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王議政逼宮,最後如果十三爺不出現,雍正還有後招嗎?

潛水22011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八王爺與關外的鐵帽子王聯合進逼雍正,並且帶領著軍隊進入京城。

在電視劇中我們看到雍正在八王爺一派人的質問中沒有絲毫還手之力,連朝中的大臣都沒有幾個能說出話來,而當十三爺出現之後局勢開始倒向雍正一邊,彷彿是十三爺救了雍正。

那麼如果十三爺不出現,雍正還有後招嗎?一定是有的。

一:雍正還有著宮中親兵可以調用。

在這一次逼宮事件中皇宮之外的守衛大臣隆科多雖然表示支持八王爺,但是皇宮之內還有著幾千名宮中親兵是直接屬於雍正的。

也就是說,如果當形勢已經變得極其危急的時候,雍正完全可以調集這些親兵進入大殿之內將八王為首的這些人幹掉。

當這些首領死掉之後,那些被鐵帽子王帶進來的軍隊自然就會乖乖的聽從雍正的命令,這次危機便可以瓦解。

二:雍正作為一名皇帝為了分散權力,在隆科多統治的部隊之中必定培植了屬於自己的勢力。

歷代皇帝為了減少風險都會在軍隊之中培養自己的勢力,雍正做為一名千古皇帝在隆科多的宮廷侍衛部隊中肯定也會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更何況隆科多並不是雍正一手提拔上來的將領。

所以,雖然說隆科多名義上代表著他統帥的部隊,但是他手下的部隊並不是鐵板一塊,一但真的需要走到刀兵相見的地步,隆科多能不能調用自己的那些人都成了一個問題。

再加上進入宮中還需要徵得圖裡琛手中的親兵同意,一但爆發衝突,八王爺一行人就如羊入虎口一樣,這次危急也可以隨著八王爺一行人的死而得到解決。

在電視劇中,雍正正是因為手中掌握著京城之中的軍隊而絲毫不畏懼八王爺的咄咄逼人,並且自己身為皇帝,天下還有著那麼多聽從自己命令的大臣軍隊,更加不懼於八王爺的那些八旗軍隊。



所以,在《雍正王朝》中,如果十三爺最後不出現,雍正也可以順利的解決這次麻煩。


小司馬遷論史


如果真發生如電視劇中類似情節,炒米抱歉地告訴各位,怕雍正是沒有後手了。


雍正一度處於被動狀態之下,幾次差點跌倒。雖然被九爺罵結巴的狀元郎和張廷玉等人都曾直言助陣。但此刻,其實已經不是靠言語可以解決問題的時候了,就是靠兵馬在誰的手裡。直到十三爺胤祥被抬進來之後,給了雍正一個眼色,意思兵權已經全部掌握了,雍正的臉才有一絲血色。

而胤禩敢於逼宮,在於他暫時掌握了京城內外所有兵權。


四位旗主王爺借整頓軍務為名,利用弘時騙了弘晝“誤傳聖旨”,接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在《雍正王朝》裡,這兩支京畿衛戍部隊是北京城城外的除此無他的部隊。)而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和領侍衛內大臣,又掌握了紫禁城內的皇家衛戍部隊和京城公安武警部隊。他利用巡捕五營的人馬全部換防了侍衛營人馬(《雍正王朝》裡提到的御林軍)。所以裡外裡的軍權都在胤禩的掌握之下了。


但十三爺胤祥有著其他人沒有的特權,那就是無論城裡城外那支部隊,裡面都有胤祥的人,而且由於雍正對胤祥的信任,曾經特旨城外兩營(僅僅城外兩營,其實也多虧了這個特旨,最終救了自己)只奉聖旨和胤祥的手諭。所以胤祥可以隨時接管城外兩營的兵權。

但胤禩雖然暫時掌握軍權,即便殺了雍正,他也不能自立為帝。他只有兩種操作:


一是逼迫雍正同意所謂的“八王議政”。
雍正一旦同意”八王議政”參與議政的八王,裡面鐵定包含四位關外的旗主王爺,他們有兵權入股,而且暫時聽胤禩的,那麼剩下四個名額,他們最多留一個席位給雍正,剩下的都是八王胤禩的人,所以胤禩最終奪得實際拍板權,也就是通過這個方式,將雍正的權力轉移給自己。


二是逼雍正退位,將皇位禪讓給弘時。然後自己把持朝政,弘時因為有把柄在胤禩手裡,所以弘時便是一個傀儡。但弘時也是有野心的,而且這個方案裡也是有漏洞的,所以對於胤禩而言這是下策。所以他選擇了“八王議政”。

雍正如果沒有老十三解圍,那他的最終選擇可能是堅決不同意”八王議政”的方案,轉而雙方妥協,進入下一種模式,即禪位弘時。然而有沒有新轉機,就得靠弘時了。

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歷史上沒有“八王逼宮”;弘時也沒有把柄落在胤禩手裡,因為“恩科舞弊案”也是不存在的。所以這麼驚險的一幕是不可能發生的。胤禩集團的力量實際上無法對雍正形成實際威脅。最終雍正的所有政敵都集中在雍正4、5年全部解決掉了!


