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父子进士:东坡诗注不朽传

“野蔌山蔬次第尝,超然气压太官羊。“每当失意落寞,便会想起陆游写给长兴施宿的这首《食野菜诗》。身心马上从芜杂繁琐脱笼而出,如置身在旷野:除却肥腻的浮云,满是娇翠的野蔬,内心干净、快乐、富足。就如此刻,翻阅着八百年来第一次仿真影印出版的焦尾本《注东坡先生诗》,手眼馨香,内心莫名的激越。冥冥中,长兴人施元之(1102-1174)、施宿(1164—1222)的身影,因苏轼(1037 -1101)、陆游(1125—1210),更为厚重亮丽。

父注子刊,《苏诗》第一名本

施氏父子进士:东坡诗注不朽传

(长兴施元之施宿父子及吴郡顾禧所刊注《注东坡先生诗》

太湖浩渺而纯净。1101年,北宋第一才子苏东坡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逝于太湖之滨常州。次年,隔湖相望的长兴,施元之诞生。谁曾想,百年之内,以父子进士的名义,以文学的名义,以人格的魅力,长兴人施元之与其子施宿与吴郡顾禧一道,成就了第一部为苏轼诗作编年注释的著作《注东坡先生诗》。这刊刻于嘉定六年(1213)的《苏诗》第一名本,辑录东坡诗最全,当代注解当代且注释最切史实,又有南宋第一才子陆游亲为作序,名家手写上版,自刊刻之后,经名家递传至今,已成稀世之珍。宋代诗词的两大高峰人物,没曾想,却因湖州、因长兴,传承更深、更远。

闲来翻阅苏轼年谱与传记,湖州,可谓既是其“失意“的开始,同时也是”名利“的收官。

元丰年间,湖州知州任上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仕途走上坎坷,其诗学却打通了迈向艺术的高峰。其间,虽有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所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亦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坎坷起伏,阅尽人生。似乎因缘注定,苏轼身后,有长兴人为其诗集注解刊刻、辑存年谱,有湖州人为其手书上版。生前身后,名有所托。

所托之物,名《注东坡先生诗》。嘉定五年(1212),长兴施宿以江淮转运判官迁提举淮东常平司(简称“仓司“),并提举茶盐事。嘉定六年(1213),施宿五十岁,知天命之年,提举淮东常平茶盐事的他,将著名的《注东坡先生诗》刊刻面世,由湖州书法家傅穉(字汉孺)手书上版,书法蕴意秀美,刻工精雅,堪称宋版中的绝品。因刻之仓司,所以一般以”淮东仓司刻本“称之。古籍藏书家韦力在《古书之美》封面所选代表宋版古籍最为精贵者,即为《注东坡先生诗》,今人之爱,亦可见一斑。

前台大中文系郑骞教授在《宋刊施顾注苏东坡诗提要》中,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读过的书多,走过的地方多,经历的事情多,与他关联的人物多”。就在苏东坡病逝不久,注释东坡诗的风气悄然兴起。而长兴人施氏父子的《注东坡先生诗》则成为为数不多苏轼诗集版本中的佼佼者,深为学者所重视。因为这套书,不仅保留了相当多的宋代史料,解读了东坡诗的发思古幽情、意在言外的微言大义,还评比臧否北宋新旧党争以来的时政与人物,折射出时代光影,自是难能可贵的。

自1213刊刻面世之后,此书最早由明代大藏书家安国和毛晋收藏,清初由宋荦等士林递藏,乾隆年间大书法家翁方纲购得此书,视为镇宅之宝,把书斋称为“苏斋”,且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生日时,邀集桂馥、伊秉绶、姚鼐、钱大昕等同好,焚香设宴,题跋祝祭,可谓风雅。清朝末年,此书归袁思亮所有,一日,藏书楼失火,被主人视为珍宝的《注东坡先生诗》亦遭殃,情急之下,主人打算以身相殉,家人冒死救出此书,因被火烧过,得了个雅称《焦尾本》。这部书虽有毁损,但版本用材之精,加上近百页名人题记、印章,成就艺术高峰。若以文物特性相论,称其宋本第一,当亦不为过。

书香馨远,文脉高峰有传

最是书香能致远。漫卷书页,仍能感受千百年来,长兴人对于文化的专注,透着馨香。

施氏父子进士:东坡诗注不朽传

《注东坡先生诗》扉页所写长兴施宿刊刻、湖州傅穉手写上版之事

民国著名文献学家陈乃乾在《宋长兴施氏父子事迹考》评价长兴施元之、施宿父子:父子相继为江浙循吏逾二十年,其丰功伟绩,百世可祀。吾民之蒙其遗泽者深矣。想必“蒙其遗泽“的,既有南宋诸学后辈,亦有明清诸如毛晋、宋荦、翁方纲诸方家,更在当下,传统文化播传下的我们,让我们与苏东坡的联系更为亲密、真实。

《注东坡先生诗》是众多宋版书中的翘楚,当然,除此之外,施元之还刊刻了《五代会要》《五代通》《新仪象法要》《沧浪集》《学易集》等诸多重要的版本。有些流传至今的,已成为唯一的文化遗产识读通道,诸如《新仪象法要》,若没有施元之的刊刻,今人当不见苏颂在水运仪象方面巨大的科技成就。书香致远,除了刊刻书籍之物,施氏父子的交游是极为宽广的。因施氏父子注重德行、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与之莫逆之交的有 “三洪”之称的洪适、洪遵、洪迈,有鄞县楼钥、有会稽陆游,以及党禁诸贤等。

