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諸葛亮死後,他的兒子諸葛瞻為什麼沒有像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力一樣,一直大權在握?

皮皮蝦走


諸葛亮病逝於公元234年,這一年諸葛瞻7歲。儘管諸葛瞻世襲了諸葛亮的武鄉侯爵位,但是一個7歲的孩子能幹什麼呢?

司馬懿病逝於公元251年,這一年司馬師43歲,司馬昭40歲。這兩人的年齡都到了不惑之年,早已經掌權多年,因此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利順理成章。

那麼諸葛瞻年齡為什麼會這麼小呢?他最後像諸葛亮一樣掌握大權了嗎?

諸葛亮早年一直無子,諸葛瞻出生那年諸葛亮已經46歲了。在這之前諸葛亮有一個養子諸葛喬,是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諸葛喬就早亡了,時年二十五歲。因此,在這之後諸葛亮僅有這一個老來之子,可謂是掌中寶。

諸葛瞻有其父諸葛亮之風,但是諸葛瞻畢竟不是諸葛亮。諸葛亮二十七歲時已經能夠縱論天下,成為劉備的心腹了,而諸葛瞻二十七歲時才是個侍中。

諸葛瞻真正掌權是在34歲那一年,公元261年,諸葛瞻官拜衛國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而諸葛瞻早就掌握了尚書檯事務,公元260年已經官居尚書僕射,是尚書檯的實際負責人。因此,兩人在職位上諸葛瞻權利要大一些。

此時的諸葛瞻面臨一項棘手的問題,黃皓在內專權,許多官員都黨附了他。而姜維多次出兵隴西無所斬獲,損兵折將,虛耗國庫。因此,諸葛瞻既不喜歡黃皓,也不喜歡姜維。最後為了罷掉姜維的兵權,諸葛瞻選擇了暫時和黃皓聯合,上表劉禪表姜維為荊州牧,讓姜維放棄兵權,回成都擔任文官。

姜維沒有接受命令,反而和黃皓的關係極具白熱化。姜維上表劉禪處斬黃皓,認為黃皓禍亂朝綱。最後劉禪和稀泥,沒有處斬黃皓,也沒有把姜維調回來。姜維被留在沓中種麥,自給自足。

正是這樣的結果導致了漢中兵力空虛,後來司馬昭制定滅蜀計劃,魏國一路暢通的攻下漢中,兵臨劍門關。

後來,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率領留守部隊前去堵截。諸葛瞻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迅速佔領險要地區,據險防守。而是徘徊不前,後來乾脆從重鎮涪縣撤退到綿竹。綿竹是益州的前治所,當年因為火災而廢棄,根本不值得防守。諸葛瞻意氣用事,選擇在綿竹城外列陣,和鄧艾決一死戰。

其實這時諸葛瞻最好的策略是要麼往前推進佔據江油和涪縣進行階段防守,要麼退守雒縣,這些地方都是易守難攻的重鎮。尤其是雒縣,當年龐統就是死於雒縣的攻城戰中。

而諸葛瞻卻把軍事指揮簡單化,一戰定輸贏。因此,作為諸葛亮的兒子,他這一點很不合格。後來,綿竹防守失敗,諸葛瞻當場被斬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在諸葛亮死後,年僅7歲的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親兒子,世襲了諸葛亮武鄉侯的爵位。經過27年的官場奮鬥才終於掌握大權,官居衛將軍,主持尚書檯事務。但是此時的蜀漢已經病入膏肓,內有黃皓專政,外有姜維連年用兵。蜀漢已經兵疲民飢,朝綱敗壞。因此,一個小小的諸葛瞻是拯救不了蜀漢滅亡命運的。


每日趣評


諸葛瞻出生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這個時候諸葛亮四十六歲,正在漢中駐軍,準備第一次北伐,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個時候諸葛瞻只有八歲,襲諸葛亮的武鄉侯。

公元243年,諸葛瞻十七歲,娶劉禪之女為妻。公元244年,諸葛瞻擔任羽林中郎將、侍中。因為蜀人十分懷念諸葛亮,愛屋及烏,所以也很喜歡諸葛瞻。每當朝廷有好的政令的時候,他們都認為是諸葛瞻所主導的。

