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詔安害死了那麼多梁山好漢,到底是投降還是愛國?

君臨天下qp


個人認為,後期梁山的分崩離析,以及人員的傷亡,並不主要是因為宋江接受詔安所造成的。另外,宋江接受的詔安,通俗地講,就是梁山一派把伸出“封建體制”外的腳重新邁了回來,而且這一結果並不是宋江一人就能決定的。試看如下分析。

宋江這批梁山農民軍起義的原因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雖然趙匡胤是個有所作為的皇帝,也加強和鞏固了中央皇權的統治。可是,接下來的皇朝繼承者並不能讓人如意。

因為統治者的無能,使得臣子的權力逐日擴大。臣子權力大了,必然會產生派系,而有了派系,就肯定有內鬥。因此,宋朝自建立以來,內鬥就不曾停止過。另外,因為宋朝為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大力實行防內政策,導致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百姓雖然因為商業政策的寬鬆而謀路廣,但也抵擋不住商稅的徵收。

而北方一帶的百姓,卻是更加的難熬。因為宋朝對外的無力作戰,或者是消極作戰,對外戰爭一直處於一個劣勢的階段。而且,因為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北方的門戶一直大開,北方的遼人等異族每次入侵都是長驅直入,百姓深受其害。

也就是在這等情形之下,宋朝爆發了多次不同程度的起義。而宋江這一批梁山農民起義軍,便是其中一股。

隨著人員的收編和擴充,魚龍混雜

梁山的最初人員,或許都是一些被封建壓迫而逼入梁山的尋常百姓。但是,隨著人員的增加之後,梁山的人員已經不只是最初的那些百姓了,而是有了落第秀才、道士、行者、土匪,甚至是一部分從官府軍隊那邊收編過來的將領。

在這種魚龍混雜的情況之下,宋江所率領的梁山起義軍,難以形成一個統一有效的主要思想。因此,也是居於這種情況,才有所謂的“替天行道”。這所謂的“替天行道”,只不過是梁山起義軍所打著的一個行軍幌子。

同理,正是因為這種魚龍混雜的情形,梁山起義軍內部也會出現一些暗中的爭鬥,而這爭鬥,或許就是因為出身而早就的思想差異。所以,宋江接受詔安,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某個人,而是因為梁山派系中的支持詔安一派佔據了優勢,並且是壓倒性的。

將軍難免陣前亡,勝利總是會伴隨著犧牲

戰爭,永遠不可能是口頭上的輕易說說,它常常是伴隨著犧牲的。梁山的這批起義軍,雖然體魄強壯,人才迭出,而且熟悉行軍打戰的將領也不少。

但是,軍事謀略非凡,並不代表著可以避免犧牲。所以,在兩軍大範圍大戰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傷亡。

所以,梁山接受詔安後,便開始南征北戰(征討方臘,以及北上破遼)。對方臘這一批南方的起義軍,梁山一派的多為北方漢子,對南方的氣候和方臘一方的作戰方式並不熟悉。況且,方臘能夠以絕對的優勢佔據南方,成為南方的雄主,其才能不用多說,麾下的將領更是人才濟濟。在這種情形下,宋朝對梁山並沒有多餘的資助,完全是靠梁山原本的人馬去打,去拼,打到最後必然是傷亡慘重(犧牲將領59人,10人病死,1人坐化)。

所以,在戰場上的事情,並不能完全把最後怪罪到宋江的頭上,畢竟一將功成萬骨枯。(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人問,那不接受詔安不就行了?不急,往下看。)

梁山起義軍再能打,在宋朝官府的眼裡,還是一個“賊”

