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明朝能臣很多,但三楊獨領風騷。三楊即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老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的合稱。

三楊活躍於洪熙、宣德兩朝,主導兩朝政治。在三楊內閣的輔政之下,洪熙、宣德兩朝迎來了大明盛世仁宣之治,天下大治,藩國鹹服。現今《大明風華》劇情過半,隨著明太宗(永樂)、明仁宗(朱高熾)等人的下線,太孫朱瞻基終於成為帝國的主人,但是朱瞻基畢竟年輕,雖然聰穎但經驗不足,不免年輕氣盛,所以實際政治上還是永樂、洪熙朝的老臣三楊組建內閣,輔佐皇帝,這也是明朝能出現仁宣之治的原因。今天就看看三楊內閣:

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三楊

"機靈"的多朝臣子

楊士奇(1365-1444),名寓,江西人,建文朝由王叔英推薦出仕,因其起家並非走科舉正途,所以其出身被人鄙視。但楊士奇素有才學,建文朝參與修建《明太祖實錄》。靖難之後,入仕新朝,楊士奇精通《周易》,以《周易》的解讀而成為永樂皇帝寵臣。永樂北伐期間,輔佐太子朱高熾留守國內輔政,是鐵桿的太子黨、太子黨核心成員。至洪熙、宣德時期楊士奇成為三楊內閣的核心成員。楊士奇圓滑異常,比如他在新朝繼續負責修《實錄》,修史書就必然記錄靖難之事,如何對待靖難,這就是個送命題。對此楊士奇十分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為了保命同時迎合皇上,楊士奇不惜篡改歷史,將建文忠臣方孝孺寧死不屈改為方孝孺對永樂帝跪地求饒。

楊士奇以其"機靈"成功活躍在朝堂上,經久不衰。

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楊士奇

楊榮(1371-1440),字勉仁,福建人,建文朝進士。靖難之後,入仕新朝,入職文淵閣,因其多謀善斷深得永樂喜愛,遂隨永樂北征參謀軍事,是永樂跟前的紅人。洪熙、宣德時期楊榮亦入內閣總領國政。楊榮的謀略異於常人,當時靖難之後,燕王故作姿態拒不接受帝位。到了入主南京的第五天,燕王才"謙虛"的接受了天下的請求,決定登基。朱棣滿心歡喜的走在登基的路上,但被楊榮攔了下來,楊榮問朱棣"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話驚醒了已被權力迷住的朱棣,朱棣馬上跑到朱元璋陵寢拜謁,向天下展示自己靖難不是奪位;而且拜陵同時顯示的是,自己是從父親太祖處接受的皇位,不是奪的侄子建文的權。楊榮因此深得朱棣喜愛,永樂朝,楊榮已經進入閣,為永樂寵臣,其官職遠大於楊士奇、楊溥,是三楊中最早飛黃騰達的人。

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楊榮

楊溥(1372-1446),字弘濟,湖北人,與楊榮同科進士。

靖難之後,入仕新朝,為太子洗馬,是最早加入太子陣營的人之一。洪熙朝僅為翰林學士,至宣德時期才入內閣,是後起之秀。楊溥因其太子屬官出身,是最早加入太子黨的人之一,所以被仁宗之弟漢王記恨,因此在永樂朝,楊溥被漢王誣陷,被關獄中十年,至仁宗朝才被釋放入閣。楊榮人品毫無瑕疵、潔身自好,"皆人所不及",因其正直無私、不受賄賂,以至於英宗時期權閹王振想要抓住楊溥的小辮子卻無處入手。

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楊溥

各具擅長的三楊卻有一個共同點

三楊各有擅長。楊士奇被稱為"西楊","西楊"擅長行政,統籌全局;楊榮被為"東楊", "東楊"因善謀決斷,又有跟隨永樂北伐的經驗,所以主管軍事、負責謀略;楊溥被稱為"南楊", "南楊"喜愛文學,是個教授,因此主抓文化行業。三楊的可貴之處不僅是三人能力超群,更是因為三人"和而不同",他們之間雖有矛盾但能顧全大局、互相合作。比如楊榮就經常在背後說楊士奇壞話,宣宗告訴過楊士奇說楊榮經常講你壞話,但楊士奇並不在意,楊榮知道之後,自愧不如,也不再背後說楊士奇壞話了。正是在他們的互相配合輔佐皇帝之下才有了大明盛世。三楊有個共同特點——都是永樂朝的太子黨。

永樂朝最大的事件除了靖難就是奪嫡。永樂二子漢王對永樂長子仁宗的政治攻勢持續二十餘年,貫穿永樂一朝。永樂對漢王的態度也大大不同於其他兒子,加之在靖難之中,漢王可謂衝鋒陷陣、臥冰踏雪,和漢王有同袍之誼的生死弟兄,在靖難之後都成了開國功臣,他們被稱之為"靖難功臣"。這樣以漢王為旗幟、以靖難功臣中和漢王同生共死的武將們為核心,形成了一股陰謀奪嫡的漢王黨,這些包括淇國公丘福、駙馬都尉王寧,可見漢王在軍中的勢力之深。

而永樂長子朱高熾因其謙恭仁德被儒臣們看好。所以以永樂長子朱高熾為旗幟,在朱高熾身邊的儒臣們形成了太子黨。經過儒臣們各種忽悠,最終永樂長子朱瞻基順利成為太子。在奪嫡過程中,三楊可謂發揮了巨大作用。

