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為什麼不廢了嬴政自己當皇帝?

舵手150271410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主持編纂了《呂氏春秋》。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呂不韋為相國。莊襄王去世後,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權傾天下。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不久,秦王政覆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奇貨可居


呂不韋奇貨可居

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為世人廣為流傳,人們既為其長遠投資的眼光而津津樂道,又為其最後的結局而心痛惋惜。許多人禁不住要問,權傾朝野的呂相為何在嬴政親政後如此輕易的被逼迫罷相歸鄉,最終飲下毒酒而自盡呢?如此權臣為何沒篡權秦國,取而代之呢?這個問題值得探究。

呂不韋出身

呂不韋可能從來沒有過謀反的想法。在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儘管呂不韋后來成為秦國的相國,秦始皇嬴政的“仲父”,但還是改變不了他曾經出身卑微的事實,所以他才會廣納賢才、編書著作,維持相國的名聲和地位都已經是十分艱難了,更別提謀權篡位。儘管權傾天下,但他深知自己是“狐假虎威”,只有嬴異人和嬴政的地位穩固,才有他的榮華富貴,或許他心裡從來沒想過把王位佔為己有。

呂不韋是一位出身衛國的普通商人,雖家資鉅萬,但在那個以血統和功勳決定身份地位的時代,他仍然是一個普通平民而已。資助國君雖可謂是從龍之功,但卻並未立下功勳。呂不韋雖然能夠巧妙的運用錢帛結交秦國權貴,拓展自身的人脈關係網,卻依舊是一個無法掌握朝堂命脈的局外人。

呂不韋心懷抱負

呂不韋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不甘心一輩子都當一個商人,而是要做一個名垂史冊的人物。他與其父親的對話也可以看出他的目光之長遠,不韋問其父:“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呵以遺世。願往事之。”呂不韋是一個典型的商人——“投機取巧”、“趨名逐利”,卻不是一個天生的君王,他沒有秦始皇橫掃六國的絕世胸懷,沒有劉邦項羽的豪情壯志。在他的思想裡面,不是要做一個君主,而是確立國君。因此他才四處奔走力保嬴異人,面對日漸成熟的嬴政也懂得審時度勢,呂不韋是個好商人,卻成不了好君主。

呂不韋畫像


呂不韋獨攬大權

呂不韋獨攬大權不過數年,儘管權勢很大,但是想要篡位顯然是不可能的。從商鞅變法時秦國就註定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而且自周朝以來,只有貴族才能掌握國家大權,想要打破這種貴族壟斷,別說是呂不韋了,就是當初同為“平民相國”的張儀、范雎都沒有做到。張儀“橫強破縱”有功,因秦武王不喜而被驅逐、范雎“遠交近攻”使諸侯歸附秦國,也害怕被秦昭王殺掉,找藉口辭歸封地,不久病逝。呂不韋只是比普通平民還要低一等的商賈,資助國君雖是從龍之功,但卻並未立下功勳,不是貴族的出身,在禮法上已經被釘死了。

嬴異人當了三年秦王之後便撒手人寰,呂不韋順水推舟得大權獨攬,他的投資有了巨大的回報。嬴異人是他立足秦國的根本,而新晉秦王嬴政卻並不是,儘管他很快清醒過來,擺脫趙姬的糾纏,但還是不敵日益強大的嬴政,最終因秦始皇一句:“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萬戶侯,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在自己的封地“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鴆而亡。”

結語

司馬遷:“不韋及嫪毐貴,封號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聞之。秦王驗左右,未發。上之雍郊,毐恐禍起,乃與黨謀,矯太后璽發卒以反蘄年宮。發吏攻毐,毐敗亡走,追斬之好畤,遂滅其宗。而呂不韋由此絀矣。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要親政的秦始皇提供了執政的借鑑。可惜,由於呂不韋個人的過失,使秦始皇對這部書棄而不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呂氏春秋》的價值逐漸為後人領悟,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貢獻極大。


我從歷史中走來


這個問題,問的好。

呂不韋應該說是異人的再造父母了,如果不是有呂不韋,異人別說當秦莊襄王了,連命都會沒有了,更別說娶趙姬生嬴政了。

他自認為是他們贏家的恩人,不會有生命危險,他只要把權利牢牢的弄到手就可以。

假如他把嬴政嬴政廢了,也不是他得利,安國君可是有二十多個兒子,王位繼承者怎麼也輪不到他,除非他想把自己打拼的一切毀掉,(那時秦趙兩國關係特別緊張,如秦國出現內亂,趙國來攻,秦國可能就沒了,那他所做的一切也就都成笑話了。)

