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江知道最後的結局,他還會詔安嗎?

渾水龍


接受招安之後,宋江等人就沒閒過。起初,他們攻打遼國,破了太乙混天象陣後,遼國被迫投降;而後他們繼續征討田虎,平定王慶,剿滅方臘,功成名就。108個兄弟,除了6人沒參與徵方臘,其餘人只有36人活著回來。

即便如此,36人最後也沒能善終,魯智深坐化,武松出家,林沖中風八年後而死。

至於宋江,他最初還算不錯,又是風光回家,又是走馬上任,官做的不錯,受到百姓愛戴。但是,沒多久,蔡京、高俅等一幫奸臣開始記恨宋江,害怕他以後做高官。於是,他們先除掉了盧俊義,又害死了宋江。

問題來了:如果宋江知道自己的結局,他還會選擇招安嗎?

其實,這個問題在書中也算是說過了,無論是招安前,招安時還是招安之後,宋江都是一心念著招安,從來沒想過自立為王,或者推翻宋朝,他只有一個心思:報答皇帝,為朝廷效力,幹一番事蹟,青史留名,僅此而已。

招安之前

宋江本來沒有上梁山的心,那時候他雖然殺了閻婆惜,但是一來朝廷有大赦天下,二來他父親也交待過,不可上梁山,要好好服刑,以後還能做個正常人。

當晁蓋等人邀請宋江上梁山時,宋江斷然拒絕。到江州後,他有戴宗和李逵的照顧,過得還算不錯,但因為喝醉寫了一首詩,被黃文炳陷害。最後幸虧李逵以及晁蓋等人救援,這才保住小命。無奈之下,宋江只好上梁山。

即便如此,宋江也沒想過造反,他招攬朝廷將領時,多次說過招安。無論是對彭玘、呼延灼、還是關勝、董平等人。

可以說,從一開始上梁山,宋江就決定了以後要招安。

大聚義時

到梁山108將大聚義時,宋江更是這麼做的。為了能夠招安,宋江可以說費勁了心思。

那時候,他活捉了高俅,但他為了招安,不顧林沖、楊志等人的感受,放了高俅;為了打通京城的關節,宋江又帶著燕青等人,找到李師師,又通過宿太尉等人,歷經種種磨難,才算是招安成功。

可見,宋江一心所想,就是招安,這也是為大家謀出路。

宋江在招安之前就各種碰壁,被高俅放鴿子,他也知道林沖等人故事。他主張招安時,魯智深也說過奸臣當道,以後未必能落個好結局。就是李逵,也說過以後有的受氣呢。既然如此,難道宋江不知道自己以後會是什麼情況嗎?他肯定知道。就算不知道,招安之後他也知道了。

招安之後

成功招安後,宋江曾攻打遼國。那時候,吳用想到了裡應外合之計,想讓宋江假降遼人。為此,他還試探宋江。這時候,宋江說了一番話。

宋江聽罷,便道:“軍師差矣。若從大遼,此事切不可題。縱使宋朝負我,我忠心不負宋朝,久後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水滸傳》

從這話可以知道,宋江已經想過,也可以說他心裡有了準備,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死而後已”四個字,足以說明,宋江不擔心以後結局不好,他要做的,只是盡忠報國,青史留名。

另外,宋江喝下毒酒後,沒有怨恨,更沒有後悔,只覺得天子聽信讒言。那時候,他反而擔心李逵會造反,後來騙李逵喝下了毒酒。如果宋江後悔招安,恐怕他就會支持李逵造反了。

至於宋江還想葬在蓼兒窪,也不是說他還想回到梁山造反,而是他心念著兄弟情。他生前已經報國,死後還想和兄弟們在一起。畢竟,他早就知道,108將是天星下凡,也終將會回到天上,成為正神。

所以,不管怎麼樣,宋江都會選擇招安。即便他知道自己的結局,也還是會選擇招安。


自說文史


如果用現在時興的一句話來說,宋江的一生是挺悲催的,宋江的家庭條件其實挺不錯,放到現在絕對屬於小康家庭。學識淵博文采不錯的宋江像那個時代大多數的文人一樣,總是想著學而優則仕,一門心思想著當官從政、光宗耀祖。誰知命運坎坷,仕途不順,混來混去,也只是個縣衙裡的押司。宋朝,押司是個什麼級別?說白了就是沒有級別,只是比縣衙裡的衙役地位高一些,但要和官員比起來顯然就是不入流的職位,這一點在《水滸傳》中宋江被扔出儀仗隊伍那一情節表現的可謂是淋漓精緻。

好在宋江雖然仕途不順,但是生性豪爽,重義氣的性格讓他得到了一個好名聲,不僅在當地綠林中聲名鵲起,就是在江湖上也是人人皆知。自古以來,心中有志向而又處處碰壁的人,如果長期不能如願心情必然抑鬱,每當有發洩的機會,心中的滿腔怒火便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宋江就是因為酒後揮毫潑墨寫了一首被認定為有反意的詩,又加之曾經幫助晁蓋他們幾個的事情敗露之後才被迫上了梁山。

表面看宋江上梁山跟其他人沒有什麼區別,都是落魄之人落草為寇,

然而,實際上受到封建思想教育和文人出身的宋江和那些個走江湖賣藝的人士以及被人陷害家破人亡與官府有著血海深仇被逼上梁山的官家人士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宋江的腦海裡還滿是對大丈夫忠君愛國,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國家英雄形象的崇拜和渴望,總覺得為官為將征戰沙場為國效力才是正道,才不枉此生!

