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率領蜀漢御林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

承諾7年丶讓妳寂寞7年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

鄧艾審時度勢,英勇果斷又經歷過無數的戰役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士兵強悍。


263年魏發兵18萬,三面進攻蜀漢。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徵西,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他和蜀國姜維兩軍對壘,不分勝負。


鄧艾趁姜維被牽制在劍閣之時,他做了個英明的決策,計劃偷渡陰平小道,並且得到鍾會的支持,鍾會也派部將田章等跟隨配合。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鄧艾挑選了五千彪悍的胡羌族人過天險,當領頭軍。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軍事行動。參考《魏書·鄧艾傳》記載,鄧艾率軍攀登小道,一路上困難重重,但從未退宿,領頭軍開路修橋逐步前進,在近千里荒無人煙高山深谷中,多次陷入困境,他帶領兵士們都能絕處逢生。

特別是在馬閣山,前面已是死路,鄧艾拿命賭了一把,他一閉眼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並命令士兵們跟隨。一路上兵士折損所剩大概兩萬,最後鄧艾直抵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鄧艾糧草得到充實,士兵得到很高的休養,經過收編精銳士兵增加。鄧艾還得到了馬邈交出的川中的詳地地形圖,鄧艾準備擴大戰爭範圍。

鄧艾軍紀嚴明

鄧艾的兒子鄧忠被派去攻打諸葛瞻的右翼,鄧忠、師纂失利,鄧艾的兒子就說:怕打不過諸葛瞻,差點被鄧艾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暫首示眾。鄧艾令其二人待罪立功,二人精神抖擻,一時間士氣大增。



諸葛瞻沒有父親諸葛亮的計謀。

生不逢時,出生車票買的太晚。他出生時他爹諸葛亮都45歲了,他8歲時他爹就死了,所以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

諸葛瞻沒有吃過苦,更沒有受過什麼挫折,17歲當駙馬,標準的官二代公子哥。



諸葛瞻的才能遠遠居於鄧艾之下,並且諸葛瞻一直都是在宮中任職,溫室裡的小草。

蜀國後期都是姜維去前線打仗,諸葛瞻根本沒有去過戰場殺敵,20多歲在他爹的光環下當了輔國大將軍被鐵粉老百姓們崇拜寄予厚望,自己飄飄然起來。在國難當頭,硬著頭皮上戰場。沒有他父親諸葛亮的管教,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諸葛瞻的軍心渙散

當諸葛瞻的蜀軍聽聞天險被偷渡,前方戰敗的消息還有馬邈的投降,軍心已經大不穩。蜀漢面臨生死存亡!

諸葛瞻自傲不聽取建議

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瞻領著禁衛軍出成都,打算在涪城防守,尚書郎黃崇良痛哭流涕多次勸他,要據險而守,阻止魏軍進入平原,因為蜀軍對道路和地形比鄧艾熟悉,在搶佔險要之地方面應該有優越性,說不定堅守險要地,會有很大希望,鄧艾可能會被前來支援它的蜀漢軍隊包圍甚至消滅,結果諸葛瞻根本不聽,被鄧艾大軍擊退到綿竹。關鍵時候諸葛瞻太令人失望。

諸葛瞻被鄧艾打敗退回綿竹

蜀漢和曹魏最後一場戰爭,根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諸葛瞻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諸葛瞻讓士兵們挖一條條深深的長溝,大概能埋沒士兵們的膝蓋,讓所有將士們把雙腿埋沒土裡與敵軍交戰,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亡,場面慘烈!諸葛瞻戰死,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聽到父親戰死,也衝入戰場為保衛蜀漢英勇犧牲。


小姐姐講史


一將無能,累死千軍。說的正是諸葛瞻。

蜀魏綿竹之戰,還沒開打,結局就已經註定。

第一,諸葛瞻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根本不會打仗。

打仗這種事情,經驗非常重要,偏偏諸葛瞻沒有任何經驗,不敗才怪呢。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因為他爹諸葛亮的德行人品太好。蜀國的人民思念諸葛亮,愛屋及烏,對諸葛瞻就寄予很大的期望。

但是因為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年紀還很小,沒有學到諸葛亮的真才實學。長大以後,一直待在成都,又沒有機會到前線歷練。因此,對於打仗這種非常專業的事情,諸葛瞻是個不折不扣的外行,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而他的對手鄧艾,卻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豐富、膽略過人。

讓諸葛瞻去抵擋鄧艾,就好比讓太極雷雷去打泰森,能好的了嗎?

