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契丹是我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興起於唐朝末年,唇寒齒亡命般與北宋幾乎同時滅亡。如果縱觀其演變過程,它猶如一棵樹上的小樹叉,二百餘年的建國史也不過枝頭上結出的一個果實。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契丹的簡單歷史

唐朝末年,中原陷入內亂,契丹迭剌部夷離堇(首領)耶律阿保機征服室韋、女真等周圍各草原部落,並將勢力範圍擴張到薊北、代北之地。之後,阿保機被推舉為總領契丹各部軍政與行政權於一身的于越。公元907年,契丹痕德堇可汗去世,臨終前立下遺命,將汗位傳予英勇善戰的耶律阿保機。

公元916年阿保機稱“大聖大明皇帝”,定國號契丹。公元947年,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宣佈國家為“大遼”,當時處於中國北部的後晉,以及南方的南唐、吳越等國都表示臣服,於是耶律德光以全中國的皇帝自居。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國實行“以國制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南、北兩面官制,給予其治下漢人以崇高的地位。中原北宋時期,大遼國在太后蕭綽的治理下延續了強盛的國力,迫使宋王朝稱臣納貢。大金國崛起後,遼國的地位受到沉重打擊之後,迅速衰落滅亡。之後,阿保機的八世孫耶律大石於西域(我國新疆及中亞一帶)建立西遼。耶律大石雄心壯志,意圖光復祖業,然而在東征途中受挫後選擇聽命由天,偏安苟且。由此,遼國盛景成為鏡花水月、昨日黃花。

從公元907年阿保機即可汗位算起,到1125年被金國滅亡,遼朝(契丹)共存世219年。然而,兩個世紀的風雲歲月讓遼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產生了非凡的影響力,以致於同時期歐洲大陸上的許多國家都把契丹當作中國,而如今在斯拉夫語的世界中,契丹依舊是中國。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契丹文字


契丹的由來

契丹雖是一個文化輪廓獨立清晰的民族,但其演變過程很複雜,它的祖先可追溯到發源於遼河上游、戰國時期與匈奴並列稱霸草原的東胡。東胡毗鄰燕國,入境劫掠成為家常便飯,而以步兵為主的燕軍被動挨打、無可奈何。燕昭王即位後痛定思痛,派大將秦開潛入東胡充當間諜。秦開不辱使命,在將東胡的地理環境、軍事實力、作戰部署、戰術特點等了熟於心後偷偷潛回燕國。

周赧王姬延十五年(公元前300年),秦開大敗東胡,燕國終於揚眉吐氣,隨後在佔領的區域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從此遁形於西拉木倫河一帶的東胡再沒有鼓起南下的勇氣。蟄伏數十年後,東胡恢復元氣,決心捲土重來,重振雄風,不過把‘試金石’換成了西面的匈奴。然而,這次東胡卻錯打了算盤,不僅被匈奴打的暈頭轉向,而且他們的東胡大人還賠上了性命。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206年,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劉邦以漢王的身份與楚霸王項羽展開巔峰對決,而草原上匈奴冒頓單于則突襲東胡,東胡潰散千里,化為歷史記憶。曾經趾高氣揚的東胡大人的頭顱被做成尿壺,東胡餘部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退居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一帶)稱烏桓,另一部分退居鮮卑山(大興安嶺中北部)稱鮮卑,從此兩個部落形同陌路,各奔前程。

不久,烏桓不甘寂寞,馬嘶雷鳴般捲入中原與匈奴的紛爭之中,意圖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果烏桓錯刷了存在感,只能在漢朝與匈奴之間左右取捨,舉步維艱。

東漢末年,曹操於官渡之戰大敗袁紹,烏桓成為袁紹殘部的棲身之所。曹操北征,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烏桓被滅。反觀鮮卑則如一隻挺胸頓步的駱駝,在烏桓這匹佔盡先機的駿馬力竭身死的日子裡,鮮卑這頭慢騰騰的駱駝按照自己的節奏,活出獨有的精彩,因為五胡十六國的亂世儼然就是鮮卑人大放異彩的時代。

