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淮南茶文化你瞭解多少?

七味


首先必須清楚歷史地理上的`淮南′和今天行政區劃的`淮南市′遠非一個概念。淮南市以一個煤立市的新興工礦城市,在壽縣劃規前除上窯地區的壽州窯址外幾乎亳無文化底蘊可言,且八公山漫山遍佈山石,根本不具備茶葉生產的地質條件,僅憑一賣茶葉之人栽了幾株茶而提什麼`淮南茶文化'實在是亳無意義的事情。


夢迴樓蘭68


北宋時期,蘇東坡嚐遍天下名茶,揮筆寫下淮南茶信陽第一的評價。從茶聖陸羽評價信陽毛尖以後,淮南地區信陽茶的名氣就這樣出來了,從此以後,信陽毛尖久經不衰,甚至成為了貢茶。


靜坐於茶室中,品上一口濃淡合口的信陽毛尖茶。細細品嚐其中的味道,不需要有人提醒,神清氣爽的感覺就油然而生。茶人經常說雲霧高山有好茶。而信陽處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溫比較低,很適合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這就是優質茶葉中所最不能缺少的。


這裡的茶比較嫩綠色潤,內質香氣馥郁,芬芳鮮嫩,成湯以後,它的色澤其實主要還是取決於你是怎麼樣放茶的。一道茶好不好,雖然主要原因在於茶是什麼茶,但是也跟自己泡茶的手法有關係。但是因為我不會泡茶,所以這裡就不多做解釋。


單于7


茶文化這個話題太大,我只說我親身經歷的。

淮南產茶嗎?現在有一個人,叫吳江,他現在就在八公山上種茶。他為什麼種茶呢?因為他本身經營茶葉,也喜歡喝茶,他也喜歡讀書,根據古代典籍的記載,他相信古淮南(古淮南的範圍遠大於今天的淮南)是茶葉的產地之一,而且八公山也曾經盛產茶葉,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後是沒有人再種茶了。

出於對茶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熱愛,吳江三年前開始嘗試在八公山上種茶,過程並不順利,但是現在茶苗已經存活。我們有希望喝到淮南茶了。


楚銘


信陽毛尖 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被蘇東坡讚譽為“淮南茶信陽第一”!特色細、緊、圓、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以“色綠、味鮮、香高”著稱。

  傳統產區是原信陽縣的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五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等地。現在,信陽毛尖已擴至整個信陽茶區,形成一個統一的品牌。茶區包括潢州、光山、羅山、商城、新縣、固始、息縣七縣和溮河、平橋二區。共有128個產茶鄉鎮和10個國營茶場,屬於我國的茶葉適宜種植區。

  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裡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佈,植被豐富,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溼潤(相對溼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溫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尤其是信陽處於北緯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溫較低,很有利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正所謂高山雲霧出好茶,也是這個道理。

環境:

  茶百科選做的這批信陽毛尖產自我所站立的這片黑龍潭高山頂茶園

標準:

  這款茶以這樣的芽為選做標準。

品種:

  品種為信陽本地種(或群體種,當地也稱旱茶),信陽栽種茶樹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信陽本地種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過程保留下來的適合信陽本地生長的茶樹品種。在老茶園,多栽種信陽本地種,大山茶園,因為本地種耐寒,也多種植。特點是:耐寒,芽葉瘦小,產量一般,香氣高,口感濃重,回甘強烈。

幹茶:

泡開她看:

  上投法:先向杯中注入七分滿的開水(降溫後的開水約80~85℃,下同)

  然後再將茶葉投入杯中浸泡,觀賞茶葉在杯中的變化並適時飲用。

  中投法:先向茶杯中注入約佔容積四分之一的開水

  接著將茶葉投入杯中,

  再將開水加至七分滿,觀賞茶葉在杯中的變化並適時飲用。

  下投法:先在茶杯中加入茶葉

  然後向茶杯注入約四分之一的開水浸潤茶葉,

  最後再將開水加至七分滿,適時飲用。

  上中下三種投茶泡法不同的湯色對比圖

  

  從左往右依次是下、中、上投法,你看出差別了嗎?上投法的茶湯最清澈,其實《茶經》裡也講過信陽毛尖應用上投法最好,與碧螺春一樣其茶芽細嫩,毫毛較多,用下投法茶湯滋味最濃郁。


partner200724882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曾說“淮南茶,光州為上”。



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種茶始於東周。那時茶由原產地雲貴川從川陝大道先傳入陝西南部漢中地區,再沿漢水傳到東周的政治經濟中心——河南。在氣候溫和的南部生根,再向北、向東發展。向北發展到懷州(今河南沁陽),向東沿義陽(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商城等),到安徽的西部壽州(今安徽的六安)。形成淮南茶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光州散茶也是在這次“散茶出淮南”的變革中出現的。據說開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製法,後來又融入龍井茶製法,形成了毛尖茶。發展到今天,演變成信陽毛尖製法。1915年信陽縣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此後,在1958年信陽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0年信陽毛尖又被國家授予銀質獎。於是,信陽毛尖盛名於國內外,生產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到2001年,已有信陽毛尖茶園34000公頃,佔河南茶園總面積的90%;產量每年達7800噸,佔河南茶葉總量8200噸的95%。現在的信陽毛尖產區是:信陽、潢川、光山、羅山、商城、固始等縣。

