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1917-2010),遼寧黑山人,畫家、教育家、設計師,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的設計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提議者之一。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4歲啟蒙,魯藝“三大怪”之一

1917年7月7日,張仃出生於遼寧黑山。4歲即在家中大門上用彩色粉筆畫《出喪圖》,5歲開始臨摹父親帶回的《芥子園畫譜》《點石齋畫譜》,舅舅算命攤上打洋傘、穿洋裙的“鼠小姐”造型是他設計創作的最初萌芽。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1938年,抗日藝術隊出發前合影於西安,後排左五為張仃

1932年,15歲的張仃考入北平私立美術專科學校。同年,日本佔領熱河,父親失業。這時,張仃發現魯迅的文學作品比繪畫有震懾力,便以漫畫、宣傳畫這種“出手快、犀利鮮明”的藝術形式作武器,到東北軍前線宣傳抗日。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到敵人後方去》 漫畫

37×29.7CM 1946年

期間,他創作的宣傳畫《打回老家去》用白山黑水和大豆高粱,呼應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這一深入人心的歌曲主題,成為整個抗戰時期最具思想深度和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那一年,他剛滿20歲。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設計的延安魯迅研究會會徽

1938年秋,張仃進入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初到延安時,21歲的張仃腳蹬馬靴,身穿吊帶褲,被看成是“異類”。他大講畢加索、凡高、印象派,為延安文藝界人士畫的漫畫肖像被批判成“ 醜化革命同志”,他本人也因個性獨特而被列為延安魯藝“三大怪”之一。

低調行事,設計新中國國徽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49年,新中國即將宣告成立,由於沒有國旗、國徽和國歌。7月,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公開發布《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經過甄選,最終在周恩來的指示下成立了兩個小組,一個是中央美術學院小組:張仃、張光宇、周令釗、鍾靈等。另一個是清華大學小組: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高莊等。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政協會徽

當兩組方案放在一起比較時,風格大相徑庭。中央美術學院組設計出來的國徽方案以天安門為中心,張仃在《國徽應徵圖案設計含義》中闡述道:天安門是富有革命歷史意義的代表性建築物,是我國五千年文化偉大、堅強的象徵。梁思成小組的國徽核心內容是一塊玉璧,設計理念為:玉璧含指祖國統一,完璧歸趙。與此同時,林徽因誠懇地列舉了她參考的其他國家的國徽為例,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徽不應該放進去建築物,尤其是帝王象徵的天安門。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在激烈的爭論後,毛主席出來定奪:天安門不應視為封建的象徵,應該視為民主的象徵、革命的象徵放進國徽去。設計的構想採用了美院組後,周恩來讓清華組來完善國徽的設計。應當說,張仃是國徽的創意者,而林徽因等則為其最終完善者。若干年後,在究竟是誰設計了國徽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少爭論,總有人來向張仃詢問,他向來不願意爭什麼名分,一直強調國徽的完成是集體的智慧。

擔任設計師,為國人掙足面子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

新中國成立後,張仃擔任了一系列國家大型國際博覽會和專題展覽會的總體設計師,在國際交流中,為中國人掙足了面子。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1995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中國館紀念郵票

1952年,德國萊比錫舉辦國際博覽會,張仃出任中國館的總設計師。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偏愛黑色,就向設計組交代:絕對不許張仃用黑色,我們是共產黨,是新中國。然而張仃絲毫不理會這一套,除了別具匠心地將天安門、中國園林長廊形式融入展覽之外,他還將張萱的《搗練圖》放大,以金線刻在黑色大理石上,作為絲綢展廳的大背景。有人不同意,但張仃堅持己見,如果不同意他的方案,他這個總設計師就不做了。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萱《搗練圖》局部

張仃的設計最終得到周總理的首肯,當這面蘊涵著東方意境的黑色大理石牆呈現出來時,歐洲人紛紛為之驚歎。

拜訪畢加索,促進藝術交流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在巴黎籌備展館時,張仃得知中央要派文化代表團訪問法國,他立即建議代表團在法期間一定要拜訪畢加索。他深知畢加索在西方的巨大影響,同時也是法國共產黨的黨員,這正是展現國家形象的一次良機。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巴黎組畫-唱詩班》 中國畫

70X47CM 1964年

在張仃的促成下,代表團來到法國的南部會見了畢加索。張仃回憶說:“畢加索的家是海邊的一所別墅,我們到達的時候,畢加索剛睡起午覺,穿著短褲、背心從樓上走下來熱情地歡迎我們。原以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豪華,因為當時他已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畫家,一張作品值幾十萬美元,但沒想到他的工作室裡除了畫作是新的,幾乎一切陳設全是破舊的,牆上灰跡斑駁,沙發已經露出了彈簧。可是畢加索好像熟視無睹,牆上、地上到處都是他的畫作。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翻譯水平所限,雙方無法進行充分交流。”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一九五六年張仃與畢加索合影

