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蘇軾宋詞《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文學妙語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又是一首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所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借孤鴻抒發了蘇東坡在黃州的處境和心境,全詞說了兩個事,一是我很高冷,二是你們都是辣雞。

烏臺詩案

當年因為王安石變法,蘇軾從中看到了一些弊端,就上書給皇帝說了這個事兒,此外他還在一些詩文中發發牢騷,抨擊新法,這一來,就觸怒了新黨,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讓蘇軾遭到了牢獄之災。

在宋朝,蘇東坡以前,還從來沒有人因言獲罪,蘇東坡也算是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所謂烏臺,就是御史臺,這裡種滿了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多烏鴉築巢,故稱烏臺。一般來說,到了這裡就基本上等於判了死刑,蘇軾在獄中甚至寫下了絕命詩,當然,最後經過多方營救,蘇軾留下了一條命,被貶黃州,從此開始了他的被貶生涯,也開啟了他文學上的巔峰。

黃州·定慧院

文學上的幸運,總是跟現實的不幸同時發生。有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就是這個意思,你看杜甫,唐朝的不幸,造就了他“詩史”的傳奇,蘇東坡也一樣,他個人的不幸遭遇,反倒成就了他文學的巔峰。

在黃州,蘇東坡寫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而在這首詞所發生的黃州定慧院,蘇東坡也留下了不少佳作,此篇是最出名的。另外他還有詩《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還有文章《記遊定惠院》。

難怪東坡晚年會感嘆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對蘇東坡當時所處的境遇有個初步的瞭解,再來讀這首詞,就會容易很多。這也是我讀詩詞的方法,先了解創作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代入其中,去體會作者的心情。

上片寫景,是夜深在院中所見到的景色。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月是缺月,桐是疏桐,漏是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意思是漏壺中的水都滴盡了,說明是深夜,人們都已經安靜地睡去。起筆兩句一下就渲染出清虛寂靜、萬物無聲的環境。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引出這句幽人出沒,就順理成章了。幽人,就是幽居的人,他在月光下無聲徘徊,就像一隻孤單的鴻雁,獨自飛在天上。

從幽人聯想到孤鴻,那幽人的心境,獨來獨往、孤高自賞,不正如縹緲的孤鴻隻影一樣嗎?

這兩句,通過孤鴻影,實際上是用詩意賦予了幽人超凡之感,孤鴻即幽人,幽人即蘇軾。

下片已經分不清是寫孤鴻,還是寫人了。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到底是誰驚起?孤鴻還是幽人?不知道。我們只能知道,當你十分孤獨的時候,想回頭去尋找人群,往往得到的是更多的孤獨。因為有恨無人省,知音難覓,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的孤獨。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孤鴻在寒枝間飛來飛去,卻找不到一枝能讓它安心容身的寒枝,只好在這寂寞的沙洲中度過寒夜。

對幽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呢?他有高枝可以攀,可以藉此飛黃騰達,但是他不願意,因為那些高枝,讓他心寒,是他面臨的寒枝,所以他和孤鴻一樣,選擇了寂寞偏遠的黃州,做一個被遺棄的貶官,默默度過一個個寒夜。



也可自話


問題:怎樣賞析蘇軾宋詞《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卜算子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前言

這首詞寫於烏臺詩案以後,蘇軾因反對新法得罪新黨, 監察御史舒亶( dǎn)等人從蘇軾的詩文中找到一些莫須有的罪名 。差一點要了蘇軾的性命。

烏臺詩案以後,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九死一生的蘇軾未免心情鬱悶,寄情山水之間的他,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餘, 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一、《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於何時?

