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臨死說“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到底該如何評價諸葛瞻?

乘風破浪85584647


蜀國滅亡的鍋應該讓黃皓去背,而不能讓姜維去背,其實蜀國滅亡,諸葛瞻也有一定的責任,他反而賴到別人身上了。

根據陳壽寫的《三國志》記載:諸葛瞻這個諸葛二代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擅長書法和繪畫,但是諸葛亮去不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情,他和諸葛瑾寫信的時候就寫道:“這個孩子智力早熟,恐怕今後並不能成為大器”。這件事還真被諸葛亮說準了。

隨著時間推移,諸葛瞻慢慢長大了,諸葛瞻憑藉著他的父親在蜀國的威望,他有很厚的政治資本。所以從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諸葛瞻累遷至尚書僕射,加官軍師將軍,他開始統領國事。

對於黃皓來說,諸葛瞻有失察包庇之罪。

在《華陽國志》中就很遺憾地說:“諸葛瞻世受國恩,但是沒有早點斬黃皓,活著有什麼用呢?”所以不斬黃皓確實是諸葛瞻的不對了。

其實自從諸葛瞻統領朝政的時候,他就縱容黃皓玩弄權柄,沒有能輔佐劉禪的政務,阻止黃皓的行為。當時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就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姜維看到黃皓是劉禪的身邊的紅人,害怕自己被害就請求去外出練兵,以此來躲避禍患。

對於姜維來說,諸葛瞻節制他的兵權。

作為蜀國的執政者,諸葛瞻和姜維的執政理念並不盡相同。在景耀五年(262年)的時候,姜維北伐敗回,這次北伐徹底的惹惱了諸葛瞻與董厥等人,他們認為姜維好戰無功,致使國內疲弊,於是上表給劉禪,要求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削奪他的兵權了。

所以,到諸葛瞻臨死的時候還認為姜維北伐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姜維北伐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姜維北伐還是勝多敗少的。姜維的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的,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那麼在勝多敗少的情況下,蜀國人為什麼還反對北伐呢?因為他們當權者認為蜀國國力弱小,連年征戰讓國內生靈塗炭,所以他們反對北伐。

但是,反而姜維的北伐沉重的打擊了魏國,才導致魏國和蜀國的國力的差距,這樣才導致蜀國苟延殘喘的多存在了幾年。


管窺歷史


諸葛瞻生於建興五年,也就是227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還寫信給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說諸葛瞻現在已八歲了,十分聰明,可愛,但是擔心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這一年,諸葛亮去世。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而且諸葛亮從建興六年就開始北伐,也就是諸葛瞻出世的第二年就開始北伐,諸葛亮一直沒有在諸葛瞻的身邊,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就一直在北伐,所以諸葛瞻的教育上面,顯然不能做得很好。

諸葛亮臨死前,給諸葛瞻留了下非常著名的【誡子書】,裡面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公元243年,諸葛瞻十七歲,娶了劉禪的女兒,任命為騎都尉。第二年,擔任羽林中郎將,後為侍中。

蜀漢人是十分懷念諸葛亮的,所以朝廷每頒佈比較好的命令,老百姓都會認為這個是諸葛瞻提出來的,所以諸葛瞻確實有點名過其實。

公元261年,諸葛瞻擔任都護,衛將軍,與董厥共理朝政,這個時候劉禪寵幸宦官,諸葛瞻也沒有出來糾正這一問題。

公元262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與董厥認為姜維北伐無功,致使國內疲敝不堪,於是聯名削掉姜維的兵權。

公元263年,魏鍾會,鄧艾,諸葛緒率領近二十萬大軍攻蜀國,姜維抵禦鍾會於劍閣,鄧艾率軍從陰平渡入內直達江油關,江油關守將投降,諸葛瞻率軍於涪城,綿竹抵擋鄧艾部隊。戰前,諸葛瞻說,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約姜維,進軍又守不住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最後,諸葛瞻戰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說,我們父子受了那麼多國恩,早些時候沒有除掉黃皓,才有今天的大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然後就衝進了敵軍戰死。

華陽國志的作者常璩向西蜀長老求證,陳壽因為曾經是諸葛瞻的手下,受過諸葛瞻之辱,所以就在三國志裡面詆譭諸葛瞻,把黃皓的事情歸到諸葛瞻身上,這是不公平的。而且諸葛瞻畢竟沒有打過仗,對手又是魏國名將,諸葛瞻父子戰死於沙場,無愧對諸葛亮之忠烈了。


歷史簡單說


年少聰慧,難成大器

諸葛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兵到達武功水,給他的哥哥諸葛瑾寫信說:“瞻今年已經八歲,聰慧可愛,但我不滿意他過早的表現出非凡的智力,恐怕將來成不了大器呀!”