梁山起義軍,說的好聽點,就是一批被剝削和壓迫而不得不起義反叛宋朝的軍隊。但是,往差裡說,梁山起義軍說到底還是一批“亂臣賊子”。

歷史的筆桿一直被握在勝利者手裡。當時的官方朝廷就是宋朝,儘管它因為統治者的無能而埋下了一系列的禍根,但是宋朝畢竟還是大勢,而百姓認可的依舊還是這個“宋”。而宋江等梁山軍隊,就是一部分生活不下去而被迫防抗的人員,可這一批人在眾多的百姓,以及宋朝官府的眼裡看來,就是一批打著“替天行道”的可笑賊子,儘管朝廷軍隊多次被他們打敗。

起義反抗,雖然是把一隻腳邁出了封建的體制之外。但是,接受了這麼多年封建薰陶的人們,在他們的內心中依然是對封建體制有著一股天然的畏懼心理。也就是因為這種原因,宋江等人的行為必然會受到一系列的束縛,而這種束縛所導致的後果就是無能為力,而不得不向宋朝低下了頭顱。

人們總是會對後代保持著一股期望和憧憬

雖然梁山起義軍的威勢在兩勝童貫、三勝高俅,以及八方十節度使後達到了巔峰,人員得到了高速的擴充。

可是,威勢再高,他們在正統的一方還是賊子,身上依舊是烙著反賊的印記,這引子依然會伴隨著宋朝的存在而存在。除非,宋江等梁山軍隊能夠推翻宋朝,改朝換代。

既然推翻不了宋朝,那就要考慮自己的身後事。畢竟,他們還有後代,他們的後代在他們的百年之後依舊會受到“反賊”這事件的波及。況且,梁山軍隊的存在著不同的派系。而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和頻繁之後,被宋江收編的那些宋朝將領就佔據了優勢。

隨著梁山軍隊依靠他們多了,他們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就有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他們之前又是封建體制內的人員,他們自然會對封建體制產生認同。所以,在宋朝開始向宋江等人詔安後,關勝、秦明、呼延灼,以及董平等人,自然不會想揹著“梁山賊子”的烙印過一輩子,所以就會支持詔安。另外,有了這部分人的明確支持,除了個別人外,其餘的人自然也會有著“光宗耀祖”和“造福後代”的想法。因此,在這種大勢之下,宋江這位梁山首領就要注意他們的想法,從而不得不進行詔安。

因此,總的來說,後期梁山人員的傷亡並不能直接的認為是宋江接受詔安所造成的。畢竟,就算沒有接受詔安,他們也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某個戰役中而出現意外。況且,接受詔安,也是對封建體制一種屈服,以及為洗刷掉身上的“反賊”印記。


韶華傾夢


讓我們先撕開宋江的外表,看看《水滸傳》給他美化的忠義形象之下,隱藏著一個怎樣的血淋淋的事實: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宋史.張叔夜傳》中關於宋江的記載。



這段話中有3個隱含的意思:

1.宋江投降這個事情的發生的時間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二月。

而宋江開始造反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也就是說宋江造反的時間持續了15個月。

2.宋江是被張叔夜打敗的,並且他投降了。

3.張叔夜打敗宋江只用了1000名州兵。還是臨時招募的,並不是宋朝國家的正規軍。

從這幾條看的話,似乎宋江以及武裝部眾的戰鬥力並不是很強。不能稱為部隊。充其量也就是一幫武裝土匪。而且宋江是主動投降的。宋朝政府對於這個事根本就不重視,因為宋江造反這個事和當時方臘的起義,根本就是兩個層級的概念。

所以宋江詔安(主動要求政府收編)這個事情在真實的歷史上不存在的。只有在小說《水滸傳》中才有。

那今天我們就以《水滸傳》為標準,說說小說中的宋江形象以及他的被詔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性質的行為。




今天我說四個問題:

1.為什麼宋江死活要詔安?誰都勸不住的那種。

2.怎麼理解宋江的“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3.宋江投降朝廷後,為什麼積極接受朝廷徵召去打田虎,打王慶,打遼國,打方臘?

4.為什麼屢戰屢勝的梁山軍在對陣方臘軍的時候就不行了?

