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後你都會住在這但是你知道它的由來嗎?艾山傳說

臨沂國家高新區馬廠湖鎮有座艾山,因山上長滿艾草而得名。現雖無艾,仍叫艾山。

艾山挺拔峻峭,雄偉壯觀,曾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到此遊覽,並留下了不少讚美的詩句:如“滿山松檜倚空長,流水飄花繞澗香”、“大艾如馬小艾駒,兩山相逐類聯呼”。山上有很多怪石,遠遠望去,很像牧羊人趕著一群羊放牧,其中有大羊也有小羊,堪稱奇景。最奇的是一個在本地廣為流傳富有情趣的愛情故事。

東海龍王的女兒,嫁給沂河小龍為妻。結婚後,小兩口本應恩恩愛愛,可沂河小龍生性粗暴,不能憐香惜玉,而是打罵交加,虐待備至。小龍女婚後生活如墜深淵,終日以淚洗面。小龍見妻子暗中哭泣,不但不改打罵惡習,反說妻子對己不忠,罰她去艾山放羊。無奈之下,小龍女只好一年四季在艾山上放羊,受盡了磨難。而小龍則整日與那些蝦女蟹婆鬼混在一起,不準小龍女回家。龍女自幼生長在龍宮,哪裡受過如此苦楚,思念父母又不得相見,真是肝腸寸斷,苦不堪言。足跡踏遍山崗,更有誰來搭救。痛苦之中,產生了尋死的念頭。她站在一塊巨石之上,面對腳下懸崖,閉上了眼睛……

一聲“大姐”,龍女一驚,睜開了眼睛,見面前站著一位少年,英俊瀟灑,落落大方,正與龍女四目相對。

這位少年書生乃東海人氏,姓柳,赴京趕考歸來,路經此地,慕艾山之名,登山遊覽。他見龍女站在懸崖邊,很是危險,才喊了一聲“大姐”。他這一喊卻救了龍女的性命。龍女聞言,深感書生坦誠,並有救命之恩,便將自己的身世如實相告,並求書生代為捎書父母,以搭救女兒於水火。言畢,聲淚俱下。柳生見龍女,雖形容憔悴,衣衫襤褸,並不能掩其玉質之美,而如此遭遇,令人不平,不覺頓生憐憫之情,甘願代為傳書。但考慮到水陸相隔,恐有負重託,未免有些躊躇。龍女早已看出柳生所慮,便從懷中掏出一顆明珠,連同事先修好的書信,交給柳生,說:“這是分水珠,乃龍宮之寶,為家父所賜陪嫁之物,君至海濱,持之入水,如履坦途。書信一封,請君代呈高堂,沒齒不忘。”柳生將明珠、書信收拾停當,道聲珍重,快步下山,徑直東海進發。龍女佇立艾山,目送柳生遠去。

柳生日夜兼程,來到東海,但見驚懤駭浪,一望無際,不免心驚。但念受人之託,不可失信,縱然葬身魚腹亦在所不計,乃從懷中取出分水珠,躍入大海。說也奇怪,那海水“譁”的一聲,分列兩邊,中間閃出一條大道,柳生身上沒沾一點水珠。柳生壯了膽子,順著大道,向前奔去。行不多時,有夜叉趕來,見柳生手持明珠,自知有來頭,不敢怠慢,急忙上前迎接,問明來意,引入龍宮。

柳生見了龍王,呈上書信,老龍王看了女兒的書信,疼女不過,眼中流出兩行熱淚。龍王下令,一面派太子率蝦兵蟹將,速赴沂河斬除小龍,到艾山救女入宮,一面設筵款待柳生。

太子領旨,率蝦兵蟹將騰雲而起,霎時來到沂河,不由分說斬了沂河小龍。然後到艾山接了妹妹,回龍宮復旨。全家團聚,悲喜交集,訴說不已。

從此,沂河不再有龍,現城北沂河中有一處深淵,據說是當年沂河小龍的宮殿遺址。艾山上的羊群,因失去了主人,也自動絕食,終於化成了山石。

龍女回宮,感謝柳生救命之恩,願以身相許,龍王夫婦也敬重柳生,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故事傳開後,人們在艾山腳下修了娘娘廟和柳公祠,人們到廟求助,有求必應,靈驗異常。

艾山是龍女生活過的的地方,山上山下留下了她的足跡,灑遍了她的淚水。她熱愛這塊土地,她懷念這塊土地。一年夏天,她偕柳生重遊故地,一朵祥雲,自東海而起,直奔艾山上空。一聲巨雷,大雨傾盆。奇怪的是:雨全落在山上,山下無半點雨星。但見山上的雨水形成一個水柱,越聚越高。有老人說,這是龍在山上玩住了水,趕快放炮磕頭,懇求娘娘保祐,不傷害百姓。果然水柱漸漸消失,水順山澗緩流山下,滋潤農田,這一年收成極好。人們說,這是龍女沒有忘記這方百姓,送來甘霖,表示謝意。

如今,艾山腳下的廟上村,就是由娘娘廟演變而來。據說天下的廟宇,都是廟門朝南,娘娘廟也是如此,誰知就在竣工的當天夜裡,龍女娘娘現了真身,拔下頭上的金簪,把廟門撥向東方。人們知道了娘娘的心思,這是眷戀東海她的故鄉和親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