他不但不會廢掉嬴政,而且還要極力的保護他。

異人涼了以後,他與太后(趙姬)私通,他見嬴政越來越大,怕被嬴政發現,就離開了太后,但又怕太后生氣,就讓嫪毐假扮太監去陪太后了,這就可以看出,他是很在意與嬴政的關係的。

讓呂不韋意想不到的是,嫪毐這個小人物居然有一天能和他的勢力不相上下,而且還與太后(趙姬)有了三個私生子。(呂不韋當時肯定是悔的腸子都青了,我給她送什麼假太監啊!!!真是後悔莫及啊!)

就在嬴政受冠那天,嫪毐造反了,造反失敗後,也牽連了呂不韋,然後他就涼了。

如果沒有嫪毐的話,呂不韋的勢力就是一家獨大,嬴政受冠前,他如果想搶王位,還是很有可能成功的,到那時,他也不怕什麼安國君的二十個兒子了。但有了嫪毐,他們兩個的勢力就相互制約了。





超越愛電影


假如呂不韋廢了嬴政自己當皇帝。

我想從正面來回答試試,當然如果發生這一幕肯定發生在嬴政統一六國之前了。呂不韋廢掉了年小的嬴政,當上皇帝。從呂不韋的出生我們可以知道,他和趙姬也就是始皇帝的老孃是有緋聞的,全國都知道。如果他廢了嬴政成為皇帝,那在老百姓的視角是丞相和太后密謀取代王位,呂不韋這帝王位子坐的不夠正統,這個時候6國都虎視眈眈,王位都坐不安穩,假如外敵來犯,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國內不支持,國外打不過,說不定死的更快。


再者緋聞說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站在呂不韋的角度,自己的兒子已經坐上王位了,而且乾的還不錯,自己取代他不是多此一舉嘛。呂不韋追求的權利和名望已經都達到了,從一個低賤的商賈到一朝宰相,成為嬴政的仲父,受人尊敬又不缺錢,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呂不韋對嬴政父親子楚的投資獲得豐厚回報,甚至超出預期,做丞相安安穩穩,如果往前進一步,那又會是什麼陰謀詭計或者凶多吉少都是未知,呂不韋作為商人,算盤一打,便知道往好方向發展概率不足五成,於是果斷放棄。


阿西曆險記


呂不韋是衛國人,出生於濮陽(今河南省滑縣),早年往返於各國經商。他頭腦靈活,思維敏捷。以低收高賣的方式賺了個盆滿缽滿,積累了千金家產,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商人。

公元前267年,秦國悼太子死在魏(非衛國)國,運回後葬在芷陽。公元前265年,秦國悼太子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被立為儲君。這個太子安國君自己有20幾個兒子,名叫秦異人的兒子是其中的一個。由於秦異人人不眾、貌不驚人。在秦趙交惡時,安國君派遣秦異人到趙國邯鄲做人質。

身為人質,日子自然窘迫不已。幸虧秦異人遇上了在趙國做生意的衛國商人呂不韋。精明的呂不韋不僅有經濟頭腦,還有高人一等的政治頭腦。此時他已富可敵國了。精於世故的他,通過錢財開路結交權貴,終於改變了秦異人的人質處境,並在秦異人返回秦國後當上了太子。對秦異人來說呂不韋就是再造的父母,籍此,呂不韋在秦異人上位也獲得了高官厚䘵。

那,呂不韋為什麼不廢了嬴政自己當皇帝?

1.呂不韋儘管在秦國位高權重,但,以其商人的出身,在秦國是遭人看不起的。這限制了他的作為。呂不韋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是戰國後期。這個時候,秦國已經進入了第三代秦王——秦昭襄王的時代。眾所周知,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不斷地打擊韓趙魏三國,曾經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還火燒了楚國的王陵。

可以說,正是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奠定了大秦統一天下的基礎!但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出臺過“重農抑商”政策,此後,商人不受重視,地位低下。儘管呂不韋因助秦異人登上了秦王的寶座當了大秦的相國,還是秦王嬴政的“仲父”。但,這改變不了他出身卑微的事實。他能憑藉自己的職務廣納賢才、著書立說、揚名四海已經很不容易了,謀權篡位自己沒🈶信心與底氣。

2.呂不韋是聰明的人,他深知:自己能有今日是商業運作的結果,有“狐假虎威”因素。只要嬴異人和嬴政的政治地位穩固牢靠,他就可以養尊處優,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所以,呂不韋沒有政取贏政而代之的意思。

3.秦國子民世代姓秦,王公貴族是世襲傳下來的。任何人在世襲制度下,沒有做秦王的老爸是坐不上秦王位置的。呂不韋是有才能的,如果他膽敢取秦王而代之。一定會遭受口誅筆伐而導致身敗名裂。得不償失!