就是在這種思想的長期影響下,宋江才在做了梁山之主以後極力的推動朝廷招安一事,在他看來他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還為的是各位兄弟的前程,殊不知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有著那麼高得覺悟。

所以,對於招安一事,只能用強扭的瓜不甜這句掛話來形容。而招安以後的結局,以宋江的智慧來說,他應該自己心裡是清楚的。朝廷昏暈、奸臣當道、百姓民不聊生,義軍四處而起的環境下,在朝廷裡沒有靠山的前提下,要想有所作為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宋江明知不可為而偏要為之,也許只是為了此生能夠實現忠君愛國報效國家的一種行為夙願而已吧!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大家好,我是“看歷史成敗品百味人生”,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如果宋江知道最後的結局,他還會詔安嗎”?

我的答案是會的。

  • 首先說宋江本屬於體制內人,最早做的是押司。押司是什麼,相當於現在的縣政法辦公室主任,主要負責案件的整理和文秘工作。換句話說,就是說自小是學文的,四書五經是基本功,估計史經也不少讀,明白成王敗寇的道理;後來參加工作了有改為案件辦理工作,接觸了社會的各種陰暗面,使宋江對社會的瞭解和認識更進一步。
  • 從《水滸傳》中對宋江的描寫來看,宋江是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的,本職工作做的很優秀,得到上司的肯定,同事的認同,江湖朋友的認可,甚至有“及時雨”的外號。至於落草為寇,那是細節疏忽,不得已而為之。到了梁山,略施小計,就坐到了頭把交椅,我們只能說宋江對人性的瞭解太深刻了,宋江也太有才了。

前面我們介紹宋江這麼多,意思就是宋江是一個思路獨特、戰略眼光長遠的野心家,而不是隻知道打打殺殺的山大王,宋江明白梁山水泊是很大、天險很多,但在龐大的國家機器面前,被滅是分分鐘的事情,至於為什麼梁山數次沒被打下來,“養寇自重”的道理,宋江明白,太尉高俅手下的將軍也明白。宋江之所以心甘情願和高俅唱雙簧,是因為宋江明白只有梁山鬧得越大,將來自己談判的籌碼就越多,詔安的時候封官就級別越高。

所以說,宋江清清楚楚的預測到將來發展的結果,但他還會繼續走下去,就像射箭,一旦射出就回不了頭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馬行無力


《水滸傳》中,宋江是知道自己最後結局的,不僅知道自己的結局,梁山好漢的歸宿也早就有所瞭解。正是因為宋江知道了自己及梁山好漢的結局,所以,才選擇了招安。

那麼,宋江的結局是什麼?假如如續書《徵四寇》講的那樣,是被奸臣毒死,他還會選擇招安嗎?

宋江原本就不打算造反

及時雨宋江的出場,是在第十七回“美髯公智穩插翅虎,及時雨私放晁天王”。當時,宋江是山東濟州府鄆城縣的一個小小押司。此人仗義疏財,聲名遠播,雖然不是體制內的官員,但宋江生活得很愜意。從衙門到市井,從鄆城到江湖,人氣旺盛,宋江很享受這樣的生活方式,非常安於現狀。

晁蓋劫取生辰綱案發,宋江出於義氣通風報信,假若此人早就有反心,也就跟隨晁蓋上梁山了。閻婆惜扣押了晁蓋書信,宋江一怒之下殺人,也是他不敢造反的表現。

卻說閻婆惜要敲詐宋江一百兩黃金,以晁蓋書信相要挾,高聲對宋江嚷道:“閒常也只嗔老孃和張三有事。他有些不如你 處,也不該一刀的罪犯,不強似你和打劫賊通同。”

閻婆惜這一叫嚷,反倒提醒了宋江。假如晁蓋書信被舉報到官府,一定是一刀之罪。倘若就此殺人滅口,事出有因,最多也只是個流配之罪。後來,雷橫打死白秀英,沒有被判抵命。閻婆惜身份與白秀英差不多,宋江殺她是有些把握的。

殺死閻婆惜,宋江負案逃回家中。朱仝找到宋江時,問押司哥哥去哪裡躲藏,宋江說:滄州橫海郡小旋風柴進莊上,青州清風寨小李廣花榮處,白虎山 孔太公莊上都可以去,但卻躊躇未定,不知投何處去好。