蘇軾在1080年來黃州時就是住在定慧院,五月移居臨皋亭。這首詞是初來時寫的,還是後來寫的不太清楚,因為蘇軾屢次來此地重遊,後來還寫過一篇遊記:《記遊定惠院》。不過從這首詞的抒發的感情來看,還沒有走出“心灰意冷”的情緒。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在黃州還有一首比較有名的小詞,似乎心情漸漸平復,透露出一種自強不息、積極樂觀的精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二、《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簡析

1、上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從上闋的意象上來看,月亮是缺的,梧桐是稀疏的,人和鴻雁是孤獨的, 寺廟裡夜深人將,孤寂冷清,殘缺而陰鬱。

2、下闋

下闋寫的是鴻雁: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幽人即孤鴻也,這種揣揣不安、無處落腳的窘境和失落心情,蘇軾在《謝量移汝州表》中寫過:

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親友至於絕交。疾病連年,人皆相傳為已死;飢寒並日,臣亦自厭其餘生.......

三、卜算子詞譜

卜算子是常見的小令,因為詞作比較多,因此這個詞譜中可平可仄的地方特別多。

卜算子有7體,都是押仄聲韻(詞譜中符號為:▲):靜、影、省、冷,可以看到“靜”是去聲(類似拼音4聲),影、省、冷是上聲(三聲)。可見填詞時上聲韻和去聲韻是可以混押的。不過在作詩的時候就不同了,如果不是換韻的詩,很少見到上、去韻混押。

結束語

蘇軾詞被稱為詩化之詞,把詩言志的特色一直到了填詞,這首卜算子就有這種特點。

《王直方詩話》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文潛,曰:“何如少遊?”二人皆對曰:“少遊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 ,飄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冬,時蘇軾被貶黃州。

詞的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人而似鴻,鴻而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這就是這首詞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的特點。託鴻以見人,是作者用意所在。弧鴻表達了作者孤高自賞,不願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度,實際是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獨和寂寞。詞寫得比較清冷,靜中有動,寓意深長。作者運用比興手法,描繪了一個蕭索、冷落的環境,細膩的刻畫了孤鴻的神情動態。


陳年往事1222




首先,我根據自己理解翻譯一下:

稀疏的梧桐枝丫上,一輪殘月冷冷清清的掛在上面,些許淒涼。不知何時,漏壺水盡,在不知不覺中沒了聲息。此時已是夜深,人們也都安靜下來,步入夢鄉。可是,那獨自幽居的人,卻在月下庭院中不住徘徊。就像飄渺高飛的孤鴻一樣,只有瘦長孤影相伴。



長嘆一聲,自己不就像那孤鴻一樣嗎?驚起回首時,青春不在,早已鬢角染霜,心中的愁怨離恨又能向誰訴說呢?可這又能怪誰呢?那孤鴻就像自己的化身一樣,月下諸多寒枝不肯駐足棲息,卻獨自把靈魂安放在,那寂寞淒冷的沙洲裡。



【賞析】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這首詞上片以鴻喻人,下片以人比鴻。整首詞是藉著悽清月下的孤鴻為引,進行了抒懷。詞中流露的是詩人那種孤高、不願染塵埃的一種心境。借物比興,以景抒懷,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寓意深刻,韻味流長,內涵深厚,風格獨特,可以說是詞中的絕佳名篇。



蘇軾在被貶黃州後,獨自身處異鄉,無親無故,無依無靠,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但是詩人仍舊以自己樂觀豁達的心態,通過自己努力,讓生活更加美好,度過各種難關。即便如此,但他心靈深處的那種寂寞、那種孤獨,還是別人無法想象、不能理解的。



上闋寫的正是詩人深夜獨自在院中徘徊時所見的景象。“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出枯寂的氛圍,為接下來出場的“孤鴻”作出鋪墊。接下來的又是神來之筆:“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是多麼的含蓄,但又包含著道不盡的淒涼!詩人以超凡脫俗的筆觸,描繪出孤獨的情景。



下闋中,詩人把孤鴻與人同寫,淒涼中透著唯美。“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多麼真實的寫照,多麼靈動的借喻!寥寥幾字,道出了無盡的孤苦,讓人情何以堪呀!“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更是寫出了人生沉浮不幸後的感受,自己高潔不隨波逐流,卻不被欣賞,落得被貶的下場。言簡意賅,藝術高超,境界高雅,生動傳神! 此詞可以說是卜算子詞牌的最佳之作!


