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捉住射死我的那人,便可為梁山泊主”,晁蓋這話是不是意味著心裡壓根就沒想讓宋江接位?

冉之酉色


晁蓋原本是東溪村的里正,也就是村長,平生仗義疏財,喜好槍棒,專愛結交江湖好漢。赤發鬼劉唐前來投奔,帶來了生辰綱的消息。晁蓋與吳用、公孫勝等人,在黃泥崗劫了生辰綱,終因機事不密,事情敗露而逃往梁山。梁山第一代頭領王倫不接納晁蓋等人,林沖火併王倫,扶晁蓋做了梁山頭把交椅。

晁蓋與宋江的權力之爭

梁山在晁蓋等人的大力整頓之下,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地方上最大的一股造反勢力。官兵前來圍剿,被晁蓋率領的梁山人馬殺得大敗虧輸,而且奪得不少馬匹,梁山的實力進一步增強。晁蓋還立下了不得濫殺無辜的規矩,至此梁山在晁蓋的領導下聲威日盛。

宋江兩次上梁山,卻不願落草為寇,玷汙清白之身。但是因為潯陽樓題反詩,被關進了江州死囚牢,眼看著宋江就要被砍頭,還是晁蓋率領一干梁山兄弟,和江州本地黑社會聯手,從刀口之下救出了宋江。走投無路之下,宋江也只得在梁山水泊坐了第二把交椅。

自從宋江上梁山之後,晁蓋對梁山的絕對領導地位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宋江智取無為軍,活捉黃文炳,一眾好漢同上梁山,聚義廳中殺牛宰馬大擺宴席。宋江大手一揮對眾位弟兄們說:“休分功勞高下,舊頭領坐左邊主位,新上山的坐右邊客位。”

在宋江發號施令,喧賓奪主之時,晁蓋作為梁山真正的老大,一言不發。從這座位表上,可以看到樑上之上的四十位好漢中,晁蓋這邊的人只有十二個,而宋江那邊的人,則有二十八個。宋江剛上梁山,就開始了對晁蓋的架空。

宋江上梁山之後,梁山上所有的軍事行動指揮,都被宋江攬在手中。每一次晁蓋要下山,宋江一句:“哥哥是山寨之主,未可輕動”,就把晁蓋頂了回去。於是宋江三打祝家莊、高唐州救柴進、大破連環馬、攻打青州、兼併三山、攻打華山,全是宋江指揮作戰的功勞,晁蓋則被晾在了梁山之上,眼睜睜看著宋江屢建奇功、不斷收攬人心。

金毛犬段景住前來投奔,只提及時雨宋江的大名,坐在第一把交椅上的晁蓋此時心中五味雜陳。梁山名義上晁蓋還是老大,但是宋江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指揮權。就連那些前來投奔梁山的好漢,都是打著宋江的名號。

作為梁山第一把手的晁蓋終於坐不住了。段景住所獻的那匹照夜玉獅子馬被曾頭市奪去,晁蓋一反常態,執意親自帶隊攻打曾頭市,一來是要出一口心中的惡氣,二來是要壓一壓宋江的威風。沒想到晁蓋此去曾頭市,莫名其妙中了一支刻有“史文恭”名字的毒箭,回到梁山不久便毒發身亡。

晁蓋臨終遺言有何深意?

晁蓋攻打曾頭市,是誰對其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水滸傳》中的這一謎團,歷來眾說紛紜,改日開篇另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射死晁蓋的人一定不是史文恭。晁蓋臨死遺言:“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罷瞑目而亡,宋江立時間哭得發昏。

梁山老大晁蓋死了,梁山老二宋江繼位名正言順,但是晁蓋的遺言很明顯並不希望宋江繼位,甚至是為了阻止宋江繼位而故意設置的一個障礙。書中寫宋江哭得發昏,宋江哭恐怕不是因為大哥晁蓋之死而傷心,而是在為如何不能順利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而難過。

晁蓋給宋江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以宋江三腳貓的工夫,無論如何不能捉住史文恭。晁蓋既然有言在先,而且死者為重,即使梁山上的所有人都擁戴宋江做了梁山之主,這個梁山之主也名不正言不順。

縱觀梁山之上,能夠與史文恭捉對廝殺並且不落下風的,恐怕只有林沖和呼延灼兩個人。呼延灼是朝廷降將,剛上梁山不久,一無根基二無同伴,和晁蓋關係也不熟,所以呼延灼不可能成為梁山繼承人的人選。除此之外,就只剩下一個林沖。

林沖一直是晁蓋最為信任的人。因為沒有林沖,晁蓋就做不了梁山老大。既然林沖能將老大的位置拱手相讓,那麼晁蓋對林沖還有什麼好提防的呢?

晁蓋率領梁山弟兄去江州劫法場救宋江,留下來看守大本營的人是林沖;晁蓋一怒之下攻打曾頭市,第一個要帶去的人也是林沖。林沖就是他的肱骨心腹,左膀右臂,晁蓋下山攻打曾頭市的第一戰迎戰曾魁,也是林沖提槍躍馬第一個衝出去。

不難猜測,晁蓋的遺言很明顯就是在暗示,希望林沖能夠為自己報仇雪恨,並且成為梁山第三代頭領。首先,林沖是梁山之上的元老級人物,上梁山的時間比晁蓋等人還早;其次,林沖火併王倫扶晁蓋做了第二代頭領,這個頭領的位置本來就是他的,只不過他讓給了晁蓋;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宋江主張招安,而晁蓋等人當初是鐵了心要造反,林沖被高俅等奸臣害得家破人亡,梁山在他的帶領下就不可能走宋江的招安路線。

但是晁蓋沒有想過,既然宋江連他這個大哥都能架空,那麼對權謀之術完全外行的林沖,又如何是宋江和吳用等人的對手?

