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實結局是什麼?


宋江,呼保義、及時雨,在《水滸傳》中,施老先生對他可是用盡了筆墨,把他急於投降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

歷史上的宋江,和《水滸傳》中的宋江只有很少一部分相同。關於他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被俘,抓他的人叫折可存,證據在折可存的墓誌中寫的清清楚楚。

折可存征討方臘班師回京後,就接到宋徽宗‘御筆捕草寇宋江’的命令,他帶著自己的部隊,征討宋江“不逾月即獲”。

這就說明,先徵方臘,後滅的宋江,《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徵方臘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 。

徵方臘是童貫領兵,折可存是個普通將軍,在徵方臘勝利後,他立了功才被封第四副將。

折可存這個人在宋史中沒有傳,在《辭海歷史分冊》裡,也找不到關於他的詞條,可見他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關鍵人,名氣也不怎麼大。

折可存的墓是一九三九年發掘的,他的墓碑現存西安碑林。


另一種說法 ,是張叔夜當海州知府的時候鎮壓的。

張叔夜老家開封,字稽仲,徽宗大觀中種進士,在宣和中當的海州知府。

老張忠心耿耿,後來被金兵俘虜,絕食餓死在了白溝河。

張叔夜鎮壓淮南盜宋江,在《續資治通鑑》中寫的很清楚“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又使張叔夜知海州,江將至,叔夜使間者佔所向,江徑趨海濱……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宋江在《續資治通鑑》中是淮南盜,不是《水滸傳》中所寫的農民起義軍。

兩種說法,兩種結局,一種是被抓,最後的結局是被咔嚓了。因為老趙不屑詔安他,抓了也就沒了留他的理由。

另一種是副手被抓後,他直接就投降了。這個結局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當個小官兒頤養天年,一種是被殺。


折可存墓誌是先擒拿方臘,後抓的宋江。《續資治通鑑》寫的是,宣和二年二月初,朝廷下詔招安方臘,也是在二月,張叔夜當了海州知州,只是一戰,宋江就投降了。

宋江投降後,並沒用他征討方臘,方臘是當年四月童貫帶人征討的,擒拿方臘的人也不是武松,而是當時任王澤裨將的韓世忠。搶了韓世忠戰功的,是忠州防禦使辛興宗。

當年八月乙巳日,童貫當了太師,丙辰日,方臘被砍了腦袋。


沒眼皮的蚊子


歷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並沒有水滸傳描寫的非常厲害,108將更是子虛烏有。

宋江是山東鄆城人,世代生活在水邊,以採蓮採藕為生。宋朝政府財力緊張,決定加收稅種。只要是上傳捕魚、採藕等,都要按照船隻大小交錢。

百姓無法忍受過度的稅負,於是宋江帶領著36名好漢造反。以梁山為根據地,對抗朝廷。



宋江人緣比較好,豪俠仗義,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頭,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開始並沒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裡,只是覺得一幫流寇而已,派出于軍隊攻打宋江,沒想到被宋江擊潰,軍隊的潰敗,。引起了宋徽宗重視。正當想要在派出軍隊時,尚書張蒙的建議,對宋江進行招安。


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可是沒想到,張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暫時擱置。


宋江為了擴大地盤,開始轉向南方,先後攻下沂州、江蘇等地。宋江等人勢頭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張叔夜攻打宋江。


張叔夜是個狠角兒,雖然是個文官,但是喜歡研究兵法,他到了鄆城之後,首先張貼告示捉拿宋江,從心理上給宋江等人來個下馬威。
然後'
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只好投降,沒想到過了幾年,宋江又,造反,但是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將領折可存帥軍消滅了宋江的軍隊,宋江等人也被斬首示眾。

束竹醉


宋江並非小說虛構人物,而是在宋朝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施耐庵《水滸傳》中的宋江事蹟則多為虛構,在小說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後最終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書上宋江卻是被迫降的且沒有交代其最終結局。