親戚的榮光與自己無關,你有陽關道可走,我有獨木橋可渡。一日,鮮卑葛鳥菟首長莫帶領部落遷移到遼西,逐漸壯大,原本想過怡然自得的日子,不曾想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至理名言說中。東晉康帝司馬嶽建元二年(公元344),蓄謀已久的前燕鮮卑慕容氏突然出兵莫那部落,整個部落被打的措手不及,最終分為三部退走。一支為宇文鮮卑,後建立北周;另兩支庫莫奚與契丹暫時落腳到松漠之間。

到此,契丹現身,它就是東胡的後裔,鮮卑的旁支。不還它的亮相方式多少有幾分沒落,如同一個失去親情的孤兒。屋漏偏逢連夜雨,歷史給予契丹的磨難遠沒有結束。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公元388年,北魏趁兩位難兄難弟立足未穩之際出兵西拉木倫河,將抱團取暖的庫莫奚和契丹強行分離。庫莫癸被安置在松漠西部,契丹則被分割在松漠東部,從此兄弟倆只能遙遙相望,不能歡聚一堂。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隨著北魏的分裂,東西魏、北齊、北周都成為隋朝的鋪路人,而契丹則在隋唐王朝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特別是到了唐朝中期,諳熟韜光養晦的契丹已經發展成為唐朝羈縻州內的一顆奪目明珠。

契丹人的起源傳說

關於契丹人的起源,有一個浪漫詩意的傳說。說是在一個風和日麗、草長鶯飛的日子,一位氣度不凡的翩翩少年騎著一匹駿健的白馬沿土河(老哈河)東行,當奔馳到潢河(西拉木倫河)與土河交匯處的木葉山時,遇到了一位乘青牛的飄逸少女。少男駐馬觀望,少女婉兒回眸,於是二人春心泛起、一見鍾情。青山綠水就是他們愛情的殿堂,天地之間的萬物成為他們結為夫妻的見證。他們的後代就是契丹人。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契丹的傳說不僅富有詩情而且可信度很高,因為契丹最初的兩個部落就叫白馬和青牛,而契丹無疑是由這兩個部落繁衍而來。據說契丹早期的部落首領奇首可汗生有八子,其子孫人丁興旺,逐漸發展成了悉萬丹、何大何、伏佛鬱、羽陵、日連、匹潔、黎、吐六幹8個部落。遼代,神聖的木葉山還供奉看奇首可汗、他的妻子和8個兒子的聖像,並以白馬和青牛獻祭。

契丹人以遊牧漁獵為生,馬背、帳幕、茫茫草原、河流都是家,逐水草放牧,隨季節遷徙。春天捕魚,秋日狩獵,盛夏乘涼,隆冬蟄伏於帳蓬取暖,享受一年的勞動果實。

契丹人有自己的文字與語言,契丹語與女真語、奚語、鮮卑語、東胡語、錫伯語、滿語同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因此契丹人接近於通古斯人系統。

契丹人種

如果拋開故事傳說,用史料去詮釋契丹人種的詳細情況,我們需要把歷史回放到西漢初年,因為擊敗契丹人祖先東胡的是匈奴人,所以契丹人的興起與匈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正是由於東胡的潰散才衍生出鮮卑及烏桓,而鮮卑的不斷演化才誕生了契丹,而這一切都是伴隨著匈奴的興衰而完成。

漢武帝時期,西漢數次主動出擊匈奴,並不斷獲勝,曾經唯匈奴馬首是瞻的的烏桓被封狼居胥的名將霍去病遷移安置到漢邊五郡(原燕國設置)。此時,分佈在大、小鮮卑山的鮮卑人乘機南下佔領烏桓故地(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呼倫貝爾草原一帶)。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東漢永元年間(公元89-105年),是一個改寫人類種族歷史的時刻,北匈奴被東漢徹底擊敗,後不斷西遷進入中亞,波及歐洲。而匈奴人留下的空地於鮮卑人來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與誘惑,於是他們歡呼雀躍、策馬揚鞭,如潮水般南遷西進,迅速將遼闊的匈奴故地淹沒。

而未及逃走的10餘萬匈奴人則敞開胸懷,以擁抱未來的方式滲透進了鮮卑的滾滾“大漠”中。於是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拉開帷幕。