宋江化解晁蓋留下的難題

晁蓋留下的遺言,撇開宋江暗示林沖繼位。可惜,林沖卻辜負了晁天王的臨終重託。林沖雖然是梁山元老,但是性格孤僻隱忍,歷來與世無爭,既然林沖能夠在火併王倫之後將梁山之主的位置讓給晁蓋,那麼晁蓋死後林沖又如何會與宋江爭奪呢?

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林沖心知肚明,自己並不適合當老大。因此晁蓋死後,以林沖為首,都來奉勸繼位為梁山之主。

宋江在眾多兄弟的勸進之下,權居尊位,是為“臨時頭領”。但是宋江這個“臨時頭領”,卻一上臺就改換門庭,把晁蓋當家時的那一套統統廢棄,不僅將聚義廳改成忠義堂,而且把全部梁山兄弟的地位職責做了新的調整。

聚義廳上,晁蓋的臨終遺言到了宋江的嘴裡,變成了——”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為梁山泊主。”晁蓋何曾提過史文恭?《水滸傳》中晁蓋遺言的前後變換,實則暗含端倪。晁蓋並沒有言明是誰射殺了他,含糊其辭的背後很有可能仇人就在眼前,不可言明。

晁蓋之死,宋江有很大的嫌疑是幕後主謀。那麼晁蓋口中那個“射死我的”,其實就是宋江的人。宋江要撇清自己的幕後主謀的嫌疑,史文恭就成了那個墊背的。現在目標明確,捉得史文恭,就是為晁蓋報仇,就可以做梁山之主。

晁蓋已死,至此梁山實際上就等同於宋江的梁山。宋江與吳用等人,放著晁蓋的大仇不報,攻打大名府,請盧俊義上山,來來回回折騰了大半年,無非就是因為盧俊義既能打敗史文恭,又不可能做梁山之主。

盧俊義上梁山之後,不負眾望活捉史文恭。根據晁蓋留下的遺言,盧俊義該當梁山泊主才是。但是一個外來的土財主,就算社會地位再高,個人能力再強,只要宋江手下的那幫鐵桿兄弟不同意,他也不可能從宋江手裡奪了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這不宋江方才假意推讓,李逵第一個就跳出來反對。好在盧俊義也無心做什麼老大,能夠做宋江的副手,在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他已經心滿意足。宋江以過人的手腕和心機,不僅幹掉了老大晁蓋,而且順利化解晁蓋臨死留下的難題,名正言順地成為梁山第三代頭領。


END.


博書



事實上就是的,自從宋江入夥梁山泊後,晁蓋原本一直就把打仗這種操勞的事情全部交給宋江去做了,關鍵宋江也一直搶著去做,口稱:“哥哥歇息,讓兄弟替哥哥去”。

開始的時候,晁蓋也樂於坐享其成,但是漸漸的發覺形勢不對了。不但宋江招呼來的那些人比如李逵、武松等人都唯宋江馬首是瞻,連原本在梁山的林沖等人也越發的認可宋江。



最要命的是自己帶來的吳用也成天跟宋江咬耳朵,廝混在一起。而且宋江畢竟出身於官家,看上去與他們這些盜匪出身的目標理想也不一致。對於晁蓋來說梁山聚義,就是兄弟們能夠天天廝混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快活一世。

宋江卻跑來講起了前途、理想,欲把梁山的前途定格為向官軍投誠、招安的路線規劃已經昭然若揭。


晁蓋頓時有了領導危機,這才主動要把宋江換下來,親自帶兵打曾頭市,其目的是要向弟兄們證明,帶兵打仗我晁蓋也可以,我這個老大不是白當的。

實際上,那已經不僅僅是他看不慣宋江到處做好人削弱他的領導力,而且也牽涉到路線之爭。可惜術業有專攻,他噹噹山大王乾點殺人越貨的勾當還可以,帶兵打仗終究是不行的,出師不利,打了敗仗不說,還被毒箭射中眼睛,眼見得命懸一線,活不成了。

他把這口怨氣對準了史文恭,同時也撒在了宋江身上。明知宋江武功不行,唯獨會裝好人,於是撂下後話,要求能夠親自為他報仇者繼任梁山大哥、坐穩頭把交椅。實際上就是不讓宋江得逞,把梁山的未來交給了那些武功高絕,不耍心眼的粗人。

誰知道他的苦心終究敵不過宋江的七竅玲瓏心,宋江跑去把同樣是富貴望族出身的玉麒麟盧俊義找來幹掉史文恭,破了晁蓋的局。


宋江早就盤算好了,盧俊義是新來的,即便幫助晁蓋報了仇,眾弟兄也不會服氣,頭把交椅就是自己的。退一萬步講,盧俊義真坐了頭把交椅,起碼他們兩個出身相近,也都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好日子,對梁山最終以招安的方式洗白再去當官的路線是不會有分歧的。

