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只認虎符不認人?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五分音


別看虎符就是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劈成兩半的令牌,它卻一直都是兵權的象徵,在古代曾經至少有一千年憑藉虎符調兵的歷史。可見虎符的重要性。



“只認虎符,不認人”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是,只認君主的命令,而不受其他任何人意志干擾的意思。

“只認虎符,不認人”所表達的意思,其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隨便一個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動軍隊。而是保證君主在傳達命令或者調動軍隊時,他的話不被篡改、不打折扣地被執行時,用到的一個憑證,這便是虎符。

也就是說有個原本不屬於這個部隊的人來調動軍隊。他說君王說了,你們要到哪裡哪裡集結,準備做幾級戰鬥準備。那怎麼證明他是代表君王的意思呢?那就是拿出虎符,和軍隊裡將軍掌握的另一半匹配,匹配成功了,確保是真的無疑了。大家就都費聽他調遣了。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虎符再這次調兵中,存在的意義是必要不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沒有虎符是調不了軍隊的,但絕對不只是靠虎符就可以調動軍隊的。

另外兩個充分條件便是調兵的人,以及君王的命令。

所以歷史上最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首先信陵君拿著虎符來到軍營的時候,但是晉鄙雖然對上了兵符,但是仍然懷疑。原因在哪裡呢?就出在信陵君帶來的魏王的命令上,因為這個命令和此前魏王下達給晉鄙的命令相矛盾。但是朱亥殺了晉鄙之後,由於信陵君的身份和虎符,其他將士劉執行命令了。


虎符是調動軍隊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但有一種情況是特例。比如秦朝的“杜虎符”上的小篆記載: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也就是說一般小規模用兵,將軍可以自己做主;碰到用兵超過50以上,將軍應該去找君王“驗符”,其實也就是說用兵超過50個人的軍事行動,必須要去跟君王彙報情況,君王同意了,你才可以用兵。但是有一種情況除外,那就是看到烽火了,就不用去彙報了,直接發兵吧。


所以這裡有一個問題,通常都是軍隊的將軍有軍事行動了,去找君王彙報軍事行動,君王同意了,便派人拿出君王的虎符作為憑證,讓你去調動軍隊。

但是有一點,這個虎符到了軍營裡,在執行軍事行動的時候,其實這個虎符還有你沒有考慮過的作用。

那就是虎符通常會分到兩個將軍手裡,要下達命令的時候,必須兩個虎符一致才可以通過。這本質上就是相互制約,只有兩個將領意見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確保此次軍事行動的順利。而派誰去能和主將合拍,這控制權在君王手裡。


炒米視角


軍隊是國家的,是君主的,如果軍隊只認隨軍統帥,或者各自將領,那這軍隊是誰的呢?人心思變,就算統兵將軍是帝王親信,但天高皇帝遠,手握兵權久了,他還會像往常一樣聽從帝王麼?

前車之鑑,大約在武王伐紂時期,姜子牙發明了“兵符”

所謂“兵符”,就是調兵信物,通常用玉或者銅做成,上面有銘文,工藝複雜不易仿製,然後一剖兩半,左半發到地方軍駐地作為統軍憑證,另一半留在京師。需要調動軍隊時,京師會把右半兵符送到地方,兩符合一,軍隊就可以調動,等征戰結束,半邊虎符歸還京師……

因為虎為百獸之王,又表徵伐,所以兵符大部分做成虎狀,又叫“虎符”。姜子牙在發明虎符同時,也把憑符調兵理念傳遞軍中,從那時候開始,軍隊調動只認“虎符”不認人

但,就算留在京師的半邊虎符保護的再嚴實,也有被偷的幾率,就像當年的信陵君,不就是派人偷了魏王的虎符嘛,叫什麼竊符救趙

亦是前車之鑑,或者叫經驗總結,後來對軍隊管理又做了改進,調兵虎符不變,但在虎符基礎上,增加了聖旨環節,需要調動軍隊時,隨右半虎符送去的還有相關聖旨詔書,三者合一,軍隊才可以調動

當然,在信息傳遞龜速的古代,如果幹巴巴的等虎符到來,說不定黃花菜都涼了,正所謂軍情如火,所以,軍隊調動上也有特殊情況,這一點在虎符銘文中有說明

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也

意思是說,軍情緊急,見到了烽火狼煙,就發兵吧,不必等兩符合一


靈石蘊珠寶


  由此看見虎符作用之大,為什麼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呢?

