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似乎路人皆知,為什麼近在咫尺的吳用卻不認識他?

娛罷不能樂不休


回答問題之前,先說一下,路人皆知是比喻野心,放在這裡來形容宋江名氣大並不合適,可以用“天下聞名”“名揚四海”之類的詞語。

下面是回答。

在梁山108將中,有不少都是山東人,比如宋江、宋清、花榮、董平、阮氏三兄弟、解珍解寶等都是。據統計,這些人中,至少有30位是山東人氏,山東人在梁山好漢中是最多的,其次則是河南人。

對了,智多星吳用也是山東人,和宋江、花榮、晁蓋等人是老鄉。

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同樣是老鄉,吳用和晁蓋是至交好友,但和宋江卻不認識。這一點,吳用自己也說過。

吳用道:“若非此人來報,都打在網裡。這大恩人姓甚名誰?”晁蓋道:“他便是本縣押司‘呼保義’宋江的便是。”吳用道:“只聞宋押司大名,小生卻不曾得會。雖是住居咫尺,無緣難得見面。”

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後,不久這件事就因為何濤何清兄弟,以及白勝的招供而敗露。何濤奉命去鄆城捉晁蓋時,宋江得知後偷偷去告訴晁蓋。吳用見到宋江後,遂問出了上面的問題,他這才知道,報信的人是近在咫尺的宋江。

當時宋江名氣也很大,為何近在咫尺的吳用不認識他呢?個人以為,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歷史情況就是這樣

所謂“歷史情況”,就是指水滸故事的演變。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雖有宋江、晁蓋和吳用的名字,但卻沒有他們的事蹟;到了《大宋宣和遺事》中,晁蓋、宋江等人有了事蹟,但是很簡單,細說的只是智取生辰綱、宋江怒殺閻婆惜等。

其中,智取生辰綱是晁蓋帶領帶領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等人完成。

宋江給晁蓋報信後,又因為閻婆惜和吳偉勾搭在一塊,他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和吳偉。隨後,宋江寫了首詩,躲在九天玄女廟裡,得了天書,天書上正有三十六人的排名。上梁山後,晁蓋已死。

自始至終,都沒提吳用認識宋江,甚至都沒提吳用是哪裡人。水滸中沿用了這種設定,所以吳用和宋江不認識。

首先,這符合宋江和吳用的身份

水滸中,作者把吳用設定為鄆城縣東溪村人,和晁蓋同鄉,兩人也早就認識。但宋江住在鄆城縣城中,和晁蓋認識,和吳用不認識。

這種設定,完全符合三人的身份。

宋江是押司,在縣城工作,偶爾可能會下鄉辦公,有一定的權力;晁蓋是東溪村保正,負責訓練鄉勇,保衛村裡治安,也有一定的權力,偶爾和縣裡的工作人員有交集。

比如都頭雷橫巡邏時,抓到了劉唐,就到過晁蓋的莊子裡。雷橫並非純粹蹭吃蹭喝,他是要告訴晁蓋,自己在他村裡抓到賊了,如果不說,以後縣令問起來,晁蓋或許會被認為是失職,畢竟賊是在他管轄範圍內抓到。

也就是說,宋江和晁蓋認識結交,是完全有機會的,這種設定是合理的。

再看吳用,他雖然和晁蓋同村,自幼相交,但是有正經職業,那就是教書匠。一來他日子還可以,不需要投奔人(其實即便投奔人,吳用也肯定投奔晁蓋),二來他也沒那麼多時間四處跑,三來宋江和晁蓋接觸機會也不多,所以吳用不認識宋江是很正常的。

放在今天來看,這種情況也正常。試想一下:作為村裡教書先生,和縣裡秘書不認識,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嗎?因為二者本來就沒啥機會見面認識啊。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鑽牛角尖”。

吳用和宋江是同鄉,一定要見面並認識嗎?沒有這樣的道理,不是同鄉就一定要見面認識。

在108將中,魏定國、蕭讓、燕順、凌振、扈三娘、孔明、孔亮、金大堅、樂和、白勝以及時遷等人都和宋江同鄉,他們也不認識宋江。他們中,有些人可能都沒聽說過宋江,更別說認識了。

於作者而言,不讓吳用和宋江認識,其實也好。

這樣的話,吳用後來在宋江墳前自殺,才能更加表現他對宋江的感恩之心,以及忠義之心。


自說文史


《水滸傳》中的宋江,的確是路人皆知,別說是他生活的山東境內,就連遠在江州的監獄裡的牢子李逵,都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可是,近在咫尺的吳用卻不認識他,原因就是,吳用是沒有機會認識宋江的。