總之,梁山絕對不能僅僅成為盜匪之窩,綠林豪客匯聚之所,而是要成為有遠大理想的,宋江爭取光宗耀祖的談判籌碼。


謝金澎


晁蓋之死,從他起兵攻打曾頭市開始,已經疑點重重。晁天王臨終這番話,可以說是他臨終對宋江不滿和疑問的大爆發。

疑點一:書中並未說明是誰射死了晁蓋

我們只知道是晁蓋等人黑暗中了伏兵,亂軍之中被冷箭射中。且看原文:

“才轉得兩個彎,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來”

這一彪軍馬,從哪裡來?所屬陣營到底是誰?都沒有描述。造成梁山之主殞命的一場遭遇戰,就讓作者這麼不明不白的含混過去了。

疑點二:呼延灼與林沖的爭執

晁蓋中箭後,林沖安排劉唐、三阮、杜遷、宋萬等人護送晁蓋回山。天王中箭,如此嚴重的事情,林沖沒有派呼延灼、徐寧等身手更好的宋江派系成員護送,而選擇了晁蓋嫡系,其中深意,細思極恐。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林沖隨後下令全軍撤回,呼延灼竟然說:

“須等宋公明哥哥將令來,方可回軍”

戰場指揮,瞬息萬變,呼延灼將門之後,怎會不知?竟然還要請示遠在梁山的二把手宋江?果然,雙方爭執不下之時,曾頭市發兵突襲,梁山再次受挫。而等宋江的“專用信使”戴宗趕到時,也只帶來了“撤兵”的命令,並無兵馬接應。反觀宋江在“祝家莊”等地敗退時,晁蓋立刻發兵救援的態度,大家心裡應該也能明白些什麼了。

疑點三:史文恭的態度

史文恭射殺晁蓋最重要的證據,就是那一支刻著“史文恭”三字的毒箭。可整部《水滸傳》,暗器高手極多:李應的飛刀、張清夫妻的石子、花榮的箭、石寶的流星錘等等,從未有用毒的。史文恭作為江湖上的頂級高手,他用毒箭大家信嗎?

而且史文恭從未提過晁蓋中的這一箭是他射的,直到被盧俊義生擒活捉,破腹剜心,還是隻字未提。按理說射殺反賊首腦,可是一件上能朝廷請賞,下能江湖揚名的大好事,史文恭卻如此態度,令人生疑。

更可疑的是,曾頭市在晁蓋死後,還企圖求和。你們都把人家帶頭大哥殺了,求和有可能嗎?曾頭市眾人如此幼稚嗎?只能說明他們並不覺得晁蓋之死與自己有關。

疑點四:晁蓋的態度

我們先來看看晁蓋的遺言:

“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付道:賢弟保重。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罷,便瞑目而死。”

話說的很明白,並沒有明言到底是誰射的他。但是捉人這種事,宋三郎肯定是不擅長的。所以不想讓宋江即位之意,再明顯不過了。

疑點五:宋江篡改遺言

晁蓋死後,宋江幾日不理山寨事務,直到眾兄弟來勸其即位,才出來說道:

晁天王臨死時囑付: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為梁山泊主。此話眾頭領皆知。今骨肉未寒,豈可忘了?又不曾報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

看看,原本晁蓋說的是“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到了宋江這,就成了“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從此“殺晁天王者乃史文恭”就再無爭議。

疑點六:為晁蓋報仇的過程充滿了詭異

  1. 宋江在晁蓋死後先是悲傷過度,不理山寨事務。諸位兄弟一勸解,立馬風風火火,將晁蓋的“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忙活完了,該報晁蓋之仇了吧?結果吳用跳出來說“居喪不可輕動”、“待百日之後方可舉兵“,宋江居然就這麼同意了。可百日之內,梁山發兵大名府救盧俊義卻半點沒含糊。
  2. 宋江為報晁蓋之仇,專門等盧俊義上山也是說不過去的。梁山好手如雲,林沖、呼延灼等人齊出,公孫勝一旁做法,還搞不定一個史文恭?究其原因,實是如若梁山頭領捉了史文恭,晁天王遺言猶在,還真不太好辦。只能找個外人,在梁山上毫無根基,這才方便。
  3. 盧俊義上山了,關勝等人也入夥了,梁山實力大增,這下該報晁蓋之仇了吧?宋江卻好像把這事忘了一樣,再不提及。直到段景住買馬再一次被曾頭市搶了去,宋江這才發作。而宋江所下戰書中,也只提了雙方奪馬之恨,卻對晁蓋之死隻字不提。宋三郎是覺得晁蓋性命沒有馬重要?還是怕雙方對峙起來難免露餡呢?

寫到這,讓我們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此時再看晁蓋的一番遺言,好像不僅僅是不想讓宋江即位這麼簡單了。大家想想,梁山未來的接班人到底是誰,全寨上下誰人不知?晁蓋死前還說出如此不利於梁山安定團結的遺言,難道晁蓋昏了頭?