無塵影視


《卜算子》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詞。作於元豐三年詞人貶居黃州其間。詞人託物言懷,借月夜孤鴻這一形像表達了他孤高自守、矢志不移的情懷。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首二句寫夜景,用"缺"、"疏"、"斷"幾個字極力渲染出一片淒冷孤寂之境,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

"時見幽人獨往事?縹緲孤鴻影“,川幽人"和"孤鴻"這兩個意像對舉,說明那獨自往來的幽人正如同那孤高的大雁,寫孤雁正是寫自己,富極像徵意味和詩意之美。

"驚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明寫孤雁,暗寫自己。寫出了詞人的憂讒畏譏的心境以及不被人知的悵恨。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裡寫孤鴻的遭遇不幸,它自守在寒冷的沙洲,即使有高枝可以棲息,它卻揀來揀去,"不肯棲“,心中懷有無限幽恨。

下片詞人以象徵手法以孤鴻自況,通過寫孤鴻的遭際,表達了自己貶謫黃州時期的內心孤苦及不甘於流俗的情懷。

這首詞詞境與心境一致,達到了一種高妙的境界,正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劉楚雲817


蘇軾的這首詞,寫於黃州時期,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首詞反映了他這一時期的心境。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的標題是《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定慧院,在現在的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時,寓居於此。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漏,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夜終止,亥時,一日的最後時刻,即深夜。

殘月掛在蕭疏的桐樹上,夜深人靜,為後文孤鴻的出場作鋪墊。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strong>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幽人獨自往來,無人看見,彷彿那縹緲的孤雁身影。這裡既可以是把幽人比作孤鴻,也可以是將孤鴻比作幽人。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突然驚起回過頭來,內心的幽恨卻無人知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願在沙洲忍受寂寞淒冷。

讀完全詞,我們感受到的是詞中幽寂孤清的意境,我們分不清詞中說的是幽人,還是孤鴻,但是我們感受到了詞中的孤獨,感受到了詞中的悽惶,感受到了詞中那孤高的心境。


蘇軾的學生黃庭堅評這首詞時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約公元1083作於黃州定慧院時,蘇軾剛剛經歷過貶謫和離散。“烏臺詩案” 幾乎使他喪命,在獄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後事,烏臺詩案後蘇軾的寫作風格也發生了變化,烏臺詩案前他的詩大部分都是直抒胸臆的,烏臺詩案後蘇軾更加成熟了,密州出獵這類豪放之詞很少了,在這首詞中,蘇軾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通過人、鳥的對應,將幽人比作孤鴻,轉承下闕,下闋借孤鴻飄零失所,顧影自憐,卻不肯擇梧桐而棲的形象,表達了自己不肯隨俗沉浮的高潔品格,孤鴻與詞人一樣,都不想屈附俗意。這不是一種清高,而是一種不俗



紫陌看花始此回


蘇軾有那麼好的人緣,為什麼會被下獄呢?而且還是因為一篇文得罪,這倒底是什麼文章呢?而蘇東坡又會怎麼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呢?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寫在定慧院,那是蘇軾在黃州的第一處住所。在這首詞裡,只寫了一人一鳥。上闋寫孤鴻見幽人,下闋寫幽人見孤鴻。大概只有蘇軾自己瞭解寫作此詞時的處境,才能明白,那詞中人就是飛鴻,飛鴻就是人,那就是他自己。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是在一場風暴剛剛過去,僥倖逃過一劫的蘇軾驚魂未定,心有餘悸。 烏臺詩案 在那場後來被稱為“烏臺詩案”的文字獄中,李定、舒亶等新黨摘取蘇軾一封謝恩表和眾多詩詞中的語句,以誹謗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 那麼《湖州謝上表》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呢?