說起宋江,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形象,再加上現代影視作品的宣傳,使得及時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說和影視作品裡,宋江是急公好義的大好人,卻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給逼上了梁山落草為寇,還最終排梁山108好漢中的龍頭老大成為起義軍首領。


在小說和影視劇裡,宋江領導的起義軍聲勢浩大屢次擊敗官軍,好像有席捲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氣勢,但是宋江卻始終忠於朝廷只是想要清君側,替天行道幫君王祛除貪官汙吏還天下人一個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終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顧那些反對招安的兄弟們的意見,最終宋江等人果然如願的被宋徽宗給招安了,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

宋江等義軍被宋徽宗招安後,被當做炮灰參加了聯金滅遼的徵遼之事,還幫助朝廷鎮壓東南的方臘起義軍等農民起義,結果梁山好漢死傷慘重所剩無幾,最後宋江等人還被卸磨殺驢的宋徽宗等人給毒死了。而宋江在發現自己中毒後,竟然騙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風李逵也喝下毒酒,因為怕李逵會再次聚眾起義反抗朝廷替自己報仇,如此愚忠於昏君宋徽宗可見一斑。


這是小說和影視裡宋江的形象,我們知道小說和影視裡許多人都是虛構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宋江這麼一號人物嗎?別說歷史上還真有宋江這麼一號人物,而且時間上也和宋徽宗時期對應屬於北宋時期人物,同樣也是梁山泊起義的起義軍首領,只不過歷史上的宋江可遠沒有小說和影視劇裡威風。

歷史上宋江起義的背景是,當時的統治者宋徽宗昏庸無道,為了自己縱情娛樂,大肆任用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根本不顧百姓死活。在東南江浙一帶大搞花石綱使得無數人家破人亡,終於激起了聲勢浩大的方臘起義;在山東梁山泊一帶對入湖打漁採藕的百姓課以重稅,最終激起了宋江等人發動起義。


宋江等36人聚眾起義,很快就發展到數千人縱橫周邊十幾個州縣,多次打敗了前來征討的北宋軍隊,還真的震動了北宋王朝的統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義最終卻戲劇式的結束了。原來當宋江等人乘船攻打當時的海州今天的連雲港時,海州知州張叔夜一邊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邊命千餘人潛伏到後方將宋江等人的船隻給燒燬了,結果宋江等人大敗只得請降於張叔夜。

因此歷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張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義規模不過萬餘人充其量只是一場中等規模的農民起義,遠不能和規模十幾萬幾十萬人的方臘起義相比,因此小說和影視劇其實誇大了宋江起義的影響力。至於宋江等人最後的結局,在《宋史》裡其實並沒有交待的很清楚,不過宋江等人確實很有可能被當做炮灰參加徵遼和徵方臘之事,至於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說了。


執斧談史說事


歷史上有真實的宋江,也有真實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卻相去甚遠了,宋江起義的原因,不是當著公差因為犯事而後上了梁山,而是因為當時的稅太重。當時梁山泊附近大片區域,都被衙門劃成了擴田所,這個擴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來百姓就指望著這點地這點水域吃飯呢,一下全部歸公,且出入打魚,都要課以重稅。這導致了好幾次農民起義,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隊伍。

宋江當時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遺事》詳細記載了當時參與起義的頭領名單,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點出入,但讀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稱帝的史斌,就是《水滸傳》中的史進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著宋江當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後來又跟著宋江投降,投降後又造反,因此進貢興州而稱帝。後來有一回終於吃了大敗仗,被宋朝將領、四川宣撫使吳玠殺死。這個吳玠不是什麼壞官,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在當官期間與民同樂,為將又身先士卒,節儉而又愛民。

可見,好與壞,也不和《水滸傳》上說的完全一樣。宋江起義梁山泊,隨後就開始往西打,因為部將驍勇有謀,故而各地無人敢擋。宋江打下城池以後,不進行搶掠,而是宣佈貪官罪行,又殺富濟貧,因此聲譽越來越好。