1.為什麼宋江死活要詔安?誰都勸不住的那種。

10萬梁山軍成軍之後,加上108將,水軍,陸軍,騎兵兵種齊全,戰鬥力強大。多次打敗北宋朝廷的征剿。在這一片大好形勢之下,為什麼宋江卻力排眾議,堅持詔安?

1).沒有根據地,糧食是個大問題。

宋江打曾頭市,打祝家莊,打大名府,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搶奪糧食。畢竟10萬人的吃喝,每天的人吃馬嚼的不是一個小數目。

梁山沒有種田,也沒有大搞畜牧業,沒有大規模做生意,糧食怎麼來,軍餉怎麼發?完全靠搶嗎?宋江作為梁山的一把手,他深刻的清醒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只有招安併入國家系統吃皇糧,才能養活這一幫如狼似虎的將士。



2).宋江深知:造反的人,首惡者必辦。

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這個政策幾千年來始終沒變。說到底梁山軍是土匪草寇,真有一天抵抗不住朝廷的壓力和征討而失敗的話。作為梁山軍的頭子——宋江必死。

宋江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只有詔安,投降朝廷自己才能洗白。如果死活不詔安,戰敗被俘虜了,宋江是必死的,而且是必須被誅九族的。所以宋江必須主動投降。

3)宋江在賭:他賭朝廷一定會接受他的投降。

在水滸傳的描寫中:整個北宋當時有四大反賊:河北田虎,淮西王慶,山東宋江、江南方臘。

除了方臘已經建立國家之外,田虎,王慶和宋江都是沒有根據地的,充其量都是草寇。

因為他們都沒有經濟來源。宋江只能投靠朝廷,用朝廷的糧餉來養他的軍隊。



2.宋江在潯陽樓提的反詩:他日若隨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這裡面兩個關鍵詞:凌雲志,黃巢。

1.宋江的凌雲志

宋江的出身是山東鄆城的一個押司,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派出所所長。他有什麼凌雲志呢?

水滸傳是這樣介紹宋江的:

年及三旬,祖居鄆城縣宋家村,為人仗義疏財,同時吏道純熟,揮金如土。濟人貧苦,濟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

一個鄉鎮派出所的所長,在山東河北兩省之地,聞名四方。這得是多大的一個活動能量?

那個時候宋江只有30歲。一個30歲的小小押司,卻有了吞吐天地的凌雲志,而這凌雲志又與黃巢有。



2).宋江自比黃巢的秘密:

都知道黃巢是唐某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曾經率領農民軍打進了長安,並且建立了國家,自己當了皇帝。宋江是以一個皇帝來自比的。

宋江為什麼死活要招安,他要靠朝廷的糧食來養兵,養好兵才能打天下。那兵要怎麼養?一個詞:以打代練。

3.為了練兵,宋江積極響應朝廷號召,四處征討:打田虎,打王慶,打遼國,打方臘。

以宋江的智慧,應該能夠看出北宋朝廷政府的這種政策是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目的是兩敗俱傷。而宋江卻義無反顧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朝廷的命令,積極主動的去完成朝廷下達的征討任務。

宋江的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練兵。無論是打遼國,打田虎和打王慶,梁山軍都是在北方作戰,梁山軍與這三方勢力的作戰中,皆取得了大勝而歸的戰果。

而後得徵方臘,是在南方作戰,所以宋江練兵是為了一統天下。



4.為什麼宋江的梁山軍在對陣方臘軍的時候就不行了?