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時,依慣例向神宗上表致謝,這本是官樣文章,可蘇軾一向疾惡如仇,遇有不平不吐不快,於是表中出現了這樣的牢騷:“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意思是說:我自知生不逢時,無緣跟你們這些新進的政治暴發戶共事;朝廷大概是看我年紀大了,在下面也興不起什麼風浪,才派我去管管小民。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譏諷朝廷”的帽子就這樣被扣上了。


那些新黨人羅織罪名,他們要置這位常令他們如芒在背的輿論領袖於死地。原來蘇軾一貫反對新法,但此時新黨炙手可熱,原來的反對派都已退居各地,唯有蘇軾仍然不時發出反對之聲,屢屢在詩文中對所見新法弊端表達不滿。

眾人裝睡,一人獨醒,醒著就是罪過。 蘇軾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很快他被押解到了京城,被投入御史臺審判。蘇軾的詩詞、文章、書信統統成了罪證。其中有些確屬譏刺時政,有些則是政敵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那些人勸神宗皇帝違背“與士大夫共天下”、“不殺士大夫”的祖宗家訓,處死蘇軾而後快。 在這件大案中牽涉了蘇軾39位親友,一時風雨悽悽、人心惶惶。幸好神宗皇帝尚存愛才之意,以及正義之士的救援,蘇軾逃過一死。最後皇帝下詔,蘇軾被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

這場突如其來的牢獄之災,把恐懼打入了蘇軾的意識。黃州之前的蘇軾,就像一隻黃鸝,時時唱著動聽的歌,為此引來無數讚賞,也無形中招來嫉妒和忿恨。而這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洗刷出這世界原本的殘酷面目。等待命運判決時的無助和風吹雨淋的切膚之痛,終於讓他懂得了隱藏和沉默才是求全之道。

蘇軾 寫作此詞時,已是蘇軾到黃州的第二年。恐懼孤獨依然佔據他的心。 “缺月掛疏桐”,一句將人帶入靜謐幽深的夜裡。漏已斷、人已靜,心思沉重之人獨自在月下樹影裡徘徊。他此時孤寂、悽苦。他還沒有學會如何與黃州安然相處。他內心的驚悸驚得起孤鴻。回想那噩夢發生的地方,宛如安靜的枝頭上藏著一顆驚雷。

得罪皇帝,貶謫黃州“親友絕交”、“郡中無一人識者”,卻又禍不單行疾病連年。 有恨,卻無人清楚明白自己的心。 只見那隻孤鴻在焦灼中來回飛動,希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枝丫來棲息。但它揀盡所有的寒枝也不肯棲落,最後寧肯決絕地在冰冷的沙洲上獨自飛行,也不願降低格調,與眾多凡鳥沆瀣為伍。“良禽擇木而居”,這是多麼一隻好鳥呀!



在黃州 在監獄中度過的四個月讓蘇軾驚嚇不已,但與牢獄之禍相比,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放棄自己的品格。事實上,出獄當天,“以詩得罪”的他就又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是: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明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貶謫黃州可以打消蘇軾“致君堯舜”的念頭,讓他成為不羈的塞上野馬,但他絕不會與靠投機取巧贏得君王寵愛的小人為伍。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黃州的艱苦絲毫無損蘇軾的高潔,只是把他的生命和詩詞推向了另一個軌道。

這就是蘇軾,在黃州他感受到了從來沒有的孤獨寂寞,那麼他還像以前那樣慢慢習慣這裡,還會在這裡找到樂趣嗎?請大家關注我們,發現歷史!天天說蘇軾,謝謝大家,再見!


發現歷史


蘇軾寫的這首詞我本人很喜歡,按照我的角度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賞讀。

1.從意象入手

眾所周知,意象在古詩詞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是一把鑰匙,幫你撥開迷霧,找到解讀的方向。同理,在蘇軾寫的這首詞裡,我從缺月、疏桐、更漏、孤鴻、沙洲,這些意象看起來很清冷很孤獨,恰好又是這些冷色調的意象給這首詞營造了寂寞幽獨的氛圍,渲染了高遠慎獨的畫面。

2.從背景入手

這首詞蘇軾寫於自己被貶時,因為政治上的事情他受到打擊,又加上環境過得艱苦,在這些多重摺磨與打擊之下,蘇軾仍然保持內心的高潔與忠貞,仍然不屈服於現實,於是,為了表達自己不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高雅品格,他以詩明志,借孤鴻暗喻自己,內心高達且慎獨。

