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力回報投資者的公司排隊IPO,造成IPO堰塞湖,應如何解決?

myworld99


2008年的時候,A股上市公司為1627家,2018年的時候,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已達3600多家,短短十年間,A股的市場規模已經擴大了一倍多,要知道,美股發展了幾百年,現在也不過只有5400多家上市公司,A股三十年的發展歷程走完了別人幾百年的發展之路,這其中新股的批量發行貢獻巨大,現在已經成為了A股難以長期走牛的一個巨大障礙,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新股發行規模應該與分紅派息額度掛鉤:

投資和融資功能原本是股市的兩面,但是在A股,卻過度發揮了市場的融資功能,而忽視了投資者的回報問題,上市公司的分紅金額遠遠低於上市初的融資金額,這也造成了投資A股只能靠賺股價差來盈利,投機氣氛濃厚,所以,我認為以後的新股發行規模除了要考慮市場資金的承接能力之外,還得與上市公司的分紅能力掛鉤,而不是無償融資!

二、新股發行應該與嚴厲的退市制度相結合:

股市要健康發展,必須要讓市場規模與市場資金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如果市場規模超出了市場的承接能力,股市勢必會大跌,反之,如果市場規模遠遠小於市場資金的承接能力,則股價會被炒上天,所以,在發行新股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市場規模是否與當下的市場資金相匹配的問題,應該將新股發行與嚴厲的退市制度相結合,“有進有出、優勝劣汰”,這樣既可以保持市場的動態平衡,又能讓市場形成競爭機制,優質公司越來越多,垃圾公司逐漸退出市場,從而形成資源的合理配置!

另外,還應該加強退市制度的立法和賠償工作,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而不是“一退了之”!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無能力回報投資者的公司排隊IPO,造成IPO堰塞湖,應如何解決?筆者認為,提高我國上市公司質量首先應該從IPO新股發行開始,不給低劣質量包裝的上市公司上市的機會,對IPO想上市公司過去幾年的財務報表進行嚴格的審查,還有其主營業務以及核心競爭力等進行嚴格審查,對沒有成長性的上市公司,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上市公司,過去財務上有造假的上市公司,還有信息披露不真實的上市公司終止上市,並對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中介機構進行重罰,嚴把IPO新股發行的質量關,讓大部分無能力回報投資者的公司排隊IPO能夠主動撤出,而審查IPO新股發行的通過率降到十分之一,這樣IPO堰塞湖的問題不僅解決了,還提高了上市公司質量,又保護了投資者利益,是一舉多得,解決了IPO堰塞湖和提高了上市公司質量後,就開始實行註冊制,讓真正優秀的公司來上市,有了一批優秀的上市公司後,再慢慢通過退市和對過去的上市公司進行嚴查等方式漸進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也就是說提高我國上市公司質量是先從新股發行開始,等新股發行的上市公司都是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後,再來逐步提高過去上市公司的質量,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不要搞運動式的,這樣的話兩三年過後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質量就提高了。

等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質量都提高了後,我國股市就會迎來長期牛市,這個過程的核心是先從新股發行開始把好上市公司質量關,而IPO堰塞湖正好是機遇,既然有大量的公司讓我們挑選,我們就從嚴把關。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為了解決ⅠPO晏塞湖問題,應該大力加快新股上市的節湊,一天上市10只,不行就20只,50只也行,這樣既可以解決晏塞湖的問題,又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還可以造富,這樣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中囯的排名又可以提前幾名,我就不信了,把中國一億股民的錢集中交給少數幾個人,中國排名就不能上升個一位兩位的,至於那一億多股民,那是不用考慮的,過去不用,現在不用,將來同樣不用考慮,你要相信,這一億股民倒下了,又會有新的一億股民頂上來等著收割……


178172864


新股堰塞湖,無論怎麼發,也沒有盡頭,前任村長三年間發出711只新股,依舊有幾百只等待新股發行,這根源是什麼?新股是否給投資者帶來回報,並不是新股是否應該不斷持續發行的問題根源。而在於新股發行,究竟是圈錢還是為了到期減持?

按說,我國的經濟體量和企業的確非常龐大,需要募集資金擴大再生產的企業非常多,而究竟誰能識別企業發行新股是為了募集資金擴大再生產還是為了圈錢為了減持?

應該說,只有市場本身,只有市場才能有識別能力,而行政化的新股審核和發行,替代了市場的識別和選擇。

什麼樣的企業,上市就是為了圈錢和減持?

從前任瘋狂發行711價新股來看,以下行為基本可以確認為了圈錢和減持:

第一,公司賬面有鉅額現金,卻依舊要發行新股。

很多公司,本身不缺乏現金,賬面現金幾億甚至十億,依舊要發行新股,其動機值得懷疑。

第二,新股發行後,募集項目遲遲不建設,資金長期趴在銀行,甚至用於理財。

第三,上市前突擊分紅。按說企業分紅,對原有股東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既然有那麼多現金,不能用於擴大再生產嗎?一定要分紅後再募集資金?