我覺得晁天王雖然是個耿直之人,卻也不至於這麼沒腦子。

他是對殺他的那人恨極,哪怕自己畢生心血建立的梁山大亂,也要報仇雪恨。如此想來,似乎晁天王對幕後真兇,也猜測出了一二吧。


文眼豆子


是的。


這句話是在晁蓋攻打曾頭市失敗,被毒箭射中面頰,臨死前所說的話。


按理說,堂堂山寨之主,本應該明白,自己一個將死之人,此時最應該做的就是趕緊確定新的繼任者,這樣,他才可以放心地去死,然後兄弟們繼續他未盡的事業。


可他偏不,反而背道而馳,這句遺囑根本無助於梁山的團結穩定,相反,只會增加繼承人選的不確定性,如果被其他心懷叵測的人利用,不讓他宋公明哥哥做山寨之主,豈不是讓梁山進入了分裂內訌的局面?


何況梁山上下誰不知道,宋江早已是眾望所歸的繼任者,晁蓋怎麼可能不知道?知道了還做出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定,那不就是不想讓宋江即位,成心給他添堵嗎。


可以說,晁蓋這句遺囑,從政治智慧上講,真的是一塌糊塗,把他生前積攢的對宋江的不滿與憤懣給完全展現了出來,矛盾暴露無遺。


其實晁蓋和宋江之間兄弟反目的過程充滿了悲情意味,因為雙方都算是合格的領袖,但因為政治路線的不同,而最後分道揚鑣。


晁蓋是偶像式領袖,是個妥妥的大俠。書中記載他武藝高強,義薄雲天,平生仗義疏財,愛好結交天下英雄,是個敢於為民請命的好漢,人格魅力極強。


包括從晁蓋後來的事蹟上看,他對待兄弟確實重情重義,尤其是對有救命之恩的宋江,幾次要把寨主之位相送。考慮到晁蓋不是陰謀家,沒什麼心機城府,喜歡直來直去,討厭矯揉造作,他這些話應該是發自肺腑,是把恩義看得比什麼都要重要的人,相應的,他也可以獲得大家的信任與追隨。


而宋江則不是,比起俠客,他更像個政客或者說,更想做政客,並視之為終生的奮鬥目標。因此,他更有政治頭腦,待人接物更加細膩,也更具謀略和城府,手腕也比晁蓋要多得多。


晁蓋一身草莽氣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一腔熱血換得豪傑們的崇敬追隨,宋江則以自己的頭腦、格局、見識以及懷柔之術聚攏人心。


性格與追求的不同,導致了政治路線的不同,即梁山泊的發展方向,大家都知道宋江是鐵了心要走招安路線,也就是從組織外迴歸到組織內,而晁蓋並無此意,他更看重梁山自身的獨立性,這就使得二人發生了分歧。


但整體而言雙方並未交惡,更沒有大打出手鬧內訌,只是彼此漸行漸遠,雙方關係的轉變一直很微妙,屬於心照不宣但埋頭做彼此的事的那種關係。


但時間長了,勢力此消彼長之後,宋江開始徹底做大,幾乎完全掩蓋住了晁蓋的光芒。晁蓋不可能沒有察覺到,不滿應該有,但還沒有徹底爆發的地步。


一直到段景住盜馬獻宋江,結果被曾頭市所奪,才徹底點燃了晁蓋的怒火。


其實晁蓋的怒火可以理解,一般人捧宋江賢弟我也就忍了,你他孃的一個盜馬賊,想來梁山入夥走後門,送禮不送老大送宋江,你這也太看不起我了。再不發發威抖抖脾氣,你們還真當我不存在啊。


應該說,衝晁蓋負氣,不聽宋江和吳用勸阻,不顧一切也要親自帶兵攻打曾頭市,可以看出,晁蓋這次是真的傷自尊了,打算用武力證明自己。


此舉也再次說明他真的不是一個政客,權謀方面不是宋江的對手。而晁蓋也很快嚐到了被孤立的領導人的痛苦,此時已經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的梁山泊,頭部猛將幾乎沒有人願意跟隨晁蓋出戰,只有林沖因為地位超然且念及舊情,願意陪伴出征,其他人連吳用都沒出馬,梁山主力部隊基本上都坐視晁蓋出征,這顯然是顧及真正大老闆宋江的面子。


晁蓋一方與宋江一方的爭鬥基本上是沒有硝煙的,且是一面倒的進行著。晁蓋的性格和班底決定了,他註定不是精於權謀的宋江的對手,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邊緣化,進而坐視其尾大不掉,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曾頭市一戰,是雙方勢力,具體說是晁蓋本人與宋江勢力最後也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鋒,可惜,晁蓋急功近利,中計被毒箭射傷而死。但可以想見的是,就算晁蓋這次沒有雄起,未來的他,只會越來越淪為吉祥物,其在梁山泊最後的歸宿,可能和未來的盧俊義一樣。