炒米視角


八王議政逼宮,是八爺黨的核心人物八阿哥胤禩,憋出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大的一個大招。此時的胤禩和雍正都已經處於晚年階段,兩人鬥了一輩子。在胤禩看來,登不登上寶座、過不過把皇帝癮,都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不蒸饅頭爭口氣,最後壓過四哥雍正一頭。因而,胤禩所有的計劃,最終目的都在於打壓雍正的氣勢,從精神上讓雍正垮塌。扶植弘時推其登上皇位,為的是讓雍正受到來自於兒子的背叛;聯合旗主王爺否決雍正的新政,是準備全面推翻雍正多年來的理想和政績;以滿洲親貴、朝廷百官、兄弟兒子的架勢策動逼宮,更是置雍正於孤家寡人的處境,讓其感到深深的孤獨。可以說,八爺黨的險惡用心,一層比一層狠毒。而且在具體的逼宮安排上,胤禩佈置得也是相當的充分。槍桿子裡出政權,這點胤禩是有相當深經驗教訓的。


逼宮有風險,更有難度。雍正皇帝的身份,本身就能對八爺黨形成絕對性的優勢,胤禩等人能夠將局面搞成對峙,甚至一度佔據先機,已經是很厲害了!只不過胤禩畢竟不是殺伐果斷之人,他輸也是輸在這點上。如若他能像篡奪曹魏江山的司馬懿一樣,對胤祥、對雍正痛下殺手,也許八王議政又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大琦子


我覺得《雍正王朝》中的八王逼宮,雍正實際上已經贏了。老十三的出現,只是給雍正的勝利蓋棺定論,保證他能完勝罷了。而老十三即便不出現,雍正也依然可以慘勝。

理由有三。

第一,

逼宮黨的目標不一致,這夥人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根據電視劇裡面交代的劇情,逼宮黨大致分兩派:一派是關外的四位旗主王爺,他們逼宮的目地,不是要殺雍正,而是逼雍正交出部分權力,停止新政,恢復祖宗制度,為旗人多謀利益。

殺雍正,或者逼雍正退位,他們不敢,也沒有那個必要。

另一派逼宮黨是老八、老九、老十、弘時和隆科多,他們逼宮的最低追求,是把雍正拉下皇位,扶弘時上位。如果能殺掉雍正,他們當然更高興。(不包括隆科多)

當議政逼宮開始後,這夥人一擁而上,七嘴八舌的,懟得雍正面紅耳赤。

但是別看他們懟的歡,當老八開口後,這群人立馬就分裂了。為什麼會分裂呢?因為老八在逼宮前,他跟旗主王爺說的是“以八王議政取代軍機處輔政制度”,他沒有把逼宮的真實計劃告訴四位旗主王爺。四位旗主王爺對老八的真實心思是全然不知的。


於是,當雍正和老八徹底撕破臉後,旗主王爺們就懵了。比如睿親王,他在朝堂口水大戰開始後,他就沒有說過一句話。因為他發現,自己好像貌似被老八利用了。

因此從這個情況即可看出,逼宮黨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團結,如果老八敢犯渾,四位旗主王爺是不會支持他的。而從逼宮的資本來說,四位旗主王爺才是逼宮的主力軍(他們有四千兵力),老八隻是光桿司令。

另外,隆科多跟老八其實也有分歧。他雖然被老八拉攏了,支持老八逼宮,但他行動的指導思想,仍然是“逼雍正退位”,也就是不聽雍正的命令。

殺掉雍正,他隆科多也是不敢的。

所以,老八要實現把雍正擠下去的目地,實際上很難。如果旗主王爺們和隆科多都不支持他殺雍正,且雍正命令圖裡琛守住大殿大門,來他個魚死網破,到最後逼宮黨必然會先分裂。


第二,雍正打贏了“嘴炮”,挽回了百官對他的支持

從劇情上看,雍正最傷腦筋的不是隆科多帶兵逼宮,而是百官都不支持他。百官的態度讓他很心寒,對自己的堅持產生了動搖。

但是,由於逼宮黨故意混淆概念。明明知道八王議政的實情,卻故意不說,因而這也就給了張廷玉絕地反擊的機會。

當張廷玉一番慷慨陳詞,不僅在理論上推翻了八王議政的合法性,讓關外四個旗主王爺從心理上認輸了。同時,也讓看熱鬧的百官開始往雍正一方倒。最終只剩下氣急敗壞的老八、老九、老十,這三個人還在嘴硬。

但是此時嘴硬已經沒有用了,因為關外四個旗主已經在心理上產生了動搖,百官也產生了動搖。就憑隆科多帶的那幾百個兵,顯然是不可能應對的了後面複雜的局面了。

第三,逼宮黨沒有完全掌握兵權

逼宮之前,老八跟老九、老十等一干心腹說自己之前的失敗,是因為沒有兵權,這次他拉攏了隆科多和旗主王爺,他有兵權了,他就能兵諫了。

問題是,他真的掌握了兵權嗎?