  



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地位,防止亂臣賊子反叛作亂,所以製造兵符。加上古代通訊不發達,很多的小兵可能一生都不會見到元帥和皇帝,空口無憑說是某某大將軍,士兵怎麼會聽命令去賣命。但虎符是皇帝授權給元帥的,代表能行駛最高軍事權的象徵,是調兵遣將的重要憑證。所以某個高級將領想調兵,首先要先讓人相信他確實是某個將領,因為很多人可能沒見過他,其次也要得到皇帝的允許才能調兵。軍隊在訓練的時候就被灌輸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觀念,會讓士兵見到虎符的實物或者圖形。

  虎符一分為二,一半在將領手裡,而另一半是在皇帝手中。只有兩塊虎符合並,軍隊才可以調動,兩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只有同為一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這就是“符合”這個詞的來歷。所以虎符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皇帝對虎符是有授權的,但是對人是沒有授權的,所以小兵不認。


兵符令箭

竊符救趙,就是偷取兵符調兵的故事

美國總統可以在不經國會批准的情況下,直接調動海軍陸戰隊;動用軍隊,需要經過國會批准,由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實施調動部隊。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相當於我們的中央軍事委員會


運河陶山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時,大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人拿著虎符來調動千軍萬馬,或是為了勤王,或是為了征戰。那麼古代為什麼只認虎符不認人?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調兵嗎?

其實不然。

在古代那個軍事環境下,皇帝才是軍隊的最高領導人。軍隊的使命便是對皇帝最終的服從。但是很多軍隊與皇都隔得都是天高皇帝遠,想要調度,或者出征那麼採用何種方法便成為了一種難題。

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直接一紙詔書下去不就可以代表皇帝的旨意。但是,在古代那樣複雜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詔書偽造,或者假傳聖旨的情況。所以,就有了虎符的出現。

古時的虎符一般都是一分為二,一塊握在皇帝手裡,一塊握在將軍手裡。因為虎符內部一般都刻有比較繁瑣的銘文,只有兩塊虎符合二為一,才能辨認真假。

另外虎符製作的材質也較為特殊,形狀或者樣式也有嚴密的設計,所以若是想要造假虎符,那麼便是難於登天的事情。

就是這樣虎符,相當於成為了皇帝與將軍之間的信物。見到虎符便是見到皇帝。這樣才可以保證虎符不被誤用,不會延誤軍機。

那麼是任何人拿著虎符都可以來調兵的嗎?

虎符在無形間成為帝王象徵的時候,也代表了一種權利。

所以,若是虎符被盜,那麼就會引起軒然大波。古代並不是沒有出現過虎符被盜的情況。

就拿古時被秦國圍困的趙國的信陵君來說,他就是想要通過魏王的嬪妃盜走虎符後,為自己所用,解救趙國。

誰知魏國將領見到虎符也不肯發兵。信陵君唯有殺掉自己的主將才能擺脫這次危機。所以,古時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拿虎符來調兵的。

那麼什麼人可以拿虎符來調兵呢?

這就要去跟上面說到的詔書相結合了。因為虎符只是單純皇帝的信物罷了。只能表示你有了調動軍隊的權利。

但是,何時出兵,出兵去哪,為什麼要調用軍隊的原因,還是要在詔書中一一講明的。不然,即使有了虎符,有了出兵的權利,卻不知道幹什麼,軍隊就好似成為了無頭蒼蠅一般。

所以,有了虎符便有了出兵的權利,有了詔書才有了出兵的目的。這等同於上了一層雙保險。幾乎是萬分之一的幾率才會有虎符跟詔書都被偽造的情況。

後來,古代人的在日日的經驗積累中也學會的一些更精妙的辦法。可以用一些比較精妙的暗語,或者皇帝貼身的信物來取代虎符的重要性。

這樣無形中便用了更大的保障。因為暗語比較難對,時時還會根據需要變更。而若是帝王自己的貼身信物,那麼想要偽造的幾率就更小了。這便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