因為沒有經驗,而且優柔寡斷。諸葛瞻在綿竹之戰中連續犯了兩個大錯,最終失敗。

第一個錯誤,沒有搶險佔領險要的地形。

鄧艾偷渡陰平,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下一步就要衝出山區,進入成都平原。如果此時諸葛瞻能夠派遣一直強有力的奇兵,搶先佔領江油到綿竹的險要關口,憑險據守。就能擋住鄧艾。鄧艾前進不得,後無援兵,又無糧草。必然失敗。

黃崇勸告諸葛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

可是諸葛瞻猶豫不決,錯失了戰機。把鄧艾放進了成都平原。即便如此,事情尚有可為。

第二個錯誤,棄城野戰。

如果諸葛瞻能夠憑藉綿竹堅固的城池,堅守不出。雙方兵力相當。堅守綿竹一年半載也很有可能。其實只要堅守一個月,鄧艾軍中無糧,就會不戰自敗。姜維的援兵也會到來。

結果諸葛瞻放棄堅固的城池,擺開陣勢,與魏軍決戰。此舉正中鄧艾下懷!因為魏軍早已疲憊不堪,就靠著一口氣在堅持

。所以魏軍利於速戰,而蜀軍利於持久。

諸葛瞻不懂其中的道理,一意孤行要出城野戰。結果全軍覆沒。

第二,蜀軍戰鬥力不如魏軍。

蜀軍的主力都在劍閣,由姜維率領。漢中還有相當數量的蜀軍。

成都兵少,只有三四萬。而且都沒有什麼戰鬥經驗,戰鬥力可想而知。

鄧艾的魏軍則不同,共有3萬人。他們穿越了700裡荒無人煙的山區,九死一生。到了綿竹,已經完全沒有了退路。只有拼死一戰。置之死地而爆發出來的戰鬥力,那是十分驚人的。

所以蜀軍敗了。因為諸葛瞻的失誤。

但是,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的兒子黃崇等一起戰死沙場,也算是滿門忠烈、為國盡忠了。關羽的兒子關平、關興,早已經過世,無法參加綿竹之戰。


上將噯福斯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鄧艾能夠以一支偏師迫降劉禪?堂堂蜀國難道就抵擋不了一支深入蜀國腹地的孤軍嗎?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為什麼會崩潰?鄧艾到底帶了多少人呢?讓我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團!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鄧艾入蜀到底帶了多少人。公元263年,司馬昭制定伐蜀大計。兵分三路,其中鄧艾領軍3萬餘人,從狄道進攻姜維。諸葛緒領軍3萬餘人,從祁山進兵至陰平,斷姜維歸路。兩人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困住姜維,使姜維不能東進回漢中。第三路是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十萬人,目標是奪取漢中。

漢中最重要的關口是陽安關,看下圖,防守漢中,第一是防守入蜀的三條棧道,其次是據守陽安關。當姜維知道魏軍到來時,急忙甩掉鄧艾,急行軍奔赴陰平,在這裡遇到諸葛緒堵截。沒有辦法,姜維佯裝向北進軍,攻擊諸葛緒尾部敵軍,諸葛緒掉頭回擊,姜維急忙率軍回撤從陰平急行軍通過,等到諸葛緒回過神,姜維已經早於一天前過去了。

姜維沒有料到的是魏軍的主力,大概十萬餘人已經進入漢中腹地,正在攻打陽安關。姜維還沒有到達陽安關,就已經遇到了正在撤退的蜀軍。陽安關失守,沒有辦法,姜維和張翼和董厥匯合之後退守劍門關,據險防守。至此,魏軍和蜀軍進入對峙狀態,我們可以在此時分析一下雙方的兵力佈置情況。