希望星晨58298869


只要呂不韋腦子沒被驢踢了,他就不可能!

首先來看春秋,戰國的演變史!

春秋到戰國,似乎是除了三家分晉,都沒有變,但是齊國是由姓田的取代了姓姜的!

也就是說田氏經過幾世鬥爭,才徹底奪下的齊國王位,

再看瓜分了晉國的三家,他們當初經歷了多少鬥爭?

那智氏的磊磊白骨還在那呢!

再來看,當時秦國,

需要知道的是,老秦人,重來就是以軍工為第一要素的,你呂不韋有多大軍工,想架空嬴政?也就欺負欺負年幼時候的他還差不多!

可一長大,只要你不交出權利,等待的只有死亡,

而一旦想要叛變?

兄弟省省力氣把,就算你把嬴政殺了,奪下皇位,你確定你能守住?贏氏子孫,可重來沒一個好欺負的,洗乾淨脖子,等死吧!

而以呂不韋的精明,怎麼可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

最後一點是,呂先生可能是始皇帝陛下的父親!

當然,在這裡我不給你論證他的真實性,

直接就和你說,如果這件事是真實的,那麼他呂不韋就更沒有理由反嬴政了,要知道,誰吃飽了撐的,造自己兒子的反壓?

而且那可是皇帝寶座,讓自己兒子有大出息不好麼,世世代代的都成了他們老呂家的江山!

這不是最精妙的計謀麼,哪裡需要動兵動槍的?和平政變多好?


道盡風流事


對於呂不韋的評價,有人說他是時運極佳的賭徒,也有人說他是奇貨可居的商人,因此無論是賭徒還是商人他們看中的都是利益。再加上呂不韋自詡為嬴政的“仲父”,權力自然不亞於年幼的嬴政。所以說他何必要冒著誅九族的罪,去謀逆當皇帝呢?

呂不韋的發家與奇貨可居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早年經商於陽翟,往返於各國各地,憑藉著精明的頭腦,以低價收購商品,以更高的價格賣到該商品的稀缺地,從而積累了千金家產,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商人。

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秦國悼太子死在魏國,運回國葬在芷陽。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而秦異人就是其中最不顯眼的一個,因此在秦趙交惡的情況下派遣秦異人到邯鄲做人質,或許很多人都認為秦異人此去做人質定是凶多吉少,但這一切都被精明的呂不韋看到了,於是就有了以下呂不韋與其父的對話:

“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或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呂不韋又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無數。”呂不韋說:“如今努力耕田勞作,還不能做到豐衣足食;若是擁君建國則可澤被後世。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

說完這些以後,他先說服秦異人聽從他的建議,然後把五百金給異人,用於在趙國日常生活和交結賓客之用。最後自己又用五百金前去秦國遊說和討好華陽夫人,待一切完善以後,返回邯鄲,忍痛割愛獻出自己絕美而善舞的姬妾,這姬妾生出的孩子就是後來的千古一帝嬴政!

呂不韋不廢嬴政,自己當皇帝的原因

呂不韋四處遊走,為秦異人當上秦王搭建了結實的臺階,自己也位列權臣,為後期嬴政“掃六合、統宇內”奠定了基礎。

秦莊襄王子楚繼位三年就離世了,年幼的嬴政登上王位,由呂不韋輔佐執政,可以說這一時的呂不韋的權力達到了巔峰,培養自己的勢力和門客。

待嬴政稍大些又以“仲父”之名,掌權輔助他,直到嫪毐和趙姬私通的事情敗露被株,呂不韋也因此受到牽扯被罷去相位,遷往自己的封地,後被嬴政威脅而飲鳩自盡,結束自己從平淡到巔峰的生命!

呂不韋不廢嬴政的原因:

一、呂不韋是地地道道的商人,看中的是利益,即使獲得了至高的權力,也只是滿足而已,沒有足夠大的野心,加上自己與嬴政之間有層微妙的關係,因此更加不用廢除嬴政。

二、商人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下,就如他與父親的對話也可得知:擁君建國則可澤被後世,自己對秦國的功績已經足夠名垂千古了,何必再冒著大不為去謀反呢?