這三處地方都不是強賊佔山為王之所,宋江逃命根本就沒想到去梁山找晁蓋。在江湖上繞了一大圈,宋江還是接受了法度處罰,被髮配到江州牢城。

宋江在江州過得很舒適,根本就不像是一個配軍,整天與戴宗、李逵、張順喝酒,十分的逍遙快活。這天,因為獨自一人來到潯陽樓,喝了幾杯酒,有點暈乎,便在酒店的粉壁上題寫了“反詩”。

所謂反詩,實際上是一首《西江月》詞和一首七絕詩。假如,從宋江的經歷來讀“反詩”,大有無病呻吟之嫌。

比如,《西江月》這樣寫道: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行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前面兩句好理解,後面的話就真的是喝高了才胡言亂語的。宋江在來到江州之前,何曾如猛虎那樣,潛伏忍受等待時機做大事?假如是,為何不敢上梁山呢?晁蓋在梁山大弄起來,遠在鄆城縣城的宋江簡直就是心驚肉跳了。

清風山那會兒,雖然被劉高胡亂取了個“虎張三”的大號,但宋江也沒有真的打算上梁山。這段時間,施耐庵主要突出的是宋江的孝義,不是寫他要造反。

宋江在《西江月》中說要報冤仇,誰是他的仇家?假若宋江的仇家是閻婆惜、劉高,則是萬萬說不通的。即便是黃文炳,那是題寫反詩之後的事情。從“血染潯陽江口”來判斷,宋江是把整個江州城都當做了自己的仇家。這也說不通,宋江是心甘情願接受發配的,途經梁山時,寧願奪刀自盡,也不願意留在梁山。怎麼就跟江州有仇呢?

其實,宋江題寫反詩,並非是說宋江要造反,而是為宋江的結局伏筆。招安之後的宋江,還將在江州有故事。

宋江何時有招安心願的?

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第一次在《水滸傳》中出現了“招安”二字。當時,武松血濺都監府,從十字坡張青那裡化妝成行者,準備去二龍山入夥。途經白虎山孔家莊時,遇到了正準備去清風寨花榮那裡的宋江。兄弟二人在孔明、孔亮家住了一段時間,便準備各奔東西。宋江捨不得武松,便勸他一起去清風寨。

武松當然也願意跟隨宋江前往,但是,“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二龍山落草避難。”

武松的話,幾乎代表了梁山所有好漢。一百零八將中,大部分都是戴罪之身,有的也是“遇赦不宥”的重罪。即便是朝廷降將,因為戰敗也將面臨追責。所以,武松接下來的話,也就代表了梁山好漢的心願,也是梁山好漢期盼的一條出路:

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武松把招安看得很重,希望得到上天垂憐,讓他活到招安的那一天。這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句話,“活久見”。金聖嘆在此處夾批道:“武松不必有此心,只因上文宋江數語感激至深,便慨然將宋江口中不便說明之事,一直都說出來。”

金先生欲徹底黑掉宋江,便不顧文本的亂批了。宋江幾時有這個心思的?施耐庵絕對沒有寫過這件事。宋江接著武松提招安,則是在半個月之後。兄弟二人分手時,宋江囑託武松道:

兄弟,你只顧自己前程萬里,早早的到了彼處。入夥之後,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

宋江說這番話,應當以武松所言為前提,並不是金聖嘆先生批註的那樣,宋江借武松之口說自己心中之事。

因為,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邏輯關係。當時,武松是準備要去造反的,宋江則尚無落草為寇的打算。去清風寨,投奔的是朝廷命官花知寨,而不是去做草寇。既然不是去造反,宋江有怎麼能想到朝廷招安這一層?

從武松口中說出招安,倒是提醒了宋江。這其實也是二龍山好漢的一條出路,魯智深救了林沖,得罪了高俅,楊志屢屢犯案,高俅、蔡京一齊都得罪了。但是,這兩人一個原本打算在大相國寺清修,從菜頭往職事僧人努力。另一個則與宋江有相同的願望:“

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

武松的招安願望,與宋江、楊志所說的去邊上立功,都將是梁山好漢受招安,然後真的去邊境抗擊金兵的重大伏筆。所以,宋江在白虎山與武松分手時所說的“招安”,就是早早設計已定的梁山好漢的最佳出路,不管結局如何,宋江都是要走招安這條路的。

宋江預見了自己的結局了嗎?