施宿好友洪迈在《夷坚志》所载:“吴兴施德初(元之)……施姓者,湖州长兴人……后三十年而德初登科,以掌团司笺表,刊名正在第三板,时官年恰二十四,当绍兴二十四年矣。”据此可知,施元之当出生于北宋崇宁年间,即苏轼逝世后一年。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登张孝祥榜进士。乾道二年(1166)二月,除秘书省正字,三月,罢秘书省正字。乾道五年(1169)五月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十月用为起居舍人,十一月因“身居出纳言责之地,朋比相通”,被罢归。

乾道六年(1170),元之罢左司谏官,未几,复擢用。因其职“司谏“,世人多以施司谏称呼。这年九月,发遣衢州军州,主管学事并管内劝农事。乾道七年(1171),便刊刻了《五代会要》《五代通》,乾道八年(1172)刊刻《新仪象法要》等书。淳熙元年(1174)秋,辞世。次年春,好友鄂州知州罗愿写有《祭施司谏文》,称他为:公早岁而骏发,策高足乎要津,历著廷与谏省,久声名之在人。

陆游亦在《施注苏诗序》中美称他:司谏以绝识博学名天下。

楼鑰则在《余姚县海堤记》称:司谏用不尽其才,赍志而殁。

赍志而殁的施元之,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敬重,以版刻传文化,其对苏轼诗集的客观、崇敬、执着的精神,影响了其子施宿。施宿,字武子,于绍熙四年(1193),登陈亮进士榜。庆元二年(1196)任余姚县令,建庄田2000亩,募民垦海边滩田,得粮用以缮筑年久失修、危害甚烈的海堤,共补修4万余尺。庆元三年(1197),将苏东坡墨迹刻石于余姚县治,可见施宿对苏轼的崇敬喜爱,亦如其父。施宿于庆元六年(1200)始纂《嘉泰会稽志》,并于嘉泰元年(1201)十二月请陆游作序,陆游有“通判府事施君宿发其端”“而始终其事者施君也”的描述。

这年三月十六日,在绍兴通判任上的施宿,得知陆游至柯桥迎其子子布东还,遂前往拜谒。陆游与施宿同吃野菜,还写了绝句给施宿:野蔌山蔬次第尝,超然气压太官羊。放翁此意君知否,要配吴粳晓甑香。

嘉泰二年(1202)正月五日,陆游为《注东坡先生诗》作序,这其实已是陆游给施宿所写的第二篇序文了。题为《施司谏注东坡诗序》: “……后二十五六年,游告老居山阴泽中,吴兴施宿武子出其先人司谏公所注数十大编,嘱游作序。司谏公以绝识博学名天下,且用工深,历岁久,又助之以顾君景蕃之该洽,则于东坡之意盖几可以无憾矣。游虽不能如至能所托,而得序斯文,岂非幸哉。嘉泰二年(1202)正月五日,山阴老民陆游序。”长序一篇,正在其父诞辰一百周岁之际,由陆游写成此序,冥冥中,似有先人之意。

这年的正月,施宿罢绍兴通判,入都(杭州),陆游赋诗赠行。诗名之《送施武子通判诗》:初入修门鬓未秋,安期千里接英游。送归久散前三众,迈往欣逢第一流。只道升沉方异趣,岂知气类肯相求。龙锺不得临江别,目断西陵烟雨舟。诗句写出陆游与施宿交往的诚挚友谊。

施宿自己在《注东坡先生诗序》中写道:东坡先生诗,有蜀人所注八家,行于世已久。先君司谏病其缺略未究,遂因闲居,随事诠释,岁久成书;然当无恙时,未尝出以视人。后二十余年,宿佐郡会稽,始请待制陆公为之序。而序文所载在蜀与石湖范公往复语,谓坡公旨趣未易尽观递识,若有所谨重不敢者。宿退而念,先君于此书用力既久,独不轻为人出,意或有近于陆公之说。而先君末年所得未及笔之书者,亦尚多有,故止于今所传。宿因陆公之说,拊卷流涕……嘉定二年(1209)中秋日,吴兴施宿书。序虽不长,可见施宿对其父亲施元之的尊敬。特别是注解苏轼诗,在陆游看来,要符合苏轼的真实解读,是一件十分困难之事。但长兴的这对父子做到了,这也令陆游为之动容。

施宿又在《注东坡先生诗跋》中写道:宿既略採国史谱先生之年,而系其诗于下……今所刊本,篇目此次盖仍其旧,年谱虽稍加釐正,而各有所据,其间亦不能与之无异。览者当自得之。嘉定六年(1213)中秋日,吴兴施宿书。题跋文字,很清楚写明了该书面世于嘉定六年,且其为苏东坡编写了年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刊刻之后次年施宿即罢淮东提举司,归长兴。直至嘉定十五年(1222),施宿五十九岁避寿至余姚,遂卜居于此。

阖卷再阅,不禁感慨古人之言:立德立功立言,号为三不朽。呜呼,千百年来,与苏轼、陆游同时代的宋代长兴施氏父子,可谓德政昭昭,百姓亲睐。其著书立说,刊刻经典而留世之举,当为长兴县邑铭记,开启其不朽之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