朝廷得知這次起義後,決定招安。宋江沒答應朝廷提出的條件,於是朝廷又命令官軍前去討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臨沂。又從臨沂往江蘇跑,被江蘇的官軍得知,於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個大船下海,準備進攻連雲港(當時叫海州)。這個動作被海州知州發現,於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隊員,去引誘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後直趨城池,結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燒了。

這就是前進沒門,後退無路。

死傷慘重,副將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決定投降。

投降後的宋江,自然成了官軍。你是官軍,自然要聽從朝廷派遣。至於他去沒去出征方臘,這個有爭論,但大概率是有的。還有一種可能,是根據宋朝將領的墓誌銘以及太學生的記載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後來又叛了。因為朝廷是假誘降,真撲殺,等著以後弄死宋江等人,這被宋江識破,於是復叛。

當然復叛的力量是不如從前厲害了,很快就被撲滅了。

留在梁山的人們,賦稅並沒有減少,依然沒法活。當時繼續反抗,戶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隨即全部殺死。後來這人背上長瘡,很嚴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濼的人,結果又將人家都殺了。我當時苦苦勸你,你不聽,到今天報應來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藝術家


宋江在《宋史》和其他文人著作中都有零星的記載,但是歷史上的宋江卻與《水滸傳》中的大相徑庭。在所有的記述中,他都是以“賊寇”“盜賊”的身份出現,並且他的結局也失去的《水滸傳》中的悲壯。宋江是北宋的農民起義領袖,關於他的形象的演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

歷史中的宋江

魯迅先生曾說:

“《水滸》故事亦為南宋以來流行之傳說,宋江亦實有其人。”

宋江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宋王偁的《東都事略》中,書中有這麼一條記載:

宣和三年二月, 方臘陷楚州。淮南盜宋江陷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宗與方臘戰於清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這裡的記錄和《水滸傳》中的大不一樣,方臘是童貫率領官軍平定的,並且在平定之後,在京東、河北等地作亂的賊首宋江,憚於朝廷的壓力舉手投降了。

宋江就擒之後的故事見於另一處記錄: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不若赦過招降,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徽宗曰:“蒙居間不忘君,忠誠也。”起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這裡的記錄明顯自相矛盾,但是這個記錄符合水滸傳詔安的情節。但是,宋江被任命為東平府的知府後,還沒有上任就去世了

所以,看起來歷史上的宋江應該是一個魯莽的盜匪的首領,但是為什麼宋江的形象在勾欄瓦舍中會是一個呼保義的形象呢。應該說

關於宋江的記載是遠落後於宋江所生活的時代的,歷史的記錄並不一定準確甚至會自相矛盾。在關於宋江的故事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論述,在這篇論述中“呼保義”這個名號第一次出現,這就是南宋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宋江之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採著,雖有高如李嵩輩撰寫,士大夫亦不見黜。餘少年時壯其人,欲存之畫贊,亦未見書信載事實,不敢輕為

可見關於宋江在歷史上真實面目的模糊,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當時宋江故事家喻戶曉,甚至士大夫亦不見黜。在《宋江三十六人贊》的贊詩中有這麼一句:

不稱假王,而呼保義。豈若狂卓,專犯忌諱?

而這就是宋江在當時街頭巷尾的形象,這也是《水滸傳》的重要來源之一。

宋江似乎應該是和古代盜蹠一樣的悲劇人物。

《水滸傳》中的宋江

《水滸傳》的來源,最被認可的就是《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代一些水滸故事的零散雜劇,《水滸傳》中的情節也和這些雜劇相差不大。

《大宋宣和遺事》被魯迅先生稱為《水滸》的先聲,全書記載了好幾處關於宋江的故事,並且和水滸傳中的主線大致重合。但是這裡的宋江也是一個“

粗狂的強盜”。

在這些基礎之上,《水滸傳》誕生了,在正史和傳說的結合中宋江的形象被塑造了出來,成為了“刀筆敢欺蕭相國,聲名不讓孟嘗君”的俠義之士

在水滸傳的版本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聖嘆的評點。金聖嘆“寧恕群盜,而不恕宋江”,將宋江批評為下下之人。金聖嘆的態度可能與他經歷的國家動亂與個人的浮沉有關,他把自己的辛酸發洩在了詔安的宋江身上。