這便是我們今天講的虎符。你是否還有別的見解,歡迎一同來分享。


鐵匠聊文史


不不不,一般還有類似於聖旨一類的文書才行。

虎符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調動軍隊,就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軍將才能聽命而動,軍隊不執行執皇帝金符節者行兵令,除皇帝親臨現場調兵。它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但歷史上也有很多沒有虎符而成功發兵的情況,尤其是西漢前期的藩國最為猖獗,劉邦滅諸異姓王后制定的藩國須有漢朝虎符才能發兵的制度對藩王們的兵權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漢呂太后死後齊王劉襄的起兵叛亂 ,漢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的起兵叛亂 ,以及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 ,養兵練兵者皆為藩王,故藩王們都能輕鬆發兵。傳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古代時,很多軍人沒見過皇帝,都是一級服從一級,所以調動軍隊只認上級,如果越級則需看到授印。虎符是兩片合併的一枚高等級軍印,分兩個領導一人一半,如遇大的軍事調動,需兩個人一致通過都蓋上大印才能有效。這樣有效的避免了一個人獨斷專行,也能有效的防止因某一個人想造反而調兵。

虎符是一套非常嚴謹嚴密的一種軍事調兵流程,並非是影視小說中手拿一塊虎狀的玉器信物就能調動千軍萬馬,虎符要和聖旨一起才有效。你拿著虎符去兵營,先驗真偽,然後在請出聖旨,一般上面都會寫明何日何時提多少兵,誰帶領,領多少,去哪裡,幹什麼等一系列的話。單憑一個物件是不能夠調動軍隊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春秋戰國時期,趙國信陵君為了救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只有通過偷得方式獲得另外一半虎符,但令人沒想到的是主將見到虎符還是不不肯發兵,詢問之下得知這個不僅需要整塊虎符,還需要皇上的詔書,無奈之下只有殺了主將趙國才得以解圍。


長安城不良人


虎符是出現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調兵遣將的憑證,也叫“兵符”,大多數為銅製品,也有金子的,其形狀是一隻臥著的老虎,長寬高尺寸基本在10釐米,4釐米,6釐米之內。整體造型圓潤、敦實,代表了2200多年前青銅時代末期,人們所遵循的那種凝重渾厚的審美趣味。

當然也有袖珍型虎符,比如,陝西鳳翔曾出土過秦國早期的金虎符,長寬高都在5釐米之內,造型比較誇張、寫意,是我國古代為數不多的金虎符代表。

實際上,虎符的雛形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出現,大約在周朝初年,國家領土不斷增大後,君王把許多地方交於其他兄弟,或者有功之臣來管理。但為了控制地方管理者手中兵權逐漸擴大後對朝廷造成威脅,所以,就出現了一種可以調動地方兵將的信物,它代表著朝廷的絕對權威。

據傳,這個信物是周朝開國軍師姜子牙發明。那時,信物是一節刻上字符的竹片或木片,或者是一塊有字符的甲殼。到後來,姜子牙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自帶威嚴,就把老虎刻在了竹片、木片或龜殼上,再到後來,就逐漸演變成用金屬鑄造成老虎形狀的信物,俗稱“虎符”。

製作好的虎符沿著老虎脊樑從中間劈開,右半邊保管在君王手中,左半邊由將帥或者地方長官保存。若要去下屬地方調兵遣將,必須拿到君王手中的右半邊虎符,跟地方長官的另一半虎符能完整地配套在一起,虎符的作用方可生效,才能搬得動兵將。

在古代“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時候,見到皇上手中的虎符,如同見到皇上本人,因此,地方統帥必須乖乖交出兵權,聽令於皇上派來的調兵遣將者。若有不從,後果可不是鬧著玩的。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比如,見虎符如見皇上,不用皇上親自趕到目的地來下達命令,很好地爭取了出兵時機。又如,在攻城戰中,如果有敵方的兵符,就能順順當當讓守城人投降,可以避免雙方由於針鋒相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在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正是依靠兵符的魔力,輕鬆收取了南郡、荊州和襄陽三座城池。“竊符救趙”的故事也屬於此類。

但並不是任何人拿出虎符都可以調動兵馬,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擁有右半邊兵符也未必能調動地方兵馬,還需要皇上的聖旨做另外的憑證。

尤其在軍閥混戰時期,勢力龐大的地方大軍閥,對朝廷一副愛理不理的姿態,皇上派來的使者即使亮出兵符,信服力依然不夠,若沒有看到皇上的親筆詔書,這些大軍閥往往是按兵不動的。


