡了4小时。

1月31日,医技楼全部钢柱、钢结构施工完毕,医技楼主体支撑框架完工,为后续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