梁山軍

在徵方臘的過程中,只活下來27人,108將戰損超過70%。

打仗是個熟練工種,士兵的戰鬥技能會隨著戰鬥次數的增加而增加。統帥得指揮能力也會隨著經驗豐富而越加純熟,那為什麼會在最後徵方臘的過程中,卻損失如此巨大?`

第一:方臘軍是保家衛國。

方臘軍是有自己國家的。當同屬於農民軍的梁山軍來攻打方臘的時候,方臘治下的子民他們會以為自己是在保家衛國保衛勝利果實。所以方臘軍

在士氣上方臘軍不輸於梁山軍;

在作戰技巧上不輸於梁山軍;

在作戰目標上,高於宋江領導的梁山軍。


第二:梁山軍客場作戰的弊端(水土不服)。

我們通過《水滸傳》可以發現梁山軍主要軍力構成為北方人,主要作戰地點都集中在北方,所以當宋江領導的梁山軍到達南方杭州等地與方臘軍進行作戰時,出現的最大問題就是水土不服。

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梁山108將中,因水土不服而病死的數量可以看出:

“青面獸楊志病死,病關索楊雄病死,船火張橫病死,朱富,白勝,時遷,都是病死的。這些領兵大將都病死了這麼多,何況普通士兵呢?根本原因就是水土不服。”



第三: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徵遼,平田虎,擒王慶這三件事,梁山軍上下已經看明白了,朝廷這是拿他們當槍使。實行的是驅虎吞狼的計策。

大家都知道自己最後的結局,就是被人利用到死。所以梁山軍在徵方臘時,軍心是散的。渙散的軍心,再加上客場作戰。必敗。

征討方臘一戰,這才是真正傷了宋江的元氣。也是宋江在出兵方臘之前沒有想到的。最後宋江被人一杯毒酒賜死,這才絕得他那顆造反的心。所以個人認為宋江的一生不存在投降,更不存在愛國,只是造反未遂。


少校柳下惠


和投降差不多!漢們戰鬥力強悍,不擔心作戰問題,但梁山沒有糧草來源,好漢們也支撐不了多久。水泊十萬大軍,每天都是一筆巨大的消耗,所以之前他們攻下祝家莊、曾頭市後,首先就是要把糧草運回梁山。

其次,好漢們現在年輕,戰鬥力高,但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大家都老了,該怎麼對付官兵呢?要知道,大聚義時,林沖、魯智深、宋江等人都四十歲左右,最年輕的武松、燕青等人也有二十餘歲了。

所以,割據不可能,推翻宋朝更不可能。還有一個很關鍵,如果一直反抗下去,好漢們永遠要被扣上反賊的帽子,即便他們不介意,那些有後人的好漢會怎麼想?他們希望子子孫孫都被罵反賊嗎?

所以,無論怎麼看,好漢們都沒有別的出路,除了招安。









大家好,我是精通文史的歷史太傅。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宋江招安這件事。我個人認為宋江招安是出於愛國情。

在《水滸傳》名著中尚未提到關於宋江出兵抗遼的事,但是歷史上確實存在宋江出兵抗遼保衛國家的事。宋江與朝廷談判團義和成功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出兵抗擊入侵的大遼。這件事情是宋江等一百單八將樂於做的事情,因為抗擊外辱,是愛國行動。正好重塑梁山軍隊在百姓心目中草寇的形象,搖身一變成為朝廷正規軍的轉機。這次抗遼,兵分多處,全面出擊。

在人們心中,梁山好漢做了很多壞事,盜竊國庫、殺人放火、如果國家有危難,再不帶兵替天行道,就從道德上徹底失去有利地位,如果能趁國難當一次救國英雄,為將來將士們仕途晉升創造了有利條件,也贏得了平民百姓的支持。

抗擊大遼,是梁山軍性質徹底轉變後的第一個轉折點。寧願做北國大地上的遊魂野鬼,不願背落草為寇的一生罵名,可見宋江招安還是出於愛國情懷的。有不同的見解歡迎評論留言偶。





歷史太傅


其實呢,按我的理解就是投降了。

林沖當時就氣死了,雖然可能是97版水滸傳的演繹。

但從宋江的出身來看,宋江本就是一朝的小吏,也是犯了事兒,被迫來到了梁山。內心中對朝廷還是有期許的,不想作為反賊,承受百世罵明。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內心還是受儒家思想束縛的一個(秀才)吧,心中有一點兒忠義,但並沒有取代,當朝皇帝自立為王了,想法。