先說魏軍,魏軍的情況很簡單,此時鄧艾率領三萬餘人追擊到陰平後停止,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奔赴劍門關和鍾會合兵。也就是說,此時魏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鄧艾的3萬餘人,後來偷渡陰平,另一部分是鍾會的12萬餘人,在劍門關和姜維對峙。那麼蜀軍兵力分佈是什麼情況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蜀軍的兵力分佈司馬昭最清楚,情況大概是這樣的:蜀軍共兵力9萬人,姜維領軍5萬人,當時滯留在沓中。漢中的漢城、樂城各有5000人防守。其餘3萬人分佈在成都、綿竹、江油、涪縣、雒城這幾個地方。

(司馬昭)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考慮到成都的重要性,守兵應該不少於2萬。也就是說綿竹、江油、涪縣等地防守兵力很少,只有幾千人而已。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鄧艾三萬人偷渡陰平到達江油後,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了。魏軍太多,馬邈沒有準備,而且兵力嚴重不足,投降和防守失敗是必然的

回到問題,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和鄧艾大戰,雙方兵力到底是什麼情況呢?剛才講了,成都守軍大概不少於2萬。但是等到劉禪知道魏軍進攻漢中時,

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維,張翼和董厥去支援陽安關,這三人帶走的兵力不會少於1萬。因此,此時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至多為1萬人。

而鄧艾率領的3萬餘人和姜維幾乎沒有交戰,因此也沒有什麼損失。偷渡陰平後仍然是原來的3萬餘人,而非題目中的一兩萬人。那麼雙方交戰是什麼情況呢?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

鄧艾讓自己的兒子鄧忠和師纂率軍迎戰諸葛瞻,結果第一戰失敗而歸,兩人還感嘆道:打不過蜀軍呀!鄧艾氣急敗壞,怒喊道:千里行軍,只為最後一戰,哪裡有打過打不過的道理!於是下令,再有敢於撤退者,格殺勿論。於是魏軍再次進軍,勝利,斬殺諸葛瞻及所有蜀軍。

那麼為什麼諸葛瞻率領的蜀軍以逸待勞,反而打不過千里行軍的疲憊之師呢?有個詞叫哀兵必勝,剛開始的一戰,魏軍疲勞,蜀軍士氣高昂,因此不敵。魏軍深入蜀國腹地,一旦受挫,只會全軍覆沒,沒有別的路可走。

因此,鄧艾才如此氣急敗壞的大怒,鄧艾為了鼓舞士氣,讓全軍戰士置之死地而後生,他親自擂鼓,激起了全體魏軍的求生慾望和士氣,因此第二戰,魏軍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當諸葛瞻列陣於綿竹城外和鄧艾軍一對一對敵時的真實情況,那麼諸葛瞻只能這樣打嗎?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呢?有。

按照實際情況分析,蜀軍人數不敵魏軍,應該據險防守更有利,直接在平原地帶和魏軍對陣,是非常吃虧的。早在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出兵時,黃崇就建議,

應該迅速抵達涪縣,據險防守,不能讓魏軍進入平原地帶,但是諸葛瞻沒有聽,反而率兵退守綿竹,在綿竹城外和魏軍對陣,焉能不敗?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之所以打不過疲憊的魏軍,首先是因為兵力不足,根據分析,御林軍人數只有1萬餘人,而魏軍有3萬餘人。其次是諸葛瞻軍事指揮能力堪憂,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據險防守,反而退守綿竹,把優勢讓給對方。第三是魏軍深入蜀國腹地,一旦受挫,會全軍覆沒。因此求勝之心和求生之心促使全軍必須勝,哀兵必勝,最後全軍奮力拼搏,終於擊潰了蜀國最後一道屏障,諸葛瞻的御林軍。迎接他們的是劉禪的投降,也算是險中取勝吧!


每日趣評


先說結論:鄧艾能戰善戰,諸葛瞻草包一個。

鄧艾在偷渡陰平之前,進行了戰鬥總動員,魏軍將士士氣高漲,大呼:願聽軍令,萬死不辭!