南部草原出現了胡父鮮卑母的鐵弗匈奴,陰山以北出現了鮮卑與敕勒混合的乞伏鮮卑先祖,西拉木倫河一帶出現了宇文(天子之文)鮮卑,北鮮卑進入匈奴故地與匈奴部融合成為鮮卑父胡母的拓跋(土王之意)氏,慕容(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氏的一支西遷後與羌人融合誕生了吐谷(yu)渾。從此,拓跋鮮卑被稱為‘北部鮮卑’;宇文氏、慕容氏、段氏被稱為“東部鮮卑”;吐谷渾與河西禿髮氏、隴右乞伏氏被稱為“西部鮮卑”。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綜上可見,契丹人是匈奴與鮮卑的混血。而匈奴人與華夏民族同祖同源,只是生活習慣不同罷了。匈奴人的先祖淳維是夏朝最後一位君王桀的小妾所生,而撫養其成人的正是惡名遠揚的喜妺。經與匈奴融合後的鮮卑旁支契丹人自然就有華夏人的血統。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冕、驢、娩、饅蠻、緬面、免勉。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史記•匈奴列傳》

而魏書中記載,拓跋鮮卑的祖先正是華夏人文始祖黃帝的子孫後代。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託,謂後為跋,故以為氏。——《魏書•帝紀第一•序紀》

雖然《魏書》是記錄北魏王朝的史書,但建立北魏的拓跋鮮卑與鮮卑葛鳥菟部落同出一脈,共為一家。因此他們的後代契丹是黃皮膚、黑頭髮的華夏族的分支,也就是華夏黃色人種,雖然族名為契丹,但與漢族人種沒有差異。因此,在已故金庸大師的名著中,契丹人喬峰的身份是無法用肉眼視別的,緣由就在於此。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達斡爾族人民


契丹人後裔

尋找古代民族的後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它的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因為時間雖然可以留下許多記憶,但又會抹去世界上許多事物的痕跡。幸好,契丹人的後裔並不是大海中的針,而是竦峙在海中的山島,雖然有時看上去縹緲,但它真實的存在。撥開層層迷霧,契丹人的後裔就是如今的達斡爾人,他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三個區域。

一、東北。明末清初之際,俄國派出840名重刑犯侵佔了我國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城。康熙大帝為收復失地,於1685、1686年兩次派兵進攻雅克薩,最終重創侵略者,取得自衛反擊戰的徹底勝利。值得一提的是,雅克薩城的建設者就是達斡爾人,如今他們大多數人聚居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達斡爾美女


二、新疆。

清順治七年(1650年),俄國再次入侵雅克薩,倖存下來的達斡爾人被迫南遷到嫩江流域。其中以漁獵為生的達斡爾人被清政府編入索倫部落二十九佐領,以農業為生的達斡爾人被編入達斡爾十一佐領。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索倫部被派往新疆伊犁霍爾果斯駐防,由於當時允許攜帶家屬,於是達斡爾人落地生根,將萬里之遙的他鄉變為故鄉。

三、雲南。遼國滅亡後,天祚帝八弟阿育率部轉戰西南,起初他們取‘阿’姓,後改為莽、蔣,再後來自稱本人,現有近10萬人口。時光荏苒,滄海桑田,不變的是民族的信仰與靈魂,時至今日,他們仍珍藏著19個契丹小字與一幅青牛白馬圖。

達斡爾的來歷

遼朝皇帝將自己的侍衛稱作"斡爾朵軍",皇帝去世,這些侍衛歸守皇陵,其中守衛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祖陵的軍隊稱"迪斡爾朵"。久而久之,迪斡爾朵演變為"達斡爾",意思為無畏無懼的開拓者和辛勤耕耘的勞動者。

契丹簡史,契丹人的前世今生


結語:契丹人的祖先發源於被稱之為‘’民族孵化器‘’的遼東,而那些被孵化出來大大小小的民族都是與漢族人有著共同膚色的黃種人。因此,儘管一些歷史典籍上個別契丹人的畫像相貌看上去比較特殊,但是並不代表他們是不同於黃色人種的另類人種,更不能改變他們人種的歸屬事實。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