開會時投贊成票即可,不要反對宋江的任何決定。


綜上,晁蓋就是不想傳位給宋江,而且還是對其不滿的一次總爆發。


大蔥侃侃侃


晁蓋為何在死的時候立下此等遺囑,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意:  其一,不立遺囑,宋江便是名符其實的山寨之主,因為此時宋江是二當家的,位置僅次於晁蓋。  其二,立下遺囑,晁蓋不想讓宋江做梁山之主。因為能捉住射死晁蓋的人,必定是武藝高強的人,而宋江在戰場上絕對不是史文恭的對手。   那麼為什麼晁蓋要立下這樣的遺囑呢:   其一,晁蓋對宋江的態度有所不滿:因為宋江在處處架空晁蓋。每次只要山寨有事情,只要去派兵打仗,宋江總是搶先一步,說道:哥哥且守大寨,小弟權且替哥哥走一遭。 一到分兵派將,總是宋江和吳用在一起商議軍情大事,無形之中就剝奪了晁蓋的軍事參與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當山寨老大淪為作戰的看客,那種失落時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  其二,晁蓋對於宋江接管梁山以後政策不放心。眾所周知,宋江和晁蓋不是一條道上的,晁蓋是個草莽英雄,他嚮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不過他不知道弟兄們今後該走什麼道路,但是他知道不能交給宋江,因為他從宋江口口聲聲的招安招安的政策中知道宋江是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梁山大業向朝廷拱手而送。   其三,晁蓋想把梁山交給誰,這裡面卻有一個暗示,在晁蓋心裡誰是最值得託付的人,可以從晁蓋攻打曾頭市的第一人選上來找出。這二十位頭領林沖是排在第一位的,林沖是第一代山寨的領導人,第二代山寨的主要領導,他武藝高強,才能出眾,為人正派,顧全大局,與水泊梁山上上下下的關係都能相處的很好,更為重要的是林沖不像吳用等人為了一己之私,把當初的結義之情都給忘了;一旦選擇了林沖,晁蓋不會擔心自己的路線會被篡改,因為林沖與高太尉勢不兩立。 可見在晁蓋心裡林沖才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也知道宋江捉不住史文恭,所以這裡主要是因為晁蓋的遺囑是建立在二人不同的政治路線上的。在水滸傳的這部戲裡,晁蓋和宋江之間,雖說都是梁山兄弟,這裡表現的最為明顯的是二人對於招安的態度上,一個反對招安,一個支持招安,故意設了一個計策,就把誰捉到史文恭者,立為梁山泊主,就直接的把宋江給否定了。 一直以來,晁蓋對於宋江一直都有戒心。2晁蓋對宋江的城府瞭解極深,按理來說,憑著晁蓋與宋江之間的親密關係,加上宋江在江湖上的威望,不用說,但是二人在梁山的政治路線上有著許多的分歧,這裡是二人之間的分歧所在,但凡能捉住史文恭者,一定是有勇有謀的,這樣具有了既不必投降,又可以為梁山謀利,因此晁蓋想用這種方式來寄託於來人,晁蓋死後,宋江擔任寨主。 3晁蓋從側面上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晁蓋的遺囑表明不想宋江擔任此位,目的有三1晁蓋看出了宋江有招安的想法晁蓋被眾好漢推為首領,根本原因是因為階級立場與好漢相同,都是同道人,屬於同志性質。 他是美麗的罪犯,因為他可以帶頭搶劫大貪官蔡京的生日禮物,但絕不會搶劫普通百姓,更不會搶劫下崗職工。正是由於他的行為性質與水泊梁山的“賊寇”性質形成了高度和諧,人們才放心擁戴他,應該說,晁蓋做領袖,是由階級基礎決定的。 而宋江則不同,宋江並不是純粹的革命者,也從不代表無產階級立場,只是樂善好施,黑白兩道,為個人仕途發展或人生安全鋪設坦途,之所以被擁戴為領袖,完全是因為有恩於大家,充其量是因為做了大量好人好事,和大家的關係性質,屬於朋友,不屬於同志。 他的地主階級本質沒有改變,想擠入體制做官的志向也沒有改變,這就與水泊梁山的“賊寇”性質形成了高度錯位,使水泊樑上最終走上修正主義道路在所難免。 兩個人的根子不同,也就必然決定以下各方面的不同。 首先,志向不同。 晁蓋意在對抗朝廷,宋江意在融入朝廷。但起初都不是很明確,也不是很堅定,都帶有朦朧性和模糊性,但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兩個人的不同階級立場越來越清晰。 兩個人都好交好為,但晁蓋是為了將來遇機會聚眾起事,目的是反抗朝廷;宋江是為了有好人緣,為仕途鋪平道路。 兩個人似乎都沒有正式娶妻,《水滸傳》都沒有表現這一點,但根據各自性格可以斷定,晁蓋是怕將來一旦起事家庭跟自己受牽連;宋江是怕家庭牽扯自己精力,影響結交社會朋友和一心一意往上爬。 兩個人都好施捨,但晁蓋大多是以東溪村接待過客行人,是為了準備隊伍,營造組織;宋江大多是以飯店招待朋友熟人名流,是為了沽名釣譽,營造知名度與美譽度,擴大社會影響力。 晁蓋以江湖為主,朝廷為輔,如,以結交吳用、劉唐、白勝、阮氏三兄弟等非官方人士為主,以結交鄆城縣都頭朱仝、雷橫等官方人士為輔。