可見,即使再艱難,魏軍將士在鄧艾的率領和激勵下,為了建功立業求富貴,也是一往無前,所以才能偷渡陰平成功,彷彿從天而降般的出現在蜀漢腹地。

猝不及防的蜀將馬邈投降立刻大驚失色之下,不戰而降,獻出了江油城。

以此為據點,鄧艾立即將陸續趕來的魏軍士兵進行整合,又迅速攻破涪陵及綿竹,

蜀漢君臣大驚,派出衛將軍諸葛瞻率領僅存的兵力迎戰鄧艾。

不知道是不是諸葛亮常年在外無心教導諸葛瞻,諸葛瞻的武功計謀實在是平庸至極,而且極為自負。

鄧艾常年和姜維打仗,勝負參半,足智多謀,實戰經驗豐富。以姜維尚且和鄧艾打個平手,諸葛瞻簡直跟鄧艾提鞋都不配。

公子哥諸葛瞻在涪城卻步不前,部將黃崇多次勸他急速行軍快速佔據險要地勢,阻止魏軍進入平地。但諸葛瞻猶豫並沒有採納,黃崇因此流涕。

這真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鄧艾長驅直入,大敗諸葛瞻。最後黃崇被殺。諸葛瞻盡力反抗,最後與兒子諸葛尚皆戰死,鄧艾將蜀軍屍體築為京觀 。

蜀漢最後一點機動兵力就這樣被草包將軍諸葛瞻斷送了。

這讓我想起了歷史上另一個人——趙括

諸葛瞻簡直就是翻版趙括,坑死他老丈人劉禪了。

不久,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燕趙節度使


徵西將軍鄧艾三萬人馬的主攻方向是進攻沓中以拖住姜維的主力,鎮西將軍鍾會率十萬勁卒走褒斜道和儻駱道攻擊漢中,另外還有一路是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一部兵馬在西線以作牽制,鍾會一路是伐蜀主力,其它兩路是配合作戰。


由於姜維在漢中佈防的失策,鍾會很輕易的奪取了漢中,姜維回援都沒來得及,最後退守在劍閣和鍾會對峙。魏軍長途奔襲,其作戰補給困難遠遠要大於蜀漢,劍閣天險一時又難以攻下,鍾會打算撤軍。此時推進到陰平道北口的鄧艾提出從陰平道走山路奇襲涪城,如果成功可直插成都,正是因為路途艱難才能出其不意,到時姜維救援涪城,劍閣就不攻自破。

司馬昭批准了鄧艾的冒險計劃,鄧艾所部三萬人馬進入七百里長的陰平道,一路歷盡艱險,這支特種作戰部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迂迴穿插任務。鄧艾成功從陰平道走出來殺奔江油關時,蜀漢守軍根本就不相信鬼神都不走的地方會出來一支魏軍,江油關不戰而降。此時鄧艾的人馬雖然在走陰平道時有折損,但沒有遭到大的損失,在江油關又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已經不是一支疲憊之師。


其實蜀國雖然弱小,但川路艱險,有足夠的山險要塞可以憑藉,如果採取合理可靠的防禦策略,不是說金湯永固,至少能關起門來苟延殘喘好一陣子,也不至於這麼快就滅亡。蜀漢的漢中防守就是沒有憑險阻塞,讓魏軍進入漢中平原地帶,把虎狼放進來再按原計劃圍殲已是痴人說夢。

鄧艾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涪城,蜀漢派出應對鄧艾大軍的是三十六歲的諸葛亮兒子衛將軍諸葛瞻。而正是這個諸葛瞻又上演了漢中防守的翻版,他不聽尚書郎黃崇認為蜀軍應該向前推進佔據險要地勢,千萬不要把善於平原作戰的魏軍放進平原地帶的勸告,諸葛瞻到了涪城就不挪窩了。


諸葛瞻倒不是怕死,他猶豫不決是擔心分兵後涪城難守,沒有想過放鄧艾進來小小涪城更容易丟失。魏軍畢竟客場作戰,並且鄧艾屬於孤軍深入,巴不得是速戰速決。諸葛瞻如果據險防守把敵人拖入消耗戰,姜維在劍閣方向也同樣道理,那麼很可能化被動為主動改觀戰局,而現實恰恰相反。