三、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內部早已經被這部曆法所約束,加上秦國內部有大大小小的貴族勢力存在,他們也不會允許一個外姓來當秦國的君王。


淡墨青史


在士農工商的社會背景下,商人雖然生活條件很好,卻被人瞧不起。正常情況下商人外出做買賣必定是點頭哈腰,卑躬屈膝;在士階層的面前永遠無法抬頭做人。

呂不韋由於出生在商人家庭,所以社會地位必定不高。可是太志向遠大,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可能是因為他們家經營的生意就是一些奢侈品,所以呂不韋在趙國發現秦異人的時候就回家問他的父親:“經營一般的日用品或糧食能有多少利潤?”

呂父答:“十倍的利潤差不多吧!”

呂不韋:“那麼經營珍珠等奢侈品呢?”

呂父答:“百倍的應該是有的”

呂不韋又問:“如果投資一個國家的未來呢?”

呂父答:“滾犢子!我怎麼算的清”

於是呂不韋將千金分為兩份,一份給秦異人妝點門面疏通趙國的關係,讓人在趙王面前說好話。有錢了也可以請客吃飯,中國人的關係很多都是在酒桌上建立起來的。所以有了錢之後秦異人在趙國開始混的風生水起……
只是在趙國混的好並沒有用,關鍵在於如何回國繼承王位。秦異人是秦王的孫子輩,在大子贏柱那裡並不受寵愛;所以才會被送到趙國去做人質的。

呂不韋的經營才能開始發揮作用。贏柱的寵妃華陽夫人沒有生育能力(歷史上似乎很多美女都沒有生育能力),呂不韋重金收買了她的妹妹(有說是他弟弟)通過她在華陽夫人面前說秦異人的好話。

逢年過節呂不韋就用秦異人的名義給華陽夫人送了一些特產;華陽夫人終於被感動。這時候他的妹妹就對她說“姐姐現在受到大子寵愛,榮華富貴是沒有問題,可是女人總有老的一天,到時候大子難免另尋新歡,異人這麼孝順不如你認他做義子;再讓贏柱立他做大子,這樣您以後就不用怕失寵而生活沒有依靠了
就這樣異人擁有了秦國的繼承權。異人有一個兒子叫趙政,也就是後來的嬴政。

贏柱和異人在秦王的位置上都沒有坐多久(合計:4年)嬴政就繼位為秦王。呂不韋在贏柱的年代就成為了秦國宰相。權力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投資是成功的。

可是成功的投資不代表他能取而代之。

春秋時期在權利下行的過程中,各諸侯國的權利很多都被士大夫階層取代。到了戰國,特別是戰國後期,各國的改革都圍繞一個重點~加強王權,削弱氏族權利。

秦國在經過了商鞅變法之後,權利空前集中與秦王本身。呂不韋再強大也只是為秦王打工,他的一切權利都是秦王賦予的。

秦王掌握著全國的軍政大權,同時呂不韋的出生也讓其他勢力無法接受一個商人的統治;所以呂不韋如果想要取而代之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從商鞅的死也可以看出:無論你功勞多大,打工仔永遠無法與老闆叫板……

或許還有人會說,呂不韋是嬴政的親爹所以沒有取而代之;不過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我們聽聽笑笑也就過去了!


蟻史為諫


呂不韋的實力不夠,他畢竟只是衛國的一個小商人,魄力不夠。秦國的外戚集團也不會縱容他亂來的,這個道理很簡單。

先秦時期是貴族時代,很看重出身、門第。呂不韋應該是平民出身積攢的財富,他難以得到秦國貴族的真正支持。秦始皇還下達過逐客令的。不韋想要取代嬴政則是不現實的事情,雖然呂不韋有雄韜偉略,有過硬的實力,但面對統治階級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他也無法左右事情的成敗。

不韋問其父:“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呵以遺世。願往事之。”呂不韋是一個看空的商人,但絕對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多雲sky


武陵老蠻來回答。

首先,呂不韋是個商人,商人重利。當呂不韋在邯鄲見到秦質子異人時,馬上以商人的敏銳眼光感覺異人“奇貨可居”,立馬決定投資。然後通過他的鑽營和努力,成功將異人送上秦國王位。而呂不韋也因此位極人臣,取得的財富非普通經商所能比擬。特別是年幼的嬴政即位後,於國封呂不韋為“相國”,於親尊呂不韋為“仲父”,軍國大事,皆由所出。一國之中,呂不韋的利和權都達到極限,所以,輔佐嬴政之餘,悠哉悠哉地編寫著《呂氏春秋》,姿態高呀!人家對王位那是志不在此。