江州劫法場,宋江被逼無奈,走了武松的老路,也是到了“遇赦不宥”的地步。因而,宋江的出路也將與武松一樣,“天可憐見,受了招安”。此時的宋江,是絕對不知道自己的結局的,等待招安的心願也不會因為結局怎樣而改變。

隨著故事的發展,宋江提前預見了自己的結局。這是《水滸傳》第四十一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的事。

這回書是《水滸傳》的總綱、大關節,對應的是“楔子”洪太尉誤走妖魔這回書。“楔子”是金聖嘆批註的貫華堂本中的一回,為全書的開篇,《水滸傳》中很多故事,以及施耐庵的創作思想都隱藏在“楔子”之中。第四十一回書之所以說是“楔子”的照應,是因為如下這一串數字:

宋仁宗“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正好對應九天玄女“三枚仙棗,三杯仙酒”、“三卷天書,,可長五寸,三寸”。

而在講到宋仁宗嘉佑三年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之前,施耐庵從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講起,說此人是天上霹靂大仙下界,“替天行道”,結束了五代戰亂,開創“天下太平無事日”的北宋王朝。因而,趙匡胤是結束一個時代的人物。九天玄女是道家最高階神,“召見”道家魔頭宋江,也應當具備結束一個時代的隱喻。

以此推之,宋江的結局將與北宋王朝一道,走向覆滅。那麼,宋江知道這樣的結局嗎?

在九天玄女殿,宋江喝了仙酒,吃了仙棗,又得了三卷天書,便將“還道(還道村的隱喻)”。按照九天玄女的囑託,“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既然是“為臣”,就肯定是招安了。受招安幹什麼?“替天行道,輔國安民”。

此前提招安,不過是打算通過這條路洗白身份,得到朝廷寬宥。從九天玄女廟出來後,宋江的招安便上升到“全忠仗義,輔國安民”的高度。這是宋江得知的梁山好漢的出路,或者結局。此後,梁山完成大聚義,宋江又把“替天行道”與“保境安民”組合起來,這就與叮囑武松時所講的話對接起來了,施耐庵以此伏筆,《水滸傳》在七十回後,將有梁山好漢抗金的故事。

梁山好漢抗金,也不是宋江等人的最終結局。書中寫道,當宋江在兩個青衣女使的陪伴下走出九天玄女殿,來到一座石橋上時,使女提前向宋江預演了北宋滅亡的一幕:“二龍相戲”。這是靖康之難前的一段秘史,隱含著宋徽宗在國難當頭之際,與童貫等人到鎮江復辟,分裂朝廷的事情。

宋江正看待看仔細了,卻被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橋——這就是宋江的結局,參與到了“二龍相戲”的場景之中。書中寫得很清楚,先是“二龍相戲”,然後“二龍戲水”,因為“相戲”,所以,“二龍”最終到井裡去“戲水”。傳說中的五國城坐井觀天,應當是一口枯井,或者是深坑。施耐庵以“水”喻井,就是隱寫宋徽宗、宋欽宗雙雙被俘,被押到五國城坐井觀天這段真實的歷史。

宋江不招安,結局會好嗎?

這個假定原本就不存在,因為,假如沒有招安願望,宋江便很難上梁山。上了梁山,其結局就是招安。再者,施耐庵作書,故事多虛構,但大線索、大背景則是依據了歷史。包括宋江的很多故事,也是有“史”可查的。比如,宋江救晁蓋、怒殺閻婆惜、九天玄女廟得天書,就是依據了《大宋宣和遺事》。因而,宋江最終的結局,也應當是有史料依據的。

《宋史》、《東都事略》、《三朝北盟會編》、《梁溪集》等史料都能證明,宋江及梁山好漢是因為戰敗,被宋徽宗下令招降了。之後,便參與了徵方臘、伐幽州、抗金兵的歷史大事。

除了這些歷史(正史與野史)記載而外,宋江的實力也不容其如趙匡胤那樣取代後周,建立王朝。

很多讀者設想,假如宋江聯合方臘,實力會加倍猛增,幹掉北宋是有機會的。其實,這都是受了續書《徵四寇》的誤導,即便是宋江、方臘聯手,滅掉北宋也沒有一點機會。因為,童貫徵方臘,主要的策略就是招安。童貫率大軍到了東南,出榜招降,赦免方臘的追隨者,承諾罷花石綱事,補償因此遭受損失的民眾。因而,童貫進兵順利,宣和二年十一月“以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討方臘。”,宣和三年四月“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擒方臘於青溪。”

張叔夜收降宋江更顯得容易,只用了千餘死士,便“擒其副賊,江乃降。”

宋江、方臘這樣的實力肯定不可能掀翻北宋皇朝。只不過,部將投降,方臘卻沒有接受招安,兵敗被擒,然後在汴京就義。宋江卻因為副將(應當是吳加亮)被擒,便率眾投降了。

宋江受招安,絕非續書《徵四寇》寫的那樣,是卑躬屈膝去討好宋徽宗,乞求招安。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受招安,至少應當是《大宋宣和遺事》記載的那樣,與史實基本相符。為救副將,宋江被迫率眾投降,然後被朝廷招安。

《水滸傳》第一回書就寫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是陳達被史進擒獲,朱武無奈帶著楊春行苦肉計,救下了少華山的“副賊”。朱武號稱“神機軍師”,並不是因為他足智多謀,善於陣法,而是隱伏了很多水滸機密,包括梁山受招安的過程。

施耐庵通篇講“忠義”,正史上宋江受招安,正是體現了一個“義”字。

回到本回答主題,宋江即便是知道了自己的結局,也將堅定的接受招安。不招安,副將必死,梁山全夥必死。那麼,“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便無法兌現,施耐庵前七十回的故事也就白寫了。

宋江的結局到底怎樣呢?

