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百家论道·老子宇宙观生命论研究


道教文化:百家论道·老子宇宙观生命论研究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短短六个字,是老子生命论的核心思想。但是,几千年来,无数的老子研究和诠释,对这句话都没有进行准确的解释。

在先秦,“死”与“亡”的意思并不相同,“死”指的是生命活力和机能的消失,生命运动的终止,它着重指人的生命机体而言;而“亡”指消亡,不存在。生命机体的死亡并不等于生命的完全消失,因为生命存在中还包括精神的因素,生命机体可以死亡,但是精神仍然可以继续存在。东汉中期《大戴礼记五帝德》解释说“死之久谓亡”,可见,“死”和“亡”所指不是同一对象,“死”和“亡”的区别是在生命机体的终结和精神的消失上。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机体终止了,但是精神不消失的人是长存的。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机体和精神是两个可以互相依存又可以分离的概念。也就是说,精神是可以离开生命机体独立存在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意识。

本文尝试按照老子生命论思想,进一步探索生命本质现象。

一、生命的科学认知

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灵魂是什么?

中国古代认为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古代中国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西方则认为“灵”是来自上天的,只有人类才拥有。于是有“人类是万物之灵”之说。

随着量子纠缠理论新发现,量子卫星上天,当代科技最前沿发现颠覆了人类的世界观!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未知的物质中,比如暗物质,暗能量,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宇宙之所以能维持现有秩序,只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物质。而这种物质,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并找到,所以,称之暗物质。宇宙中未知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对已知物质进行影响,形成无形的力量。古人云:“死生有命”,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又云:“境随心生”,也就是说精神可以改变人的境遇。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可以看成是量子纠缠现象。人的第六感官,用量子纠缠理论解释,也是存在的。

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如果说精神也是一种物质,那么,按照物质不灭定律,精神是永恒的,灵魂是不会灭的。也许有人反驳:现在的人口比原始社会增加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灵魂从哪里来?按照物质不灭定律,现代的建筑从哪里来?建筑物质本来就存在地球,只是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同理,灵魂本来就存在的,也是形态结构发生变化。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命是永恒的,所谓生命结束了,只是精神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不会消失。

道教文化:百家论道·老子宇宙观生命论研究

二、生命精神运动和生命机体运动的关系

人的生命活动,由生命机体运动和生命精神运动构成。

生命机体有开始和结束,也就是说出生到死亡。人的寿命,就是生命机体运动时长。生命机体是生命精神的载体。

生命机体运动,就是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生命机体运动由个体生命基因控制。

生命精神运动,就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

生命精神运动和生命机体运动的关系是:生命精神运动速度影响和控制生命机体运动速度。比如:在身体没有任何活动的情况下,心慌会导致心跳加快,紧张则手心出汗,恐惧能让人发抖,兴奋会使身体出现某种反应。

同理,生命精神运动速度可以影响人的寿命长短,生命精神运动速度和人的寿命长短成反比例,生命精神运动速度低,则寿命长;反之则短。生命精神运动控制生命机体运动,生命机体运动控制寿命。人的寿命,在四维空间是生命机体运动的时长,包括身体新陈代谢等。而生命机体运动受生命精神运动调整。机体运动和精神运动构成了个人的时度属性,也就是说,是空间加时间的属性。生命精神运动低速运行,则制约生命机体运动在四维空间低速运行,寿命便长,反之则短。

精神运动低速运行,就是精神运动处于安静、纯一的状态下。如对事业专心致志的追求,对课题的研究,书法绘画,都需要安静、纯一的环境。烂柯山的那个樵夫,因为专心致志观棋,生命精神运动低速运行,以致“山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这个七日,就是生命精神运动制约生命机体运动时间,千年,是宇宙四维空间的运行时间。心无杂念,心宽体胖,也是生命精神运动低速运行。睡眠,生命精神运动基本停止。这就是睡眠充足有益于长寿的原因。

精神运动高速运行,就是精神运动处于焦虑,急躁的状态下。民间俗语,“等人易老”,“一夜急成白发”,都是这道理。中国汉字“急”,很好解释了生命精神运动和生命机体运动的关系。

“急”的释义主要有:

1.焦燥,急躁,着急;

2.气恼,发怒;

3.匆促;

4.迅速,又快又猛;急进;

5.迫切,要紧;急切;

6.严重,告急。

生命精神运动的焦躁、急躁、气恼、发怒状态和生命机体运动的匆促、快速、迅速状态是存在关联的。烦躁性格的人往往老得快。一旦生命精神运动超高速运行,会导致生命机体运动超负荷而骤止,所谓“吓死了”就是这个道理。

当生命精神运动高速运行的事件发生时,比如,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时,要及时调整生命精神运动状态,实行变道和减速。就如在高速公路开车,从快速道变到慢速道,排除焦虑,转移注意力,一心搞研究,或者一心一意从事自己其他喜欢的事情,让精神运动处于安静、纯一的状态下,忘记自己、忘记发生的事情是最好的办法。

道教文化:百家论道·老子宇宙观生命论研究

三、长寿在于心静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言下之意,就是锻炼能增强体质,从而达到长寿目的。但是“生命在于运动”似乎对长寿没有什么帮助。据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老龄办和江苏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其调查结果颠覆所有人三观:江苏的百岁老人,绝大多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经常进行锻炼,这与当下退休人员热火朝天的晨练或晚练似乎背道而驰。

按照生命机体运动和生命精神运动关系理论,长寿在于心静,即精神运动低速运行。

心性淡泊就是运静表现。有人作出统计:从汉代至清代,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但是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却很高,例如,唐代的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其后的杨维祯74岁,文征明89岁,董其昌82岁,梁同书92岁,翁同和85岁,何绍基74岁……从清末到民国,当时人普遍年龄为40岁-62岁,著名书法家们寿命更高了;进入现代、当代,著名书画家们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例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林散之、沙孟海、启功、高式熊等等享寿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张充和、宋美龄等更上了百岁高寿。同样,下棋,养花,垂钓,散步,也是忘我的心静状态,所以棋手长寿的多。

专心致志搞学术研究的人,如科学家、院士、教授,平均寿命都很长。他们都是拥有人生追求目标的人,其生命精神运动处于安静、纯一的状态下,因而制约生命机体运动的低速运行,这就是长寿的原因。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研究表明,拥有人生目标的老年人都会长寿。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公告称,参与研究者5年里接受健康跟踪研究,发现拥有重要人生目标的人死亡几率较低。阿根廷心理学教授博伊尔通过研究证明,拥有目标的人能从人生经历中领悟人生的意义,并将自己的意志集中在明确的目标上。分析数据揭示,拥有重要目标与显著降低死亡率之间存在关联。在5年的研究中,发现感到还有事可做的老年人,死亡率比其他老年人低一半。

有追求,是长寿的最好良方。追求事业的人往往觉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过得真快,往往长寿。而焦虑的人,无所事事的人,往往觉得度日如年,岁月难熬,往往易老。

(作者:江西省铅山县葛仙山道教文化研究室主任曾健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