首先,就是兩人的地位相差懸殊。

吳用是東溪村裡的教書先生,宋朝的宰相秦檜就曾經說過,“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一語道出了古代教師的地位低下。而且,那時秦檜做的還是私塾先生,教的是比較富裕的人家的孩子,而吳用,卻還達不到那個級別,他只是村裡的公辦小學裡的教書先生,那他能見到的世面,就更加的小了。

宋江卻是鄆城縣裡的押司,負責縣裡的訴訟和稅收,相當於現在的縣長辦公室主任,而且為吏多年,和知縣的關係極好。宋江所結交的朋友,不是朱仝和雷橫那樣的縣裡當差的同事,就是各個村裡的保正,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村鎮裡的派出所所長,例如晁蓋等人,他也是沒有機會認識吳用的。

其次,吳用也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傳到宋江耳朵裡的美名。

論文,吳用只能來教一些鄉村的小孩子們啟蒙,可見他是一個像王倫一樣的不第秀才而已,文不能安邦;論武,就吳用那兩根用來防身的銅鏈,在小說中就只用過一次而已,還只是用來纏住劉唐和雷橫的朴刀,根本就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可見他的武也不過如此。

這一點,吳用都不如武松。武松和宋江是跨著縣的,一個是鄆城的,一個是清河的,而且武松那時候還只是一個愛打架的小青年,在柴進莊上兩人初識的時候,宋江就表示過早已聽說過武松的名字,由此可知,吳用當時是沒有什麼作為的,而宋江和他彼此都不認識,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當宋江給晁蓋送信的時候,晁蓋向他介紹了吳用等幾個弟兄,宋江“略講一禮,回身便走”,可見宋江是不認識同縣的吳用的,而吳用過後還要向晁蓋打聽,“這大恩人姓甚名誰?”可見吳用也是不認識宋江的。


煙雨江南話紅樓


吳用是鄆城縣轄內的一個私塾老師,宋江是聞名天下的鄆城押司。二人都有綽號,可見並非常人。可二人卻素未蒙面,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二人的第一次接觸,是宋江報信於晁蓋莊院,而吳用亦在此吃酒。方才見面,卻未相識。

吳用道:“只聞宋押司大名,小生卻不曾得會。雖是住居咫尺,無緣難得見面。”

雖然二人咫尺為鄰,並不相識,有些意料之外,然而細究起來,卻是情理之中。

  • 一、成見

吳用是私塾老師,平日裡不會去縣城。也就認識七里八鄉的學生家長與附近散漢。

吳用是一介書生,雖有功名之心,卻也對時局看得比較清楚,對押司、孔目、都頭等等這樣的小吏是有成見的。這些人平時都是欺善怕惡,沒少壓榨老百姓錢財,吳用感同身受。

否則以吳用之才學,豈會甘心做一個老師,而不去做個幕僚或筆吏?

即便宋江是美名傳揚,可是吳用不識此人,未見其行,會有些芥蒂的。所以,吳用自然不會放下身段,放下清高書生氣,而去結識“一切未知”的宋江。

直到宋江來報信,又得好友晁蓋誇讚,吳用方才相信宋江為人,說了“相隔咫尺,不曾拜會”的話,解開尷尬。


  • 二、風險

吳用找晁蓋是為劫生辰綱之事,吳用認識的三阮,也是魚霸村匪。

吳用絕非一個單純的書生,而是包藏禍心的小人。日後,吳用多次出計,為達目的,手段殘忍,無所不用其極,很下作,比如誣盧俊義謀反,支使李逵劈小衙內等,都可見吳用絕非善類。

一個惡人,最怕認識的就是宋江這種“正義先鋒”。宋江既是好人,又是官家。吳用自然要對結識宋江這件事做一個風險評估。

萬一宋江知道吳用不懷好意,要殺人放火,來個大義滅親、將他拿下,那吳用就涼涼了。

為了規避這種不可控的風險,吳用自然選擇能躲就躲,不去拜會宋江。

當真是“交友有風險,吳用很謹慎”。

  • 三、緣分

宋江居縣城,平日裡仗義疏財,扶危濟困。而吳用在鄉下,深居簡出,窮鄉僻壤。吳用雖聽聞宋江的及時雨之名,可是一年到頭,難得去一回城裡。宋江是押司,在縣衙辦差,沒事不會上山下鄉的體驗生活。故而二人不曾相識。