綠野老道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詳細分析了宋江題反詩這回書的寓意,認為,這就是宋江結局的伏筆。

《水滸傳》中的江州,絕對不是指江西九江,而是指江蘇鎮江。因為,書中蔡九知府的原型,就是蔡京的兒子蔡翛。此人確實在鎮江做過留守,是一個具備“實名制”性質的人物。

宋江在潯陽樓題寫反詩中的七絕,開頭就講到“心在山東身在吳”,九江不在吳地,施耐庵實寫的是鎮江。

上文講到,宋江潯陽樓的反詩講不通,因當時宋江並無“仇家”,沒有報仇的對象。但是,宣和七年金兵進攻北宋,宋徽宗國難當頭時甩鍋給宋欽宗之後,宋江的“仇家”就出現了。

靖康(公元1125年)元年,北宋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宋史·徽宗本紀》、《欽宗本紀》都記載了“正月己巳,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遂幸鎮江府。”這就是宋徽宗鎮江復辟——《水滸傳》中的“二龍相戲”。

關於這段歷史與《水滸傳》的關係,綠野老道多有解讀,此處不多囉嗦。根據本回答,講幾個大概。

首先,宋江潯陽樓題寫反詩,隱喻的就是這件事。童貫與蔡氏兄弟蔡攸、蔡翛(鎮江留守)與宋徽宗到鎮江復辟,沿途之中斬殺無數被裹挾者。宋欽宗肅清此次復辟後,童貫、蔡氏兄弟,以及追隨者紛紛人頭落地。這就是“血染潯陽江口”,報仇的是宋欽宗。

其次,《水滸傳》中,誰能“敢笑黃巢不丈夫”?不是別人,就是宋徽宗。已經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在鎮江搞復辟,本質上與謀反類同。宋江造反,豈能與鎮江復辟相提並論。

如此解讀,宋江那兩首涉嫌無病呻吟的反詩,就有落腳點了。

這樣的解讀,並非脫離文本的臆想,而是在《水滸傳》前七十回故事中能夠找到伏線。上文提到的“二龍相戲”是一處,最重要的是宋江的“孝義黑三郎”這個綽號,以及宋江“出籍”的隱喻。

宋江並非家中老三,而是老大,施耐庵之所以寫宋江是三郎,指的是宋徽宗以第三順位繼承人的身份,在皇太后以“孝義”為由的支持下,才做了皇帝的。所以,施耐庵要“黑三郎”。

宋江的“出籍”在原著中也讀不通,宋太公根本就沒將他出籍,而是把宋江藏在了家中。宋江的“出籍”,是指宋徽宗死在了五國城,遺骸運回臨安後,也沒有葬在南宋皇陵,實實在在的“出籍”了。

施耐庵在宋江的身上隱寫了很多符碼,而其被推下九天玄女廟石橋,也是其結局的真實寫照——宋江在鎮江復辟中殞命。

九天玄女曾經暗示宋江“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宋江的結局一定如九天玄女所言,招安之後也沒能逃脫與北宋皇朝一道覆滅的命運。

無論宋江知不知道自己的結局,《水滸傳》中梁山好漢都是要被招安的。這不僅是宋江的選擇,也是武松等梁山好漢的選擇,更是施耐庵設計水滸故事的必然結局。


綠野萍蹤01


還是那句話,中國農民都有強烈當皇上的願望。宋江當然也有,只是他的實力達不到,才退爾求其次選擇招安。

第一宋江的實力並非很強大。書中所描寫的多次戰勝官軍,實際上多數是不存在的。如果抓住高俅,童貫為什麼不殺呢?一來為林沖,盧俊義報仇,二來剷除朝中奸佞,三來增加自己被招安的法碼。宋江最後也不會被這些奸臣害死。

第二宋江選擇被招安也是出於私心,這是大家不能忍受的。宋江時常說自己是鄆城小隸。他是無法晉升的,一輩子只能是隸。可他志大,想為官。沒看他喝醉了寫的“敢笑黃巢不丈夫”。這不也說明他想當皇上,或至少來個官做做吧。

正道行不通,只能走所謂的邪道。通過權謀之術當上了梁山泊的寨主,然後通過義綁架眾兄弟。按說當時不願招安的人有的是,就應當來去自由。不招安選擇做良民,或再走上所謂犯罪道路也是他人的自由選擇。

第三宋江怎麼會不知道朝中的奸佞要害他呢?他身為官場小隸應該很瞭解政治鬥爭的黑暗。要麼宋江太高估了自身能力,覺得能象在梁山一樣如魚得水,把眾兄弟弄得服服貼貼。要麼就是選擇性失明,象鴕鳥一樣把腦袋埋在沙子裡,以求蔡京,高俅別跟他過不去。