對於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年少聰慧,諸葛亮表現得非常擔憂,因為他自己沒有時間教導兒子。

仕途平穩,難副其實

十七歲,諸葛瞻娶公主,任騎都尉,第二年任羽林中郎將,此後多次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授軍師將軍。諸葛瞻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蜀地人懷念諸葛亮,都喜歡諸葛瞻的才能和聰慧。


每當朝廷有一個好的措施或做了一件好事,雖然不是諸葛瞻所建議和倡導的,但百姓都互相傳告說:“這是諸葛瞻所做的決定。”所以諸葛瞻享受的美好聲譽,超過了實際的情況。

忠勇可嘉,後繼乏人

景耀四年,擔任衛將軍,代理中都護職務,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共同處理尚書檯的機要公務。景耀六年,曹魏徵西將軍伐蜀,從陰平經過景谷道旁邊的小路進入蜀漢。諸葛瞻都統各路軍馬來到涪縣駐紮,前鋒被曹魏軍攻破,往回撤退,駐紮在綿竹。



鄧艾送來書信引誘諸葛瞻投降說:“如果投降,我一定上表朝廷,請求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信使。於是雙方大戰,蜀軍大敗,諸葛瞻臨陣而死時,年三十七歲。

部眾全都離散,鄧艾長驅直入到達成都。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與諸葛瞻一起陣亡。次子諸葛京以及諸葛攀的兒子諸葛顯等人,在鹹熙元年內遷到了河東郡。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諸葛瞻臨死說過“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該如何評價諸葛瞻?



從諸葛瞻這句話,以及後來捨身取義,報國捐軀赴國難的舉動看,這是諸葛瞻對自己的一種自責,不安,歉疚。諸葛瞻曾經位高權重,顯赫一時,時任行軍護衛將軍,當朝駙馬。黃皓誤國亂國,以諸葛瞻的地位身份,如果下決心是有能力除掉,即使不能殺掉黃皓,但驅逐出境,永不任用,估計是能夠作到的。可能是



諸葛瞻當時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佔了上風,和大多數朝中大臣一樣,裝聾做啞,還託病休養。致使黃皓座大,懵逼劉禪,一手遮天,如今敵軍抵達京城,挽回已不可能,使諸葛瞻從心底產生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悔恨。至於“外不能制姜維“,因沒找到依據,估計可能是說姜維屢屢北伐,耗費了蜀國國力吧,不好亂加評說。(對黃皓在諸葛亮傳中有“因黃皓弄權託病不出“的記載)



在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郤正建議召諸葛瞻商議,劉禪任命諸葛瞻帶兵七萬,往綿竹迎敵,鄧艾曾派人誘降。三國志--諸葛亮傳:【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這裡說,鄧艾勸說諸葛瞻只要投降,可以表奏為琅琊王,但諸葛瞻發怒,殺了鄧艾使者,遂領兵出戰,可惜能力不行,戰敗身亡。總體來說,諸葛瞻雖然能力有限,但忠心為國,誓不投敵,戰死沙場,繼承諸葛亮遺志。還是值得肯定的。(2:32)


流譽後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諸葛瞻與鄧艾的突襲奇兵開戰前悲憤地說:

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可以算是諸葛瞻的人生自我總結。

內除黃皓人們相對容易理解一些,黃皓是總攬朝政、操弄威權的奸宦,除去他對重振朝綱有利;而姜維作為諸葛亮事業的繼承人,諸葛瞻對其頗為不滿,多少和人們的一般認知有差距。

不僅如此,之前的景耀五年(262),諸葛瞻上書劉禪,指責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建議後主罷免他大將軍之職,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

諸葛瞻想用來代替姜維的是閻宇,而黃皓想除掉姜維而使得姜維畏懼而不敢回到成都,計劃扶植的對象也是依附於己的閻宇,人事最體現政治派系,諸葛瞻和黃皓之間自己人的色彩非常濃厚。

也因此,作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問題不是沒有讓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也不是放任黃皓,而是和黃皓本身就有某種政治和人事上的默契的。

諸葛瞻固然志節慷慨,以身殉國,在這個角度不愧名父之子,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志大才疏、名過其實的普通人,無論政務還是軍事都乏善可陳。


談古論金


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兒子,也遺傳了父親的基因,聰慧異常,博聞強識,才思敏捷。諸葛瞻不但遺傳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也繼承了諸葛亮的政治財富。蜀國人當初有多愛戴諸葛亮,後來就有多愛戴諸葛瞻。