宋江則以朝廷為主,以江湖為輔,如,以結交鄆城縣知縣時文斌、都頭朱仝、雷橫、文案張文遠為主,以結交晁蓋等人為輔。 有越軌的事,人們敢找晁蓋,有困難的事,人們願找宋江,比如:劉唐、公孫勝,原來都不認識晁蓋,但劫取生辰綱,敢去找晁蓋,是確信晁蓋敢幹、能幹。這種事,他們絕對不會也不敢找宋江。但是,人們有了生活困難,都會找宋江幫忙,因為確信他能幫忙願幫忙。 由此可以窺見:晁蓋敢擔當,能帶頭起事,更具號召力;宋江能潤滑,善和諧,更具親和力。 兩人都試圖黑白兩道,左右逢源,凝聚力量,但核心目的有所不同:晁蓋雖有畏懼官方心態,但本根之意是對抗;宋江雖對官場很有反感和厭惡,但本根之意仍是融入。 晁蓋是不在乎做官,樂在逍遙法外;宋江是想委屈仕途,以便封妻廕子。 晁蓋更有激情,更有俠氣;宋江更周全、更忍辱。 比如,無論是晁蓋案發後把錢財分給人們,一把火燒燬莊園,帶隊殺退官軍上梁山,還是果斷傾巢出動去江州捨命搶救宋江,以致堅決讓位於宋江,都集中表現了他的沖天激情與俠肝義膽。 宋江則與晁蓋大相徑庭,做事更多的是周全性與忍辱性,僅上梁山一事就可以體現,又要考慮名聲,又要考慮將來,還要考慮父親,可謂走一步看十步。 其次,晁蓋感性突出,宋江理性成熟。 晁蓋平生只求一個“義”字,只要與眾兄弟在“一處”,就“快活”,好好的東溪村村長不幹,受窮光蛋哥們的挑唆去當搶劫犯。 別人不搶劫可能混不下去了,可晁蓋不是,日子過得自在逍遙,是個大地主,土皇帝,犯不著幹玩兒命的勾當。你搶劫“不義之財”就不犯法了?照樣犯法。再說,天下貪官汙吏多如牛毛,你只搶蔡京,不搶別人,對蔡京也不公平。況且,都像你晁蓋這樣幹,社會不就亂套了嗎,以法治國還怎麼落。 。。。。。兩人關係不好,內部矛盾誰射死了晁蓋  晁蓋偷襲失敗,還捱了史文恭一記毒箭。  這記毒箭就有說頭,書上說的是箭上有史文恭字樣。可是,古時候稍微有點地位的將領是不會使用毒藥,因為這有損自尊。 以史文恭的武功和地位,這基本上不可能是他的箭。何況,曾頭市的目標是活捉晁蓋。  所以,這一箭到底是誰射的,就有些說不清楚了。會是誰呢?慢慢想吧。  其實,晁蓋也不認為這一箭是史文恭射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臨死之前,晁蓋立下遺囑: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這個遺囑包含了幾層意思。第一,不說史文恭而說“射死我的”,可見得他不認為自己死在史文恭手下,至於他認為是誰,當然不能說出來,只是暗示是另有殺手在害自己;第二,按理,宋江排在第二位,宋江接替第一把交椅合情合理,可是晁蓋偏不指定宋江,而是設定了這樣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恰好是宋江絕對無法做到的,即便是王矮虎,也比他概率要高。   其實晁蓋應該也知道自己這個遺囑沒什麼實際操作的效力,可是他還是想讓宋江難受,讓大家看清宋江的虛偽面貌。  雖然宋江口口聲聲不想當老大,可是聽到這個遺囑,恐怕也不會舒服吧?  不過這能難倒宋江嗎?顯然不能,後來宋江始終不肯名正言順當老大,直到最後挖了大石頭出來,假借天命當上了老大,成了對晁蓋的絕妙諷刺:你不讓我當老大?老天爺都讓我當。   整部《水滸》裡,宋江都對晁蓋畢恭畢敬,左一個“哥哥”,右一個“寨主”,但是逼死晁蓋的恰恰就是他。宋江始終做出不想當老大的架勢,可是最終還是他當老大,倒好像是迫不得已。這樣的情商,這樣的權術,確實十分了得。  反觀晁蓋,要能力沒能力,要情商沒情商,要肚量沒肚量,落得這樣的下場倒是一點也不冤枉。 而吳用深諳幹革命要跟對人的道理,果斷改弦更張,重新站隊,真是一個聰明。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宋江幾次三番的和晁蓋說起詔安之事,晁蓋心裡非常的不爽,但是又不好明說,宋江也看出了晁蓋的心思,背地裡已經在暗暗架空晁蓋,幾次下山征討,宋江都以:晁蓋乃是一寨之主,不可輕舉妄動為理由,拒絕晁蓋下山,幾次三番都是宋江領兵,這已經是取得了絕對的軍事指揮權,這裡邊其實吳用已經看出來宋江和晁蓋在爭奪權威,梁山兄弟暗暗已經形成了宋江系和晁蓋系,很明顯晁蓋不是宋江的對手,吳用也很清楚這一點,他做的只是暗地裡坐山觀虎鬥,臨死的時候其實晁蓋系只有阮氏三兄弟和劉唐是晁蓋的心腹,晁蓋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開始害怕了,為了展示自己梁山頭把交椅的地位,也為了奪回軍事指揮權,所以才會意氣用事強攻曾頭市,最後被毒箭射中,不治身亡,其實晁蓋是不想被詔安的,只要宋江做了寨主,日後必定詔安,所以不想讓宋江繼承自己的寨主之位,但是那時宋江羽翼已豐,又不好明說,只能搏一搏留了一手,以給自己報仇為由,誰捉住了射殺我的人,誰便為梁山之主,如果宋江給自己報仇了,那也順理成章的做寨主,如果其他兄弟報仇了,宋江這個寨主之位名不正言不順,不能服眾,最後誰做寨主,只能聽天由命了,但是宋江技高一籌,用:為晁蓋報仇為由,騙取一個實力強勁,但是沒有任何梁山背景和勢力的盧俊義上山,領一隊人馬和自己分頭攻打曾頭市,後來真的盧俊義活捉了史文恭,就算有晁蓋的遺囑,他也是不敢做梁山寨主的。