實際上宋江跟四奸的鬥法遠遠不在一個層次上。皇帝也是極其昏庸,要不能被金國掠走。這也算個報應。在寒冷的東北反思反思吧。

總之,宋江實力不強,甚至不如方臘。如同武大郎服毒——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


劍指歷史


會。因為宋江在成為梁山首領的時候,就知道招安的結局了。

但是就是因為宋江對昏庸的朝廷心存幻想,才導致梁山悲劇。

梁山好漢的首領其實不應該選宋江,晁蓋相比於宋江來說稍微合適一點。

眾所周知,梁山好漢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換言之,就是受盡朝廷的迫害,走投無路才落草為寇。

而宋江呢。宋江在鄆城做押司的時候,就受盡當地百姓的愛戴,甚至比縣太爺還能一呼百應。

這與他仗義疏財不無關係。在鄆城,不管是誰,只要有求於宋江,宋江都會施以援手,因此才有了山東及時雨,鄆城呼保義的外號。

梁山好漢中超過一半都受到過宋江的恩惠。

在宋江娶閻婆惜的時候,全城百姓,縣太爺都來參加送禮。宋江因為放過晁蓋被閻婆惜要挾,錯手殺死了她。

本該殺人償命,被判死刑。後因縣太爺法外施恩,改為刺配流放。而且在流放期間,處處受人照顧。

所以說,宋江完全就沒有一點想要推翻朝廷的原動力。只是因為江湖義氣,加上對一些官員的氣憤,才落草為寇。

但是晁蓋不一樣,晁蓋本身就是一個江湖人,他不管什麼恩怨情仇,只重視江湖義氣。就想著和大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論秤分金銀。

所以在晁蓋的帶領下,就算梁山不會推翻朝廷,那也會偏安一隅,以求自保。三五十年的穩定平和還是會有的。

就算日後在歷史上沒有功名建樹,也不會讓梁山成為悲劇。

其實,梁山好漢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像林沖、魯智深等被朝廷迫害的人物。一類是像盧俊義、朱仝等被設計上山的。一類是像晁蓋、吳用等因為犯了法,躲避追殺才上的山。

這三類人在創業的開始,就已經註定會失敗。因為創業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一致對外,有一個共同的目標。

晁蓋當首領的話,可能不會像方臘一樣去主動攻打朝廷,但是不向朝廷招安是肯定的。或許也會讓林沖等去京城殺了高俅和高衙內。

那麼梁山好漢也許就是一部敢於對抗不公世道的一部草莽英雄傳。

但是到了宋江手裡,就換了一種味道。

宋江一心想為朝廷報效,想讓兄弟們加官進爵,這當然無可厚非。

但是,他對朝中的奸佞小人妥協,就是他最大的錯誤。

其實,吳用多次和宋江討論過招安的事宜,應該是在朝廷迫於梁山的壓力,把一眾奸佞貪官殺死之後再招安,這樣梁山才會皆大歡喜。如果奸臣還在,那麼招安無異於自取滅亡。

可見,宋江是知道有這種可能的結局的。但是,宋江想著是儘早迴歸朝廷,利用皇帝的忌憚來與高俅等一決高下,對昏庸的朝廷心存幻想,才是失敗的根因。

所以說,招安只是宋江內心的幻想在作怪,而與最後的結局無關。因為在他心裡,就算失敗,也會青史留名。


古今中外多少事


其實宋江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但他想賭一把,用義字騙取兄弟,用兄弟性命當籌碼,賭成了飛黃騰達,賭輸了兄弟墊背。他沒想到的是對手太陰損,不但讓他搭上了兄弟們的性命,連本也摺進去了。

宋江最初想除掉貪官為朝廷效力

從宋江在潯陽樓的題詩:“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可以看出,他覺得自己滿腹經綸,有治理國家的經天緯地之才,一直不得志,只能在 鄆城縣當一個比芝麻還小的押司,全是因為貪官汙吏壓制。於是他開始結識江湖豪傑,想著有朝一日藉著他們的力量替天行道,打倒貪官,得到皇帝的恩賜,成為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光宗耀祖。如果宋江堅持他的既定方針的話,先殺了貪官奸臣,那麼他就掌控事情的發展方向,最終有一個好的結局。但從他的所作所為看,宋江並沒有剷除貪官汙吏的能力,更沒有改變大宋朝命運魄力,他充其量就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

宋江上梁山時抱著率領梁山好漢“清君側”的雄心壯志,但是上了梁山後,發現這些好漢除了林沖、武松、魯智深幾個名符其實外,大多數都是些打家劫舍、偷雞摸狗之徒,這幫烏合之眾根本無法與高俅、蔡京、童貫率領的宋朝精銳兵將匹敵,成不了大事。於是他改變了初衷,乾脆賭一把,讓皇帝招安梁山好漢,也許皇帝會感謝他的誠意,讓他和高俅之流一起執掌朝廷大事。宋江意淫一番後,覺得這個方法雖有風險,但總比拚得你死我活強,他開始謀劃他的招安計劃。