3.從金句入手

一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成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在這句話裡,蘇軾寫孤雁不願意委屈將就自己,寧願在沙洲忍受著孤獨與寂寞,也不願意隨波逐流,想來,他是想告訴世人自己高潔的品格。

以上便是個人粗淺見解,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指導。


沈善書


下面一字一句的來。

缺月掛疏桐。缺月,疏桐應該都是實寫。為什麼這麼說?單獨說?強調說?因為這涉及到文人寫作的習慣。

我認為大多數人作文都不是一五一十老實巴交的交代,往往虛筆多於實筆,往往根據表達需要鋪排景色。因此,詩人對於自己的作品更像是導演,而不是演員;更像是造物主,而不是芸芸眾生。他們會根據心情的需要,意境的需要隨意佈置場景,更換道具。具體到本首詞來說,缺月、疏桐、孤鴻、寒枝、沙洲,都是真實存在的嗎?未必。



先來看這首《卜算子》的創作時間、背景,其他答友已經考據了——時間:1082年12月至1083年初;地點:黃州定惠院;背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

我們知道“梧桐一葉落而天下知秋”,所以冬春之交的梧桐一定是疏桐,意為梳枝,也即後文的寒枝,就是掉光了葉子的禿枝。有些人解釋為稀疏的梧桐樹,這是不確切的。當然就現實中來說,梧桐樹確實沒有密植的,但這樣一解釋,詩意全沒了。

那麼缺月呢,先從統計學方面來說,一個月當中,缺月出現的概率比圓月要大得多。再來分析一下蘇大導演的內心想法,圓月掛疏桐?no,no,no。圓月的不要。這不是我們這部劇,哦,這首詞的需要。所以,卡擦,削去一半,圓月變缺月。

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

蘇軾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樂觀曠達的,但是人初靜,獨往來是什麼鬼?詩人內心的苦悶又有誰能理解。正是“有恨無人省”。為什麼蘇軾詩詞書畫文章中,那麼多禪機禪意,正是他排遣愁悶的需要。人總是有需才抱佛腳,得意自愜不理佛,心無暗鬼不理佛。蘇子一生不得意,所以近佛。

幽人,此處我與他人看法不同,幽我理解為囚。蘇軾此時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實際就是幽禁,軟禁。我們從他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引起多大的波瀾就可以看出,他一旦脫離廟堂之上監視的視線,馬上就會被當做逃犯尋訪。所謂幽人,不過詩人的自我寬慰罷了。這樣風雅一些而已。而且幽囚相通,左右都不為錯。

所以是誰看見了詩人夜深人靜,獨在戶外,負手徘徊,愁思不展?只有那“飄渺孤鴻影”。此外更無人,唯有一人一鴻相吊。

我奇怪的是,後人評此詞都言: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為什麼許多解釋卻把“幽人”釋作孤鴻。



驚起,回頭,寫實寫虛?是否暗指詞人對自己在政治上的覺悟、驚醒。事先不分明,事後猛驚醒。回頭思之再,不悔此一生。心事天不明,有恨無人省。長夜獨彳亍,相吊孤鴻影。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揀字形象幹練若斯。表明了作者不畏悽苦,絕不趨附屈服。同時似也有意表明我對你們一視同仁絕不厚此薄彼的意思。呵呵,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有人說,此詞表達作者潔身自好,蔑視世俗的高潔品質。我覺得稍有偏離。更準確的是表現了作者不被理解心中愁悶難以釋懷的心情,以及寧折不彎的志向。

最後我不解的是,缺月、疏桐、寒枝,這些上文都解釋了,沙洲也沒啥好說的,唯獨孤鴻,會在冬天出現嗎,會在深夜飛舞嗎?我沒有這方面的常識,還請有見識,有興致,有空閒的高才達友相告!!!

據我看來,如果常識告訴我們,這種環境下孤鴻不會出現,那麼詩人或許只是以孤鴻自喻,什麼人即是鴻,鴻即是人,人鴻一體就是曲解。而詞人頗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