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千年以來,曹丕的妻子甄氏是個身世傳奇而又充滿謎團的女子。

她出身世家大族中山無極甄氏,容貌傾城、腹有詩書。初時嫁給袁紹次子袁熙為妻。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後,她被曹操婚配給兒子曹丕,作了曹家的新婦,得曹丕專房之寵達數年,生子曹睿,即後來的魏明帝和女兒東鄉公主。

人生高開低走又逆勢反彈這句話用來形容甄氏的前半生著實恰當不過。但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甄夫人卻在曹丕以魏代漢的時候,成了失寵之人。作為正室原配,她不僅沒有被封后,反而被獨自留在鄴城,不久之後,就被曹丕一杯毒酒賜死,香消玉殞。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軍師聯盟》中甄氏

為什麼被殺?!史書給出的答案語焉不詳,只說是曹丕寵愛郭貴嬪及李、陰兩貴人,甄氏失寵口出怨言,故而惹怒了魏文帝,招來殺身之禍。

出場女一配置的甄氏,終場卻淪為三四線女配的結局,且死得如此不明不白!無外乎歷來諸多學者甚覺此事蹊蹺。近代學者盧弼在著述《三國志集解》中發出詰問:“宮省事秘,隱奧難窺,開國之初而不能容一婦人,事涉離奇,讀史者不能不為之推尋也。”

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後留鄴。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三國志》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今天,我們就試著從千年前古人留下的隻言片語中,去推尋一代絕色佳人的殞命之謎。

前後矛盾的性格形象

如果甄氏真的是死於失寵後,口出怨言,那麼翻閱過關於甄氏的史書記載後,我們會發現一個更大的疑團——甄氏的性格完全前後矛盾。

《魏書》中記載了甄氏未出嫁時發生的幾件事情。八歲時,外面來了雜耍馬戲的人,家裡人都去看,惟獨甄氏不去,答曰:“這難道是女子該看的嗎?”。九歲時,甄氏會認字了,經常拿著兄長們的紙硯筆墨書寫,兄長問:“女兒家應該多做女工,你讀書學習是要當女博士嗎?”甄氏的回答相當早慧,“古代的賢德女子沒有不學習前世成敗得失,引以為戒的,不讀書如何知道呢?”。這活脫脫就是個三國版班婕妤,端莊賢淑的世家閨秀形象躍然紙上。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到此,甄氏還不過只是個合乎封建時代標準的頂配版淑女,但下面這件事的發生讓人對甄氏不可小覷。時逢漢末天下大亂,災荒頻發,百姓紛紛把金銀珠寶都給賣了,給了甄家趁低吸納的好機會。也就十幾歲的甄氏卻說:“世道慌亂,誰擁有值錢的東西就有可能引禍上身。如今到處都是災民,不如打開家中糧倉救濟鄉親。”能講出這番話,足見甄氏是個見識非凡,更對人性頗為諳熟的奇女子。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樣賢良淑德,頗有智識的甄氏,其積極正面的形象直到嫁給曹丕為妻後仍然是一脈傳承的。她雖然專寵於曹丕,但勸諫丈夫要廣納名門淑女,豐富子嗣。對有寵於曹丕者,她鼓勵之,無寵者,她寬慰之。這一時期還發生了件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曹丕要趕走一個任姓的妾室,甄氏問他,“任氏出身名門望族,容貌德行比自己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何要趕走?”。曹丕說,“因為任氏性格脾氣急躁不溫柔,還不止一次怨懟他。當時,甄氏為任氏求情,還不惜拿自己說事兒——“大家都知道我很受您寵愛,都會認為趕走任氏是因為我,這樣公婆會認為我自私,其他人會認為我獨享專寵”,但曹丕仍然趕走了任氏。

其後帝欲遣任氏,後請於帝曰:“任既鄉黨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順,前後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後流涕固請曰:“妾受敬遇之恩,眾人所知,必謂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懼有見私之譏,下受專寵之罪,願重留意!”帝不聽,遂出之。——《魏書》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軍師聯盟》中曹丕和甄氏