第四,募集資金規模非常小,發行股本在存量股本比例非常小,最典型的是某某精工,發行募集資金7500萬,發行幾千萬股,這種企業是為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需求還是為了未來的減持?擴大再生產,就缺這幾千萬資金嗎?

第五,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監管過於寬鬆,上市後退市風險小。各地的獎勵新股上市稅收和補助的優惠,誘發了上市的政績衝動。

新股堰塞湖,維持時間已經非常長了,總是政策的主要著力點,但是,對於新股發行,究竟是為了圈錢還是為了未來減持,這點管理層急於替代我們做出選擇,而事實則事與願違!


屠龍刀fei0598


中國股市為少數人造富功能不打破,中國股市不可能健康發展,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牛市的到來,投資者也託不起大小非減持造富的洪水猛獸,大小非減持造富的堰塞湖潰堤風險必然會加大市場金融風險,所以說中國A股只會有短暫的快速上漲與長期的下跌,因為誰也不敢中長期持有中國A股股票,除非你是大小非或持有面值1元購買的股票。大小非減持勝過幾十年奮鬥,甚至幾輩子,畸形上市造富背離上市初衷。IPO大小非不同股同價發行上市, 卻享有同股同價同權,減持造富的慾望會有增無減,減持造富成為中國一道奇葩景觀。到底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還是保護大小非減持造富? IPO發行愈多愈快,大小非減持的堰塞湖潰堤風險就越大,誰也不敢中長線持有股票. 公眾股與大小非成本價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相差幾倍至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不管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如何努力,註定必輸無疑,為大小非造富買單。按照《公司法》規定超出溢價發行部分本應歸廣大投資者所有,卻被大小非減持佔為己有,嚴重違背《公司法》制定有關發行股票高出面值溢價部分的條款,損害了投資者持股的熱情. 只有IPO實行大小非同股同價發行,對大小非發行前的股份按發行價重新核定股份才能上市,對已經上市的公司實行對價後才能上市。想上市高價圈錢減持和瘋踴上市受到抑制,讓社會資本得到有效合理利用,而不是某些人減持造富的工具。註冊制推出才不會引起社會恐慌和反對,中國股市才會迎來真正的牛市。

有興趣朋友,可去看看歷史上股改的成因,股改前,上市公司國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東持股佔比達55%-75%不等,在上市公司IPO時,二級市場股民出錢參與新股的發行,而國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東僅是以上市公司資產作價,以每股1元的價格折算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國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東為取得上市流通權,於2006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經國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東的充分溝通與協商,最終國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東支付份額不等的現金與股份,國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東取得了上市流通變現的權利,為下一步推行註冊制改革及防止IPO瘋狂圈錢打下了基礎。如今,股改已過去10餘年,新股發行仍沿用過去的老方式,即只拿10%的股份來進行IPO,讓二級市場的股民掏錢,另外90%1元錢股份不參與二級市場IPO發行定價,人為造成新股上市1—3年後永無止境大小非圈錢減持堰塞湖,背離了上市融資振興實業與進行資源有效配置的市場化原則,中國股市決不能淪為造富少數人的提款機與圈錢市!


hjm28


古今中外,誰想上市,誰都能上市,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我們這就有這麼多人削尖腦袋要上市?哭著喊著要把自己公司的股份分給大家,說明什麼?從古至今,都是但凡有一點活路,老闆都不會去賣公司。如今,難道變了。

其實根本沒變。商業的邏輯,思想,從來沒變。國內公司中遵循基本商業做的最好的也就是華為了,其它大多數都是目光短淺的。當然這與第一代第二代泥腿子缺乏文化投機發財有關,他們的成功又影響了後來的商業文化。所以中國整體來說,充斥著一種急功近利的文化。沒人肯踏踏實實做一件事。以前商人踏踏實實幾十上百年做出來的老字號,現在也很多都沒落了。

做基礎科研技術研發的會被恥笑,多數企業老闆聽到對方想搞研發,心裡都會湧現出,“傻X,看你怎麼死!”所以技工貿很不吃香,不受待見。也就華為這種與社會整體商業氣質格格不入的企業才會傻乎乎的花這麼多錢在基礎研究和研發上。尤其是基礎研究,這種研究一般認為都是國家乾的,高校乾的。哦,對了,很多高校現在也不屑於做基礎研究了,哪有那閒工夫,賺錢才是正道!