張仃還與畢加索有過一張珍貴的合影,他解釋道:“我在中國人裡算比較矮的,我倆站在一起個頭相當,他在身高普遍比較高的歐洲人裡,實在是太矮了。”據悉,張仃曾建議畢加索做中國的榮譽公民,邀請他到中國看看。對此,畢加索思索了一會兒回答說:“中國太好了,但是年紀太大了,怕到了中國後,(藝術)又有一個大變化,自己會受不了。”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齊白石畫集》,榮寶齋新記木板水印,1952年

張仃在拜會之前就知道畢加索非常鍾情於非洲等地的民間藝術,所以就準備了木版水印的《齊白石畫集》,送給畢加索作為禮物。代表團拜訪畢加索不久後,張大千也前來拜訪。畢加索一邊向張大千展示自己臨摹的齊白石的蘭花,一邊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實際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段話後來成為廣為世人引用的名言。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設計的《辛酉雞年 郵票》

1983年,當畢加索的原作在中國展出時,一本名為《新觀察》的知名雜誌邀請張仃談談畢加索。張仃說:“我一直不願意談論畢加索,並不是因為壓力。畢加索的藝術有無限意味,而語言是有限的,難以表達我對畢加索的熱愛。但現在有很多人在反對畢加索,我不由得說,不懂畢加索的藝術,正如一些只精於加減乘除的人,無法進入更高的數學境界,就說愛因斯坦和數學無關。”

重視民間藝人,奠定藝術基礎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上世紀五十年代創作的中國畫《紫砂藝人》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20世紀50年代末,張仃被調離中央美術學院,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第一副院長。他將泥人張、麵人湯、皮影路等民間藝人請到學院,為他們成立工作室,傳授技藝,研究總結他們的傳統經驗。又吸取西方現代藝術設計的教育精華,為新中國的藝術設計奠定了基礎。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女民兵》 中國畫

41×57CM 20世紀60年代

民族傳統與西方現代藝術相結合的藝術主張,讓學院師生在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北京十大建築與國慶等重大活動的藝術設計中展露了鋒芒,也引領著張仃在雲南採風後創作了《女民兵》、《洱海漁家》等近300幅水墨重彩裝飾繪畫,大膽的變形、絢麗的色彩、獨特的造型語言頓時引起了美術界的關注,華君武稱之為“ 城隍廟加畢加索”。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壁畫《哪吒鬧海》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壁畫《哪吒鬧海》(局部)

當北京首都機場即將落成,室內大型壁畫的創作降任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時,張仃又調兵遣將,組成了創作小組,親自掛帥出征。其中,張仃為機場貴賓廳創作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哪吒鬧海》,高4米,長15米,借鑑、吸取了民間年畫的色彩和敦煌壁畫表現時空的特徵,之後又被製作成動畫電影,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一九八八年創作的焦墨山水畫《崑崙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1981年,張仃任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後離休。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清華大學,更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張仃欣然復出,擔任美術系第一工作室博士生導師。2002年,文化部授予張仃造型藝術終身傑出成就獎。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晚年在山水間寫生

晚年的張仃,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一處自己選材、自己設計的山屋裡,每日課讀魯迅。有時對著外面的世界,他會重複他的名句:“美盲比文盲多”。

2010年2月21日,張仃在北京病世,享年94歲。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張仃70餘年的藝術生涯,跨越漫畫、設計、舞美、動畫、國畫、書法、藝評、教育等諸多門類。以其豐沛的藝術激情投入到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學院與民間創作之中,成為20世紀中國的“大美術家”和20世紀中國美術的“立交橋”。

張仃焦墨畫欣賞


焦墨畫法是一種非常小眾的繪畫技法,曲高和寡,張仃先生能耐得住寂寞,在這條路上默默探索幾十年,單這份純粹就足以令人欽佩。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蘇州古塔》,張仃,34×46釐米,1956年作,中國美術館藏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頤和園秋海棠》,張仃,35×45釐米,1956年,中國美術館藏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寒盡不知年》 紙本焦墨山水

89cm×95cm 1996年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蘇州留園》,張仃,43×34釐米,1954年作,中國美術館藏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太行十渡之秋》,張仃,95×65釐米,1979年,中國美術館藏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巨木贊》,張仃,94×440釐米,1981年作,中國美術館藏

魯藝“三大怪”之一,曾為新中國設計國徽

《房山十渡焦墨寫生(卷)》,張仃,42×425釐米,1977年作,中國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