魏軍順利進入平原士氣大振,諸葛瞻無險可守,失涪城退守成都北部重鎮綿竹,最後諸葛瞻父子於綿竹戰死殉國。由於蜀漢在漢中和涪城前線前後執行錯誤的戰術,導致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看遍山川


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疲憊之師?這個問題需要分三點說,一是雙方的軍隊人數、二是諸葛瞻的軍事能力、三是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

一、綿竹之戰前的形勢

263年,曹魏發兵18萬,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鄧艾所部有三萬之眾,從隴西出兵,擊潰姜維後在陰平橋頭駐紮。此時姜維退兵至劍閣關據守,與鍾會十多萬兵馬相持近一個月。鍾會所部糧草不繼,有退兵的打算,此時鄧艾決定偷渡陰平,打算繞過姜維,直逼成都,鍾會派田章跟進


鄧艾翻過崇山峻嶺到達江油,與田章所部匯合後迫降了江油太守馬邈。此時諸葛瞻在綿竹列陣,以逸待勞,綿竹之戰一觸即發。

二、雙方的軍隊人數

綿竹之戰時雙方到底有多少人兵馬?這個說法很多,下面就來分析看看:

1、曹魏到達綿竹的有兩股部隊,一股是鄧艾所部,一股是田章所部。鄧艾部隊出發時不超過三萬人,而且在路上減員比較嚴重(按一半計算),我估計到達綿竹時大概有一萬五千左右。田章所部大概有5000,因為田章擊潰了江油太守馬邈埋伏的三校兵馬,一校的兵力為1000。所以鄧艾在綿竹之戰時的部隊有2萬人左右。

2、諸葛瞻的部隊有多少呢?我認為人數不比鄧艾高多少,最多也就持平。諸葛瞻的部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御林軍和囚徒。諸葛瞻的軍職是衛將軍,職能是掌管禁軍,所以統率御林軍很好理解。那麼囚徒是哪來的?史載,263年蜀漢為了應對曹魏的進攻,進行全國大赦,諸葛瞻的部隊中很可能有一部分囚徒拼湊。


所以雙方的兵力不會有很大差距,而諸葛瞻的優勢是以逸待勞,主場作戰。

三、諸葛瞻的軍事能力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綿竹之戰時34歲,官至平尚書事、代理都護、衛將軍。諸葛瞻是從騎都尉起步的,騎都尉是御林軍的基層軍官,衛將軍是掌管禁軍最高的官職,也就是說諸葛瞻是從御林軍成長起來的,他對蜀漢御林軍非常熟悉。但諸葛瞻在綿竹之戰前並沒有實戰經驗,綿竹之戰是他的第一次大考。

在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諸葛瞻先駐紮在涪縣。這時黃崇建議諸葛瞻佔據險要位置,把鄧艾消滅在大山之中。而諸葛瞻優柔寡斷,沒有采用黃崇的建議,而鄧艾在攻破江油後未加修整,一口氣走出了山區,到達成都平原。諸葛瞻只能從涪縣南下,在綿竹列陣。

諸葛瞻以逸待勞,形勢佔優,鄧艾初次交戰不利。但在鄧艾的激勵下,所部士兵士氣大振,諸葛瞻軍全線潰敗,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最終戰死。


可以看出,諸葛瞻優柔寡斷,其軍事能力非常一般,不是一個帥才。但諸葛瞻所部初期佔優,而最終全線潰敗,和軍隊的素養也有很大關係。除開靠不住的囚徒,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也很成問題。

四、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

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到底如何?我認為不高,因為這支部隊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實戰。翻閱《三國志》,在綿竹之戰前蜀漢御林軍只參加了一次戰鬥,而且在這場戰鬥中御林軍統率向寵陣亡。

向寵是蜀漢中領軍,中領軍的職能是統率禁軍,也就是御林軍。240年,向寵率兵征討漢嘉蠻夷叛亂,在戰鬥中陣亡。陣亡後,所部將士搶回了向寵的屍體。御林軍能讓主帥陣亡,其戰鬥力可見一斑,所以此後御林軍就再也沒有上過前線,自此御林軍或許就成了一種榮譽象徵。