產量主要集中在信陽等地。由於原光州的所轄區與信陽的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基本相同,又制定了統一製茶標準,從而使“淮南茶,光州上”得到了充分發揚。


懶仁家的故事


淮南茶 信陽第一 乃信陽毛尖也!溮河——淮河流域的重要源頭之一。在1000年前的唐代,茶聖陸羽曾到過這裡,他將溮河岸邊的河南信陽劃歸到淮南茶區,並在《茶經》中留下:“淮南茶,以光州茶為上品”的記錄,陸羽所說的光州就是今天河南信陽的潢川縣。而宋代詩人蘇東坡在品了信陽的綠茶之後說:“淮南茶信陽第一”。

淮南省信陽市是我國著名綠茶“信陽毛尖”的產地。一入境內,茶鄉茶韻便撲面而來。



  茶諺說:“春茶苦,夏茶澀,秋茶好喝捨不得摘”。茶鄉雖說三季均可採茶,但要數春茶產量最大,品質最好。尤其是清明至穀雨這段時間,茶品也特佳,稱作“雨前毛尖”。



  經過一個冬天的積蓄,憋足了勁的茶樹在和風吹拂下甦醒,新芽生長很快,要採得一芽或一芽一葉,刻不容緩。“早採一天是寶,晚採一天是草”。當天採下的鮮葉,當天必須炒制完畢。所以茶農不僅日夜忙碌,還要從外地請來女工幫助,種茶大戶能請十個以上。採茶女走進茶園,身挎竹籃,雙手在茶叢上雞啄米似地點動。萬綠叢中,遊動著點點花紅,迴響著歡聲笑語,偶爾飄過清亮的茶歌。


害羞沒飯吃


茶之為用,可上溯到遠古的神農時代。《淮南子·修武訓》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說。荼即茶的古字,這是茶為藥用的開始。隨後茶之為飲亦風行,據茶界泰斗陳椽先生所著《安徽茶經》考證,漢獻帝建安(196-219)年間的皖北亳州名醫華佗是安徽記載茶事最早之人,他在其所著《食論》裡說:“苦荼久食益思”。由此可見,當時安徽飲茶之風已盛行起來。那麼,茶是什麼時候傳入安徽淮南地區的呢?

一、淮河以南地區是較早的茶產區。

據史料記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三四百年間是茶業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過渡時期,種茶、飲茶活動開始從茶樹原產地西南一隅向更為廣闊的東南產區普及傳播開來。因淮河以南地區為江淮丘陵地帶,有山有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所以是極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陳椽先生在其鉅作《茶業通史》裡詳細論述了茶樹的傳播路線和大概時期,他推測茶樹傳播有兩條路線,其中一條是茶樹先從原產地雲南傳入鄰省四川,然後在西周時代向北遷移進入陝西,在陝南地區生根。後因氣候條件限制茶樹不能再向北推進,只能沿漢水轉入東周政治經濟中心河南,又在氣候溫和的河南南部生根。到了戰國時代及漢代,茶樹繼續向東遷移,沿水陸兩路傳入淮河流域兩岸和江淮之間各地。由此可見,最晚到三世紀,茶葉生產已遍及淮河以南各地。

二、南北朝時期淮南已有茶事記載,飲茶逐漸升華為精神活動。

隨著茶樹的傳播、種茶製茶技藝的進步,茶飲在兩晉以降,已進入朝野各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僅如此,飲茶還同佛教的誠心潔慮、禪定入靜結合起來,成為佛教徒修行生活的一部分。這種飲茶風尚在南朝劉宋時期的淮南也曾出現過,唐代茶聖陸羽《茶經》裡引用《宋錄》記載說:“新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據安農大中華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壽教授《中華茶文化的醞釀》一文考證:“曇濟十三歲出家,拜鳩摩羅什弟子僧導為師。他從關中來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創立了成實師說的南系——壽春系。曇濟擅長《成唯實論》,對‘三論’也頗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論》。他在八公山東山寺住了很長時間,後移居京城的中興寺和莊嚴寺。”《八公山志》記載,曇濟的師父僧導亦曾在八公山西昌寺講法,從者千人。十三歲就拜僧導為師的曇濟愛茶如此,想必僧導及其從者以茶待客、以茶助修行的做法已蔚然成風,帶動了八公山地區的飲茶風尚。而子鸞、子尚系兄弟倆,為南北朝宋孝武帝劉駿之子。從兩位王子拜訪曇濟道人的情景可看出兩王子亦善品茗,可知當時茶在官僚士族中已然很受歡迎。

