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為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的通知》,2020年春節假期延長至2月2日,2月3日起正常上班。雖然湖北、北京、上海和廣東等疫情相對嚴峻的地方均延遲了復工日期,但大多數地方都將在2月3日起開工,而且延期復工的地方,大都只延遲了一週,

這意味著,春運返程潮將無法避免。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口罩下春運返程如期而至

今年的春運面臨的挑戰是空前的,主要矛盾在於出行與疫情。湖北等地封城,在封城後黃岡甚至要求每戶每兩天可指派一人上街採購生活物資,這些舉措,正是希望通過限制人們出行來減少接觸次數,進而阻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風險。然而人們的生活還要繼續,企業的生產不能停滯,大多數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單位,不大可能因為疫情辭職,春運返程又難以避免,這自然會催生很多矛盾:

一些地方因為疫情控制所需,自行封路阻斷外界來往,公安部明確表示,對未經批准擅自設卡攔截、斷路、阻斷交通的違法行為要立即向當地黨委、政府報告,依法妥善處置;交通運輸部也已明確不得簡單採取推填挖洞等硬性隔離方式阻斷公路交通。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人們希望出行順暢,然而返程路上,當地均會設置防疫檢查站,一車不漏測體溫,以發現疫情異常,檢查過程比收費更耗時間,自然會加重交通擁堵,給人們出行帶來不便。

出行中,排隊安檢、驗票,火車地鐵飛機等交通工具上則難免與人流接觸,就算自駕車也還有服務區這樣的地方,總之,出行會增加自身感染風險。2月2日,國家衛健委提醒出行市民:乘坐公共交通返程建議隔位而座,分散而坐。

一邊是疫情防控,一邊是春運返程,重重矛盾之下,勇敢的人們還是義無反顧地離開老家,揮別親人,踏上回程的路。百度地圖遷徙大數據平臺顯示,1月30日(大年初六)春運返程潮如期而至,重慶、成都、南充、邵陽、鹽城等勞動力輸出區域成為熱門遷出城市,北上廣深、東莞、蘇州等工業發達地方成為熱門遷入城市。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註定是最特別的一次“返程”

而從大數據來看,今年的春運跟往年的又很不一樣。

跟往年大年初六會出現返程最高峰不同,今年春運返程人流增長相對平穩。北京、廣州等熱門目的地返程仍未出現高峰值,遷徙規模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趨勢明顯,北京市交通委在2月2日發佈會透露,未來一段時間,從訂票情況來看,鐵路和民航進京客流同比下降超過70%,不會出現大客流返京的情況。原因在於今年返程窗口期相對被拉得較長,人們可以更加靈活地規劃返程時間。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最受關注的武漢在“封城”後的人口流動更是出現了“斷崖式下跌”,不論是遷入還是遷出均不到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要注意的是,雖然武漢已經“封城”,然而依然有一些人在逆行,保證城市基本運轉,或者參與到援助武漢抗疫的行動中。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相對於去年而言,今年春運返程擁堵指數大幅下滑。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全國高速平均擁堵里程較去年同期下降89.0%。

截至2月1日20:00,全國高速平均擁堵里程較去年同期下降86.6%,峰值出現在16:00,擁堵里程為254.82km,去年同期峰值出現在16:30,擁堵里程為1618.27km。

擁堵不再那麼嚴重,這應該是疫情唯一的“正面作用”了。

估計再等幾天,到了各地復工前時間,擁堵應該會更加嚴重一些。

而從擁堵路段排名來看,擁堵靠前的高速公路很多都是“省界”路段或者周邊區域到中心城市的路段,比如截至2月1日20:24擁堵靠前的路線,G4京港澳高速湖南-郴州-宜章縣段, 東向南,G4E武深高速,廣東-韶關-仁化縣段, 西向南,均屬於湘廣交界處,而且是向南彙集。今年1月2日,交通運輸部宣佈,全國29個聯網省份的487個省界收費站於1日全部取消,現在省界擁堵的核心原因在於抗擊疫情設置的防疫檢查站。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1月31日,交通運輸部在官方百家號發佈了一篇來自《中國交通報》的文章:《來自一線|返程高峰即來,防疫全力以赴》,文章顯示,全國各地交運和防疫部門密切聯動,迎接返程人流,各個省份均在高速省界設置了防疫檢查站,以有效阻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通過交通運輸途徑跨省傳播。

科技讓艱難返程好一點點

如何保障人們困難重重的春運回程路?如何讓不太便捷的回程儘量便捷?