所以在綿竹之戰時,雖然御林軍以逸待勞,形勢佔優,但最終還是敵不過身經百戰的鄧艾所部。蜀漢御林軍用全軍覆沒為自己謝幕。


石頭說歷史


其實原因和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一樣,鄧艾軍要麼嬴,要麼戰死,是沒有退路的。拼死戰鬥,或者還有一條活路,後退或投降都難保性命。

鄧艾偷渡陰平的背景

1、姜維採取以逸待勞、關門打狗策略,改變了以往魏延在漢中主動積極在險隘重兵禦敵的策略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魏延是重兵防守險隘,來一個殺一個,來一雙殺一對。姜維是重點部署,撤銷其餘關口,讓魏軍得以僅以,意圖用後勤艱苦來剋制魏軍人數的優勢而取勝。

結果在鍾會進攻漢中時,作為防守漢中的兩個重大關口漢壽、樂城,一個開門投降,一個是戰死,讓鍾會得以輕鬆攻入漢中,迫使姜維不得不退守劍閣。見圖

2、漢中失守,姜維主動放棄兩大重要關口:陰平和陽安關,集中兵力在劍閣。從姜維的這個策略來看,姜維並沒有吸取漢中失守的教訓,依然採取以逸待勞、關門打狗的策略。

姜維主動放棄陰平,讓鄧艾得以從陰平從小路直入蜀中,繞過姜維重兵駐守的劍閣

即姜維不放棄陰平,鄧艾沒有辦法偷渡陰平。見圖


諸葛瞻和鄧艾之戰

鄧艾偷渡陰平後,直接到江油,江油城守將馬邈投降,鄧艾繼續進發。受命前來抗擊的諸葛瞻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

沒有在涪城以江阻擋鄧艾軍,反而在前鋒被擊敗後,率軍後退到綿竹。

來看涪城的地形:

涪城是兩條江的匯合之處,完全可以阻隔鄧艾軍。

在心理上來說,鄧艾軍偷渡而來,必須速戰速決,不能緩慢的作戰。而蜀漢面對突然深入的魏軍,最需要的是穩定形勢、穩定人心。據險而守、待援慢戰是最佳的戰略戰術。

因為一旦失利,本來驚恐的人心,就更驚恐。這就是為什麼諸葛瞻一戰而敗之後,蜀漢乾脆就投降魏國的原因——人心大亂!

下圖是綿竹的地形,一片平原,和涪城相比,根本不是防守之地。

諸葛瞻沒有大戰經驗,是諸葛瞻戰敗的原因。但諸葛瞻並非一無是處。諸葛瞻曾經上書劉禪,要求停止姜維無休止的北伐,讓蜀漢休養生息

“孫盛異同記曰: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

“工書畫,強識念”的諸葛瞻,更多是一個文臣而非武將。諸葛瞻被派擔任主將抗敵,一是因為大將都和姜維在劍閣,二是他是諸葛亮兒子而被寄予重望。

總的來說,蜀漢滅亡,根本在於姜維改變魏延時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改為縱敵入內而滅的策略。漢中因此失守,並沒有讓姜維反省自己的策略的失敗,反而放棄陰平,給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機會。諸葛瞻本身並沒有打過什麼大戰,作戰經驗不足,沒有據守涪城待劍閣的姜維來援,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諸葛瞻這個人忠心可嘉,但要說能力,他挺對不起“諸葛”這個姓氏。

諸葛家族是屢出賢能智慧之士的,但這個諸葛瞻的水平卻比馬謖都要差得很遠。


都說鄧艾偷渡陰平,奇計遠襲,此計甚高,其實鄧艾冒著極大的風險。如果說成功率,恐怕勝算都不足兩成。

機遇對雙方來說都是對等的。鄧艾雖然偷過蜀軍防線算是成功了,但要想直取成都,他還差得遠呢!

