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科,成績差?耶魯大學博士後告訴你如何取長補短

過年了,全家人匯聚一堂,其樂融融,但對孩子而言,卻是一半天堂,一半是地獄。天堂是因為過年了,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玩,有吃不完的零食,有新年的紅包。地獄是因為親戚相聚,免不了要問孩子的學習成績。

孩子偏科,成績差?耶魯大學博士後告訴你如何取長補短


成績優異的自然歡天喜地,成績不佳的孩子就會冰火兩重天,最害怕大人聊天關懷了。這不,作為我們小山村出來的第一位研究生,自從到家後,經常收到親戚的諮詢:

  • 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
  • 侄子數學挺好,可是英語太差了,只考幾十分,怎麼辦?
  • 初中成績挺好,到了高中好幾科成績都下降,怎麼辦?

每次收到親戚的諮詢,我只能詳細確認他們偏科的具體原因,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偏科的原因很多,不單單是分數下降的表象,考試的題目難度,家庭原因,最近的情緒狀態,孩子的天生氣質等等,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孩子成績不行就怪責於偏科。

耶魯大學的博士後鄭毅教授指出:“孩子偏科,怎麼補也上不去,父母要善於做孩子的伯樂,挖掘孩子的優勢,成就孩子。”

那麼,孩子偏科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孩子為什麼會偏科?

1、認知發展規律的特徵的影響

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他在《兒童心理學》把孩子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相當於嬰兒期。

孩子僅靠感覺和動作適應外部環境,應對外界的事物。孩子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9-12個月時候,孩子有客體永恆性特徵,他們會認為自己看得見的東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見的也就不存在了。

這也是為什麼嬰兒期的孩子喜歡吃手,啃腳趾,扔東西,他們在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係,探索關於自己身體的規律,體驗手一鬆開,東西就掉在地上的因果關係。

(2)前運算階段,2-7歲,相當於前學齡期。

學齡期前的孩子的思維具有不可逆性,沒有守恆的概念,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萬物有靈,做出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者維度。

這個階段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不愛分享。認為萬物有靈,所以認為童話故事是真的,也決定了孩子對躲貓貓遊戲的樂此不彼。而思維的不可逆性決定了孩子不會理解我們複雜推理的問題,比如告訴孩子小寶是孫子和王大是爺爺,然後說王大是小寶的爺爺,問爺爺的孫子是誰?而思維的不可逆性決定了孩子理解不了這個問題。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相當於學齡初期,即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的孩子逐漸形成物質守恆概念,思維開始具有可逆性,理解了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地遵守規則。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的抽象思維。


(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相當於學齡中期,即初中階段。

孩子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孩子的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形成高深的抽象思維。

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的思維發展規律是從簡單到抽象,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如果我們違背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過早地給孩子不可理解的抽象思維的教育,比如讓孩子死記硬背地識字,強迫孩子學數學,過早地給孩子學樂器,就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對學習的興趣,從而讓孩子有挫敗感,產生學習困難,討厭某一個學科。

2、孩子的氣質特點對學習偏好的影響

孩子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特徵。每個孩子的氣質是有差異的,有的溫和平靜,有的愛哭好動。古羅馬時代醫學家蓋倫在《氣質》指出: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

孩子的先天氣質是沒有好壞的,也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就,任何氣質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功或者失敗。比如孩子專注力好的人,那他們的思維活躍度和創造性會相對差一些;而專注力不好的孩子,思維活躍度和創新力則會比較強。

所以說,我們對孩子氣質的不同定義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和判斷,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或者潛能的發揮。

中國第一個聾人大學生周婷婷,儘管先天耳聾,但是不因為孩子是聾啞人而特殊對待,從小像正常孩子一樣對待,對女兒一直奉行“鼓勵”教育。

周婷婷在訪談中談及自己第一次做應用題,十道題只做對了一道。爸爸看了,沒有在錯題上打叉,只是在正確的題上打了一個大大的勾,並對女兒說:“真是了不起,第一次做應用題就做對了一題,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碰都不敢碰。”

孩子偏科,成績差?耶魯大學博士後告訴你如何取長補短

而爸爸的賞識教育,也讓周婷婷一路開掛,成為大學生,拿到了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博士學位。如果周婷婷的爸爸把她當做聾啞人,放棄了教育,也就不可能由“中國版的海倫凱勒”。

所以說,我們對孩子的氣質的定義和看法,會影響孩子的認知。

1956年,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在著名的“紐約縱向研究(NYLS)”中,根據活動性等9個維度把孩子的氣質分為:


孩子偏科,成績差?耶魯大學博士後告訴你如何取長補短


(1)易教養型 40%

這種類型的孩子隨和、脾氣溫順,情緒比較積極,對於新事物比較開放,生活有規律,可預測。 求知慾強,在活動中比較專注,不易分心;愛遊戲,容易得到成人的關愛。

(2)困難型 10%

這種類型的孩子活躍、易怒;生活沒有規律;不喜改變,對改變有過度反應;對新事物和人適應比較慢; 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容易分心。