還有一點就是晁蓋臨死為什麼說:誰捉住了射殺我的人,誰便是梁山寨主。為什麼不是“誰活捉了史文恭,誰便是梁山寨主”,這裡邊其實晁蓋心裡是有一個想法的,就是:有可能是宋江為了爭奪寨主,利用攻打曾頭市的機會,暗暗派人射黑劍(要知道小李廣華容可是宋江的心腹),這也是晁蓋擔憂的,但是也不能明說,只能是留下一手,最後聽天由命了


徐賓16


是的。原文如下:

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咐道:「賢弟莫怪我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罷,眾頭領都聽了晁蓋遺囑。宋江見晁蓋已死,放聲大哭,如喪考妣。

這句話裡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那個?”

眾所周知,宋江並不是以武力著稱的人,他又怎麼能夠抓住兇手。於是在宋江和無用的曲解下,這個"誰"就變成了“誰的手下”。

晁蓋應該是屬意林沖接班的,畢竟自己這個首領之位是林沖讓出來的,但是林沖在梁山上的勢力不如宋江,所以晁蓋給了林沖一個機會。

按理說盧俊義的武功比林沖也強不了多少,名頭更是半斤八兩,放著現成的林沖不用,卻費勁心機逼盧俊義上山,不是多此一舉嗎?讓給林沖不是更加名正言順,然而宋江敢讓嗎?他不敢!

宋江很聰明地把盧俊義逼上梁山,一番謙讓之後這個首領位置就變成了他和盧俊義之間的事情,很巧妙地把其他頭領包括林沖給排擠到一邊。

然而這個首領位置盧俊義敢接嗎?他不敢!晁蓋都死得莫名其妙了,更別說他一個孤家寡人了。於是盧俊義很配合地和宋江演了兩場戲。只不過史文恭很不配合地死在他的手上讓他十分鬱悶。要不然只用一場戲就夠了。

第二、“射死我的?”

讀到這裡是不是很納悶,明明都說了兇手是史文恭,晁蓋還提“射死我的”,直接說史文恭不就得了,難道是糊塗了?

不,兇手到底是不是史文恭還存在疑問,他至死也沒有說是他殺了晁蓋。如果是他射死晁蓋,他不是應該在兩軍陣前大肆炫耀嗎?然而他並沒有。

晁蓋或許清楚,但他並沒有證據,也沒有時間去調查,只能隱晦地提到,或許在關鍵時候能給宋江補上一刀。


青衫有淚


不是不想讓宋江當梁山之主,而是晁蓋壓根就認為射死他的就是宋江這一夥兒人。

晁蓋明明說的是“射死我的”,根本沒提史文恭,等晁蓋一閉眼,宋江卻偷換概念變成了“誰抓了史文恭”,似乎也驗證了這裡面的不尋常。

我們可以試著分析一下,第一,梁山和曾頭市不是血海深仇,史文恭沒有必要下死手,他只是個教頭,有功也輪不到他。第二,晁蓋死後雖說兄弟們很憤怒,可是攻打曾頭市的理由很值得商榷,什麼你搶我馬等等一些雞毛蒜皮的爛藉口,絕口不提為晁蓋報仇這麼高大上一聽就得死磕到底的理由。第三,曾頭市居然不知道晁蓋已死,甚至想要和解,如果史文恭真的殺了晁蓋會傻到還去和解嗎?第四,也是最核心最有說服力的一項,晁蓋宋江二人理念不同,路線不同,勢必會走上相反的道路。

由此可以推斷,晁蓋肯定不是史文恭殺的,肯定是自己人下手。晁蓋是發覺中了埋伏退走的時候“迎面”中了一箭,那隻標記著史文恭Logo的箭有沒有毒我們不知道,但是林沖拿金瘡藥給晁蓋敷完以後才知道中了毒,到底是箭有毒還是金瘡藥有毒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總之,晁蓋死後,宋江集團就上位了,既得利益者也是宋江集團,自己想吧,我就說到這。


扣腳大漢難把妹


宋江是被晁蓋救到梁山的,說好聽點,也是晁蓋請上梁山的,剛上梁山,晁蓋就請宋江做梁山之主,此時宋江雖有這心,但深知自己威望不能服眾(細看電視劇的能夠看出當時宋江的微妙表情變化),所以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宋江也非等閒之輩,知道如果要讓眾兄弟真正服自己,必須有自己的理論基礎,也就是綱領,喝一點恰恰是晁蓋沒有的,晁蓋的本意只想跟兄弟們吃吃喝喝 快快活活的過完這輩子,是個直爽豪邁的義士,但是宋江不是,在官場上混跡多年的宋江有自己的想法,在梁山上,他敏銳的發現梁山眾好漢光有好漢之實,卻無好漢用武之地,所以,宋江切實有效的提出替天行道的口號,進而實現招安的最終目的,這口號其實在梁山非常有市場,如果細讀梁山眾好漢,可以發現其中大部分是被逼,他們怨恨官府 但未必真相反叛朝廷,後來宋江當政,也是一直用這種思想去說服很對好漢上梁山的,最典型的就是盧俊義,其實在很多梁山好漢心裡,能夠再次被朝廷重用,何嘗不必落草為寇要好得多,真正徹底對朝廷失望的,只有起初跟晁蓋劫生辰綱的一些兄弟,當晁蓋知道宋江有招安的想法後,是大失所望,知道這人跟自己是南轅北轍,註定走不到一起的,但是宋江是自己請上來的,於情與義,都不能再把他趕下山,晁蓋是義士,對兄弟不會行小人勾當,唯有憑藉自己一腔熱血向前,最後被史文恭射殺,晁蓋最後的這句話,是無奈也是痛心,既不願又不能。