楊士奇因為漢王的陰謀,兩次被永樂關入獄中,但對太子忠心不改,始終堅持立嫡長為儲君。仁宗登基後,將鐵桿太子黨楊士奇提拔為內閣首輔,其地位遠高於永樂朝時的上司楊榮,且楊士奇最先被仁宗賞賜了"繩愆糾繆"銀章,獲得了"銀章密奏權",即加蓋仁宗賞賜銀章的奏疏可以直接遞到仁宗御案上,且內容不論是直言敢諫還是糾正皇帝過錯,皆不問罪。永樂朝,楊士奇不過正六品翰林試講,這個系統最高官職才正五品的殿閣大學士,至仁宗朝,楊士奇被破格提拔為從一品、少傅、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位列三公

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楊士奇

楊榮,在第五次北伐歸來之時,永樂帝駕崩於榆木川,當時永樂身邊有楊榮,

楊榮擔心大軍在外,太子僅以老弱之軍守城,一旦有居心叵測之人窺探神器,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楊榮搞起了秦始皇駕崩時的那一套,皇帝的日常飲食照樣進奉,且將永樂之死密奏太子,讓太子提前佈置勢力。太子不負楊榮的期望,先令太孫秘密迎接永樂,自己則和在京城的太子黨商討對策,最後以太子心腹武將守護京師,並調集地方精銳組成萬人充實北京防衛,最後才商討皇帝喪葬事宜。仁宗朝,楊榮任正二品、太子少傅、工部尚書兼謹慎殿大學士,同樣獲得"繩愆糾繆"銀章,有密奏權。

楊溥則因關在獄中毫無作為,潛心讀書,所以仁宗朝僅將他釋放出獄、官復原職,後入弘文閣,但官階不高。

仁宗的佈局與三楊開"太"

仁宗享國之日短,雖然仁宗在位十個月,但因仁宗在永樂朝就已經六次監國,所以永樂、洪熙朝的政策無疑有連續性。當仁宗真正成為大明帝國的主人,仁宗進行了政治部署,將三楊依次提拔為大學士,入值內閣。

仁宗去世後,漢王賊心又起,最終在宣宗元年漢王叛亂。

面對漢王起兵,朝臣大多主張令將領出徵,只有深諳軍事的楊榮力主親征。最開始宣宗對親征還有些抗拒,楊榮以建文不親征而失敗為例子勸導宣宗,要"天威臨之",宣宗才決心親征。親征中,楊榮提出了攻心計,對漢王攻心為上,瓦解漢王軍心,最終三天平定了漢王之亂。平叛之後,宣宗沒想殺親叔叔,只是剝奪封號,可漢王照樣錦衣玉食。但是漢王不知死活,在宣德四年,宣宗去看望二叔,卻被二叔故意一腳絆倒,當著大臣的面讓宣宗出醜,漢王則仰天大笑,這下宣宗怒不可遏,最終活活烤死了漢王。

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三楊和仁宗

而和漢王狼狽為奸的趙王,宣宗在平定漢王之亂回京的路上,錦衣衛就上奏宣宗,奏報趙王亦參與謀反。宣宗本想除惡務盡,就找楊榮商量,楊榮表示贊同,於是宣宗讓楊士奇發檄文出兵趙王領地、擒拿趙王,楊士奇卻違逆宣宗旨意並上奏說不可出兵,因為沒有實際證據,貿然出兵,恐天下不服、藩王皆叛,楊溥對此支持,最終宣宗同意放棄捉拿趙王。回京之後,宣宗仍不放心趙王,就求計策於三楊,楊士奇獻出計策:將大臣們彈劾趙王謀逆的奏疏全給趙王送過去,同時宣宗寫信利用親情勸導趙王。宣宗依計而行,趙王見此知道宣宗不會殺害自己,所以主動交出兵權,最終錦衣玉食頤養天年,趙王還落得好名聲。諸地藩王見三哥趙王都服了也就都效仿趙王交出兵權,最終宣宗徹底消除了來自皇族長輩們的威脅。大明王朝才的平穩發展。

三楊為何揚名?《大明風華》中老奸巨猾的三個老頭,撐起大明盛世

楊士奇

王振的出現與三楊內閣的終結

三楊自仁宗朝開始主政,對內他們主張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對外中外和好、開關互市,在他們的主導下,大明王朝前期積極的政策轉向守成,在他們輔佐下仁宣兩朝開創了大明盛世。

宣宗壯年而亡,三楊繼續輔政英宗。但是英宗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他不想像這些老頭們一樣整天安穩度日,萌發想像永樂帝一樣飲馬塞北的雄心壯志,而三個老頭這種"無作為"讓英宗十分不滿,最終英宗親信王振看準英宗心裡,開始了倒閣運動。楊榮多謀善斷但是他有個缺點,管不住自己的手,太愛收受賄賂,來者不拒,雖然他受賄一部分錢是賑濟窮人,但也是貪了,所以王振拿他開刀,三楊主導內閣的局勢終於結束,楊榮辭職歸鄉。楊榮被祭旗後,王振藉口楊士奇之子犯命案,楊士奇為了明哲保身,也辭了職。楊溥是個大聖人,無品行缺陷,王振實在找不到藉口,但楊溥畢竟年紀大了,最終獨木難支,無力應對王振弄權。三楊內閣正式結束,大明王朝開始轉折。

參考文獻:《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