(金聖嘆)

但是在水滸傳的評點中,也有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贄的版本,這個版本的名字很多,但幾乎都是這個意思——《李卓吾評忠義水滸傳》。他非常讚賞宋江,在序中他寫到:

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

只有讀懂了宋公明才真正讀懂了水滸傳,關於《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和形象,我們應該看看書中的態度。書中最後一回的詩中這樣寫: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千古蓼窪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在之前另一個關於宋江的回答中我曾回答過,為什麼宋江是水滸傳的主人公,為什麼宋江是《水滸傳》忠義的代表。

這是《水滸傳》中對歷史上真實宋江的延伸,它是作者在創作時的需要與依託。

正史中的宋江沒有《水滸傳》中的複雜,他應該是一個粗放的起義軍首領。


坦坦蕩蕩的尚格


宋江確實在歷史上存在過,但不是主角,只是一個過客,蜻蜓點水般存在。

關於宋江的人生軌跡,史書的作者沒有去深入研究,除了《水滸傳》這本著名的著作外,宋江在史書上的存在寥寥。可能是因為在正規士大夫看來,他只是一個不成規模草寇罷了,史家也不會願意為這種小草寇多費筆墨。

宋江的出場實在宋徽宗年間,出場的地方就是小說中存在的梁山泊。根據史書記載,宋江是和35人佔據梁山泊(共36人),招募義軍,聚眾起義。而起義的原因也和小說的背景一樣,北宋末年,朝政腐敗,對廣大基層民眾剝削繁重。

宋江起義波及的範圍相對還是大的,史書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起義波及宋朝的京東路(以宋州、兗州、徐州、曹州、青州、鄆州、密州、齊州、濟州、沂州、登州、萊州、單州、濮州、濰州、淄州、淮陽軍、廣濟軍為京東路)和海州等地,共計10郡之地,所到之處無人可擋。

宋朝方面也想採取招安的方法來解決宋江的起義,但是最終沒有談成。宋江從京東路轉戰淮南路,在海州遇到了當地知州張叔夜的伏擊大敗,宋江投降被俘。之後史書就沒有記載其被俘後的經歷。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帶志逐夢


歷史上宋江的結局還是存在一定爭議。

過去一般認為宋江確實被招安征討方臘了,在《水滸傳》之前有《大宋宣和遺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後征討方臘,不過沒有說宋江被毒死的事。不過《大宋宣和遺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會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個宋江參與征討方臘。而且《宋史·侯蒙傳》也說侯蒙建議招安宋江去征討方臘。那麼按照這個說法,宋江應該是被招安了,結局不明。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征討方臘的宋江並不是起義的宋江。因為在《東都事略·徽宗本紀》說的是方臘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誌銘,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這個墓誌銘可以說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裡面和《東都事略》一樣,也是說宋江在方臘之後一個月不到被擒獲。如果宋江真的征討了方臘,似乎也沒有必要又馬上反叛吧!所以,還是認為存在兩個宋江為宜。

那麼《大宋宣和遺事》《水滸傳》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義者宋江和將軍宋江兩個形象合二為一了。要問宋江結局怎麼樣了?將軍宋江的結局不詳,而起義者宋江被招降了,這也有北宋詩人李若水的詩為證:“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不過這個時間比方臘就擒要晚一個月,所以很難說兩個宋江是一個人。不過兩個人結局確實都不太清楚。


林屋公子


宋江,字公明,是《水滸傳》裡梁山好漢的帶頭大哥,梁山起義軍的領袖。我們所熟知的宋江,可能是通過施耐庵著的《水滸傳》小說所知,也可能是通過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所知,無論通過哪種渠道,宋江領導下的梁山108將反抗宋朝腐敗統治的故事都深入人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在正史上宋江的真實結局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正史記載的宋江起義始末。