公元260年,諸葛瞻擔任尚書僕射、軍師將軍,而這個官職正是諸葛亮當丞相之前所擔任的。公元261年,諸葛瞻擔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董厥共錄尚書事。公元262年,諸葛瞻認為姜維北伐無功,上表給劉禪,讓姜維擔任益州刺史,並且削奪姜維的兵權。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率三路大軍進攻蜀漢,姜維在劍閣將鍾會拖住,而鄧艾奇襲陰平關,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率軍在綿竹迎戰鄧艾軍。

鄧艾派使者給諸葛瞻,說只要諸葛瞻投降,那麼就可以表他為琅琊王。諸葛瞻斬來使,率軍迎戰鄧艾,最終諸葛瞻父子戰死。

那我們再來看看司馬師的情況。曹睿病逝於239年,託孤大臣為宗室曹爽和司馬懿,高平陵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曹爽一族被滅,司馬懿這個時候七十一歲,而司馬師此時四十二歲。

公元250年,曹芳為司馬懿立廟,王凌、令狐愚、楚王曹彪反司馬懿,也就是淮南第一叛。公元251年,王凌投降,楚王自盡,而曹諸公全部被圈禁於鄴城。

曹芳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食邑五萬戶。六月,司馬懿病逝,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公元252年,司馬師成為大將軍。

我們從諸葛瞻、諸葛亮、司馬懿、司馬師的那幾年的經歷,可以得出這個問題的原因。第一,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只有八歲,而司馬懿死的時候,司馬師已經四十二歲,所以司馬師能夠繼承權力,而諸葛瞻無法繼承權力。

第二,最為重要的原因,為什麼諸葛亮在蜀漢大權在握,並沒有廢掉劉禪而自立,因為他是一個忠臣,而司馬懿不是,所以諸葛亮會教育諸葛瞻要忠誠,而司馬懿不會,所以諸葛瞻父子選擇是殉國盡忠,而司馬師是廢掉曹魏皇帝曹芳,司馬昭是殺掉曹魏皇帝曹髦,司馬炎是篡魏建晉。

這個也是很多人喜歡諸葛亮,而不喜歡司馬懿的原因,也是諸葛亮歷代受到推崇的原因。


歷史簡單說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

諸葛亮病逝於公元234年,這一年諸葛瞻7歲。儘管諸葛瞻世襲了諸葛亮的武鄉侯爵位,但是一個7歲的孩子能幹什麼呢?司馬懿病逝於公元251年,這一年司馬師43歲,司馬昭40歲。這兩人的年齡都到了不惑之年,早已經掌權多年,因此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利順理成章。

那麼諸葛瞻年齡為什麼會這麼小呢?他最後像諸葛亮一樣掌握大權了嗎?諸葛亮早年一直無子,諸葛瞻出生那年諸葛亮已經46歲了。在這之前諸葛亮有一個養子諸葛喬,是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諸葛喬就早亡了,時年二十五歲。因此,在這之後諸葛亮僅有這一個老來之子,可謂是掌中寶。

諸葛瞻有其父諸葛亮之風,但是諸葛瞻畢竟不是諸葛亮。諸葛亮二十七歲時已經能夠縱論天下,成為劉備的心腹了,而諸葛瞻二十七歲時才是個侍中。

諸葛瞻真正掌權是在34歲那一年,公元261年,諸葛瞻官拜衛國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而諸葛瞻早就掌握了尚書檯事務,公元260年已經官居尚書僕射,是尚書檯的實際負責人。因此,兩人在職位上諸葛瞻權利要大一些。

此時的諸葛瞻面臨一項棘手的問題,黃皓在內專權,許多官員都黨附了他。而姜維多次出兵隴西無所斬獲,損兵折將,虛耗國庫。因此,諸葛瞻既不喜歡黃皓,也不喜歡姜維。最後為了罷掉姜維的兵權,諸葛瞻選擇了暫時和黃皓聯合,上表劉禪表姜維為荊州牧,讓姜維放棄兵權,回成都擔任文官。

姜維沒有接受命令,反而和黃皓的關係極具白熱化。姜維上表劉禪處斬黃皓,認為黃皓禍亂朝綱。最後劉禪和稀泥,沒有處斬黃皓,也沒有把姜維調回來。姜維被留在沓中種麥,自給自足。

正是這樣的結果導致了漢中兵力空虛,後來司馬昭制定滅蜀計劃,魏國一路暢通的攻下漢中,兵臨劍門關。

後來,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率領留守部隊前去堵截。諸葛瞻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迅速佔領險要地區,據險防守。而是徘徊不前,後來乾脆從重鎮涪縣撤退到綿竹。綿竹是益州的前治所,當年因為火災而廢棄,根本不值得防守。諸葛瞻意氣用事,選擇在綿竹城外列陣,和鄧艾決一死戰。