各地政府部門的努力。面對返程高峰和依然嚴峻的疫情防控工作,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千方百計保障路網暢通,比如江西省交通運輸廳印發了《關於保障疫情防控期間高速公路出入口暢通的通知》,要求各級交通運輸部門配合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嚴格做好路網車輛篩查工作,對外省入贛車輛逢車必查,同時要求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增開通道、增派人手,保障出入口暢通及疫情防控兩不誤;

各地衛生防疫部門嚴陣以待,通過種種措施發現潛在疫情傳染源,以加派人手、增加通道的方式在確保嚴格檢查的前提下,減輕擁堵;在外地人返回北京被一些社區限制入住時,北京民政局第一時間回應:“非確診病例應自由進入”,市民不能進小區可撥打民政局電話求助。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我們也看到科技在扮演重要角色。

人工測體溫慢,且不精準,在火車站這樣的人流密集場所,面對春運返程人流很難奏效,一些地方配置了雙光譜測溫儀、紅外成像自動測溫儀、熱能測溫儀等新型測溫儀器,可以快速精準測溫,發現發熱乘客自動預警。

廣東省交通集團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網介紹,車輛排隊等候檢疫點檢查時,會造成車內溫度短時間內升高,體溫測量會產生誤差,建議各位車主提早打開車窗通風降溫。在車輛到達檢疫站前,各地道路部門都設置了提示牌,這樣的功能是不是可以做到地圖上進行智能提醒?現在百度地圖更新了深圳交警70個防疫檢查站的定位信息,在用戶駕車行駛過程中,百度地圖還將在距離防疫站兩公里位置時進行導航語音播報:“深圳交警提醒您,前方2公里,體溫檢測,請戴好口罩,配合檢查。”我覺得這樣的功能要是能普及所有城市就好了。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一個網友1月31日從湛江開車到重慶接老婆回程,開了18小時到湖北重慶交界處,才發現當地已經限制非本地車輛進入,設卡進行勸返,類似於這樣白跑一趟的網友不少。百度地圖已經上線了“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報”功能服務頁,實時更新疫情最新消息動態。如果當地可以跟地圖應用實現數據互通,用戶在導航時提前知曉實時管控消息,就可以避免白跑,中途返回避免添堵。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一次感動人心的“口罩”春運

1981年3月,“鐵路春運”一詞首次出現在《人民日報》新聞標題中。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八九十年代打工潮開始出現,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向沿海地區,在“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的團圓情結下,產生了春運潮流,人們不顧山高水長,不惜舟車勞頓,也要趕赴一頓年夜飯,跟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發紅包、放煙花。春運成為人們春節回憶的一部分。

有人說,去坐坐火車,最好是慢車,最好是春運時坐火車,能更明白中國人最真實的生活,也更能明白中國人回家的路。火車車廂就是微縮的社會空間,在那裡,你總有機會見識中國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見識苦難的生活與卑微的夢想,見識遷徙帶來的機遇和財富,見識絕大多數的中國民眾正在經歷、遭受的種種日常。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十多年前我求學時,從南京回重慶奉節,先要擠綠皮車,硬座幾十個小時到宜昌,再坐船從宜昌經過三峽大壩到奉節,這又需要一個晚上。回家的路穿越千山萬水,對我來說是艱難的,快到家前的那份激動今天仍記憶猶新,回家後的那種溫暖依然彌足珍貴。

在人們的記憶裡:春運時通宵排隊買票,黃牛,肩扛手提,綠皮車,馬紮、瓜子花生口香糖……久遠的記憶苦澀卻又溫暖。如今,春運人口從最初的不足1億人發展到今天的超過30億人次,被外媒稱作是“人類最大的遷徙運動”。飛機、高鐵、自駕,多種多樣的出行工具可供選擇。電子購票、網約車、地圖應用、移動支付、智能手機……讓出行更加便捷、舒適和高效。

英國《每日郵報》在2018年評論中國春運: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人類遷徙開始,這場史詩般的旅行中國遊客預計共達到30億人次。2019年春運,CNN聚焦中國春運刊發文章評論道:“在任何其他國家,這麼多的人都會讓當地的基礎設施癱瘓。但是,中國不同於任何其他國家,有很好的條件來處理這個問題。”

這些年不論是春運還是日常,我們看到讓出行變得更舒適的,最重要的功臣就是科技。

中國高鐵的建設速度讓世界驚歎,助力中國贏得“基建狂魔”的美譽;地圖應用讓人們在不同出行場景下可以從容規劃路線,以最有效的方式從A到B,甚至探索目的地,百度地圖更可以讓用戶全程不用手只用語音來實現導航操作;網約車則讓人們可以拿起手機動動手指就能呼叫各種出行工具;共享單車遍佈在大街小巷解決人們“最後一公里”的出行所需;OTA則讓人們預訂飛機票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口罩”下的春運:最艱難的一次返程,感動人心

在出行場景中,比如坐火車,電子購票、刷臉支付、掃碼支付和刷臉實名制驗證等等AI應用,讓出行便捷了不少。出行中,擁有4G信號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讓人們的旅行再也不枯燥。因為科技,出行變得簡單,變得舒適,變得高效。即便是在瘋狂肆虐的疫情前,科技依然在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現出了自己的本色,讓艱難的出行變得舒適一點點。

今年的春運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最特別的一次春運。春運前,很多人該回家的回家了,武漢在封城前就流出了500萬人。如今,疫情未能擋住人們回城工作的腳步。如果可以,誰都希望可以窩在家裡抗疫情,然而大家都要求一份生活,每個人都在追尋夢想,而社會的運轉,亦離不開勤勞的勞動者。人們戴上口罩踏上返程路,背後同樣有一種特別感動人心的力量。

生活還要繼續,明天一定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