宋江領導的起義在正史上毫不起眼,可是卻因為南宋時期編印的《宣和遺事》,把人們對英雄的幻想融入到了宋江起義的歷史事件中,以演義和講故事的手法,將宋江起義宣揚的生動感人,因此才在民間廣泛傳播,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源於宋徽宗為了增加朝廷的賦稅,對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國有化改造。宋朝規定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是國家的財產,百姓只要到湖泊採藕捕魚,都要向朝廷繳納重稅,而老百姓本來生活就很苦,朝廷橫插一棍之後,百姓更是沒有了活路。朝廷的這些苛政都被宋江看在眼裡,他性格豪爽,樂於助人,當地有很多江湖好漢跟著他混,他能深刻體會到百姓的疾苦,於是振臂高呼,於公元1119年,帶領36位英雄好漢(《水滸傳》36名天罡星的來源),領導梁山水域內的漁民、百姓,公然阻殺收稅的官兵,正式宣告起義。

剛開始朝廷並沒有怎麼重視宋江起義,國內百姓經常有反抗,反啊反啊的,朝廷早就習慣了。可沒有想到的是山東當地的軍隊缺乏訓練,近年來又沒有實戰的經驗,宋江起義軍打的他們毫無反手之力。打著打著,宋江的隊伍越來越強,威名愈傳愈遠,聲勢也越來越大,接下來宋江起義軍又成功佔領了青州、齊州、濮州等十幾個州府,勢力從山東擴展到了河北。


《宋史·徽宗紀》記載:“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討之。”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宋江起義軍發展的如火如荼,而同時在南方也爆發了方臘起義,強勁勢頭更是壓了宋江起義軍一頭。這下朝廷終於Hold不住了,宋徽宗和朝臣們討論應對之策,資政殿學士侯蒙向徽宗建議,招降宋江,用宋江起義軍去攻打方臘,以求兩敗俱傷,朝廷好從中漁利。

《宋史·侯蒙傳》記載:“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宋徽宗聽了之後,很是高興,覺得還是這個辦法好,自己不用出兵,就可解決宋江、方臘兩股起義軍。於是準備派侯蒙當招降使,可惜他年高體弱,在這個緊要關頭生病去世了,招降宋江一事就沒有成行。

有道是惡人自有惡人磨,在宋江起義軍最為順利的時候,碰到了海州知州張叔夜。張叔夜可不是一般人,他年輕時在邊境從軍,打仗經驗十分豐富,數次立下戰功。在蘭州戍邊期間,張叔夜根據敵我交戰形勢和地理地貌,領兵奪得羌人大都,並新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城池,為朝廷解決了羌患。後來他又擔任了舒州、海州、泰州三州知州等職務,並因能力強升遷入朝,後因為不齒宰相蔡京的為人,與他產生了矛盾,才被貶回海州做知州。張叔夜得知宋江要攻打海州後,加緊訓練士兵,不斷提高部隊戰鬥力,並不停的打探宋江起義軍的情況,做到了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公元1121年,在宋江發動起義兩年後的一天,海州官兵和宋江起義軍的戰鬥爆發了。張叔夜用計佯敗引誘宋江起義軍上岸,派早已埋伏好的強兵對起義軍四面圍攻,又派精兵放火燒了宋江船隻,宋江起義軍被圍了個水洩不通,傷亡慘重,副帥被擒,船隻被燒以後,退路已斷,士兵因此也喪失了鬥志,宋江只得向張叔夜投降,自此,宋江起義軍被張叔夜成功平息。

《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二、宋江到底是怎麼死的?