“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

諸葛瞻這個官二代在諸葛亮的餘蔭下平步青雲,還繼承了諸葛亮曾經的職位軍師將軍。這個職位自劉備設立開始到蜀國滅亡,只有諸葛亮和諸葛瞻父子擔任過,可見蜀國上下對諸葛瞻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但諸葛瞻雖然基因優秀,也有上進心,卻是溫室裡的花朵,並沒有經歷多少磨鍊,在蜀國也沒有多大的政績。諸葛瞻掌權後,最想做的大事就是制約姜維,阻止姜維北伐,但也沒有做成,被姜維一個自請沓中種麥就輕鬆破解了。當時姜維在成都,諸葛瞻聯絡了張翼、廖化、閻宇等反對北伐的大臣,想趁姜維脫離軍隊的時機解除姜維兵權。但還沒發動就被黃皓差了一腳,姜維自請到沓中種麥,害怕姜維的黃皓立刻慫恿劉禪同意了。於是姜維又回到軍隊,等於龍歸大海,再也制不住他了。

第二件想做的大事就是除黃皓。蜀國後期有兩大害,一是姜維北伐不止,空耗國力,二就是黃皓擅權,禍亂朝政。諸葛瞻有心除害,但依然是沒有實施成功,因為魏國終於主動進攻了,諸葛瞻受命領兵抵擋抄小路抵達江油的鄧艾。

諸葛瞻聯合執政時間極為短暫,兩件大業終成虛話,站在他的角度看,未免是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了。但事實上,諸葛瞻雖然聰明,卻有紙上談兵的嫌疑,像第二個馬謖。

鄧艾帶兵翻山越嶺,直接抵達了江油城下,江油城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本想率軍到江油支援的諸葛瞻聽說鄧艾已經佔領江油,就在培城停駐不前,想要在培城據城而守。黃權的兒子黃崇死命勸諸葛瞻趕緊向前行軍,佔據險要的地方防守,別讓鄧艾進入平原地帶,但諸葛瞻猶豫不決。放著天險不守,這簡直又是個馬謖式的“舍水上山,不下據城”的錯誤。

《資質通鑑·魏紀十》“崇再三言之,至於泫涕,瞻不能從。艾遂長驅而前擊破瞻前鋒,瞻退往綿竹”

諸葛瞻退守綿竹後,鄧艾寫信給諸葛瞻勸降,諸葛瞻大怒,斬了使者,並與鄧艾約戰。為了表示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也為了讓蜀軍決死不退,諸葛瞻下令讓所有蜀軍半隻腳埋進土裡,寸步不退。這種方法雖然看起來壯烈,卻不實用,等於是綁著士兵的腳和魏軍打仗。鄧艾帶兵一陣猛衝,把移動不便的蜀軍全部砍翻,攻破綿竹,諸葛瞻也在城破之前戰死。

諸葛瞻雖然做到了忠君愛國,死得壯烈,但終究沒能擋住鄧艾,保住蜀國。而諸葛瞻帶兵阻攔鄧艾的過程也暴露了他沒有實戰經驗,在巨大壓力面前不能做出有效決斷的缺陷,比諸葛亮差的實在太遠。後人評價諸葛瞻“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也算中肯了。


古今之言


作為諸葛亮的兒子,被人賦予了很多本不屬於他的期望。但還好諸葛瞻還是頗有才學,可惜就在於十分聰敏、不成大器。


諸葛亮四十六歲得子取名諸葛瞻。對於諸葛瞻,諸葛亮是這樣評價的:“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縱觀諸葛瞻一生,確實如諸葛亮所料。確實天資聰慧繼承了諸葛家的好傳統,十八歲就出仕得到了蜀國人民的愛戴。我想這種愛戴更多是人們對於諸葛亮的思念。


三十四歲統領國事,但當時所有權勢皆被宦官黃皓掌握,諸葛瞻裝聾作啞鮮有政績。次年姜維北伐失敗,諸葛瞻上表彈劾姜維,然而並沒有成功。

三十六歲鄧艾前來伐蜀,諸葛瞻領兵抵抗,終是不敵兵敗身首異處。

諸葛瞻政治生涯很長,但掌管實權的時間卻很短。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兒子卻沒有收穫其教導,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實屬不易。至於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真不是他的能力所能為的。身死國滅不失氣節,正如司馬炎的評價:“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少俠看歷史


公元263年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抵禦鄧艾,最後兵敗身死。他交戰前曾說道自己“內不能除黃皓這是其一;外不能制姜維這是其二”那麼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黃皓專擅朝政,致使蜀漢烏煙瘴氣

