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明朝能臣很多,但三杨独领风骚。三杨即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合称。

三杨活跃于洪熙、宣德两朝,主导两朝政治。在三杨内阁的辅政之下,洪熙、宣德两朝迎来了大明盛世仁宣之治,天下大治,藩国咸服。现今《大明风华》剧情过半,随着明太宗(永乐)、明仁宗(朱高炽)等人的下线,太孙朱瞻基终于成为帝国的主人,但是朱瞻基毕竟年轻,虽然聪颖但经验不足,不免年轻气盛,所以实际政治上还是永乐、洪熙朝的老臣三杨组建内阁,辅佐皇帝,这也是明朝能出现仁宣之治的原因。今天就看看三杨内阁:

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三杨

"机灵"的多朝臣子

杨士奇(1365-1444),名寓,江西人,建文朝由王叔英推荐出仕,因其起家并非走科举正途,所以其出身被人鄙视。但杨士奇素有才学,建文朝参与修建《明太祖实录》。靖难之后,入仕新朝,杨士奇精通《周易》,以《周易》的解读而成为永乐皇帝宠臣。永乐北伐期间,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国内辅政,是铁杆的太子党、太子党核心成员。至洪熙、宣德时期杨士奇成为三杨内阁的核心成员。杨士奇圆滑异常,比如他在新朝继续负责修《实录》,修史书就必然记录靖难之事,如何对待靖难,这就是个送命题。对此杨士奇十分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为了保命同时迎合皇上,杨士奇不惜篡改历史,将建文忠臣方孝孺宁死不屈改为方孝孺对永乐帝跪地求饶。

杨士奇以其"机灵"成功活跃在朝堂上,经久不衰。

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杨士奇

杨荣(1371-1440),字勉仁,福建人,建文朝进士。靖难之后,入仕新朝,入职文渊阁,因其多谋善断深得永乐喜爱,遂随永乐北征参谋军事,是永乐跟前的红人。洪熙、宣德时期杨荣亦入内阁总领国政。杨荣的谋略异于常人,当时靖难之后,燕王故作姿态拒不接受帝位。到了入主南京的第五天,燕王才"谦虚"的接受了天下的请求,决定登基。朱棣满心欢喜的走在登基的路上,但被杨荣拦了下来,杨荣问朱棣"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惊醒了已被权力迷住的朱棣,朱棣马上跑到朱元璋陵寝拜谒,向天下展示自己靖难不是夺位;而且拜陵同时显示的是,自己是从父亲太祖处接受的皇位,不是夺的侄子建文的权。杨荣因此深得朱棣喜爱,永乐朝,杨荣已经进入阁,为永乐宠臣,其官职远大于杨士奇、杨溥,是三杨中最早飞黄腾达的人。

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杨荣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北人,与杨荣同科进士。

靖难之后,入仕新朝,为太子洗马,是最早加入太子阵营的人之一。洪熙朝仅为翰林学士,至宣德时期才入内阁,是后起之秀。杨溥因其太子属官出身,是最早加入太子党的人之一,所以被仁宗之弟汉王记恨,因此在永乐朝,杨溥被汉王诬陷,被关狱中十年,至仁宗朝才被释放入阁。杨荣人品毫无瑕疵、洁身自好,"皆人所不及",因其正直无私、不受贿赂,以至于英宗时期权阉王振想要抓住杨溥的小辫子却无处入手。

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杨溥

各具擅长的三杨却有一个共同点

三杨各有擅长。杨士奇被称为"西杨","西杨"擅长行政,统筹全局;杨荣被为"东杨", "东杨"因善谋决断,又有跟随永乐北伐的经验,所以主管军事、负责谋略;杨溥被称为"南杨", "南杨"喜爱文学,是个教授,因此主抓文化行业。三杨的可贵之处不仅是三人能力超群,更是因为三人"和而不同",他们之间虽有矛盾但能顾全大局、互相合作。比如杨荣就经常在背后说杨士奇坏话,宣宗告诉过杨士奇说杨荣经常讲你坏话,但杨士奇并不在意,杨荣知道之后,自愧不如,也不再背后说杨士奇坏话了。正是在他们的互相配合辅佐皇帝之下才有了大明盛世。三杨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永乐朝的太子党。

永乐朝最大的事件除了靖难就是夺嫡。永乐二子汉王对永乐长子仁宗的政治攻势持续二十余年,贯穿永乐一朝。永乐对汉王的态度也大大不同于其他儿子,加之在靖难之中,汉王可谓冲锋陷阵、卧冰踏雪,和汉王有同袍之谊的生死弟兄,在靖难之后都成了开国功臣,他们被称之为"靖难功臣"。这样以汉王为旗帜、以靖难功臣中和汉王同生共死的武将们为核心,形成了一股阴谋夺嫡的汉王党,这些包括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王宁,可见汉王在军中的势力之深。

而永乐长子朱高炽因其谦恭仁德被儒臣们看好。所以以永乐长子朱高炽为旗帜,在朱高炽身边的儒臣们形成了太子党。经过儒臣们各种忽悠,最终永乐长子朱瞻基顺利成为太子。在夺嫡过程中,三杨可谓发挥了巨大作用。