再者,吳用孑然一身,又足智多謀,遇到點困難,自己就解決了。解決不了的,去求助同樣仗義疏財的朋友晁蓋。吳用沒必要捨近求遠的去認識宋江,請宋江幫忙。


也是機緣未到,二人沒有機會湊到一起。

結語

有些事真的很講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而這次吳用與宋江的見面,徹底打開了二人緣分的大門,此後互相依靠,共同進步,闖出了一番驚天偉業。

事實也證明了吳用的多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時候,想太多,反而成為一種累贅。

倘若吳用沒有這麼多思想負擔,早些結識宋江,認可宋江的為人,在智取生辰綱時拉宋江入夥(以吳用之陰險狡詐,絕對辦得到),那梁山絕對是另一番景象。


黑白歷史說


宋江就是一混帳。有幾個臭錢,到處收買人心!放著個美女不愛,偏偏又想金屋藏嬌!鬧到最後,殺人吃官司:好端端一大美人,葬身其手!

明明想浩身自愛,又忍不往為個臭名聲臉面,跟梁山勾勾搭搭。上了粱山,處處討好民眾,暗削兆頭的勢力。嘴巴上說的千好萬好,心裡又苟且一套。待兆頭死,帶著粱山人招安討好高俅,被統治者利用,征討方臘!可憐人死隊散,被人個個擊破,梁山好漢,灰飛煙滅!

縱觀水滸,施公也就是一混蛋:粱山人殺人放火,無惡不作,還美其名曰什麼鳥好漢!放在今天,都是犯罪分子,該關進大牢!大概施公是慣犯,故而筆下人物沒幾個好鳥!

看水許,看的是氣脹。打打殺殺,沒殺幾個壞蛋孬種,到是好人死了一大片!方臘手下那些忠臣猛將,沒死奸賊之手,到是幾乎全喪處於同一陣線人之手!目眥盡裂,宋江的確該千刀萬剮!


郭家


宋江是鄆城縣官府小吏,愛結交江湖使槍弄棒的好漢。吳用出身書香門第,識文寫字,對腐敗的官府極是反感,在壁精的農村教書,對槍刀箭不感興趣,沒有機會也不願意接觸宋江。智取生辰崗後犯案,宋江飛馬報信晁天王,吳用.劉唐.阮氏三弟兄才相識宋江宋押司。


韓友剛83


吳用是教書的吧,公孫勝是出家人吧,劉唐是幹嘛的不太清楚,反正在鄉下,宋江可是縣公安局副局長兼看守所長,晁蓋是鄉長認識宋江不稀罕,那幾位老白姓不認識也正常😊




喬木藝


吳閒雲品水滸,探討過這個問題。

吳先生認為,宋江當初是沒有什麼名聲的,因此黑白通吃的吳用也就不認識他了,其後名聲是上了梁山後的晁蓋等人傳揚的,目的是逼迫宋江落草為寇。這個說法理由相當充分。

其一、上了梁山後,就派遣劉唐去送金道謝。劉唐人生地不熟,兼且形貌古怪,還曾與雷橫等有過接觸,被辨認出來是分分鐘的事情,可晁蓋偏就派了他去。若說晁蓋沒有用心,打死我都不信。而且儘管當時沒有事發,終究宋江還是因此事殺了閻婆惜,從此走上不歸路的;

其二、宋江在逃亡的時候,初次見到武松時候,武松說“宋押司……是個天下聞名的好漢!”柴進問道:“如何見得他是天下聞名的好漢?”那漢道:“卻才不說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我如今只等病好時,便去投奔他。”其實武松也說不出宋江怎麼英雄好漢,估計就是口口相傳他通風報信的事情,因此名聲遠播。

作為公務員的宋江,卻江湖名聲在外,難道不是找死麼?以往,資助些許鰥寡孤獨,博個鄉里名聲,有利於工作,這樣是可以的,可如今攤上了這樣的大事,假使他還在押司之位上,不知道要怎麼撇清?


腦洞水滸


那時候沒電視,沒微信,沒頭條。不認識沒見過很正常!所以咱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情節:如,沒想到我宋江今日會死在這裡。隨後就聽到有人喊大哥,原來你就是及時雨宋江。小弟有眼不識泰山!