覺得他更像是投降而不是愛國。

只是心中拋不開君臣之義罷了。


歷史我愛說


本質上接受招安不是他一個人的心願,落草為寇是條不歸路,梁山本身來講不存在政治綱領,在一個小小的水泊裡面,不會有大作為,只會讓英雄空白首。

歸順朝廷是一門技術活,炮灰的命運不單是梁山好漢的一家命運,歷朝歷代的精兵強將都是離不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宋江畢竟是個小吏出身,不會玩大官僚政治註定了一夥好漢悲慘的結局。

但是,不歸順又能如何,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逼人抱團落草,久在山上也少很多自由,甚至有些好漢連拜祭祖先都是一種奢侈的願望,為朝廷征戰起碼光宗耀祖衣錦還鄉。至於戰死沙場的好漢那也是份責任,馬革裹屍是男兒得意收場。至少,維護了國家的正統,打遼國也是保家衛國呀。呼延灼和楊志的先祖呼延灼和楊業都是抵禦外敵的英雄,這也是他們將門之後的本分。





黑衣浣熊


我是閒談趣史,我來回答

《水滸傳》是在我國非常受歡迎的一本名著,講的是在北宋末年,天下瘟疫流行,官府無道,官逼民反。江湖上的許多英雄好漢因為種種原因聚集在梁山,打州劫府、濟困扶貧、嚴重動搖了北宋朝廷的統治,後期因為宋江同意朝廷的詔安,導致了梁山農民起義最終走向失敗的悲慘結局。

宋江接受招安的根本原因有三點:

1.完成自己理想

宋江自幼接受儒家思想,認為堂堂七尺男兒就應該為國出力,報效朝廷,不過後來因為受到奸人陷害,不得已來到梁山“落草為寇”,但是他不認為自己是反賊,仍然打著“替天行道”旗子來滿足自己忠君愛國的抱負,因為到了梁山已經被朝廷認為是反賊對抗朝廷的,所以只能等待時機,讓朝廷對梁山詔安,這樣他才能重回體制之內,以朝廷重臣的身份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所以,招安是宋江認為完成自己理想的最佳道路

2.迫不得已

梁山要想生存下去會遇到很多困難,首先就是經濟基礎,梁山出名後聚集到這裡的人越來越多,看著日益壯大的規模,每天要吃要喝,要住要行,花錢如流水,光吃飯就是個問題,宋江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還有就是梁山的日益壯大,朝廷也是看在眼裡的,他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梁山對自己的威脅越來越大,肯定會皆全力來進行梁山的打擊與圍剿。

3.人散心不齊

一百單八將大多數都是身居要位的軍官顯貴,絕不滿足於每天吃點酒肉、分點金銀就能滿足的地步。因為在很多人心中,始終覺得上梁山落草,實在是逼不得已,這不但是自己一生的恥辱,也是給祖宗抹黑倘若不改革,梁山內部的矛盾必然越級越厚,嬌生慣養、身家顯赫出身的官僚階級必然不屑待在梁山,他們如果離開,梁山內部將引起一場騷亂,矛盾可能直接由外部轉向內部。如果宋江能帶領大家得到朝廷的詔安,由原先的梁山草寇變成朝廷的人,這自然是受很多人歡迎的。

既然梁山有這麼多問題,如今得到朝廷的詔安,宋江又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所以,宋江的主要因素還是擁有愛國情懷的!