先說四位旗主王爺。實際上,四個旗主王爺並沒有取得豐臺大營的兵權。他們只帶了四千人馬,以協助關內駐軍整頓旗務的名義進駐了豐臺和西山大營而已。他們的兵力跟兩大營原有兵力,不是一個量級。

這四千人的作用,只是在逼宮的時候,造成一個已經控制了兩大營,給雍正一種自己失掉了兵權的心理錯覺。如果真鬧翻臉,這四千人被繳械,是分分鐘的事。

再說隆科多,他其實是兵諫的關鍵人物。

PS:有一個誤解要先解釋一下。不少人以為八王逼宮是在皇宮內進行的,隆科多控制了北京城的防務,有北京城做掩體,京郊兩大營一時間打不進城內。但其實電視劇裡面的八王逼宮,設定場所是在北京城外

暢春園的澹寧居,不是在北京城裡面。隆科多也沒有把步軍統領衙門的兩萬兵馬都調到暢春園逼宮,他只是帶了幾百個人而已。

試想一下,幾百個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就能造反嗎?這點人撒到北京郊外,怕是塞牙縫也不夠吧。

並且,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進駐暢春園,隆科多的名義也是保護皇帝,不是造反。如果真的造反了,怕是步軍統領衙門的兵也會瞬間軍心渙散。

所以,我還是重複前面提到的觀點:在大殿之內,真正擁有武力優勢的,不是老八,不是隆科多,而是雍正和圖裡琛。因為隆科多雖然控制了暢春園的外圍,但是大殿裡面的防務還是由圖裡琛負責。

雖然說圖裡琛這個人也不是啥好鳥,一貫的見風使舵,但誰胳膊粗,他是明白的。放著雍正這個現成的皇帝他不保,去投靠不靠譜的逼宮黨,他除非失心瘋了才會這麼幹。


說到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八爺黨的智商問題了。康熙駕崩時,八爺黨一夥人就是因為一起行動,沒有留一個人在外面呼應,導致京郊大營的兵權被老十三奪了去。八王逼宮時,又是一窩出動,不在外面留人,又被老十三帶兵勤王一鍋端。這智商也是沒誰了。

總的來說,電視劇中的八王議政逼宮,雍正並不是完全沒優勢。他只是不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幹這狗急跳牆的事而已,因為這會有辱他身為皇帝的面子。但如果逼宮黨敢跟他狗急跳牆,他必然也會狗急跳牆。


Mer86


第2019章 暢春園八王爺突發難,澹寧宮雍正帝挽狂瀾

卻說暢春園內外,已被隆科多手下的幾百人把的嚴嚴實實。惟獨議政的澹寧宮內外,依舊由圖裡琛帶侍衛把守,皇帝才暫時性命無憂。

在張廷玉一番慷慨陳詞之後,關外遠道而來的四大親王面紅耳赤。尤其是張廷玉說道願與八王爺同時辭官歸鄉,著實的將了八王爺一軍。這四位親王看在眼裡,低下頭沉默不語,嘴上不再提什麼八王議政。這四大親王中,有的人依舊稀裡糊塗,但是也不缺明白人。

睿親王與其他旗主三位王爺上朝之後,越看發生的情形越不對勁。尤其是在八王與張廷玉一番舌戰之後,八王爺根本不想辭官歸隱,睿親王終於明白他們這從關外來的四個王爺是被這位所謂的八賢王利用了,心裡道:“哼,什麼八王議政,根本不是八個親王議政,我看就是你這個八王爺自己議政,看樣子你這八王爺是想取雍正而代之啊!謀逆是萬萬不能的!”

想到這,睿親王剛要說話,又看了看八王和隆科多,還有邊上另外三位親王,又咽了回去,眼下隆科多控制了暢春園外圍,其他三位王爺的態度不明,看來還得從長計議,看這情形,一時半會完不了。

果不其然,八王爺依舊在那裡慷慨激昂,說到興起,也不管張廷玉剛才已經戳穿了八王議政根本就是個不存在的東西,直接從座位上一躍而起,指著雍正的鼻子說:“皇上四哥,你即位以來,失德失政,不然你為何害怕八王議政!”

老九和老十見此情形,也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應和著他們的八哥——他們眼中那個應該當皇上的人。一時間,張廷玉剛剛壓住的局面又亂了起來,朝堂之上嘈雜震天。

喧囂之中,儋寧宮樑柱子之上人影晃動,旁人都在關注八爺黨的說辭,加之人影無聲無息,根本沒有人注意頭上柱子的情形。只有雍正帝一人看在眼裡,緊繃的神經稍微放鬆了下來,厲聲說道:“都給我住口!”八爺見雍正如此鎮靜,似又恢復了往日九五之尊的威嚴,十分詫異,但是九爺、十爺卻傻愣愣地根本沒有注意,依舊吵吵鬧鬧喊著八王議政。

這個時候,睿親王站了起來,大聲呵斥道:“陛下說了,住口!你們難道還抗旨不成?!”睿親王也是個練家子,聲音異常宏亮,立刻鎮住了場面,不過,更重要的是,一下子把九爺、十爺這些人喊愣了,這才不再吵嚷,兩個人加上八王不解地望著睿親王,那眼神分明是在說:“你是哪頭兒的?!”