宋江擾動天下引起朝廷關注

宋江上梁山後,發現梁山老大晁蓋天生有反骨,不會向朝廷屈膝求榮,他招安的計劃無法實施,於是亂軍中安排人放暗箭射死晁蓋,搬掉絆腳石,開始實施他的招安計劃。

首先需要把聲勢搞大。水泊梁山已經存在好多年了,朝廷並沒有去清剿,就是因為梁山就是攔路搶劫的一群小蟊賊,整不出多大動靜,不值得朝廷費心。這樣的小賊窩求朝廷招安,朝廷也不會搭理。宋江必須把動靜搞大。於是他利用自己用幾兩銀子買來的義字,大肆攏絡通輯犯、流竄犯,不管是殺人的,開黑店的,還是偷雞的,盜馬的,凡是因為犯罪在官府掛上號的,照單全收。

光有這些烏合之眾不行啊,於是宋江和腹黑的吳用一合計,開始陷害一些正人君子,李應不想上山,燒了莊子,家人全當人質搶上了山,撲天雕不留也不行;盧俊義不想上山,吳用就在人家牆上寫反詩,授意管家睡了盧俊義的老婆,玉麒麟不想戴綠帽子殺了人,只好上山躲風頭;朱仝不想上山,吳用就讓李逵用大斧子把小衙內腦袋劈成兩半,美髯公一百張嘴也說不清;秦明不想上山,宋江就把他灌醉,讓人假裝他造反,結果老婆孩子全被害死了,霹靂火只能殺昏官造反……就這樣,宋江用歹毒、卑鄙、無恥的手段,很快湊成了梁山108將的陣容。

二是要把事搞大,給宋朝朝廷施加壓力。本來偷雞摸狗的事,晁蓋本不想搭理,宋江卻勸說大動干戈,三打祝家莊,打得天昏地暗。之後打曾頭市,害死了晁天王。打大名府,把盧俊義拉上了梁山。皇帝派大臣招安,宋江卻故意挑事,安排阮小七偷換了御酒,激起好漢們的憤怒,讓朝廷覺得梁山人不好惹。之後又和童貫、高俅開仗……

宋江做這一切,都是在為招安鋪墊,讓朝廷知道了梁山的實力,用實力證明宋江是天下一號人物,不能等閒視之,招安後必須委以重任,這樣他就能得到高官厚䘵,有能力和老牌的奸臣們抗衡。如果真能像宋江想的那樣,被朝廷重用大權在握,那麼宋江就改變了招安的結局,變悲劇為喜劇。

但是宋江低估了對手的智商,高俅用更高明的招式對付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蟊賊首領。招安他們後,就讓好漢們去了討伐方臘,狗咬狗,打得兩敗俱傷,梁山好漢死傷大半沒剩下幾個。宋江投出了最後籌碼,用兄弟的鮮血換取朝廷的信任。反正死的是兄弟,雖然傷感,如果朝廷會感激他,賜他功名,宋江還是最後的贏家。可悲的是高俅不會放過他,一杯毒酒,粉碎了宋江的如意算盤,連本錢也折了進去。


聾王異史


當然會!就算知道招安結局是死,宋江還是會接受招安!

★點擊右上角【關注】油茶絲語,遇見更多文章和精彩。

★溫馨提示:完整閱讀本文約需3分鐘,歡迎您留言評論!期待您的分享、點贊和鼓勵!

讀書品史明事理,借古鑑今知興替。讓絲語和您一起走進歷史,走近民族、國家以及世界的過去,去品讀、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場場或驚心動魄或平庸骯髒的“曾經”……

本文看點:說到宋江,最初的記憶他就是梁山的“叛徒”,可以說從他被現實逼迫上梁山的那一天起,心裡所思就是借梁山泊的義做大,有一天能夠被朝廷招安。

在宋江看來真正錯的是官府,是小人,不是朝廷,只有“獲得”朝廷招安,才可以被載入“正史”、光宗耀祖,所以,在知道自己的結局之後,臨死之前為了不讓李逵的“魯莽”壞了招安“大事、”毀了自己一生“清譽”,不惜親自將其毒死,宋江視個人“名節”是何等之重,用心是何等之毒。

今天,就讓我們拋開歷史及個人的成見,客觀、理想地看一看宋江的招安之路吧!

一,自古以來“落草為寇”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因此,在骨子一直都把“光宗耀祖”當作己任的宋江,即便是死他也希1望自己死回朝堂之上,這樣他才可以對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清史”留名。

二,迴歸朝廷,一直都是宋江內心不二的夢想,因此,為了“投降”朝廷,縱然背叛兄弟、背叛梁山,九死一生,他也會在所不惜。


三,在宋江的內心深處,說“替天行道”也好,說“行俠仗義”也罷,其實,他都是瞧不起的,因此,只要能夠招安,他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這一切,屁顛屁顛地回到那個曾經把自己害得足夠慘的朝廷及官場!


