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過年你還有發紅包的習俗嗎?你那有哪些習俗?

天空海闊憑魚躍


過年做為父母的人,我還有發給兒女,雖然他們能賺錢了,但他們還未成家,在父母心目中是大孩子,今年女兒出嫁了就免給紅包,但有外孫女著給小孩紅包,壓歲錢在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後給的,。


潮州丁姐


像我30多歲沒生寶寶的人每年過年我就頭疼,親戚一大堆小朋友也一大推,我們這邊的習俗來家裡做客要包個紅包給小朋友,都要準備不少紅包,甚至有時候會想多生幾個小朋友把紅包賺回來,一個紅包最少也要倆百元,像哥哥姐姐的孩子要3百到5百一個人,可也不能為了紅包隨便找人生孩子,還是默默承受吧😭


80後福建紅紅3256


我是卡布奇諾,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當然有發紅包的習俗,舉個例子,尤其是小孩子一到過年就會得到壓歲錢,因為不給壓歲錢,在以前就會有一個叫“祟”的妖怪,會在臘月三十當天摸熟睡的孩子,這樣的話,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就會變得痴痴傻傻。因此,為了不讓孩子受到驚擾,長輩們在大年三十的時候陪著孩子不睡覺。

在浙江有一戶人家老來得子,夫妻倆視孩子如珍寶,有一年除夕夜裡老兩口拿出八枚銅錢陪著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下後,他們將銅錢用紅紙包好放在孩子枕邊,夫妻倆守著孩子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狂風吹熄了房間的蠟燭,黝黑的妖怪剛要把煞白的雙手摸向孩子的頭,突然從紅紙裡射出幾道金光,把妖怪嚇得桃之夭夭。這樣妖怪就嚇得不敢來了,這就是為什麼過年必須發紅包的原因。

另外,我們這裡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喜歡貼年畫,貼年畫不僅好看,而且還有祈福辟邪的功效。說一下貼年畫的來源吧:

最早起源於桃符,據說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了,只是後來,對聯偏重於文字,而門神畫與年畫是以繪畫為主,大約在五代北宋時期,二者漸漸地化成不同的民俗形式,但是他們的功能確實大同小異。年畫與門神畫有著不同,門神畫,顧名思義,就是帖在屋門口的神像,上面所繪的多是民間傳說中能夠降妖伏魔的猛將。

年畫在中華大地上流傳千百年,自古至今湧現了許多年畫製作的聚集地,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朱仙鎮,楊家膚,桃花塢,楊柳青四大產地。製作年畫的傳統工藝為木刻水印,無論從製作手法,題材風格和歷史淵源上,都是中華民族獨樹一幟的藝術精品。

其餘的就不具體列舉了,還有很多,比如過年放鞭炮,貼窗花,燒香等等,總之,中國文化習俗永遠不要丟,精神文明永垂不朽!

好了,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感謝欣賞


卡布奇諾LCF


對於膠東過年習俗,大多人的印象是蒸饅頭、包餃子過年,其實膠東過年習俗多樣,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準備過年的東西。今天小編就來說一下膠東過年習俗!

膠東過年習俗

亂歲

舊時煙臺有個說法,每到臘八之後,人間的神仙都會上天過年,此時沒有神仙查看的人間,有些事平時不能做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做了。古時結婚彩禮需要準備的相當豐厚而結婚的過程又非常繁瑣,所以一些貧困家庭就會選在這個時候給子女舉辦婚禮,以期少給些彩禮又能迅速地把婚禮辦完,還不會被神仙指責。這種在臘月裡舉辦簡單婚禮的做法,人們統稱為“亂歲”。

打年糕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小年一過,辭灶這天打年糕是為了黏灶王爺的嘴,讓他多降福少抱怨。相傳,灶王爺是一個數黑論白、多嘴多舌、不講原則,吃了農家的好東西覺得嘴短的神靈。為了祈求來年好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彙報一年來人間萬象的時候,民間便蒸起帶棗的年糕,黏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口中帶著香甜味兒,去“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蒸饅頭

按照老習俗,臘月二十九這一天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忙活準備過年的主食了,作為膠東地區的代表就是大饅頭了。每逢過年都要蒸上幾鍋大餑餑,寓意日子蒸蒸日上,吉祥幸福。在膠東當地,有一種“開口笑”大餑餑,寄託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許:“餑餑開口笑了,好日子也就到了。”