如此的風氣,美國還擔心中國會對他造成威脅。建議他們深入研究一下中國,他們肯定會放心睡覺的。

回到為什麼這麼多企業排隊上市這個問題,你在思考一下中國還有哪些比較有名的企業為什麼不上市。這些難道不值得研究一下嗎?


yoooooop


IPO高速發行一直以來是資本市場爭議的話題,尤其近幾年更是常態化發行讓其成為了股市下跌的一大因素,兩市指數從5000多點跌到了2440點,大部分股票基本跌幅達到了50%以上甚至有70%,股民這四年的財富大縮水,可是股東減持的數額卻是一年比一年高。

2018年大盤下跌了千點,雖然IPO發行有所減少,但是今年一季度大盤上漲,IPO過會率大幅提高到了85%以上,每週穩定的保持三家新股發行。而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減持超過四年新高,面對這種情形,難怪有股民說A股走不出慢牛行情。

那IPO堰塞湖,應如何解決?

一、難以解決,更多是把好質量關。

其實IPO堰塞湖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國內股市目前上市公司僅有3600家,有多少企業想要排隊上市,達到連續三年淨利潤盈利並且累積超過3000萬很多公司都能做到,真說排隊上市起碼有萬家,加上很多企業退市了,重新再開公司,三年再申請上市,如此往復,堰塞湖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無能力回報投資者的公司只能是通過審核,加強質量把關杜絕圈錢行為的上市公司登陸股市。但是A股市場,有幾家上市公司不是為了減持而來的?股市重融資,導致很多企業認為股市就是金元寶,上市就是發家致富的手段,IPO堰塞湖是不能解決的難題。

加上後期註冊制一旦落地,更多企業登陸股市,A股市場如果沒有完善制度,整個股市可能就會在3000點下方徘徊幾十年都不奇怪,一旦大盤上漲,股東瘋狂減持,無心經營公司,垃圾股越來越多現象將會成常態。

二、完善退市制度,規範股東減持行為,才有望減少IPO堰塞湖。

有退有進,這才是健康的股市,如果只進不退,肯定是質量降低,股市就會長期走熊。要讓新股常態化發行,就要完善退市制度,讓違法違規和垃圾股退市,這才能保持生態環境健康,股市才會穩定。如果上市公司造假,違法違規僅僅是罰款60萬,嚴重就退市,股東沒有重大責罰,那誰都想上市。

規範股東減持行為,不是上市後就可以隨意減持,拿出成績,對的起買入的股民,這裡就需要做到兩點,1,踩雷的股民需要賠償,讓股東每年交出多少信譽保證金,避免違法違規後股民賠償無路。2,減持和分紅掛鉤,才能經營好公司,也能減少公司惡意質押導致的掏空現象出現,只要解決這兩點,IPO堰塞湖就會緩解。

總之:完善退市制度,加重違法違規處罰,減持和業績掛鉤,踩雷股民需要給予賠償,堰塞湖自然能緩解,如果股市只注重融資,不回報投資者,後期股民會越來越少,市場生態環境也會破壞。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柳傳志就是一亇由六型的利己主義的榜樣/只想利用國內營商的大好條件/掙輕鬆錢掙快錢1'從來就不想為國家分憂/擔責,還口稱研發就是找死/給別的企業帶了一亇很壞的頭/還成立了一個什麼泰山會/面對美國對華為中興的打壓/楊元慶狗東西還大言不慚的說企業不要什麼都搞,論聯想的創立和主營的電腦/以及當初的時代正是搞芯片的最佳時機1但面對倪光南提出搞研發芯片1柳賊完全不同意/最終排擠走了倪老,如今柳楊還舔不知恥的說收購摩托羅拉:現在營收了/國家提倡企業要創新:升級,楊元慶狗東西還再這樣叫囂/真是可恥到了極點/希國人棄聯想:用別的產品那麼是外國產品/


用戶6007032625390


清朝末年,官商勾結,貪腐成災,欺騙坑害百姓,當八國聯軍打進京城時,百姓不但不反抗反而還……清滅亡了!


只能隨風起舞


我可以明確回答你:IPO堰塞湖就是個偽命題。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必須明確堰塞湖在哪裡?由於我國退市制度的欠缺,這些年來退市的企業屈指可數,加上近年來IPO高密度發行,A股體量日趨龐大,只進不出這是堰塞湖的明顯特徵。

再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統計,到2018年底,全國實有市場主體達1.1億戶,其中企業3474.2萬戶,而排隊IPO的企業沒超過1千家吧,這幾百家準備IPO上市的企業,你不讓他上市對中國經濟會有什麼嚴重影響嗎?華為上市了嗎?

所以我說IPO排隊的企業就讓他排著吧,根本就沒什麼IPO堰塞湖,反之如果把這些企業都上市的話,反而造成真正的A股市場堰塞湖,是對中國股市少之又少的投資功能的再次戕害,只重融資沒有投資價值的股市註定難以發展,A股的低迷與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差,已淪為世界笑柄。不要讓股市管理者的無能讓廣大投資者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