睿親王哪頭兒的?當然是雍正這邊的,在雍正察覺柱子上的身影同時,多年習武的睿親王也敏銳地察覺了到,上面來了兩個人,手裡似乎還拎著什麼東西。再一看雍正的表情,瞬間明白髮生了什麼。於是乎,在雍正說話之後,立刻起身附和雍正皇帝陛下的口諭:住口!

澹寧宮大殿如死一般肅靜,站在外圍的朝臣們看著這些滿洲貴胄,都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

“你們都下來吧!”雍正皇帝一聲令下,柱子上的兩個人旋即跳了下來,落在地上,宛若輕羽,每個人手裡,都拎著兩個黑色包袱,囫圇地包著什麼東西,圓滾滾,溼乎乎。

“叩見陛下!”兩個人一落地,立刻跪在了陛下面前。

“還愣著幹什麼,快把好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看看!”雍正皇帝一聲令下,兩人將包袱輕輕一抖,包袱裡的“好東西”瞬間滾落在大殿之中。

眾人上前一看立刻汗毛樹了起來,有人啊的一下,失聲道:“人頭!”關外那四大親王,認出了那四個人頭,正是他們派去接管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的四個參將。

睿親王跪在地上:“奴才死罪,陛下開恩”,其他三個親王也跟在後面,高喊:“陛下開恩!”

“陛下,銳健營盡在陛下掌控之中!”“陛下,豐臺大營兵馬已在暢春園外,隨時聽候陛下調遣!”樑上下來的兩個人跪在地上,向雍正請命。隆科多見情況不妙,就想開溜,被門口的圖裡琛薅著領子扭了回來,一把扔在地上。

雍正看了一眼他這位舅舅隆科多,從牙關裡崩出三個字:“押下去!”又扭過頭去看了看四大親王,道:“你們四個可知罪?”

“奴才們知罪,奴才們也是被人蠱惑。”睿親王邊扣頭言道,其他三位王爺依舊是隨聲附和。

雍正皇帝想了想臥病將亡的老十三,看了看孔武的睿親王,隨即說:“朕看在眼裡,睿親王睿智勇武,忠君侍主,留在朕身邊襄理政務,其餘三人,出關去吧。念你們被人蠱惑,且不加罪,罰俸一年,下去吧。”

被人蠱惑?被誰蠱惑呢?這事情很明顯。以賢明著稱的八王爺一聽,眼睛黯淡了下來,也顧不得什麼君臣之禮,一下子癱坐回了椅子上,九爺、十爺這倆遲鈍的王爺也大概看明瞭情況,杵在那楞楞地看著他們心中本來要當皇帝的八王,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怎麼辦?還容得他們怎麼辦?失去了軍權,他們還能怎麼辦?此時此刻,已經不需要他們辦什麼了,雍正皇帝就替他們辦了。

“來人,將他們幾個送回去,嚴加看管!”雍正帝一聲令下。

八王看了看還在發愣的兩個傻王爺,憤憤地說:“還愣著幹什麼,走!”說完,瞅了一眼雍正,哼了一聲,走出大門。九爺和十爺也傻哼哼地跟了出去。

雍正帝終於再也忍不住,指著三個人的背影,顧不得皇家體面,破口道:“你們是豬,你們是狗,你們是阿其那,你們是塞思黑!”

聽得在場的人齊刷刷的跪下,山呼萬歲,殿堂之上,又復往日威嚴。雍正帝看著又一次向他搖尾的眾臣,坐回龍椅,望著從柱子上下來的兩個人,緩緩說道:粘杆處侍衛護駕有功,忠心之至,朕心甚慰,賞...


北玄武


有啊,就是玉泉山後的血鷹。

血鷹手下有兩支軍隊,一支是“血滴子”,另一支是血騎。



《雍正王朝》播了那麼多集,大家不感到奇怪,為什麼大名鼎鼎的“血滴子”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當年康熙在位時,宮庭安全和隨身侍衛由圖裡琛負責,而康熙外出的時候,狼瞫則率領一支鐵騎暗中護衛。

狼瞫鐵騎與康熙保持著緊密的聯繫,而這支部隊的其中一部其實就是表面上的負責後勤的那支輜重運輸車隊。



這支部隊的組織很嚴密,成員都是由以前戰爭中曾經受過戰傷的士兵挑選出來抽調組成,幾乎個個都是死士,武藝高強,訓練嚴格,以一當百,待遇也遠遠高於其他部隊的戰士。只要他們出現在戰場上,必然是一場擊潰戰。他們打仗是從來不要俘虜的,所過之處,必寸草不留。 當年二徵葛爾丹,夜襲大營,擊殺葛爾丹大妻的就是這支狼瞫鐵騎的一部。

康熙出行時,他會每隔一段時間向附近的輜重隊要一種特殊的供給――經書。如果超過一定的約定時間,沒有接到來取經書的旨意,這支部隊就立刻露出本來面目,全副武裝,頂盔披甲,帶上兵刃,迅速向康熙的位置靠攏,以防不測。