正史中宋江起義軍被消滅是不爭的事實,宋江也投降了朝廷,接受了招安,從北宋末年李若水作的《忠愍集•捕盜偶成》這首詩來看,宋江及其部下確實投降了張叔夜,而且都被朝廷封官晉爵。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可是問題出現了,在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也記載了折可存鎮壓方臘和宋江起義的事件,墓誌銘記載和正史記載有了很大的出入。《宋史·徽宗紀》、《宋史·張叔夜傳》、《宋史·侯蒙傳》記載有宋江起義軍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打敗並接受招安,無論宋江有沒有徵方臘,朝廷剿滅起義軍的順序總是先宋江後方臘。可是《折可存墓誌銘》上是這樣記載的:

宣和初元,王師伐夏,公有斬獲績,升閤門宣贊舍人。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遷武功大夫。張孝純帥太原,闢河東第二將。

按照《折可存墓誌銘》上所言,公元1120年,浙江方臘起義,宋徽宗派童貫為江淮京浙宣撫使,帶領軍隊前去鎮壓,折可存為河東第四將,領其他三將兵(東南第一將、第七將和京畿第四將)隨隊出發,在鎮壓方臘起義軍時,冒著箭雨刀光,強力突擊方臘的陣地,打垮了起義軍,並擒獲了首領方臘。折可存在班師回朝的途中,又奉宋徽宗親筆簽發的命令,去捉拿梁山巨寇宋江,一個月時間不到,就把宋江起義軍打敗了,抓住了宋江。

這就出現了三種可能:一種是宋江投降朝廷以後,按照朝廷的指示,帶領梁山眾將跟隨朝廷大軍一起征討方臘,《資治通鑑續編》、《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中都有宋江征討方臘的記載;第二種按照《折可存墓誌銘》所記載,朝廷是派兵先徵方臘,然後在回師途中把宋江剿滅了,這樣在歷史上就不存在宋江征討方臘的事件了;第三種可能是,宋江被張叔夜打敗後,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是在征討方臘起義軍時,並沒有和朝廷大軍一起,而很有可能又再次發動了叛亂,這一次被叛亂被折可存剿滅後,宋江就被殺害了。

當正史和墓誌銘發生矛盾時,對後世人來說,相信哪一個是真實的歷史,則是一個令人兩難的抉擇。《續資治通鑑長編》的編纂者李燾是南宋人,《宋史》的編纂者脫脫是元朝人,如果說正史對皇帝的記載還有可能出現美化的情況,那麼對於宋江這種草寇,在史實記載上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出入。

可是墓誌銘也是我們瞭解歷史真相的證據之一,它是當時社會對一個人的蓋棺定論,而折可存作為整個事件的當事人,又是一名將軍,他的墓誌銘應該得到官方的認可,如果自己沒有幹過俘臘取江這件事,而寫在墓誌銘上,是要受到人們歧視的。

但是在《宋史》中關於折家軍的記載又是最多的,雖然折可存沒有傳,在宋史中確有折可存徵方臘的記載,然而卻沒有捉宋江的記載,實在讓人難以琢磨。

我們是該相信正史記載,還是該相信墓誌銘所言,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折可存墓誌銘》:既冠而仕,仕已有聲。女崖巨猾,舉不再徵。俘臘取江,勢若建瓴。雁門之役,為將治兵。受命不宿,懷忠允勤。門道自南,憶母在並。公乎雲亡,天道杳冥。誰為痛惜,昭昭斯銘。

三、農民起義的侷限性,註定了起義必然失敗。

在宋朝建國的319年間裡,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不下幾百次,宋江起義在這幾百農民起義裡,規模算不上大,影響也不深遠。中國的農民群體,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安分的一個群體,幾千年來,因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天地君親師的思想深入人心,有時候即使是賣兒鬻女,只要有一絲活下去的可能,農民也很難興起反抗之心,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刻,人已經無法生存,無論怎樣都難逃一死,農民才會揭杆而起、發動暴亂。

可是為生存而戰的農民起義,很容易被統治者招安。起義軍由於沒有一個明確的政治綱領,也沒有知識作為指引,農民起義往往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道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只能像強盜一樣進行掠奪,到處流竄。他們注重眼前的得失,而忽視長遠的利益,只管眼前快活,哪管身後洪水滔天,所以很難形成大的氣候,一旦朝廷進行招安,免去了他的後顧之憂,起義行動很快就會被朝廷瓦解,這些侷限性讓使他們難以取得成功。像金朝末年楊安兒領導的紅襖軍起義、清朝末年的義和團起義等等,都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歷史上數不清的農民起義,成功的也僅僅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人而已。