其實這時諸葛瞻最好的策略是要麼往前推進佔據江油和涪縣進行階段防守,要麼退守雒縣,這些地方都是易守難攻的重鎮。尤其是雒縣,當年龐統就是死於雒縣的攻城戰中。

而諸葛瞻卻把軍事指揮簡單化,一戰定輸贏。因此,作為諸葛亮的兒子,他這一點很不合格。後來,綿竹防守失敗,諸葛瞻當場被斬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在諸葛亮死後,年僅7歲的諸葛瞻作為諸葛亮的親兒子,世襲了諸葛亮武鄉侯的爵位。經過27年的官場奮鬥才終於掌握大權,官居衛將軍,主持尚書檯事務。但是此時的蜀漢已經病入膏肓,內有黃皓專政,外有姜維連年用兵。蜀漢已經兵疲民飢,朝綱敗壞。因此,一個小小的諸葛瞻是拯救不了蜀漢滅亡命運的。


龍帥林vlog


一、諸葛亮忠君愛國,他是傳統的儒家。

孔明一生對劉氏的忠誠用《出師表》中的詞語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隆中對》中說孔明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令人玩味。管仲輔佐齊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諸侯,管仲有王佐之才,但終生也就是一相而已,從沒有稱孤道寡的野心;樂毅感念燕昭王恩遇,率領多國部隊連下強齊七十餘城,功高蓋世,但拒絕昭王封給他的齊王封號!孔明這兩比,是說自己文可比管仲,武可比樂毅,但絕不想稱皇。

孔明從劉備手中接過爛攤子之後,他極力施展騰挪功夫,對內平叛發展經過,對外發動北伐,直到病逝五丈原,死後成都百姓自發出城二十里迎接丞相的靈柩。劉禪的“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說出了對孔明的理解和信任。

二、孔明去世之時,蜀漢形勢還是十分嚴峻的。

自鄧芝使吳後,蜀吳能相安無事,但蜀漢自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國家人才的短缺日趨嚴重,京劇中馬連良演的孔明唱詞可見一二:五虎上將,俱已去矣;只剩得趙子龍,老邁年高!到姜維北伐時,民諺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之說。蜀漢本只佔天下十分之一地盤,漢中在劉備奪下時,人口全部被曹操北遷,多年的內外用兵,蜀漢人口也極為稀少。簡言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支。魏國本就有吞併之心,如再傳兒子,就授人篡位口舌,曹魏可能乘亂吞蜀。

三、孔明在日,朝廷上下均敬你三分,懼你三分,但兒子上位就未必了。

說白了,孔明兒子如上位,君臣內訌,有可能蜀國內亂啊!一旦內亂,孔明兒子未必搞得定,一旦兒子敗亡,孔明家屬死無葬身之地,全家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霍光家的例子令人深省。

四、孔明的兒子諸葛瞻在老子去世時,才八歲,上小學低年級的年齡。

孔明的兒子出世得晚啊,當初孔明多年無子,曾請求遠在東吳的兄長諸葛瑾將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自己,諸葛瑾請示孫權後,讓諸葛喬西行來到蜀國,孔明將他視為嫡長子,為他改了字。諸葛喬授駙馬都尉,後隨孔明到漢中。後主建興元年,諸葛喬去世,年僅二十五歲。諸葛喬之子諸葛攀,官至代理護軍、翊武將軍,也早年去世。到諸葛恪(諸葛瑾長子)在東吳遭滅門大禍,子孫被誅盡,而孔明有了自己骨肉,諸葛攀恢復成諸葛瑾的後裔繼承香火。

建興十二年,孔明出師武功縣,寫信告訴哥哥:兒子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聰明可愛,只是嫌他過早成熟,反而擔心他將來難擔重任。當年,孔明死在五丈原。

諸葛瞻十七歲時,娶公主為妻,景耀四年,代理都護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掌尚書檯政務,景耀六年,與鄧艾交戰,不聽下屬固守待援的正確意見,貿然出戰,與長子諸葛尚一同死於鄧艾之手。這等庸才,印證了“老子英雄,兒子混蛋"此話還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不要說孔明去世時,他才八歲,即便二十八歲,孔明也不可能讓他頂班的,能力太差啊!