雍正也一樣,與玉泉山血鷹軍保持聯繫的靠的大太監李德全。

每天皇宮向玉泉山取水的那支運水的車隊就是血鷹軍的小分隊。那支取水車隊的車上會覆上黃旗,做為皇家標誌,但其中一輛車的黃布幔是外鑲白邊。宮中發生異變,皇帝遇到危險,李德全就會讓這輛車把黃布幔的白邊換成紅邊布幔,神不知鬼不覺地把示警信息傳達出去。

當玉泉山值隊的警衛發現警示信息,就會迅速告知血鷹,盤據在周邊的血騎和血滴子就會立即集合起來,領命出發,迅速入京,瞬間把皇城搞得天翻地覆。



營救皇上脫離險境是血滴子的任務,而血騎則會把所有敵對武力殺得片甲不留。

血鷹部隊的人員也是由以前的戰鬥部隊中曾經受過戰傷的精銳戰士嚴格挑選組成,忠心耿耿,武藝高強,還擁有最精良的兵器和馬匹。以前的步兵戰士就成為血滴子,而騎兵戰士則加入血騎。選拔嚴格,訓練更是十分殘酷,是精銳中的精銳。血滴子大約一千餘人,血騎則約有一萬三千多人。



雍正接手康熙的皇位以後,自然也接手了康熙遺留給他的這些神秘武裝,這支血鷹部隊的戰鬥絲毫不亞於當年的狼瞫鐵騎,甚至更強。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先別扯什麼粘杆處血滴子之類的,那個畢竟沒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真正出現過。

僅就電視劇的形勢來判斷,如果雍正和老八徹底撕破臉,玩狗急跳牆的話,他還是有一些勝算的,至少五五開。

首先,老八的陰謀已經被張廷玉揭穿了,而且四個鐵帽子王也基本被分化瓦解了。這裡會有人反駁,說張廷玉畢竟沒有槍桿子,而老八卻手握京郊兩個大營的兵力和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的人馬。但我們不能把今人的思維套用在古代社會,中國古代是一個講究“名正言順”的時代,如果你名不正言不順,即便是手握槍桿子,你自己都覺得心裡沒底,你的對手就會趁勢分化瓦解你,要不然為啥中國古代會有那麼多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能退敵的例子呢?



第二,在君主權威達到頂點的清朝,老八名不正言不順,還想把雍正拉下馬,這個難度的確有點大。清朝是一個君主專制強化的朝代,大臣張口自稱“奴才”,動輒三跪九叩,殺你頭你還要謝恩領賞,說錯話你也必須奉承,做臣子不是在輔佐皇帝,糾正皇帝,而是在配合皇帝實現其意志。以當時的情勢來看,八王議政已被拆穿,四個鐵帽子王已有退意,老八隻能靠著“皇帝失德”硬撐,老九甚至有意把鐵帽子王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說“沒有誰另起爐灶”。這時候如果老十三沒出現,只要雍正藉著老九的話,以皇帝之尊問罪於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十有八九會倒向雍正,朝臣們都是牆頭草,到時候朝堂內的輿論形勢肯定會為之一變。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沒有老十三出現的情況下,雍正依舊有奪回兵權的可能性。有人會納悶,不是說京郊的兩個大營已經被關外鐵騎共管了嗎,而且宮廷已被隆科多帶來的人馬換防了,哪裡還有什麼勝算。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京郊兩個大營的兵權是共管,並非徹底被奪,而且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當時豐臺大營的提督不聽令,老八說聖旨明天就到,並抬出弘時和弘晝來壓人,這才勉強聽令,關外的兵馬和參將才順利進駐。可時間一長,轉天一旦沒有聖旨到來,聽令於雍正和十三爺的豐臺大營提督勢必起疑,以這種高官的覺悟,他完全有可能自作主張,將關外軍馬拿下,並組織兵力迅速警戒,或立即向澹寧居靠攏,隨時準備勤王護駕。



再有,朝會並不是在紫禁城開的,而是在澹寧居開的,這個地方位於京郊暢春園,所以它並不完全被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所控制。用隆科多自己的話說,今天朝會出入的人多,才把步軍統領衙門的人調來,把圖裡琛的御林軍給換防了。於是這裡就出了問題,步軍統領衙門的士兵只知道是去維持秩序的,並不知道隆科多是叫他們謀反去的,如果豐臺大營的勤王兵馬趕到,與圖裡琛的御林軍協同,告知他們真相,並威嚇他們放下武器,你覺得他們該怎麼辦呢?

依我看,雍正如果能獲勝,有可能會是這樣的模式:

繼續依靠張廷玉等老臣與胤禩等人拖時間,如實在不行就以皇帝之尊赦免鐵帽子王之罪,並令圖裡琛就地拿下老八、老九、老十和隆科多等人,等豐臺大營護駕人馬一到,雍正就能取得全勝。

當然,拋開劇情,以雍正的性格,我猜他應該還是會有後手,比如像康熙的狼覃這樣的秘密部隊,其中居間聯絡的應該是雍正的大太監李德全。



因為李德全曾在朝會進行中提醒雍正說道:“皇上,要不要退朝?”有可能這是想告訴雍正:趕緊撤吧,我都給你準備好了。


達摩說


歷史上實際上是沒有八王一震這麼一出的,要像電視劇裡設計的那麼簡單就能夠架空皇權,皇帝就沒人敢做了。下面的人一旦執行錯了命令就是滅九族,沒有皇帝的兵符或者聖旨,即便是皇帝的兒子親自打招呼作證,軍隊也不敢接令的。