現在的形勢其實對蜀漢一方更加有利。為什麼呢?因為鄧艾這實際上是一支孤軍,完全沒有後勤支援,深入敵境的部隊。

遠襲,講求的是出敵不意,直插要害,速戰速決,儘量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戰鬥。



長途跋涉,穿越險地,這樣的部隊有幾個特點:

1.人數不可能多。人多了速度就慢,達不到奇襲的效果;

2.裝備不可能完整。都是輕裝前進,裝備多了就帶不動,拖延時間,更不可能攜帶完備的攻堅戰具;

3.缺少後勤支持。翻山涉水,穿林過沼,只能由作戰部隊自己攜帶最基本的補給,後勤部隊完全跟不上;

4.沒有友軍配合。秘密行進的路線很少,不可能滿足幾支部隊同時進行大穿插,地理條件也不允許。

這樣的一支孤軍勞師遠襲,最怕的是什麼呢?最怕的就是遇到了僵持戰。真的耗不起。



知道了這支部隊的特點,就好辦了。最正確的應對策略就是佔據險要,死守關隘,堅拒不戰。

就算來襲之敵攻破了一兩處關卡,也不要理睬他,仍然堅守不出,依託地形,節節抵抗。儘量把時間拖長,決不能主動求戰。

遠襲的敵軍根本就耗不起,一天就是一天的消耗。糧草怎麼辦?只能去搶掠,還得從有限的兵力中分派出一部分去。兵力一分散,進攻力就更弱了。


戰鬥總要有人力和物力的損耗,武器和箭矢從哪裡補充?受傷人員怎麼安置?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所以說,根本就不需要打,就耗也耗死他了。

如果後主劉禪派上的主將是王平、張翼、廖化這種類型的老傢伙,鄧艾絕對死翹翹了。王平、廖化是絕對不會出戰的,就憑城據守,雙方一寸一寸,一天一天地煎熬。

等到消息傳到姜維的前線大營,隨便派支部隊來,往鄧艾屁股後面一卡,關門打狗,甕中捉鱉。打都不用打,半個月,鄧艾父子和他這群士兵們就都能變成野猴子,除了翹起尾巴上山採摘野果,沒有任何活路。

本來這並不是壞事,這對蜀國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機會,如果把鄧艾弄死了,魏國這次全面進攻就徹底完蛋了。憑鍾會那兩下子,過不了姜維那一關。到時候從哪來的就得回哪去,幾十萬人馬的消耗會讓司馬昭哭出來。


但諸葛瞻的水平實在是太差,一輩子沒掌過兵,好不容易手底下能管倆嘍囉了,太過興奮,被幸福衝昏了頭腦(如果有頭腦的話)。

諸葛瞻主動求戰。

如果說他輸了頭陣也算,也許他會警惕起來,或者被嚇破了膽,龜縮不出,蜀國還有救。倒黴的是,他頭一把小贏了。

這下子,諸葛瞻就膽壯了,認為鄧艾這支疲兵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諸葛瞻就放膽率大隊人馬衝了出來。

鄧艾的部隊那是從千難萬險中好不容易鑽過來的,可能是弱兵嗎?那都是精銳中的精銳,經過險惡環境淘汰剩下的最機靈、最強悍的敢戰之士。


諸葛瞻大軍很快陷入了鄧艾的埋伏圈,被殺了個落花流水。保衛成都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就被白白斷送掉了,最後的屏障被打開,鄧艾大軍直撲城下。

有時候,命運就是這麼捉弄人。劉禪派諸葛瞻這麼一個勇士領兵出征,還不如派個怯戰的懦夫去,堅壁死守,不敢出戰,也能把鄧艾耗死。

只能說是天意,蜀漢該亡。有時候害死大家的往往是那些所謂的忠勇之輩。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公元263年4月,魏國司馬昭興兵滅蜀,魏將鄧艾率萬餘奇兵偷渡陰平,突然殺至綿竹,綿竹是拱衛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魏軍繞過綿竹圍攻江油,守將馬邈見勢不妙,獻城投降,鄧艾兵鋒直指涪城(今涪陵)。蜀二世劉禪聞訊派諸葛亮的公子諸葛瞻和黃權的兒子黃崇兩位“官二代”率軍馳援。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駐綿竹”。諸葛瞻率增援大軍抵達涪城,因為先頭部隊已被魏軍擊潰,被迫引軍退往綿竹。