雖然諸葛瞻臨死前悔恨沒有除黃皓,但黃皓專擅朝政諸葛瞻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鎮軍將軍陳祗死後,黃皓開始專擅朝政。黃皓一方面對劉禪阿諛奉承,蠱惑劉禪享樂不理朝政;另一方面黨同伐異,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黨羽,如右將軍閻宇等,陷害忠良如離間劉永排擠姜維,搞得蜀漢一片烏煙瘴氣。作為朝中統領朝政的大臣,諸葛瞻卻對黃皓沒有阻止,對後主劉禪的過失不加勸阻以致蜀漢後期朝政混亂,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要知道董允當初在世時,對於劉禪的過失每次都是正顏厲色的匡諫,多次責備黃皓,黃皓見了董允如同老鼠見了貓一般,始終不敢造次。在匡正君主過失方面來說諸葛瞻和前輩董允相比,差得太遠了。

失和姜維

姜維是諸葛亮的繼承者,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然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好。諸葛瞻是姜維北伐的反對者之一。在陳祗死後,姜維在朝中就失去了靠山,北伐沒有了支持者,而諸葛瞻與董厥認為姜維北伐沒有建立功勳還導致國內民不聊生,於是向後主上表,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削掉姜維的兵權架空姜維。姜維由於在朝中沒有大臣的支持,又與黃皓交惡,最後為了避禍不得不屯田沓中。姜維去沓中屯田擁兵自保,嚴重的削弱了蜀漢的國防軍事力量。鍾會鄧艾攻蜀時,姜維來不及回援以致於漢中失守退保劍閣。

試想如果諸葛瞻支持姜維,不說北定中原還都洛陽,最起碼進退有度保衛蜀國還是沒有問題的,蜀漢也不會在魏國進攻時沒有準備,更不會這麼輕易的就滅亡了。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把蜀漢滅亡的責任全部歸到諸葛瞻的身上是不公平的。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兒子拒絕了鄧艾的高官厚祿(封琅琊王)選擇了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他的忠誠無論過了多久依舊都會被人稱讚,他的過失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引以為戒。


清風明月話歷史


諸葛瞻字思遠,是諸葛亮的獨子。234年諸葛亮兵出五丈原時曾給哥哥諸葛瑾寫信,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言語中充滿了對諸葛瞻的喜愛,同時也表達出對他的擔憂,怕他過早成熟,難成大器。那麼諸葛瞻真如諸葛亮所說的那樣麼?

一、平步青雲的蜀漢“官二代”

234年諸葛亮去世,年僅八歲的諸葛瞻繼承了父親武鄉侯的爵位,可以說是蜀漢最牛的“官二代”,而且得到了劉禪的重用。我們可以看一下諸葛瞻的升遷履歷,簡直是火箭提拔:

17歲娶公主,任騎都尉;18歲任羽林中郎將;26歲擔任侍中;33歲為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諸葛亮曾經擔任過的官職);34歲任衛將軍(掌管禁軍,姜維之前的職位)、代理都護,和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

由於劉禪在諸葛亮去世後就廢除了丞相職位,所以諸葛瞻入職尚書檯可以視為擔任了丞相之職,而當時諸葛瞻只有34歲,非常年輕。可見劉禪對諸葛瞻給予厚望,希望他能有所作為。

二、能力平平的蜀漢“權臣”

劉禪之所以把諸葛瞻推到如此高的位置,是希望他能有所作為。但是諸葛瞻的能力並不像諸葛亮那樣出類拔萃,只能說能力平平,難以勝任劉禪給他的職位。諸葛瞻認為此時蜀漢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黃皓亂政,政治腐朽,二是姜維窮兵黷武,給蜀漢帶來極大負擔。

由於黃皓在蜀漢朝中黨羽眾多,相互包庇,諸葛瞻難以撼動,所以他把矛頭指向了在朝中孤立無援的姜維。262年,姜維進攻鄧艾失敗,黃皓想讓左將軍閻宇擔任大將軍。諸葛瞻趁此機會向劉禪上疏,說姜維窮兵黷武,徒耗國力,希望讓姜維出任益州刺史,藉以剝奪姜維的兵權。姜維得知消息後嚇的再也沒有回到成都,選擇在西北邊陲的沓中屯田避禍。

先不說諸葛瞻的判斷對不對,但黃皓和姜維諸葛瞻一個都沒有扳倒,可見他的能力確實很平庸,難以勝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三、盡忠守節的蜀漢“忠臣”