貼年畫

煙臺人貼年畫不似楊柳青、楊家埠等地年畫的喜慶和豐富,其內容非常單一,主角只有兩個,一是灶王爺,二是財神爺。至今在我市福山等地的農村中,還可以看到祖輩留下來的製作灶王爺和財神爺年畫的模具。

炸雞酥魚

早年過春節時,家庭主婦們做燴菜,用的就是侉燉技法的改良版,叫做酥肉酥魚。因為炸時裹以面芡,熟後膨脹香酥,故稱。酥肉酥魚一般選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因為炸完魚肉的大鍋油味重,殘留油多,正好中午熬大菜。

除夕時不開門

年三十的傍晚,家裡的男性子孫都會把財神爺和老祖宗請回家裡過春節,俗稱“請神祖”,當神祖回家之後這過年就正式開始了。舊時煙臺在請回神祖之後除要緊閉大門外還要在門前放上木棍,目的是防止財神爺離開家把財氣帶走。一般情況下,新年的大門是在初一清晨放完鞭炮才會打開。

踩歲

除夕夜有踩歲的活動,多是在自家院內,將芝麻秸稈用黃紙粘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用芝麻秸比喻年年生活更高更好,且“碎”“歲”諧音,意為“歲歲平安”。

包餃子

北方人的習慣,除夕晚上要吃餃子,煙臺也不例外。按老習俗,早在除夕前一天,也就是農曆二十九,家裡就得開始包餃子了,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餃子。這兩頓的餃子比較特別,要隨機包進硬幣、糖果、年糕、紅棗、栗子等吉祥物,吃到硬幣代表來年不愁錢,小孩子吃到年糕會長個,吃到糖果則預示著甜甜蜜蜜。

拜年

舊時在龍口、招遠等地有夜間拜年的傳統,但僅限自己家庭內部,其原因也是為了防止財氣跑到別家。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

出門兒

走親戚通常稱為“出門兒”,春節出門兒從正月初二開始到元宵節結束。舊時對出門兒的順序也有很嚴格的規定,通常以母親方面的親戚為尊。舅舅雖然輩分不高,但是舅舅卻代表了母親的家族,所以新年出門的第一站一定要是舅舅家。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廟會

正月九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煙臺人習慣逛廟會。這一天,毓璜頂公園總是人頭攢動,嘎嘎響的皮老虎,神奇的糖畫,惟妙惟肖的麵人,很多稀奇的民間玩意兒都在這一天集體亮相。有一種說法叫“上九辦事一大堆”,是說上九日這天辦事,會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辦事不僅能辦成,還會辦得又多又利索。

吃年酒

按照煙臺史料上講,正月初十,親友才開始相互宴請,稱之為“吃年酒”。不過近年來,“吃年酒”往往從初三之後就開始了,今天七大姑一桌,明天八大姨一席,後天朋友又一聚。


尋你and奔跑


發紅包是必須的,主要是給孩子發紅包也叫壓歲錢,這是中國的傳統。臘月二十三祭灶君,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饅頭,二十九或三十貼門神等等


勤奮不等於成功


有的,過年發紅包現在是一種過年的習俗,中國人喜愛紅色,它象徵愉快、活力與好運。大人給未成年的晚輩派發紅包,就是把好運氣和美好的祝願送給他們。

紅包的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裡面的錢只是為了讓孩子們開心。現在過年給小孩子包紅包的習慣還是盛行,紅包的進而不等,從幾十到上千都有,這些錢大多被孩子們拿來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存起來留著以後備用。



xiaoxiao生活妙招


紅包這個每年少不了的。這樣你要看發多少吧,不能發太多,發多了太有攀比性了。


深圳小寶哥


回答:有,第一個是吃完團圓飯,發給小孩的壓歲錢,一般會說,要發奮讀書,拿著給來買筆,本子,讀書用。

第二個是奶奶給孫子的,預意長大一歲,要聽話,懂事。

第三個是小孩叔叔給的,給小孩開心,順便會說一句,叫叔叔,叫一聲就給紅包,圖個樂呵[呲牙]。

第四個是去給二爺爺,二奶奶拜年,年長人都會給小孩紅包。

到初二就會帶小孩回孃家,給外公外婆拜年,玩上一段時間,吃完飯要走時,外婆也會給紅包,一般對大點的說:好好讀書,將來考大學,對小點的說,回去像狗仔一樣,平平安安的。

這是我們那裡的習慣,此回答供參考,謝謝!


預藍


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曆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圖吉利的。現在長輩給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劉人天


發紅包的習俗年年不會改變啦 像我們這九零後本來負擔就挺重的 最害怕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