按照當時電視劇裡面設計的情節,雍正已經是強弩之末,無計可施了。

雍正能夠最快調動的人馬就是西山銳健營和九門提督的內衛部隊,西山銳健營已經被胤禩騙弘晝作證假傳聖旨,讓關外的王爺派人接管了兵權;九門提督兼領侍衛內大臣隆科多已經倒向胤禩,並且將禁軍換防。

禁軍統領圖裡琛雖然是雍正的人,但是他的人被換防了,而且就他那點禁軍防範一般刺客,處理個作奸犯科的還行,真要跟九門提督的內衛部隊打仗,根本不頂事。

所以雍正一聽說了軍隊失去控制權的情況時已經是方寸大亂,打了弘晝一耳光,完全失態了。那個時候的慌亂和緊張導致他六神無主,一屁股坐在了臺階上。

軍權的控制不是過家家,說翻就能翻的,一旦失去了軍權,皇帝就是孤家寡人,你即便有天大的聰明都沒有用。最後只剩下張廷玉等極少數的文臣出來維護雍正的權威。但是權力就是那麼殘酷,即便張廷玉舌燦蓮花,卻也改變不了任何形勢。

所幸有多年政治經驗和治軍經驗的十三爺胤祥在路上嗅到了不尋常的味道,果斷去西山銳健營奪回了兵權,這才反轉了局勢。否則雍正就算不被當場拿下,也會權力盡失,成為傀儡。

雍正對八王爺說“如果十三弟有什麼三長兩短,你和你的那些同僚們就是要自絕於列祖列宗,自絕於朕”那句話的意思應該是:你們的所做所為就是豬狗不如,無顏見列祖列宗,更無顏見朕。


謝金澎


《雍正王朝》八王議政逼宮的場景,若不是最後十三爺的出現,雍正很可能被逼就範了。

八王議政前戲

幾場雙方對峙的戲,是《雍正王朝》的精華,非常精彩。有別於諸葛亮的“舌戰群儒”,是個體單挑一個陣營,而“八王議政逼宮”這幕,是“雍正”陣營與“八阿哥”陣營之間的群毆,教練分別是雍正與八阿哥允禩。處於暗處的允禩,因在奪位上的失利,一直耿耿於懷。出任總理王大臣,“八阿哥黨”勢力遍佈朝堂,一直等待時機,扳倒雍正。

雍正用人備受爭議

時值雍正在西北用兵,推出新政上,使用了年羹堯、李衛、田文鏡,觸及既得利益者的蛋糕,當然了這些人在施政上,也有些失當。先是年羹堯雖然平叛有功,但也耗費了大量軍餉,致使國庫空虛,其次囂張跋扈,擅殺朝臣。出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因推行新政方式不當,造成河南生員罷考鄉試。受到大部分文武官員的抵制,但雍正選擇了袒護他們,與百官周旋,甚至不惜殺人來維護。

八阿哥允禩設局

於是,允禩覺得機會來了,先借雍正三阿哥弘時之口,以整頓旗務為由,宣盛京四大鐵帽子王進京,以“資深王爺”增加砝碼。其次,又借雍正五阿哥弘晝之口,由四大鐵帽子王參領,共管豐臺大營和銳健營的兵權,基本控制了紫禁城外軍事力量。最後,勾結九門提督隆科多,又控制了紫禁城內的防務。

雍正處於下風

面對以“資深王爺”、當代王爺組成的“八阿哥”陣營,雍正陣營只有上書房大臣張廷玉、馬齊等少數漢臣,身份地位上出於下風。加上允禩有計劃的部署,起初使得在朝堂之上的佔得先機,以咄咄逼人的氣勢,上來把雍正打個措手不及。


張廷玉力挽狂瀾

扛過三板斧的雍正陣營,首先由狀元王文昭對東親王永信予以反擊,但一個回合便KO了,被九阿哥允禟罵得口吐白沫。

要不說是“薑還是老的辣”,張廷玉先是回顧了後金的“現代史”,駁斥了東親王永信關於“八王議政”的說法。說明康熙朝將八旗、漢軍兵權統歸與中央,是因為八旗分權會造成八旗的同室操戈,對於大清的統一不利。其後又對九阿哥“侮辱漢人”的說辭發難,反問作為上書房大臣的自己,是否也是滿人的一條狗,爭取了百官中漢人的支持。最後的是與八阿哥的對飆戲,壓軸的是張廷玉反問八阿哥“我們兩人同時掛冠去而,歸隱山林。只怕八爺舍不去離去。” 如此,靠著張廷玉的三板斧,挽回了雍正陣營的頹勢,雙方打成平手。


危機解除

但危機尚未解除,因為“八阿哥”陣營還控制著紫禁城,直到十三阿哥的出現。

十三阿哥的出現說明了兩點:

1、雍正陣營取得了紫禁城外豐臺大營和銳健營的兵權;

2、從隆科多手裡,重新取得紫禁城防務的控制權。

後記:

鄙人才疏學淺,以為八阿哥在暗,雍正在明。等八阿哥朝堂之外控制了兵權,朝堂之上主導了局勢。雍正才恍然大悟,倉促應戰,實在看不出雍正還在什麼後招。只能說八阿哥說的“九成把握,還有一成是天算”,一語成讖。這天算便是雍正五阿哥,弘晝看似放蕩不羈,但卻將紫禁城外防務的不正常,告知十三皇叔,才有了雍正陣營後來的反制。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說到底,這一切都是在雍正帝的預料之中,當然有後招!