綜上,我認為宋江起義是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和剝削造成的必然結果,但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也決定了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推翻封建朝廷的統治,而不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解百姓苦難於倒懸。封建統治階級的強大,使得小規模農民起義很難取得成功,而且起義也沒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反而加重了負擔。潘多拉的魔盒一打開,起義軍領袖也脫離了道德良知的束縛,私慾之心不斷膨脹,劫財劫色、殺人放火,無所不用其極,從而喪失了百姓的信任,得不到百姓的真心擁護,因此宋江起義的失敗也是必然的結局。


清悠初見


正史上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廷為解決財政困難宣佈將整個梁山泊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爆發。宋江等人的帶領下,武裝聚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事。並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

但宋江起義軍正式宣佈起義後不久就離開了梁山泊,轉戰于山東青、齊與河南、河北一帶。

《東都事略-侯蒙傳》載:“淮南盜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知亳州侯蒙上書,言江才必過人,不若赦之,使討方臘以自贖。”

可見正史上的宋江首領人物是三十六人。

宣和元年十二月初二,宋徽宗納知亳州侯蒙“赦過招降”建策,頒旨招安。但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往討。宋江為避其鋒自青州率眾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與官軍周旋年餘。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攻取淮陽軍(治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古邳鎮東),繼由沭陽(今屬江蘇)乘船進抵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知州張叔夜遣使探察義軍所向,及知宋江以十餘隻鉅舟徑趨海濱,乃募敢死士千餘人設伏近城,遣輕兵踞海誘戰。

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伏擊,船隻也多被焚,退路斷絕,戰敗被俘,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官軍一部分。

方臘起事則是在宣和二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派眾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東南民眾深受其害。當時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臘利用摩尼教和民眾不滿在幫源峒聚眾萬人起事。方臘稱聖公,建元永樂,分設官署。隨後攻克睦、歙、杭、處、衢、婺等州縣,眾至數十萬。宣和三年初,宋廷任命童貫為江、淮、荊、浙等路宣撫使,領大軍十五萬南下鎮壓。方臘控制的州縣相繼失陷。四月,方臘率部退守幫源峒,與官軍決戰,所率七萬人多戰死,方臘被韓世忠所俘,押送汴京處決。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多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戰,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北宋名將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但宋江等人下落,正史交代不明。


趙燕雲


《水滸傳》裡面的宋江,在真正的歷史上也是有這號人物,只是小說就是小說,真正的歷史當然沒有那麼精彩。

宋江起義

北宋末年,童貫、蔡京、王黼、李彥、梁師成、朱勔這六賊把北宋弄得民不聊生,所以北宋末年發生了宋江起義以及方臘起義。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在“河朔”起義,被稱為“河北劇賊”,到十二月的時候,宋江起義勢力轉掠到了京東地區,被稱為京東”劇賊“或者山東”盜“。宋江的起義軍規模並不大,從起義之初三十多人,到最大規模也不過兩百。比起差不多同時期的方臘起義,規模顯然小太多太多。

宋江結局

宋江起義之初,當時侯蒙想過招安宋江起義勢力,但是並未成功。宋江的起義軍一路剽掠,且一路南下。關於宋江的結局,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的起義軍到達淮陽軍,受張叔夜的招安。按照李若水的詩,“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這樣的飛陽跋扈,當時的宋江不像是戰敗投降,而是受到了招安。還有一種記載是北宋將領折可存在鎮壓完方臘起義之後,“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這種記載宋江就是戰敗。




宋江起義最終的結局當然是失敗了,但什麼時候戰敗,跟誰投降,這些在如今無法確認。但是宋江的起義軍離北宋的都城比較近,又很驕橫,所以就給當時的人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也就根據這些印象再改編,就成了民間藝人口中津津樂道的故事,最終就有了《水滸傳》的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