閒談趣史


關於水滸傳中宋江的功過與是非絕不能以詔安致死人數多少來,界定他的功與過。我認為宋江可以這樣分開來看:1.對於帶領好漢們起義,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面對腐朽的宋朝統治階級,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引領眾好漢走上了反抗之路,打了一場場硬仗。2.面對朝廷的打壓和排擠仍然能帶領團隊不斷擴充實力,為以後打了很多硬仗提供了基礎。3.由於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不願做大逆不道的反叛者,毅然接受詔安。4.從形勢上來看宋江也能清醒的認識到和宋朝的實力絕不在同一水平上,再選擇對抗就是死路一條。5.面對日益複雜的形勢選擇詔安也是出於對眾兄弟的前途考慮。至於是投降還是愛國的問題,在此看來,投不投降,和愛國沒有直接關係,不投降就不愛國了嗎?他是一直愛國的





青春鼓手


北宋徽宗年間,山東一帶出了一夥流寇,這夥流寇在兩百年後因為施耐庵寫的一部《水滸傳》而名揚千古。他們的首領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江。

根據《宋史》記載,宋江這夥人在河北起事,核心頭目一共三十六人。但是他們並沒有以水泊梁山為根據地,而是到處流竄打游擊,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轉戰河北、山東、湖北、江蘇,騷擾了十多個郡縣。因為作戰勇敢,而宋朝各地的官方武裝力量比較薄弱,所以所向披靡,一度讓官府非常頭疼。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官府曾經派淮陽軍剿匪,但是宋江極為機警,一碰到正規軍撒腿就跑。轉了一圈以後,宋江一夥跑到了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在這裡又搶了十幾艘大船,瓜分了船上的財產。

海州知州張叔夜早已聽到消息,知道宋江已經來到自己的地面上,於是派人打探,終於得知這群人駐紮的準確地點。於是他招募一千多士兵,就近埋伏。接著安排少數人馬分為兩隊,一隊出海引誘宋江,一隊在沿岸埋伏。宋江一夥看到官兵人少,當即駕船追殺。

官兵退到岸上,宋江一夥也跟著棄舟登岸。就在此時,岸邊埋伏的官兵一擁而上,直撲宋江的後路,將宋江劫掠的船隻全部燒燬。宋江軍隊軍心渙散,戰鬥力大打折扣。而原先就近設伏的一千多官兵看見火光,也迅速投入戰鬥。宋江大敗,連他的副手都被張叔夜的人馬所殺。在這種情形下,宋江被迫向官兵投降。

可以看出,宋江是因為兵敗,走投無路而投降了官府,而不是像《水滸傳》所說,是宋江主動向官府請求招安。

《宋史》中關於宋江的記載到此為止,他本人結局如何不再見於正史。而野史中,有的說宋江投降官府以後,被朝廷安排去攻打方臘,軍隊損兵折將,宋江本人也遇害身亡。《水滸傳》後半部便是根據這個傳說撰寫的。還有的說,宋江在投降張叔夜之後,所有的頭目當時就被張叔夜殺死,三十六人都被埋在白虎山。

這些說法都沒有什麼根據,後人只能猜想宋江的結局,直到1939年,一個墓碑的發現,才讓後人依稀窺見宋江最終歸宿。

1939年,一位名叫折可存的北宋將領的墓碑被人發現,墓碑上的墓誌銘敘述了這位將領的一生。其中一段這樣寫道:“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這段文字寫的很清楚,折可存當時參加了征討方臘的軍事行動。在方臘被剿滅後,折可存班師回京覆命時,又碰上了宋江造反,然後折可存花了不到一個月的事件平定了反叛,擒獲了宋江。

宋江投降張叔夜發生在宣和三年二月,而方臘兵敗被殺發生在同年八月。也就是說,宋江在投降張叔夜半年之後,不知為何,又再度反叛,最終被折可存擊敗,本人也再度被俘。

宋江被俘之後的結局,折可存的墓誌銘沒有交代,根據常理,只能是死路一條。至於宋江為何降而復叛,就成了千古之謎。

其實宋江這支隊伍只不過是流寇性質,與方臘那種大規模起義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宋史》對他著墨不多,宋江起義的影響力也根本不像《水滸傳》所寫的那樣,對官府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後來的野史筆記小說的渲染,才使得黑三郎在今天的形象高大偉岸起來。


黃鸝讀書


在專制社會中,宋江這條路不得不走,但專制社會不保護任何人,包括盜賊和皇帝。所以宋江與徽宗最後都是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