(3)遲緩型 15%

這種類型的孩子不活躍,有點憂鬱,對新環境和人適應慢,對新異的刺激反應溫和,不會過激、消極。 通過撫愛和教育能逐步適應新環境。

(4)混合型 35%

而混合型的孩子則會介於三者之間。

所以說,對於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照料方式。對於遲緩型的孩子,需要我們充足的關懷和愛心,幫助孩子去適應環境,孩子就會自然習得良好的品質,更快地適應未來的學習環境。

如果我們對困難型的孩子催促、粗暴地教養,就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和消極情緒,出現心理問題。

古人云:沒有優點缺點,只有特點。

不論是哪一種氣質類型的孩子,沒有最好,沒有最差,只是需要父母多加用心,根據孩子的氣質類型,用愛喚醒孩子的學習潛能。

3、學習心理中的“趨利避害”原則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使我們獲得更強的生存技能,也保護了我們自己不受傷害。

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會越來越有成就感,越喜歡做;相反,在孩子在某件事失敗的時候,他們就會消退或者回避,產生挫敗感,從而通過放棄來保護自己。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父母或者老師經常因為孩子做錯事或者考試成績不理想批評孩子,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成績不好越不愛學,偏科現象。

所以,我們父母可以學習周婷婷的爸爸,看到孩子的好的方面,對失敗或者成績下降督促孩子找找原因,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和孩子一起找結果,分析原因,幫助孩子提升。而非在孩子偏科時數落孩子,打壓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

4、學習技能發育障礙的影響

學習技能發育障礙指的是智力正常的兒童在閱讀、計算、寫字、表達等單一方面的能力低下,而其他技能正常,從而出現偏科。

最常見的是閱讀障礙,屬於神經發育障礙的一種,全世界有5%-17.5%的發生率,5個小孩中可能就有一個孩子患有不同程度的閱讀障礙。

孩子偏科,成績差?耶魯大學博士後告訴你如何取長補短

閱讀障礙的表現,我們可以對照下,如果孩子每條都中,我們就要注意了,有可能是閱讀障礙。

如果我們父母不懂孩子有閱讀障礙,認為孩子不努力學習,認為孩子是“差生”,那就會影響孩子一生。

而Dr.魏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書中講道:存在閱讀障礙的孩子只是對文字的解碼能力比較弱,就像色盲無法解碼顏色一樣。所以我們父母要先接納孩子的情況,才能對症下藥。

香港中文大學的蕭慧婷博士對一群有漢語閱讀障礙的北京小學生的腦成像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左前腦區(前部的左側額下回)的灰質體積比正常小孩小,而這個腦區和孩子的閱讀寫作密切相關。

如果嚴重的最好諮詢專業機構,但是科學研究發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校聯合的輔助教育,而我們父母能做的是親子共讀,多陪孩子閱讀,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

而且不同孩子的閱讀障礙可能不同,有的孩子文字處理方面有困難我們可以利用其它形式幫助孩子學習,比如音頻、視頻形式等等來幫助孩子學習,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對症下藥。

除了這些心理或者生理的原因,我們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環境,周圍的環境,孩子的情緒認知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況。所以,我們最好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

我們可以抽時間和孩子一起把孩子的作業、試卷、老師評語都拿出來,找出孩子錯題的主要原因,客觀分析。

  • 是閱讀、拼寫、計算、應用題的理解方面的問題
  • 運動協調方面的問題
  • 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的問題
  • 不愛學習、興趣不大的問題
  • 還是學習環境不好,情緒行為的問題

當然,我們要明白,這時候翻找出錯題找原因,提前告訴孩子不是翻舊賬,指責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原因,也不要暗示孩子是孩子偏科,而是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問題,從而對症下藥。

二、結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

我們知道了孩子的偏科的原因,那麼如何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呢?

1、孩子的智力水平

孩子的智力水平各有千秋,是智力超常的孩子,普通的孩子,還是出生智力有缺陷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特徵提供不同的學習方法。

而且,2020年1月,國家教育部頒佈 2020 年 1 號文件-《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表示:2020 年起自主招生正式取消,同時啟動「強基計劃」試點。

所謂的強基計劃指的是,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對於智力超常的孩子可以選擇少年班或者參加“強基計劃”,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賺錢的工具,否則只會消磨孩子的靈氣。

馮・卡門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導師,小時候也是一個智力超常的神童,6 歲就已能進行多位數乘法的心算。大哥認為他是天才,可以登臺表演賺錢。父親聽到後嚴肅地批評了大兒子:

多麼愚蠢的念頭!小卡門是有非凡的才智,但是天才只有和嚴格的訓練結合在一起才能開花結果,他只能去接受系統的數學學習,真正的數學必須依靠冷靜的頭腦,靠精確的數學語言一步步地演算,而不是靠心算,更不能去登臺表演。

針對智力有缺陷的孩子,父母就要多用心,多取經,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照顧。

比如,面對著28個月早產的寶寶,心肺功能不全,子宮感染,被醫生宣判90%概率會智力低下,95%概率會坐輪椅度過的小D。在她父母的精心照顧下,如今6歲的孩子健康機靈,甚至智力遠超同齡人,而她的媽媽就是百萬粉絲公眾號“大J小D”創始人大J。