我姥爺姓崔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水滸傳》中吳用為劫取生辰綱設計的計策應該說是費了一番心血的。分“硬取”及“智取”兩個方面,視情而動,靈活得很。事前的準備也是機密的。晁蓋家的莊客一個不用,用的大都是外鄉人,計謀的進展也順利得很,除他們八人外,真是神不知鬼不覺。但是,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一失”又失在哪裡呢?失就失在晁蓋身上。晁蓋在鄆城縣大小也是個名人,很多人認識他。他在王家客店登記住宿時,就被何濤之弟何清認出。明明姓晁,卻說自己姓李,從濠洲來,販棗子去東京賣。“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生辰綱被劫後,社會上已傳得沸沸揚揚,都知是賣棗人所劫,而他們還以為掩蓋得天衣無縫。何濤正是從何清嘴裡得到線索,抓捕了白勝。白勝又是個軟骨頭,一上刑就供出了晁蓋等人。宋江正是從何濤口中獲悉:官府正待捉晁蓋等人歸案。為救晁蓋,宋江飛馬到晁蓋家報信,建議晁蓋逃走。晁蓋順便向宋江介紹吳用、公孫勝、劉唐等人。宋江走後,晁蓋告訴眾人,生辰綱事發,“虧殺這個兄弟,我們不是他來時,性命只在咫尺休了!”吳用也道:“若非此人來報,都打在網!這大恩人姓甚名誰?”晁蓋答道:“他便是本縣押司,呼保義宋江的便是。”從吳用的這一句話,我們可知在此之前吳用是不認識宋江的。

  按說生辰綱事發之前,吳用認不認識宋江本來沒有任何特殊意義,但是從小說的記敘分析,這似乎非常不合情理。從《水滸》第十四回、第十八回看,吳用完全應該認識宋江,為什麼這麼推測呢?理由很簡單:

  首先,宋江、晁蓋、吳用都是土生土長的鄆城縣人氏。宋江雖在縣衙門工作,但縣城離晁蓋所在的東溪村,騎馬也只有不到半個時辰的路程,兩家僅五六里地。據晁蓋家莊客在官府供認,吳用是本鄉中的教書先生,可見吳用也是東溪村附近之人。而且三個人都是聞名之士,連在薊州的公孫勝、江州的李逵都知其名,不少好漢做夢都想與之相認,為何同在一縣的鄉里,吳用反而不認識宋江呢?吳用不認識宋江連晁蓋都感到驚訝。晁蓋說:宋江“四海之內,名不虛傳!”“吳先生不曾得會?”真是咄咄怪事,令人不解。

  其次,《水滸》第十四回載:當吳用聽雷橫說劉唐是晁蓋的外甥時,吳用尋思道:“晁蓋我都是自幼結交,但是有些事,便和我商議計較。他的親眷相識,我都知道,不曾見有這個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蹊蹺。”第十八回,當宋江來報信之後,晁蓋道:“他和我心腹相交,結義兄弟。”從上述三人關係看,晁蓋與宋江、與吳用

加載中...

都是知己,一對是“自幼結交”,一對是“心腹相交,結義弟兄”。三人都是好結交天下好漢之人,宋江又聞名山東、河北,晁蓋早應介紹吳用認識宋江,更何況又有一縣之便,所以說吳用豈能不認識宋江呢?再說吳用對晁蓋的親朋好友都認識,又為什麼不知道晁蓋有宋江這個拜把弟兄呢?

  《水滸》的作者其實也意識到吳用不認識宋江有不合理處,所以,當吳用從晁蓋嘴中得知報信人是宋江時,說了句“只聞宋押司大名,小生卻不曾得會。雖是住居咫尺,無緣難得見面。”這一補充解釋還是難自圓其說。說宋江與吳用過去不相識,並沒有什麼特殊作用和意義,它既不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又不會製造出什麼驚天大事來。這隻能說是作者的疏忽,是《水滸》中的一個漏洞。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謝謝。





海軒影視


很好理解,事實上宋江只是名聲大,大家都知道,哦,有這麼個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沒見過。畢竟古代通訊技術又不發達,宋江本來也是名聲大過能力的人。我個人認為也是一種寫作套路,如同現在扮豬吃虎,名聲在外卻不起眼,對抗中比較有喜劇效果,最突出的就是浪裡白條張順兄弟兩的故事。

所以這種結果符合當時現實,同時也是寫作的邏輯和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