杨士奇因为汉王的阴谋,两次被永乐关入狱中,但对太子忠心不改,始终坚持立嫡长为储君。仁宗登基后,将铁杆太子党杨士奇提拔为内阁首辅,其地位远高于永乐朝时的上司杨荣,且杨士奇最先被仁宗赏赐了"绳愆纠缪"银章,获得了"银章密奏权",即加盖仁宗赏赐银章的奏疏可以直接递到仁宗御案上,且内容不论是直言敢谏还是纠正皇帝过错,皆不问罪。永乐朝,杨士奇不过正六品翰林试讲,这个系统最高官职才正五品的殿阁大学士,至仁宗朝,杨士奇被破格提拔为从一品、少傅、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位列三公

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杨士奇

杨荣,在第五次北伐归来之时,永乐帝驾崩于榆木川,当时永乐身边有杨荣,

杨荣担心大军在外,太子仅以老弱之军守城,一旦有居心叵测之人窥探神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杨荣搞起了秦始皇驾崩时的那一套,皇帝的日常饮食照样进奉,且将永乐之死密奏太子,让太子提前布置势力。太子不负杨荣的期望,先令太孙秘密迎接永乐,自己则和在京城的太子党商讨对策,最后以太子心腹武将守护京师,并调集地方精锐组成万人充实北京防卫,最后才商讨皇帝丧葬事宜。仁宗朝,杨荣任正二品、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慎殿大学士,同样获得"绳愆纠缪"银章,有密奏权。

杨溥则因关在狱中毫无作为,潜心读书,所以仁宗朝仅将他释放出狱、官复原职,后入弘文阁,但官阶不高。

仁宗的布局与三杨开"太"

仁宗享国之日短,虽然仁宗在位十个月,但因仁宗在永乐朝就已经六次监国,所以永乐、洪熙朝的政策无疑有连续性。当仁宗真正成为大明帝国的主人,仁宗进行了政治部署,将三杨依次提拔为大学士,入值内阁。

仁宗去世后,汉王贼心又起,最终在宣宗元年汉王叛乱。

面对汉王起兵,朝臣大多主张令将领出征,只有深谙军事的杨荣力主亲征。最开始宣宗对亲征还有些抗拒,杨荣以建文不亲征而失败为例子劝导宣宗,要"天威临之",宣宗才决心亲征。亲征中,杨荣提出了攻心计,对汉王攻心为上,瓦解汉王军心,最终三天平定了汉王之乱。平叛之后,宣宗没想杀亲叔叔,只是剥夺封号,可汉王照样锦衣玉食。但是汉王不知死活,在宣德四年,宣宗去看望二叔,却被二叔故意一脚绊倒,当着大臣的面让宣宗出丑,汉王则仰天大笑,这下宣宗怒不可遏,最终活活烤死了汉王。

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三杨和仁宗

而和汉王狼狈为奸的赵王,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回京的路上,锦衣卫就上奏宣宗,奏报赵王亦参与谋反。宣宗本想除恶务尽,就找杨荣商量,杨荣表示赞同,于是宣宗让杨士奇发檄文出兵赵王领地、擒拿赵王,杨士奇却违逆宣宗旨意并上奏说不可出兵,因为没有实际证据,贸然出兵,恐天下不服、藩王皆叛,杨溥对此支持,最终宣宗同意放弃捉拿赵王。回京之后,宣宗仍不放心赵王,就求计策于三杨,杨士奇献出计策:将大臣们弹劾赵王谋逆的奏疏全给赵王送过去,同时宣宗写信利用亲情劝导赵王。宣宗依计而行,赵王见此知道宣宗不会杀害自己,所以主动交出兵权,最终锦衣玉食颐养天年,赵王还落得好名声。诸地藩王见三哥赵王都服了也就都效仿赵王交出兵权,最终宣宗彻底消除了来自皇族长辈们的威胁。大明王朝才的平稳发展。

三杨为何扬名?《大明风华》中老奸巨猾的三个老头,撑起大明盛世

杨士奇

王振的出现与三杨内阁的终结

三杨自仁宗朝开始主政,对内他们主张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对外中外和好、开关互市,在他们的主导下,大明王朝前期积极的政策转向守成,在他们辅佐下仁宣两朝开创了大明盛世。

宣宗壮年而亡,三杨继续辅政英宗。但是英宗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不想像这些老头们一样整天安稳度日,萌发想像永乐帝一样饮马塞北的雄心壮志,而三个老头这种"无作为"让英宗十分不满,最终英宗亲信王振看准英宗心里,开始了倒阁运动。杨荣多谋善断但是他有个缺点,管不住自己的手,太爱收受贿赂,来者不拒,虽然他受贿一部分钱是赈济穷人,但也是贪了,所以王振拿他开刀,三杨主导内阁的局势终于结束,杨荣辞职归乡。杨荣被祭旗后,王振借口杨士奇之子犯命案,杨士奇为了明哲保身,也辞了职。杨溥是个大圣人,无品行缺陷,王振实在找不到借口,但杨溥毕竟年纪大了,最终独木难支,无力应对王振弄权。三杨内阁正式结束,大明王朝开始转折。

参考文献:《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