而奇蹟的背後就在於大J和老公每天的康復訓練,在兒科醫生、大運動康復師、精細動作康復師、餵養與語言康復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的協助下,一路打怪升級。

因為早產的孩子肌張力低,腦部損傷,3個月的寶寶都無法抬頭,他們夫妻倆每天都需要康復訓練,幫助孩子練習抬頭。以至於在他們見到其他的正常孩子自主抬頭翻身時,才知道,原來對正常的孩子輕而易舉的動作,卻需要孩子幾百上千次練習。

也是在他們的馬拉松式的練習和康復訓練中,孩子成為了紐約的奇蹟,而大J也成為了育兒專家,通過其他孩子的行為、表情就會條件反射地分析孩子的發展狀況。

而對於某方面有特長興趣的孩子,我們可以結合孩子的興趣去選擇。比如那些體育特長生、繪畫特長生、藝術等,都有專科的院校供孩子們選擇,而不能泯滅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喪失了自己的特長。

所以,對於不同智力的孩子,我們可以有針對性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的優勢得到發揮。

2、學習目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如果是平時的常規學習,我們可以讓孩子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做題時最好深入細緻,尋找錯題的原因,理解原理,找出規律。在平常的學習中,我們可以讓孩子養成覆盤的習慣,從而溫故而知新。

如果是應對考試,我們就要指導孩子學會抓重點,講究學習的效率。考試時不要追求全做完題目,而是學會捨棄難題,會抓分數,不強求全做對,但是儘量避免會做的馬虎丟分。養成檢查的習慣。

3、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孩子學習時,我們的陪伴學習最好是閱讀或者工作,而非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孩子正在努力地學習某個學科,而我們卻在悠閒地放鬆,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牴觸情緒,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

正如《斷舍離》書中提倡的給生活和環境做減法,我們也應該給孩子的學習環境做減法,減少讓孩子分心的物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而紛擾的家庭環境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讓孩子無心學習。

我有一個表弟,原本成績優異,可是初中時父母鬧離婚,每天雞犬不寧,表弟的成績也急劇下降,最後輟學打工。

所以,我們父母有責任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愛的滋養,從而有勇氣去探索嘗試。

針對出國學習的孩子,除了基礎知識的學習,還強調能力的培養,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讓孩子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興趣班,STEM等等。


除了孩子的智力心理水平的不同、學習目標的不同,以及學習環境的不同,我們也要關注孩子的健康以及情緒狀態,幫助孩子因材施教。

4、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選擇不同的策略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每個孩子的天賦就像木桶的木板一樣,有長有短。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優勢,多鼓勵賞識,激發孩子對長處的興趣,從而帶動孩子劣勢的學習動力。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主人公伊桑原本被認為是“問題少年”,屢次被學校勸退。無奈之下,爸爸把伊桑送進了特殊學校。在哪裡,孤獨的伊桑更加自閉、自卑。

孩子偏科,成績差?耶魯大學博士後告訴你如何取長補短

直到他遇到了阿米爾.汗扮演的老師尼庫巴,在他的家訪和細緻觀察中,發現了伊桑對繪畫畫的喜愛、對色彩的感知力。他用問題少年伊桑的特長來表揚孩子,用伊桑對色彩的感知力來引導孩子學習字母。從而使伊桑不僅在自己擅長的繪畫領域得獎,還喜歡上了學習,也有了自信心和笑容,不再自閉、內向。

也就是說,在孩子平常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取長補短,發揮孩子的優勢。

而在考試時,我們變換策略,避免孩子的長處變成短處。

比如孩子平時謹慎認真,學習有鑽勁,不解難題不罷休,有一股拼勁。可是,在考試時,如果孩子仍然死摳難題,不懂抓重點、抓簡單放難的,就會把有限的時間耗費在拼勁上了。這時候,長處就變成了短處。

所以說,我們在學習中,可以讓孩子取長補短,發揮孩子的優勢,帶動劣勢的學科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在考試中,我們應該揚長避短,避免孩子劣勢讓孩子丟分。

三、寫在最後

孩子會偏科,不單單是成績表上的成績下降,還會有多方面的原因。

  • 認知發展規律的特質的影響
  • 孩子的氣質特點對學習偏好的影響
  • 學習過程中的“趨利避害”影響
  • 學習技能發育障礙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環境的影響,對孩子因材施教,而非一刀切地認為孩子不行,從而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

  • 根據孩子的智力水平,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
  • 根據孩子的學習目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 為孩子準備良好的學習環境
  • 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選擇不同的策略。

英國心理學家託尼.布贊門講道:嬰兒出世的那一刻,就真的已經才華橫溢了。僅僅兩年時間,他們學會了語言,比任何一位哲學博士都要好。並且,到3歲或4歲時,他在語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

所以說,每個孩子的潛能都是無限的,關鍵是我們父母看見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瞭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從而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實現自己對於生命的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