有人說,雍正帝本身就不是弄權高手,這樣解釋就是過度解讀!當然,楊角風也不否認過度解讀這麼一說,但是說雍正帝不懂權術的,那就真的是小看他了,不懂權術他如何能從險象環生的九子奪嫡中勝出呢?

在講八王議政逼宮之前,我們先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一、

雍正帝剛剛即位,就接連收拾了以隆科多為舉薦人的諾敏,以老八胤禩為舉薦人的張廷璐。

至此,隆科多和老八胤禩就失去了舉薦權,再也沒有舉薦過其他官員了,即使舉薦,雍正帝也一概不採納。不僅他們,連張廷玉經過弟弟張廷璐的事,也不再舉薦新人。也就是說,雍正帝此時已經牢牢把握住人事任免權,無人能奪走。

隨後雍正帝接連發布了好幾條任命,包括提拔李袚、提拔年羹堯以及提拔孫嘉誠等。可以說,在那個時間點上,提拔這幾個人都是得當的,也有利於朝廷。

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幾股勢力,反而成為阻攔雍正帝推行新政的頑固勢力,並且日益壯大起來……

雍正帝既然提拔他們,當然也不怕他們鬧事,至少會派人監督,比如年羹堯身邊的嶽鍾琪,伊興阿,李袚和孫嘉誠身邊的劉墨林。

前面一個大家估計沒有疑義,怎麼劉墨林也成了雍正帝的心腹探子了?

前一期我們也講了,新科前三名,早早就被雍正帝預定好了,科舉之前就派出了神秘道士通知了這三人。

比如劉墨林,好幾次給雍正帝秘密彙報問題:

比如孫嘉誠彈劾年羹堯事件,當天晚上,雍正帝問劉墨林怎麼回事,劉墨林回話:

“回皇上,孫嘉誠上這個摺子純粹是因為看不慣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和八爺他們沒有關係!”

比如清流派後來發現劉墨林反對參田文鏡,於是一夥人要連他都一起參。再比如李袚後來被罷官,劉墨林去送行,他連理都不理,劉墨林委屈的跟雍正帝在一起喝悶酒……

二、

雍正帝收拾了老十四胤禵,收拾了老九胤禟之後,反對勢力暫時消失,至此,他開始推行新政。

剛才也提到了,隨著雍正帝新政的推行,本來屬於他這一陣營的年羹堯反而成為了新的反對勢力。同時朝中的清流派也越發強大起來,雍正帝正好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完成自己的目的。

孫嘉誠為什麼要執意彈劾年羹堯,說到底,雍正帝故意激怒的成分也在裡面。

還記得年羹堯進京的時候,老八胤禩喊的那一嗓子嗎?

“百官跪迎!”

官員們並沒有馬上跪下,直到喊第二遍才跪下的,這就說明這不是提前預演好的。一方面確實是老八胤禩故意給年羹堯下套,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會不會是雍正帝默許的呢?別忘了,他就在城牆上面看著下面發生的一切。也就是這一嗓子,激怒了孫嘉誠,導致他跳著腳喊著要參他。

如果一開始,雍正帝還沒有預料到清流派的強大,直到孫嘉誠求下雨來後,雍正帝才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孫嘉誠在太陽底下暴曬的時候,誰都在陪著他呢?

都是一群清流,這裡面就有後來被砍頭的李紱好友謝濟世和陸生楠,當然還有一個替雍正帝打探情況的劉墨林。這些人明知雍正帝反對孫嘉誠犯上,可惜仍然陪著他,其實說到底,就是在抱團反抗雍正帝,反抗皇權。

這下,大家明白雍正帝為什麼要把孫嘉誠派往西北送死了吧?

以及後來又為什麼要執意殺掉李袚以及謝濟世和陸生楠了吧?

當然,殺李袚也是故意殺給老三胤祉看的,最終以饒李袚一命為代價,讓具備免跪特權的老三胤祉再次跪倒在雍正帝面前,至此,清流一派,包括清流一派的領袖老三胤祉徹底被連根拔起。

三、

雍正帝處死年羹堯,還是派的李衛去的,這也說明,自己陣營也需要敲打一下,讓他們明白,誰才是主子!

現在再看一下敢反對雍正帝的勢力還有哪些?