蒼茫大地顧煒斌




諸葛瞻出生於公元227年,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也就是說,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僅有8歲。

諸葛亮臨死前還專門寫了 《誡子書》給諸葛瞻,希望他能成大器。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諸葛瞻的殷切關注之情。

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司馬師也已經43歲了,正值一個男人壯年,是建功立業的年華。在這時司馬氏早已控制朝局,司馬師掌權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自身能力也不差,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和鋪墊,最終的結果是水到渠成。

諸葛亮死時,諸葛瞻才8歲,連字都認不全,更不要說接替諸葛亮來掌權了。



兩國的情形也不同。

魏國是中品中正制,也就是說魏國的官員基本上全是從氏族大姓中選拔,作為氏族大姓的代表,司馬氏很容易控制朝局。

而蜀國卻是法家路線治國的代表,諸葛亮在蜀漢推行的是虛君實相的制度。這裡邊並沒有確立諸葛瞻接班諸葛亮的制度,沒有合理合法的繼承製度。



更何況,劉禪對諸葛亮並沒有什麼好感。劉禪並不是低能兒,他的政治才能只是被諸葛亮的光芒給掩蓋住了,所以顯得的暗淡無光。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大事小事一把抓,劉禪並無什麼實權。作為一個年輕人,作為一個皇帝,這不是劉禪願意看到的和所能接受的。

諸葛亮死後,劉禪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弱化冷淡處理,標誌著諸葛亮時代的終結,諸葛瞻想象諸葛亮一樣把持朝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了。



表面上看,諸葛瞻娶了公主為妻,地位也不低,實際上都是表面現象。

在上邊有劉禪對諸葛瞻掌權的防範,在下邊也沒有強大的支持力量幫他上位。

諸葛亮死去好多年的時候,蜀漢的政治格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諸葛瞻才長大。諸葛瞻如果想掌權,必需象司馬師司馬懿一樣在朝局有很自己很強的人脈儲備才有可能成功上位。

然而諸葛瞻卻沒有這樣的條件,也就自然沒有這樣的結果。何況他的能力也實在一般,並沒有領袖群倫的能力。

當鄧艾奇襲蜀漢時,如果諸葛瞻有足夠的軍事才能,只要險要處設防,就可以讓鄧艾全軍覆沒,有來無回。但諸葛瞻卻錯失良機,並最後戰死。

諸葛瞻死前說的話很有意思:“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這句話說明,諸葛瞻根本就沒有掌控蜀漢的能力,也沒有機會,最終他的下場是註定的。


新知傳習閣


好的!



諸葛亮,生前為了劉備的江山鞠躬盡瘁,劉備死後,他幾乎獨攬蜀國的軍政大權,所以他要是像司馬懿那樣有野心的話,早就可以逼劉禪退位,取而代之,但是他沒有,當然他的兒子沒有像司馬師,司馬昭那樣手握大權,主要原因是諸葛亮死的時候,他還很小啊,而且諸葛亮還來不及教他就去見劉備了,實在不像司馬懿那樣,有充分時間去打磨兩個兒子。



227年夏天,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誕下諸葛瞻,這就是諸葛亮唯一的兒子。而諸葛亮死的時候是234年,這時候諸葛瞻才7歲,你說,怎麼把大權交給他。還有就是諸葛瞻小的時候,諸葛亮常年在外征戰,根本都沒有功夫教他讀書寫字,為了劉備的恩情,諸葛亮真的不容易,最後只能找個可以保障江山的弟子,先開始找的是馬謖,但是馬謖此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而且沒有怎麼經歷過戰爭,所以大意失街亭,並且好死不死還立下軍令狀,逼得諸葛亮只得殺了他。還好有個姜維,個人覺得姜維更適合,他其實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有勇有謀,真可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騎馬蕩乾坤。只可惜後期的蜀國,人材凋敝,他獨木難支,最後只得以死報國,以死報師恩。



所以諸葛亮的傳人是姜維,姜維也確實後期得到了跟諸葛亮一樣的地位,至於諸葛亮的兒子,因為諸葛亮死的時候太小,無法子承父業。


桃花庵裡桃谷六仙


根本上說,就是諸葛亮忠君愛國,這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最大區別。雖然現在很多人想洗白司馬懿,認為司馬懿殺曹爽只是因為曹爽太跋扈,司馬懿是曹魏的忠臣。但是從後事安排上,就可以發現兩者完全不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繼承了他的一切政治遺產,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基本沒得到什麼。這也是千百年來諸葛亮粉絲這麼多的原因,儘管他效忠的勢力最後輸給了司馬懿的後人,但諸葛亮本人是名垂千古的。

當然,有人說諸葛瞻年齡太小,只有八歲,所以才沒有繼承權力。這雖然是一部分原因,但絕對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就算諸葛瞻年長,諸葛亮也不可能讓他完全接手自己的權力。因為諸葛亮雖然專權,但根本還是為了報效國家,如果諸葛瞻沒這個能力,諸葛亮當然不會一己私心做事。從諸葛亮處理廖立和李嚴就能看出來,他們僅僅被廢為民,政敵李嚴之子李豐還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又有什麼私心呢?