這件事情透露了兩個重要訊息。第一個訊息在這裡先賣個關子。第二個訊息則是,任氏被趕走是因為性格不溫柔,所以不受曹丕寵愛。又因為無寵,而對曹丕多次口出怨言。

然而,當甄氏再一次出現在曹丕口中時,卻變成了和任氏一樣,是個會因為失去寵愛而多次口出怨懟之人。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性情大變實在讓人疑竇叢生。如果史書對甄氏之前的人設記載沒有“說謊”,那顯然,甄氏是幹不出這麼愚蠢的事情的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甄氏是封建禮教婚姻制度的忠實捍衛者。她在盛寵的時候都能主動讓曹丕廣納妾室,為自己博取賢良的名聲,沒理由到了年近不惑的時候反而如此看不開,不顧嫡妻的地位,落下個於封建道德所不容的善妒名聲,這對她沒有任何好處,也不符合她自幼熟讀前代故事,明得失的賢淑性格。

親身經歷任氏事件,甄氏不可能重蹈覆轍。甄氏是個聰明人,從任氏事件她應該認識到曹丕厭惡脾氣急躁,口出怨言的女子,而她自己就是性格柔順的既得利益者。十多年的夫妻相處,曹丕斤斤計較的記仇性格,以甄氏諳熟人性的聰明,不可能不清楚。明擺在眼前的前車之鑑,甄氏還要再三去觸及彼時已經是皇帝的曹丕的逆鱗,除非她情商智商同時下線。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甄氏不能也不忍斷送唯一兒子的前程。從曹睿即位後數度思念母親,悲傷不已的情況來看,甄氏和曹睿的母子感情非常深厚。正常思路下,母親為兒子的前途豁出性命都不惜,又怎會願意主動犯下過錯,連累親子呢。能夠開倉放糧的甄氏畢竟不是慄姬、郭聖通之流,如此沉不住氣讓自己多年積累功虧一簣。

如果甄氏不是一個因為失去曹丕寵愛,而總是發牢騷的怨婦,那麼她到底是怎麼讓曹丕把自己送上絕路的呢?

這裡有個關鍵人物,她就是郭貴嬪——郭女王。

忠奸難辨的郭女王

《魏略》認為甄氏的死就是郭女王直接向曹丕進讒言導致的後果。《漢晉春秋》和《資治通鑑》沒有認定郭氏是幕後推手,但也認為甄氏是因郭女王得寵而死。而《三國志》只把郭氏的得寵和甄氏的失意相聯繫。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軍師聯盟》中郭女王

郭女王確是有害死甄氏的動機,也確是甄氏死後第二年,郭女王就被冊封為皇后。但我個人認為,郭女王沒有進讒言給曹丕,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曹睿。如果甄氏真為郭女王所害,她怎會放著情敵兼政敵的兒子在身邊晃悠,還默認他被立為儲君。她不害怕將來被打擊報復嗎?要知道當時曹睿已經是個十五六歲懂事的大孩子了。曹丕在甄氏死後不喜曹睿,如果郭氏真有心,是有機會讓曹睿靠邊站的。但事實上,曹睿當上了皇帝,而郭女王被封為皇太后,直到九年後才去世,這得心理素質多過硬,才能天天在惶恐中而不抑鬱。

但郭女王的出現確實給甄氏和曹丕原本和諧的生活帶來了衝擊,也造成了甄氏命運的悲劇性轉折。這兩個曹丕生命中前後最重要的女人,重合的時間有5-8年之久,明明其中一個的隕落映襯了另一個人的擢升,但史書上沒有留下兩人的任何“交流”抑或“交鋒”。

筆者在此大膽猜測這段不同尋常的留白——甄氏與郭氏曾經爆發過巨大的“衝突”。不是宮鬥劇裡為了爭奪男人寵愛的爭風吃醋,而是世家千金和底層婢女關於為妻之道的衝突。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甄氏受正統的禮教薰陶,她信奉的為妻之道是以歷代賢媛為榜樣,時刻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賢良淑德的典範,不僅如此還要勸諫丈夫使其成為有德行的君子。所以,她所親睞的妾室也是同她一樣出身名門的淑女。還記得前文任氏事件透露的另一個訊息嗎?這位被趕走的任氏也是位出身鄉黨名族的世家千金。雖然性格不為曹丕所喜,但甄氏卻認為她有德行,願意為她求情。

再看郭女王的身世,父親雖是東漢南郡太守卻早早亡故。郭女王幼年即流離失所,後寄居銅鞮侯家,傳為府上婢女。在民間長大的郭氏也有著和甄氏一樣的聰慧,她把這些聰慧化為謀略,用來幫助曹丕謀奪世子之位。在她心中沒有想要勸諫曹丕成為君子的禮教束縛,幫助他奪得想要的一切,讓他快樂才是她的本分。