三、唐代淮南八公山產茶,是淮南歷史上茶文化的鼎盛期。

經過漫長的發展,到了唐代中期,茶業迎來了第一個興盛的高潮。茶聖陸羽寫就茶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專著《茶經》。在這本劃時代的著作裡,他把當時的茶葉產區分為八大茶區,淮南茶區位列第二。唐時淮南道轄區甚大,相當於今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東至海,西至湖北應山、漢陽一帶,還轄有河南東南部地區。故而,陸羽把淮南茶區一分為六:光州、義陽郡、舒州、壽州、蘄州、黃州。壽州即今安徽淮南、壽縣、六安、霍山、霍邱等地。其中霍山所產品質最高。當時淮南茶區產量巨大,據《唐書·地理志》載:壽春、廬江、鳳陽郡茶葉每年都有固定的貢額,堆在內庫,皇室都用不完,元和十二年(817年)一次就出內庫茶30萬斤,令戶部變賣成現鈔,以支用度。僅三地貢茶就有這樣多,整個淮南茶區的生產量一定相當可觀。巨大的產量催生繁榮的茶葉貿易,《太平廣記》記載,唐天寶中,有劉清真者,“與其徒二十人於壽州作茶,人致一馭為貨,至陳留遇賊”。劉一人僱二十人販茶,運銷達兩千斤,可見當時淮南地區茶葉生產、貿易的興盛。另有唐朝封演(代宗時人,763-778年)在《封氏聞見記》裡寫道:“開元(713-741年)中……鄒(山東兗州)、齊(山東益都縣)、滄(河北滄縣)、棣(山東惠民縣)漸至京邑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這說明當時淮河以南及皖南的茶葉即已大量銷山東、河北等地。

而八公山位於淮南市西部,淝水入淮處,雖靠近淮北平原,但其方圓200平方公里,大小山巒40多座,山泉充沛,植被豐茂,也是宜於植茶的區域。因此,唐時的壽州茶區是包括八公山在內的。收入由淮南市地方誌辦公室編輯的淮南歷代詩詞歌賦集《長淮古韻》中的詩作《寄楊八壽州》可為一證,作者劉禹錫也是著名茶人,其詩曰:“風獵紅旗入壽春,滿城歌舞向朱輪。八公山下清淮水,千騎塵中白麵人。桂嶺雨餘多鶴跡,茗園晴望似龍鱗。聖朝方用敢言者,次第應須舊諫臣。”山上茗園叢叢似龍鱗,八公山非但產茶,且種植面積不小。茶葉產量的提高必然帶動茶葉的消費和品飲的風氣,所以唐時淮南地區的飲茶風氣可以想見。同為中唐詩人的韓翃有首《送南少府歸壽春》寫道:“人言壽春遠,此去先秋到。孤客小翼舟,諸生高翅帽。淮風生竹簟,楚雨移茶灶。若在八公山,題詩一相報。”吹過清爽的秋風,淮河上茶灶煮茗,對風飲啜,確有大唐的風雅氣度。

淮南地區在唐代能對茶文化產生重大影響還源於出產於此的茶器——壽州窯茶碗。壽州窯是唐代名窯之一,《八公山志》上說,古壽州窯的源頭分佈在八公山下東麓淮河兩岸的百里之內,主要集中在今淮南市上窯鎮,此地唐代隸屬壽州。該窯一向以燒製黃釉瓷器而著稱,其原因主要在於它有別於其他窯口的釉色,有其獨創性,且數量多、種類全。壽州窯中作為茶具使用的主要是茶碗,其器型胎壁較厚,敞口,圈足,整體看來雖不及後世同類器物精巧細緻,卻能體現出與大唐氣度相符的樸野粗獷。但唐時茶色紅,壽州窯的黃色茶碗影響茶湯的色澤,因此陸羽在《茶經》裡對壽州窯茶碗的評價並不高,他說:“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但壽州窯在當時能區別於“南青北白”局面而創燒起黃釉瓷,為唐代茶文化增添一抹富貴、祥和、熱烈的氣氛也足以令人敬佩。

從歷史資料、文人詩作和出土文物都不難看出,包括八公山在內的淮南茶區在唐代不管是茶葉產量質量還是品飲的風習、茶器的獨特,在全國範圍內來說也是獨樹一幟的。

四、宋之後淮南地區依然是茶葉主產區,飲茶風尚保持至今。

宋代淮河以南地區稱淮南路,宋神宗時分為東、西兩路,仍是重要的茶產區。據陳椽先生《安徽茶經》論述,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全國設十三山場買茶,安徽有五個山場者在皖西南的六安、淮南茶區,當年買茶271萬多斤,佔全國總買量的45%以上。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間,淮南路(包括河南小部分,不包括皖南)由官府直接掌握的所謂“榷茶”,即達萬斤。到了宋末元初,在馬端臨《文獻通考》一書中可見如是記載:“散茶有太湖、龍溪、次號、末號,出淮南。”當時全國散茶名茶計11種,僅出自淮南地區的就佔了4種。由明入清,淮河以南區域仍是茶葉的高產區,延續至今。

地理意義上的淮南在茶文化方面有著傲人的歷史,但作為行政區劃的淮南市如今已難覓茶樹的蹤跡,其境內的八公山在唐代產茶之後或許因為氣候和土壤變化的原因,後世難見其產茶的記載。但淮南人愛喝茶,飲茶的習慣卻始終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