自從韓趙魏三家大夫分晉,做出了下克上的榜樣,戰國時代來臨。呂不韋權傾秦國,應該是有能力將年幼的嬴政取而代之的。之所以沒有這樣做,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不管是正史記載還是坊間傳聞,都認為嬴政其實是呂不韋的兒子。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呂不韋認識秦質子異人的時候,就決定將之扶上秦王寶座。有一次異人到呂家喝酒,見到了呂不韋的小妾趙姬。趙姬能歌善舞,姿色絕美,異人一見就迷住了心竅,虧得他好意思竟然向呂不韋索要趙姬。呂不韋開始挺生氣,君子不奪人所愛,哪有開口就找人要小妾的?這麼容易要,那我也去多要幾個小妾看看!何況這位小妾趙姬當時還有了身孕,懷的當然是人家老呂的種。呂不韋何等人物,生了一會兒氣就自己想開了,為了投資異人,已經將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搭進去了,何必在乎多搭一個小妾呢?於是大方地將趙姬送給了異人。趙姬足月後剩下一個男孩,就是嬴政。

那麼,當國王的既然是自己的兒子,做老爹的有什麼必要和兒子爭呢?聰明的朋友,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呀?



武陵老蠻


在劉邦建立西漢以前,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平民出身的君王,所以史學家們也稱秦末的陳勝吳廣以及西漢的建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平民革命。

也就是說在夏商周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權力尤其是最高權力都只是貴族們手中的遊戲,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實行了對姬姓王族和功臣的分封制度,而這些姬姓王族和功臣就構成了周王朝的貴族體系。西周的分封制一直延續到東周時期,其政權的更迭主要的方式是大魚吃小魚的吞併,另外的一種方式則是國內貴族內鬥篡奪最高權力,比如歷史上記載的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只不過這種情況不多。但是無論是韓趙魏三家,乃至後來篡奪了姜氏齊國的田氏,也都是在周王朝中歷史久遠的貴族經歷幾代甚至十幾代的發展,才最後逐漸做大幹掉了自己的君主,成為新一國的君主。

秦昭襄王時代的戰國形勢

但是顯然呂不韋並不具備這種資質和出身。呂不韋是衛國的一個普通商人,雖然他通過在各國之間往來經商家資鉅萬,但是他仍舊是一個普通平民。他可以通過錢財開路去結交權貴,但是他仍舊是沒有任何權力的普通人。

呂不韋的生意做的如火如荼的時代,正是戰國後期。此時的秦國進入第三代王秦昭襄王的時代。秦昭襄王應該是秦國最長壽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在位期間不斷打擊韓趙魏三國,還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火燒楚國王陵,可以說秦昭襄王徹底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昭襄王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

在國際關係複雜的戰國時代,國家之間送出王族子孫為人質是常態,而秦昭襄王很長壽,所有兒孫也不少,以至於他的一些不起眼不受待見的孫子就被送往別國當人質,比如說是他的其中一個孫子嬴異人就被送往趙國當人質。也因為秦昭襄王很長壽,所以他的長子也就是太子死在他的前面,所以昭襄王不得不改立次子贏柱為太子,而這個贏柱就是那位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的親爹。

贏柱本來庶出,根本沒有成為儲君太子的機會,可是自己的哥哥死了,他就陰差陽錯的成為太子。但是他也面臨的著同樣的情況,他的正妻華陽夫人沒有生育,也就是說他也沒有嫡子,他的未來繼承人也就只能是庶出的兒子了,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上,在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似乎也有機會成為儲君。

影視劇中的呂不韋

然而在嬴異人和當時所有的其他人看來,嬴異人的機會十分渺茫,嬴異人的母親夏姬只是贏柱的妾侍,並且不太受待見,嬴異人也是資質一般,他老爹也沒有太放在心上,否則他也不會被派去與秦國關係不睦的趙國為人質,在秦趙經常交兵的日子了,這個工作隨時可能掉腦袋的。