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三國志》

為什麼同樣有智識的甄氏沒有為曹丕建言獻策呢?因為賢德妻子的本分是料理丈夫的家院後宅,侍奉公婆,和睦妾室,撫育幼子。朝堂上的爭權奪利應該由謀臣策士來做。在當時的人看來,婦人擅論政事都是有呂霍之風的表現,是不提倡的。雖然她也在為曹丕的世子之位助力,但用得是更為傳統賢良的方式——她極力孝順婆母卞夫人,希望用贏得長輩喜愛的方式,來讓曹丕更有競爭力。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軍事聯盟》中曹丕與郭女王

但對正與曹植奪位正酣,同時又備受父親打壓的曹丕來說,郭女王的表現顯然更像是能溫暖他內心,給他所需的體己人。也許他也曾向甄氏要求,希望聰明如她能出謀劃策,助他一臂之力。但以她的出身、教養和性格,要想轉變又豈是易事。更何況儲位之爭歷來牽涉陰謀詭計,也許在她心中,好妻子應該勸諫丈夫堂堂正正的去贏,怎麼可以反過來幫著丈夫變成陰謀小人呢?

所以,從郭氏身上,甄氏看到的是“奸”,而曹丕看到的是“忠”。曹丕與甄氏的漸行漸遠,與郭氏的越走越近終究是不可避免。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絕筆《塘上行》

公元220年正月,曹丕即王位,卻沒有封甄氏為王后。六月,曹丕率軍南征,把甄氏留在了鄴城。到了十月,漢獻帝禪位,曹丕以魏代漢,登基為帝,定都於洛陽。仍然留駐在鄴城的甄氏缺席了曹丕的登基大典。相反,郭女王很快被封為了夫人。甄氏與郭氏至此平起平坐。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曹丕用一種近乎公開羞辱的方式懲罰甄氏,抬舉郭氏。這種舉動好像在說,沒有郭氏的輔助就沒有曹丕今日的稱帝,所以她理應成為最尊貴的女人,而你甄氏如此愛惜賢婦的名聲,不齒為謀,那你便繼續呆在鄴城,以免大典的禮樂聲汙了你的耳朵。

而很巧的是稱帝沒多久,遠在洛陽的曹丕就知道了甄氏在鄴城日益失意,有頗多怨恨之語的事。《三國志》用“帝大怒”三個字寫盡了曹丕的怒火和殺氣,甄氏的生命進入倒計時。

沒有任何求證,也沒有給甄氏任何解釋的機會,曹丕隨即遣使給在鄴城的甄氏送去了毒酒。一個失寵怨婦的牢騷居然讓一個不算昏君的皇帝如此生氣,生氣到要殺了她才可以平息怒火。他大可以像驅逐任氏一樣將她逐出宮廷,也可以像漢武帝廢黜陳阿嬌那樣將她幽禁於冷宮,讓她在悲憤抑鬱中而死,但是他選擇用最激烈的方式毀滅曾經的結髮妻子。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甄氏擅詩書而文采斐然。傳說,她在臨死前,留下絕筆《塘上行》一首。在詩中,她終於有機會為自己辯白——失寵怨懟不過是別人的讒言詆譭。《墨子》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曹丕寵愛郭氏,疏遠甄氏的行為落在宮中小人的眼中,不失為逢迎皇帝的好機會。編造謠言讓甄氏徹底失寵,讓曹丕心愛的郭女王可以無後顧之憂地上位。這聖意他們猜得很對,皇帝高興就好,甄氏是廢是死他們不關心。

曹丕後悔嗎?《三國志》記載了這麼件事情,曹丕問解夢師周宣:“我昨晚夢見有股青煙拔地昇天。”周宣說:“天下將有一位貴女子冤死。”曹丕聽罷想到了甄氏,頓覺後悔,但遣人已追不上使者。悲劇無可挽回。但他也只是短暫的後悔了一下,就如同短暫地愛了甄氏。

第二年,他力排眾議冊封郭女王為後。此後直到死亡,她一直都是他的最愛。

史書中性格前後矛盾的甄氏,曹丕賜死她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

看著甄氏的《塘上行》,時隔千年,你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個品性純良的女子在臨死前,終於放下賢妻的包袱向曹丕絕地反擊,彷彿在說,你帶給我的愛與恨,悲傷與寂寞,全部笑納。我很快樂!願你安好!永不相見!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塘上行》

參考《三國志》、《魏書》、《魏略》、《漢晉春秋》及《資治通鑑》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