林屋公子


一方面諸葛瞻徒有虛名,另一方面諸葛亮沒有像司馬懿那樣為兒子鋪路。

司馬懿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通過高平陵之變,剷除最大的競爭對手曹爽,曹氏宗室經過第一次大清洗,王淩反叛,曹氏宗室經過第二次大清洗,至司馬懿逝世之前,曹魏政權基本被司馬家族所架空,雖然後來有毌丘儉文欽之叛和諸葛誕之叛,但曹氏宗室已經是強弩之末,他為魚肉,司馬家族為刀俎。相比之下,諸葛亮沒有在蜀國培植自己的勢力,很像曹魏的“二荀”。另外諸葛瞻才能一般,徒有虛名,因父蔭加拜官職,這也是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人才的匱乏。


五味社


同樣是三國時期軍師聯盟中頂級軍師的兒子,為什麼諸葛亮的兒子沒能像司馬懿的兒子一樣,掌控國家權力,甚至最後因此獲得整個國家呢?

研究這個問題實在有意思,仔細分析,其實對當下我們如何教育培養自己的兒子,有不少的啟示。

(諸葛瞻塑像)

第一,諸葛瞻小時候所學的專業有問題。《三國志·諸葛瞻傳》裡面說:“瞻工書畫,強識念。”說的是諸葛瞻記憶力很好,書畫方面有特別的專長。記憶力好,並不表明他讀的古書多,更不表明他能夠化用所背得的知識。而書畫方面有特長,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承平之家,用以陶冶性情,提高個人素質,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在戰爭年代,這對國家治理,對指揮打仗,顯然是沒有什麼幫助的。雖然我們不知道諸葛亮平常是怎麼教他兒子的,但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瞻在當時所學到的那些東西,對於長大後繼承諸葛亮的權力,顯然是沒有什麼幫助的。而事實上,後來在綿竹之戰中猶豫不決,貽誤戰機,致使綿竹失守,與他沒有軍事指揮才能有莫大的關係。

第二,諸葛瞻被太過寵愛,沒有學到真本領。《三國志·諸葛瞻傳》中又有一段話:“蜀人追思亮,鹹愛其(諸葛瞻)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司馬師畫像)

諸葛瞻很幸運的是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爹,而其不幸也是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爹。因為有其爹的光環,諸葛瞻沾了不少光。只要朝廷出一個好的政策,大家都說是諸葛瞻的主意。這自然讓他沾沾自喜,雖然不是自己出的主意,說不定他也心安理得地據為己有。彷彿真是他做的一樣。甚至因為他爹的政績,他也認為是他的。很可能他從小就是這樣,所以他飄飄然,沒有學到真本事,最終也沒有真本事。

第三,諸葛瞻從小就沒有得到努力掌控權力的鍛鍊。

諸葛瞻生存的環境和司馬師司馬昭太不一樣了。司馬家族最後掌控了整個國家的權力,但他們是在血雨腥風中一路拼殺過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和司馬昭與他們的父親一起,親身經歷著,並且一同處理著。比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與司馬昭兄弟親自參與,當時司馬昭嚇得不得了,而司馬師卻像沒事人一樣安睡。後來司馬師掌權後,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二月,曹芳想發動政變除掉司馬師,因為經歷過高平陵事件,可以說這時候司馬師表現得泰然自若,從容指揮,反敗為勝,廢掉曹芳,並誅殺其黨羽。

(司馬昭畫像)

而諸葛瞻則從小就在順境中長大,由於諸葛亮很早就確定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因此,諸葛亮根本不需要像司馬懿那樣拼殺,不需要為獲取權力而嘔心瀝血。因此諸葛瞻也一點兒也沒有得到實際鍛鍊,根本就不知道應該如何獲取權力和掌控權力。