鴻鵠迎罡


虎符只是調動軍隊的“軍令”之一。我將你的“虎符”理解成古代軍隊的調動和指揮機制。古代軍隊的調動有一套嚴謹完善的機制。描述詳細的可以參考戚繼光的

“若旗幟金鼓不動,就是主將口說要如何,也不許依從;就是天神來口說要如何,也不許依從,只是一味看旗鼓號令。兵看各營把總的,把總看中軍的。”

再看下不聽號令者的處罰:

"凡行列不齊,行走錯亂,擅離隊伍,點鼓不行,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舉旗不興,開旗不接,得令不傳,傳令不明,道路擠塞,言語喧譁者,俱治軍法(斬首)。"


請看“旗鼓不動”,就是主將口說也不許依從,就是天神口說也不許依從。


再具體到'虎符',“虎符”指揮的是“主將”。顯然“主將”是必須遵守這套調動和指揮機制。非要抬槓的話,不遵也可以,想想普通士兵不守號令的結果。


可以看出冷兵器時代軍隊簡單粗暴而又高效率的調兵和指揮機制。


昆州黑米


虎符只是古代用於軍事用途的符節之一,但並不是唯一,這個問題所問古代調兵的時候難道真得只認兵符不人嗎?下面來說說。

符的意義

先來說說符的意義,什麼是符?《說文》:“符,信也”。所謂“人言為信”,最開始統治範圍不大的時候的確不需要器物來證明信用,只需自己或者傳令之人張嘴即可,隨著統治範圍的逐漸擴大,統治的人口也增多,統治者也越來越深居簡出,“人言為信”的這一套顯然就已經不再適合,於是就用器物來當信用之物,這樣器物也就和政治掛上了鉤。《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敕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亦言赴也,執以赴君命也。”就很好的詮釋了“符”的意義。


那麼要怎樣才能完成一次符節的使用呢?所謂“分而相合”是也。古人很聰明,知道把一件完整的東西分割兩部分或者多個部分或者成組的部件相合之性質,然後在行使信用之前把兩個部件拼合,若是完美拼合,那麼就代表是真,可以行使此次的“信用”。符節的作用很廣,比如傳訊、外交、通關、貨貿、道路、軍事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都可以符節。不同作用的符節樣式也會不一樣,比如有虎形、鷹形、雁形等,其中伏虎形的符節用於軍事用途較多,楚國的一些虎符還可以用來傳訊等。到了唐代之後,調兵的兵符變成了魚符,而不再是虎符,之後還有龜符。


只認符不認人嗎?

不少人聽過魏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當時魏無忌即使令如姬偷到了兵符,然而那兵符去調兵的時候被統兵將領晉鄙阻攔,畢竟是借調他麾下的大軍,他有懷疑的選擇,最終朱亥出其不意用鐵錐砸死了晉鄙才得以調兵十萬大軍成功。這個故事說明只擁有兵符去調兵顯然不是百分百能成功,若魏無忌不是魏國的公子,即使砸死了晉鄙也不見得能調動大軍,可見調兵的時候還得有個身份,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是無法調動大軍的,而且有時候還會有密碼認證。所以在調兵的時候不僅要認符還得認人,可能還要認證密碼,並不是任何人拿著兵符就能調兵的。



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仿製兵符還是有一定的難道,但就算這樣,在調兵的時候還是會有雙保險或者多重保險,比如看人或者對口令、看密信等。總之古代若是任何人拿著個兵符就能調兵的話,那麼不知道會增加多少場戰事。所以該問題所問的只認虎符不認人的說法就是錯的,兵符只是調兵時候一個重要的信用憑證罷了,但並不是唯一憑證。


淡看天上月


在古代只要除了天子之外的人掌握了對部隊的絕對控制權的話,就意味著對天子的統治造成了威脅。以是天子都不喜好部隊中將領和士兵太甚密切熟悉,如許部隊就容易成將領私家的了。天子最想看到的便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以是隻要士兵瞭解虎符的話,就能很方便天子掌管、變更部隊。

虎符,也稱做兵符,虎符最早的紀錄出如今年齡戰國時期,用青銅大概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因此叫做虎符。

虎符在古代是代表帝王付與部屬兵權和變更部隊所用的憑據,以是虎符在古代但是除了玉璽之外最重要的東西了。那大概就有人想既然這個虎符這麼厲害,那要是被人偷偷地拿走,那豈不是可以剎時起兵?大概兩軍對陣的時間被仇人偷了不就調不動雄師啦?