油茶絲語


梁山接受招安實屬迫不得已,並非宋江一意孤行。以當時的情形來看,若不授招安,梁山必滅,還不如順了這局勢給弟兄們留一條性命。當然,如果宋江能預測的更遠一些知道會有靖康之恥的話,招不招安就不一定了。但是以梁山好漢的俠肝義膽斷不能成裡通外國之徒,所以梁山的最終結局註定悲劇。

首先談一談雙方的實力。《水滸傳》中水泊梁山的鼎盛時期應該是宋徽宗趙佶當政的晚期,也就是說離靖康之恥已經不遠了,但從軍事實力上來說梁山與大宋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大宋是募兵制國家,軍隊多由招募來的災民、饑民組成,一經應招終身為伍,之後進行正規系統的訓練(這也就是林沖的工作)成為職業軍人。也就是說軍人就是這些人的正式職業,除了訓練打仗別的什麼也不幹。雖然當時已是北宋末年,但北宋國內的常備軍力根據統計應該在百萬上下。百萬經過訓練的職業軍人怎是梁山可以抗衡的。

梁山當時的總兵力只有兩萬七千人左右(這是根據梁山參加的各場戰役的人數與將領編制估計出來的數字,應該是準確的),僅相當於北宋一廂兵力,雙方軍事實力相差四十倍,如此懸殊,讓宋江如何是好?可能有人會說梁山能滅了大遼實力相當強大。真不是。如果按歷史推算,當時遼國已經被大金打的只剩燕雲十六州了,也就是說,還剩點殘渣剩飯而已,即便如此歷史上北宋還是沒打贏。當然咱們說的是小說,不是歷史,因此宋江滅了大遼也談不上實力強大。所以以梁山的實力推倒朝廷另類乾坤是不可能的,剩下的無非也就是維持現狀和招安兩條路。可是這兩條路又行得通嗎?

再看看當時的具體時局。梁山之所以能生存,並不是因為實力強大,而是因為朝廷要省錢。雖然北宋是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但光養活這百萬職業軍人以是捉襟見肘。再加宋徽宗這麼仙風道骨的文藝皇帝要在開封修什麼艮嶽仙境,弄了個花石綱掏空了國庫(敗家玩意兒,活該亡國)。但是瘦死駱駝比馬大,水泊梁山已經引起了朝廷的重視(當然,那是自己作的,甚至是故意引起注意)。高俅親自征討梁山,說白了並沒把梁山太放在眼裡,意思就是一走一過撿個人頭撈個戰功鍍鍍金。若是強敵,諒他高俅也不敢來。梁山之所以獲勝,完全是因為天時地利加上戰術出人意料。如果朝廷覺得梁山勢大必須剿滅進而派重兵討伐,雙方列開陣式打正規戰梁山是絕無勝算。宋江很清楚這一點,很清楚隨著梁山實力的增強,維持現狀越發的不可能,所以也就只剩招安這一條路了。詔安的後果以宋江的才能肯定有所覺悟,但是又無可奈何,左右都是死,招安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即使最後宋江喝毒酒的時候也是拉著李逵一起死,為的不是怕李逵禍害別人,而是怕李逵給剩下還活著的弟兄招災。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當時和方臘、王慶等聯合不就可以與朝廷抗衡了嗎?不盡然。如果宋江、方臘、王慶等果真聯合起來,勢力雖然大了,但想必也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想想當年三國的酸棗之盟。其次,就算大家同心協力滅了大宋,想必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先不說水泊梁山兄弟們的損失,單說這其後的形勢發展。當時金國崛起,已經基本上滅了大遼。倘若聯軍滅了大宋,就要和大金正面衝突。俗話說女真不過萬,過萬不能敵,以初代金國軍隊的戰鬥力,剛剛和大宋拼個你死我活的聯軍必是無法抵擋,其結果很可能是漢人王朝徹底覆滅。類似的情況可以參考明朝末期李自成與吳三桂的一片石之戰。大清的八旗鐵騎都沒怎麼動李自成就滅了,清朝沒費什麼事就統一了天下。所以說《水滸傳》中水泊梁山的結局也許是梁山好漢們最好的結果,也是施耐庵能想到的最佳結局了。


人世繪


會的。

宋江的俠義讓梁山很多弟兄佩服,並願意讓他做他們的頭領。

但宋江對當時的朝廷並沒有反感,而只是由於小人當道,他的當官為朝廷做事的願望得不到實現,加上殺了閻婆惜,被朝廷追捕,不得已而上梁山。

招安以後,做了朝廷的官,他就無所他求了,一心投靠朝廷了。甚至於在喝毒酒之前,也要把李逵一起拉著喝,怕他日後反朝廷。

宋江從上梁山時就時刻盼招安,等到招安了,那些王親貴族肯定容不了他,他是一清二楚的,但他認為死在朝廷上也不算白來一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