司馬懿教育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就是無論如何,要把權力握在自己手裡。你要是不握著權力,你就會死無葬身之地。而諸葛亮教育諸葛瞻的,卻是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要當忠臣孝子,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去世前,留給諸葛瞻的《誡子書》,說的全是這樣的道理。

第四,諸葛瞻沒有團隊意識,不知道聚人氣拉粉絲。

司馬師兄弟在司馬懿的教導下,從小就知道培養自己的團隊,聚集自己的力量。比如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馬師在和東吳的東興之戰中失敗後,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頭上,要處罰就處罰自己,不處罰部下。結果除了他外,唯一受到處罰的就是他的兄弟司馬昭。可以說,這樣做讓他聚集了一大幫可以隨他出生入死的好部下。

諸葛瞻卻不是這樣做的。就如前面所說的,朝廷的“善政”,老百姓都說是他乾的。這時候,他就應該出來澄清一下,可是他沒有。還有,他當上“行都護、衛將軍”後,大家都去朝拜他,廖化讓宗預和他一起去。宗預說,我都七十多歲了,幹嘛去拜他。可見,他並非真心服人,人家拜他,不過是看在諸葛亮的面子上罷了。

正因為如此,諸葛瞻很快就遠離了權力中心,最後在戰爭中默默戰死,沒有給歷史留下太多印記。


張生全精彩歷史


非常感謝對天長水秋的信任,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當時的權臣,但倆人的具體差異還是很大的。

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經定下三分天下之策,後來的行動也是證明策略基本正確。在劉備三顧茅廬準備出山時,他還對在家裡留守的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未出茅廬先定退步,這是一種胸懷。

諸葛亮跟隨劉備火燒新野到處逃跑,到赤壁一戰定乾坤,得大片土地。取川蜀立國,始終沒有把發展家族力量壯大家族聲望作為一個哪怕是很小的目標。

接受劉備託孤重任,是諸葛亮得到終生不再的信任。老戰士漸漸凋零,跟隨劉備打天下的老臣們越來越少,後來的蜀漢沒有任何人能威脅諸葛亮的地位。他沒必要。

不治產業,不扶植家屬,諸葛亮曾給後主劉禪奏表說: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

這份上表實際上就是諸葛亮為官以來的個人財產清單。

不培養個人崇拜者。諸葛亮在劉備死後,開相府,治理國家。形成了一個自己理想中的管理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他完全可以培植個人崇拜者,以便在未來繼續進行。

諸葛亮用人有不足,比如馬謖,比如對李嚴,還有對魏延。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整體形象——以國家和皇家的根本利益為重。

雖然自古就有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之說。但是諸葛亮沒有給自己的親人們那樣的機會。

相比曹魏,蜀漢的關係可以分為土著與外來兩大勢力。兩派勢力均衡就可以保持當時的政治穩定。孔明在世,一直保持著相府主持工作的局面。

諸葛亮不想去發展自己的勢力。自然就不會有問題所提及的狀態。

司馬懿不同於諸葛亮。司馬懿跟隨曹操多年,是一個看透江湖的高手,他的理想不同於諸葛亮,他的所作所為自然就表現出差異。

曹魏擁有大半天下,各種勢力之間保持平衡是很吃力的事情。沒有權力就意味著被對手肅清,更可能要沒有性命。

同樣作為託孤之臣,司馬懿與其他同事們面對具體問題會有不同意見。皇帝聽誰的,意味著這個人在朝中的地位能否穩固。

機構越大,關係越複雜。複雜的關係決定了其中成員之間彼此更多接觸,也就更容易產生摩擦。皇權的存在,是解決摩擦的評判。如何在各種摩擦中佔得上風,只有權力。

關係越複雜,周邊所有的人越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至少是潛在對手。要實現自保,唯有消滅對手。消滅對手就要有新生力量補充,這些新生力量自然是自己信得過之人,也就是自己的親信。

司馬懿沒有諸葛亮的政治理想,他看到更多的是東風壓倒西風,西風壓倒東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嚴酷現實。讓自己的親信同樣擁有權力,讓自己的兒子們繼承自己的權力,這就是最安全有效的自保。

作為彼此的敵人,司馬懿跟諸葛亮對對方的瞭解,要超過所有人。甚至連他們自己都無法瞭解的,作為對手已經深深懂得。

政治環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諸葛亮和司馬懿,造就了不同的後代。

蜀漢滅亡之際,諸葛亮的兒子戰死沙場;司馬懿的兒子卻是曹魏滅亡的掘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