還真別說,汗青上真有產生過這種事。在戰國的時間,秦國跟趙國打戰,秦兵把趙國都城邯鄲給包圍住了,其時趙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姊姊,於是就向魏王及信陵君求援,魏王派宿將晉鄙領導部隊前去救濟趙國,但是晉鄙畏懼秦國的壯大,就駐軍張望,不計劃上去幹。魏國令郎信陵君無忌就跟魏王夫人如姬謀害,讓如姬把放在魏王寢室內的虎符給偷了,用這個虎符假傳王命,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領導部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既然虎符有利但是也存在這麼大的毛病,咋辦?古人只用了這麼兩個小措施就完善的辦理了浩繁題目:第一個是昔人將虎形分成左右兩半,留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中間那邊放著,也便是天子手裡,左符則在將帥手裡。天子要是想變更部隊去幹架,就得派人帶上右符去往部隊中,與將領手中的左符驗合,左右相合,軍將才會服從舉措。固然,要是天子本人親身前去部隊中調兵遣將,那這個左右符不驗也是可以的,終究天子可以刷臉啊。

別的一個措施便是虎符有“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的限定,也就說一個虎符只能變更一個地方駐紮著的部隊。靠一個虎符變更的部隊想幹出點大事掀起大浪是不大概!

固然對虎符加設了重重保障,惋惜的是隻要是有人到場的,就肯定會有凌駕規矩、不平從規矩的事。在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兵變的人沒有持有完備虎符而樂成興兵的環境,好比漢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華文帝時濟北王劉興居的起兵兵變等等。

如今部隊不再認虎符了,虎符也就成了歷史的見證了!


慧達講故事



在古代,特別是和平時期,許多的士兵都沒有見過皇帝,都是一級服從一級,而調動軍隊也只認上一級。如果越級調動軍隊,則需要讓被調動的軍隊看到授印,而虎符就是最高等級的授印,是皇帝調動軍隊的符印。

虎符由黃金或青銅製成,呈伏虎狀,故名為虎符。之所以選用虎形,主要就是“四神”中虎與龍相隨,虎代表西方,屬金,色白,亦稱白虎,白虎是戰神和殺伐之神,把調動軍隊的符印做成虎形,有辟邪及殺伐等神力。

虎符分左右兩半,右半符放在皇帝這裡,左半符交給屯住在外的軍隊將領。

為什麼古代只認虎符不認人呢?

其原因還得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虎符出現之前,各地諸侯王都有自己的軍隊,並且諸侯能隨意調動軍隊,而周天子的兵權基本是被架空的。秦朝則吸取了該教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採用虎符調兵的方式。

而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拿著虎符調兵,因為虎符是和蓋了御璽的詔書配套使用的,詔書裡面寫明瞭用多少兵,由誰統領,調動軍隊去做什麼以及需要用多長時間等等。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使用虎符調動軍隊的同時,還有其他配套的服務,比如士兵吃飯的糧草、打仗使用的武器裝備等,有時候還需要戰馬、衣物。虎符能調兵,但調動不了這些。所以,虎符需要和竹使配套使用,竹使就是管士兵的糧餉、後勤的。

竹使同樣有竹使符、皇帝給的詔書,虎符負責調動軍隊,而竹使則拿著符印和詔書去找管理糧食、冬衣、馬匹和草料的官員。有了竹使,虎符調動的軍隊才有了後勤保障。

而古代虎符造假非常難,以至於歷史上還沒有靠偽造虎符成功調動軍隊的故事。總而言之,古代軍隊只認虎符而不認人,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以及鞏固統治。

那麼,是不是誰拿著虎符都能調兵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能調兵的不是虎符,是皇帝,虎符只是皇帝調兵的一種信物。所以只要皇帝派出的使者拿著虎符去調兵,自然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某個地方的將領長期擁有一支軍隊,或者這支軍隊本來就是他的私兵,那麼虎符能否調兵,則直接取決於地方將領的意思。

所以虎符和玉璽一樣,拿著虎符的人能不能調兵,直接取決於皇帝有沒有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