《三國志·黃權傳》記載:“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率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陣見殺”。



從史料這段記載可以清楚的看出,諸葛瞻率精銳的成都衛戍部隊(御林軍)進至涪縣時,猶豫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諸葛瞻迅速前進,儘快佔據有利地形,據險抵抗,阻止敵軍進入成都平原,謹小慎微、患得患失的諸葛瞻卻不採納他的建議,黃崇心急如焚,痛哭流涕。等到鄧艾率軍長驅直入,諸葛瞻無險可守,只能邊打邊撤,退守綿竹。黃崇抱著必死的決心,率部浴血拼殺,最後全部陣亡。

諸葛瞻似乎沒有得到乃父諸葛亮的親傳,也沒有繼承其父的軍事天賦,他率軍增援涪城時,拒聽黃崇的建議,沒有及時佔據險要地形,而且進軍時猶猶豫豫、拖拖沓沓,貽誤了寶貴的戰機,等鄧艾率魏軍抵達後,他又不拼死守住涪城,而是再出昏招,退往綿竹。鄧艾佔領涪縣後,乘勝追擊,他寫信給諸葛瞻,勸其投降,諸葛瞻勃然大怒,殺掉來使,率軍出城與魏軍展開激戰,蜀軍被打得大敗虧輸,死傷數萬人,諸葛瞻被殺,其子諸葛尚策馬衝入敵陣,力戰而死。

因為諸葛瞻的決策失誤,導致涪城和綿竹相繼失守,特別是綿竹被魏軍攻佔後,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已無險可守,蜀都的門戶洞開。破綿竹後,鄧艾繼續向成都開進。魏軍突然到來,蜀漢朝野一片混亂,守軍不聽調度,百姓紛紛逃亡,無法禁止,劉禪束手無策,惶恐不安,大臣們有主張投奔東吳的,有主張逃奔南中的,光祿大夫譙周則力勸劉禪投降鄧艾。劉禪最後根據譙周建議,派侍中張紹捧璽綬向鄧艾投降,又派遣太僕蔣顯傳令姜維投降鍾會。至此,立國42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步搖自來~

1.(諸葛瞻所帶部隊)成員很可能是成都的守衛部隊+臨時徵調的青年軍+囚徒
2.除了部隊成員、數量、戰鬥力等方面的硬性條件,指揮官的素質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你可以說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的部隊是疲憊之師,但是田章帶來援軍部隊就不能算是了。


諸葛瞻率領的未必是蜀漢的御林軍,至少不是精銳部隊

六年夏,魏大興徒從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剌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三國志後主傳》

蜀國的禦敵之策是

禦敵於外圍險要,魏國數道並攻,而劉禪把有資歷的將領都派了出去支援姜維。

大赦是為了讓囚徒當兵。

而從諸葛瞻部隊的領導成員來看,他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都是沒親自參加過戰爭的官二代、三代,靠祖父輩的功績在成都做官,人生中第一次作戰就是和鄧艾這種老鳥。

領導班子是這樣臨時拼湊出來的,可想士兵也不是什麼精銳部隊。

其成員很可能是成都的守衛部隊+臨時徵調的青年軍+囚徒


鄧艾的部隊 一方面盡是久戰的精銳 一方面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少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三國志鍾會傳》

所以,鄧艾的部隊和鍾會派來的田章部隊會合,且使田章作為先鋒部隊。所以,你可以說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的部隊是疲憊之師,但是田章帶來的部隊就不能算是了。


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

儘管軍隊素質並不如鄧艾的好,但是諸葛瞻的部隊只要使用得當,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三國志鄧艾傳》

至於為什麼打不過?除了部隊成員、數量、戰鬥力等方面的硬性條件,指揮官的素質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三國志諸葛亮傳》


"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琅琊是諸葛亮的老家,鄧艾這句話明顯是用來激怒對手的。

年輕的將領沉不住氣,甚至斬殺了對方的使者,改變了據守的策略,出兵硬剛,最終兵敗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