就只剩下老八胤禩這個大釘子戶,以及一些關外王爺了,當然後來的弘時是個小嘍嘍,他的死活全在雍正帝的一念之間,不足為懼。

這時候敢反對雍正帝的只剩下自己人了,也就是旗人,其實雍正帝不僅是大清的皇帝,他同時還是蒙古大汗,還是各旗旗主。

要想把這夥人控制住,其實還是相當難的:

這群人是既得利益者,大清的建立也是這些人的前輩用鮮血換來的,可以說改革最難的就是這些人。而且雍正帝都親自下田耕種,都授予滿族老農五品頂戴了,也不起作用,這些滿人都懶散慣了,寧可把田租出去,也不自己種。

朝廷要是收他們的稅,收多了,他們就鬧事,收少了,他們就兼併土地,農民鬧事,確實很難執行。

這時候,雍正帝怎麼辦?

其實很好辦,只需要控制軍隊便可,再說白一點,只需要控制住八旗旗主便可。進一步說明白一點,就是既然大清律治不了你們這些旗人,我用軍法總能治住你們吧?

整頓旗務,說到底,就是雍正帝要動用軍法控制旗人!

而這才是壓倒那些權貴的最後一棵稻草,也是逼著老八胤禩等人發動八王議政逼宮的最終手段。

用雍正帝自己的話講就是:

“要是膿包,遲早得擠了他!”

四、

有人說老八胤禩逼宮的時候,明顯雍正帝無牌可打了,要不是老十三胤祥及時趕到,他就真的麻煩了!

其實不然,至少有以下幾個疑點:

老十三胤祥憑藉著病軀一到兩個大營就能接管,說到底並不是他接管,而是那兩個提督控制住了局面,他去或不去,都能控制局面。不要覺得那倆提督是傻子,軍國大事,別人剛剛共管,密報就已經呈遞給雍正帝了。

雍正帝整頓軍務的時候,刻意讓老八胤禩和弘時聯繫旗主,並把弘曆派往了江南李衛處,用意不言自明。說到底雍正帝也順便看看弘時這小子靠不靠譜,如果不靠譜,連他一起拿下,難怪老十三胤祥都說:

“遇到皇上這樣的一個好父親,弘曆真是有福啊!”

這句話讓人非常費解的,把弘曆派出去就是好父親了?說到底,就是雍正帝不想讓弘曆看到兄弟們之間的互相殘殺,這一點是老十三胤祥最不願意看到的,而又不得不面對,所以才這樣說。

再看後來圖裡琛進來給雍正帝報信,說自己手裡沒兵了,相信看了這麼多期談雍正王朝了,圖裡琛是怎麼精明的人,不用多說。他作為雍正帝的御前侍衛大臣,他會讓手底下的兵聽隆科多的放下武器?

其實他就是故意這樣說,目的仍然是終極試探大殿上誰是雍正帝一夥,誰是老八胤禩一夥,而之前雍正帝也是一個個觀察誰是忠臣,誰是奸臣,目的是一樣的。而且大家仔細看最後壓著叛軍進來的人,都穿著什麼?

黃馬褂啊,你還相信圖裡琛的兵都被撤了嗎?

再說雍正帝擔心老十三胤祥去哪,不要以為他等著老十三胤祥去帶兵,說到底他擔心的是這個:

“他不是被什麼人劫持了吧?”

五、

因為這一切都在他安排之中,唯獨老十三胤祥不見了,萬一老八胤禩抓住了老十三胤祥,以此威脅,怎麼辦?這也是他為什麼要對老八胤禩這樣說:

“要是十三弟有什麼三長兩短,你和你的那些同謀們,那就自絕於天地,自絕於列祖列宗!”

等到見到老十三胤祥沒事,他才鬆了一口氣,老十三胤祥點頭意思是說自己控制了軍隊,而雍正帝看來的意思卻是“我沒事”!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為那四個關外王爺都是老八胤禩一夥的,這中間早就被雍正帝插入了一個臥底,雍正帝辦這事最擅長了,這個臥底就是睿親王。

大家要注意整個八王議政逼宮的過程,他的面部表情一直是木木的,唯獨等到老八胤禩終於按耐不住蹦出來以後,他的面部表情開始變得詭異起來。

當張廷玉跳出來痛斥老八胤禩以及其餘各位王爺的時候,別的王爺們都羞愧地低下了頭,唯獨這個睿親王,環視了一眼各位王爺,不經意間露出了一絲微笑,而這個微笑,就是勝利者的微笑!

而且在老十三胤祥還沒有來之前,雍正帝誇他,他還是笑著跪下謝恩的!

倒是老九胤禟一看慌了,馬上心虛地說了一句:

“這睿親王進京,和其他三位王爺一樣,在一起一同議了整理旗務的綱目,還一起建議了八王議政,並沒有誰在背地裡另起爐灶啊。”

他越是說沒有誰背地裡另起爐灶,就說明這個人就是在另起爐灶!

如果這些理由還不能讓你信服,請看雍正帝在貌似最艱難時刻的這個表情,這是大難臨頭的表情嗎?這明明就是勝利的微笑啊!

所以,這一切都是在雍正帝預料之中啊,唯一沒有預料到的,就是老十三胤祥沒有到大殿,還好,只是虛驚一場。

就像之前老十三胤祥對老八胤禩協同旗務整頓時提出的疑問一樣,雍正帝可是這樣回答的:

“讓他去辦,翻不了天!”

看完分析,你還覺得雍正帝不會權術嗎?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雍正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