諸葛瞻彈劾姜維的第二年,曹魏出兵18萬,兵分三路發動了全面滅蜀戰役。在此之前,姜維曾上疏劉禪,說曹魏會大舉進攻,應及早做準備。但黃皓卻讓巫師占卜,說曹魏不會進攻,不必操心,劉禪竟然相信了黃皓之言,所以並沒有做出應對。

263年8月,曹魏大舉進犯,姜維被鄧艾擊潰,和援軍退守劍閣關,鄧艾偷渡陰平,拿下江油。這時慌亂的劉禪讓諸葛瞻率領禁衛軍前往涪縣阻截鄧艾,諸葛瞻臨危受命。雖然諸葛瞻長期在軍中任職,官居衛將軍,但之前並沒有實戰經驗,他的第一次大考面對的是久經沙場的名將鄧艾。

這時,黃崇向諸葛瞻建議要儘早佔據險要地勢,把鄧艾消滅在大山之中,不能把他放進成都平原。而諸葛瞻優柔寡斷,鄧艾趁此機會進入了平原。諸葛瞻貽誤最佳戰機,只能南下綿竹阻截鄧艾。

但是面對長途跋涉的鄧艾所部,諸葛瞻率領的禁衛軍卻全軍覆沒。戰前鄧艾曾勸降諸葛瞻,被諸葛瞻拒絕。臨死前,諸葛瞻仰天長嘆“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與兒子諸葛尚共赴國難,以死來捍衛諸葛氏的忠純名節。

四、諸葛瞻為何能力平平?

按理說作為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差不到哪去,但為何諸葛瞻如此平庸呢?

1、由於諸葛亮常年領兵在外,又加上過早去世,諸葛瞻在最重要的成長階段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教育,這非常遺憾。再加上諸葛亮的光環太過耀眼,老百姓都認為蜀漢好的政策是諸葛瞻所為,這讓諸葛瞻太過飄飄然。

2、諸葛瞻仕途太過平坦,升遷速度太快,缺乏基層歷練。所有人的能力都是鍛煉出來的,而不是被吹捧出來的,把一個人捧得太高,必定摔的很慘。諸葛瞻就是這樣,讓幾乎沒有基層歷練、年僅34歲的他去和黃皓、姜維、鄧艾這些老江湖鬥,顯然是以卵擊石。所以諸葛瞻是誰也鬥不過,他除了用死來捍衛諸葛一門的名節之外別無選擇。


石頭說歷史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本懸諸葛瞻臨戰鄧艾時的無奈之語,說明本身處境的尷尬及蜀漢政權的混亂。現在卻被很多人利用這句話,對諸葛瞻進行攻擊和詆譭。



說法之一是,諸葛瞻身居高位,對黃皓的亂政及黨同代異視而不見,對後主劉禪的荒誕不經不能匡正。致使蜀國朝政混亂不堪,國力每況愈下。

說法之二是,反對姜維北伐,聯合朝臣罷掉姜維兵權,迫使姜維屯兵自保,失去了回保漢中的機會。

認真回顧蜀漢歷史,不難看出因諸葛亮在蜀威望太高,諸葛瞻做為諸葛亮的長子入朝執政,難免生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蜀民對其期望過高,盼望其如諸葛亮再世,其聲望和才能有言過其實之處。同樣,我們現在的人也如同蜀民一樣,對諸葛瞻期望過高,甚至是苛求。


首先,諸葛瞻戰死時不過四十三歲,在朝中還沒有足夠的人望,多是仰仗其父的福廕及附馬郎的名頭,尚無功德可侍。

其次,黃皓此時羽翼已豐,加上後主的寵信,諸葛瞻對其制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於後主劉禪,諸葛瞻更是無能為力,一無其父之才,二無其父之功德,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匡正主德只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

其三,反對姜維北伐也是蜀漢政權的現實利益需要。諸葛亮北伐無非是以攻為守,確保蜀漢政權平安,是否可以統一天下,諸葛亮也只是盡人事而已。而此時蜀漢國力凋敝,民窮國弱已無力支撐大規模北伐,休養生息積蓄國力才是蜀漢的當務之急。

當時的蜀民及現在的人們,對諸葛瞻期望過高,苛求其能象諸葛亮一樣,對內署理朝政國富民強,對外力抗曹魏保蜀漢國泰民安。但此一時彼一時,不說諸葛瞻並不具備諸葛亮的才智,同時,時世環境也沒有其建功立業的機會。

但總歸其軍事才能較弱,面對魏國名將鄧艾一戰而亡,也算成全了其忠於蜀漢的名節,也不汙先父諸葛亮死而後已之高風亮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