可是呂不韋卻以商人的視角,窺測到巨大的商機,這次他要經營一次販賣國君的買賣,他首先做通嬴異人的工作,樹立起奪嫡的信心,並贊助其大量錢財,讓囊中羞澀的嬴異人在趙國邯鄲城結交上層人士,尤其秦國前往趙國的人員,為贏柱營造聲勢;同時呂不韋親赴秦國,走通了贏柱小姨子華陽夫人妹妹的路子,成功說服華陽夫人對贏柱大吹枕邊風,將嬴異人收養為義子,結果終於是子以母貴,嬴異人成為當時仍舊是秦國太子的安國君贏柱的世子。

之後呂不韋向嬴異人報喜的時候,自己的小妾趙姬被嬴異人看上,呂不韋也忍痛割愛的將小妾送給嬴異人,此後這個小妾給嬴異人生下了兒子,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嬴政。後來秦趙大戰激烈,秦軍包圍邯鄲,因長平之戰被坑殺40萬的趙國人想要幹掉嬴異人洩憤,呂不韋緊急賄賂趙國守城校尉,幫助嬴異人逃奔城外的秦國大營,後來嬴異人逃回秦國。

六年後秦昭襄王死後,贏柱繼位為秦孝文王,嬴異人正式成為太子,此時秦趙關係緩和,趙姬及嬴政被送還秦國。但是贏柱僅在位一年就死去,嬴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立趙姬為王后、嬴政為太子,呂不韋為丞相,呂不韋歷經10多年的大生意終於見到回報,而且利潤豐厚。此後嬴異人也僅僅當了三年的秦王就去世,秦王嬴政繼位,年幼,呂不韋大權獨攬,一時間權傾朝野。呂不韋還算比較能幹,他主持編篡了《呂氏春秋》,還出兵滅亡東周,徹底埋葬東周王朝。

但是呂不韋的私德就讓人詬病了,本來他就不是根紅苗正的貴族出身,他成為丞相不就之後,嬴異人病死,然後他居然和已經升級為趙太后的嬴異人的老婆,嬴政的老媽舊情復燃打得火熱,出入後宮如同回自己一樣。只不過後來眼見嬴政年齡越來越大,而且還十分睿智,老呂終於害怕了,可是此時正當如狼似虎年紀的趙太后,卻不是他隨意能夠擺脫了,於是呂不韋偷偷的向趙太后進獻了沒有閹割的太監嫪毐,這個嫪毐的特長就是特別長,結果一下子贏得趙太后的歡心,趙太后甚至給嫪毐生了兩個兒子,還加封嫪毐為長信侯,長期居住在咸陽城外的雍地不回家了

電視劇《尋秦記》中的嫪毐
呂不韋自認為擺脫了趙太后,實際上太給自己找來了更大的麻煩,那就是嫪毐的野心。嫪毐不僅讓趙太后給自己生了兩個兒子,還處處以嬴政老爹自居,後來更是要造反,結果被秦王嬴政抓獲,嬴政將嫪毐以及趙太后為其生下兩個弟弟全部殺死。而此時已經受封十萬戶文信侯的呂不韋,感覺到了危險,而他向太后進獻嫪毐的事情也東窗事發,左後秦王嬴政罷免其丞相之位,讓其返回在河南的封地。

而眼見從咸陽城源源不斷向東方拉運鉅額家產的呂不韋車隊,此時的嬴政已經面露殺機,而回到洛陽的呂不韋仍然接見來自東方六國絡繹不絕的賓客的拜訪,更引起了秦王嬴政的猜忌,於是嬴政下令呂不韋一家全部遷往蜀中,呂不韋恐懼之下飲毒酒自殺。

呂不韋的從一介商人混到秦國的丞相之位,完全是憑藉自己奮鬥,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也暴露出作為第一代創業者的艱辛,那就是沒有底蘊、沒有基礎,成功固然好、失敗則一無所有。而且呂不韋的權力是完全依託在嬴異人、趙姬、嬴政這一家人身上的,可以說這一家三口是呂不韋這棵大樹生長的唯一土壤,所以呂不韋是不敢傷害自一家人,否則自己也會瞬間滅亡。

另外權臣篡位奪權還真是一個技術活,我國曆史上儘管權臣專權的事例很早就有,但是知道西漢末年的王莽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第一次的權臣篡位,那也是經歷當時王家人幾代人的經營,才慢慢將劉姓天下改成王姓天下,而且王莽的結局並不好。

所以呂不韋即使斬斷與趙太后的私通關係,妥善處理好與趙太后、嬴政之間的關係,讓呂氏成為世家,成為真正的貴族,或許是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