喜歡歷史的學生


 1、表明了反對宋江做水泊之主;  晁蓋臨死的遺言當著眾頭領的面對宋江說:“賢弟莫怪我說: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可見晁蓋對宋江多麼的不滿,此話的意思就是不想讓宋江當老大。否則晁蓋完全可以說,賢弟保重,我死之後,你便為梁山之主。宋江的武功不行,而晁蓋的遺言又是誰捉了射死他的,誰就是老大。史文恭是水滸中的一等武林高手。以宋江的本事怎麼可能捉得住史文恭。若以這個為條件,除了蕭讓、金大堅之類的知識分子,梁山上任何人都比宋江有希望當老大,哪怕李逵都比宋江的可能性大。晁蓋臨死開出這個條件,分明就是不想讓宋江繼任老大的位置。自宋江入夥後,晁蓋這個老大多半是做得十分窩囊,臨死來了這麼一手,也算報了一箭之仇。  2、暗示毒箭有可能不是史文恭射的。  史文恭是絕頂高手,高手一般自負,不屑於箭上下毒。  黑夜裡一箭正中,花容也未必做到,何況史文恭不是以箭術聞名的。  以後曾頭市和史文恭也沒有以射死晁蓋為驕傲,這是不合理的。  3、下黑手的不一定是花榮。  花榮當時不在出徵的隊伍裡。  花榮太出名了,當時不應該在的人出現,太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  好好看書,在當時的和晁蓋一起出徵的名單裡,有誰是值得懷疑的。  4、其實,按照晁蓋的遺言的含義推測:晁蓋心中的接班人應該是:林沖。  林沖為人仗義;武藝高;資格老;功勞大;顧全大局;威信高。  林沖反對招安,思想路線和晁蓋一致。  林沖有老梁山、二龍山、桃花山、少華山、柴進等的支持,必要時可以有實力和宋江抗衡。
追問
誰最值得懷疑啊=。=
追答
晁蓋是帶了二十名兄弟去曾頭市的,他們是林沖、呼延灼、徐寧、穆弘、劉唐、張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楊雄、石秀、孫立、黃信、杜遷、宋萬、燕順、鄧飛、歐鵬、楊林、白勝。這份名單很有意思,首先吳用不在裡面,吳用雖是晁蓋劫生辰綱時就在一起的老兄弟,但現在顯然晁蓋已經認定吳用投靠了宋江。另外,林沖、劉唐、三阮、杜遷、宋萬、白勝,晁蓋自己的班底除了一個開酒店的朱貴幾乎全部出動了,這批人也就是宋江上梁山時坐在左邊一排的9個頭領中的8位。再看剩下的,徐寧是湯隆騙上梁山的,基本沒有派系色彩,呼延灼是降將派系的,石秀、楊雄也不算宋江的嫡系,孫立是登州派系的,鄧飛是飲馬川小派系的。和宋江嫡系拉得上關係的只有穆弘、張橫、黃信、燕順、歐鵬、楊林6人,但都不算十分親密。宋江嫡系中的嫡系如花榮、秦明、李逵、戴宗等一個也沒有。再看晁蓋中了曾頭市之計後,親自劫營時所帶頭領的名單,劉唐、呼延灼、三阮、歐鵬、燕順、杜遷、宋萬、白勝。除林沖外,晁蓋帶了劉唐、三阮、杜遷、宋萬、白勝等7人,清一色的自己兄弟。而林沖缺席是因為晁蓋另委以重任,為後軍接應的主將。從這兩份名單也能看出,晁蓋在梁山能依靠的基本上還是自己火併王倫後,宋江上山前的那撥老同志。晁蓋在梁山的處境可見一斑,宋江的嫡系們恐怕正在山上看晁蓋的笑話。從這兩份名單來看:他們後來的表現;和宋江的關係;排座次的地位;我個人分析,可能性最大的:穆弘。排座次時第二十四位的穆弘是宋江的嫡系,也是揭陽小派系的成員。揭陽這個小派系的領袖應該是混江龍李俊。宋江把穆弘提到李俊前面。穆弘的排名太高,尤其在李俊之前,從資歷、功勞==都不合理。花榮、徐寧、楊志、索超、張清、朱仝、史進、穆弘為馬軍八虎騎。是馬軍裡僅次於五虎將的。第七名都是史進,少華山的老大,魯智深的拜把兄弟。朱仝算比較弱的,可他的武藝在中上,又有救兩任老大晁蓋、宋江的功勞。論勢力,論實力,論江湖名氣,論武藝,論南征北戰的功勞。從書裡的記述,穆弘何德何能??宋江把他排在第二十四位、八虎騎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