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這首詩?

牛頓的第一千個手指33


喜月、悟月、聽月、問月

"等閒識得東風雨,萬紫千紅總是春"。春,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既沒有"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也沒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哀婉,更沒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痛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天象徵美好、希望,潮生之夜,詩人怎能發出"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的別緒離情?乃因此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伴春江,春江繞芳甸,"月"給了詩人無窮的遐想。


"春江潮水連海平",潮水上漲,江水與大海齊平,自然規律本無稀奇,但接著"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詩人敏銳的捕抓景象能力和豐富的想象,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月共潮生的背景圖,渲染月初時的整體氣氛:自然界的一切面貌因主角明月的出現而煥然一新,江流歡騰,"宛轉繞芳甸",小洲之花在潔白月光照映下活像小冰粒,閃閃發光,再加上沁人心脾的花香,若隱若現的流霜,動靜結合,聲味交融,如此美景,無不動人心絃,令人流連忘返!"一切景語皆情語",月照大地,一片片生機盎然的景象無不寄託詩人因月而喜的心情。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詩人生性敏感,面對醉人的月色,恆古的天空,於是又萌發愛戀人生,珍惜生命的悟月之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明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的永恆反襯了人的短暫,"月圓而缺,月缺而圓,年年相望,只自如此",人怎能抱月長終,與月長存?這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罷了。詩人由月及人,在時間的穿越中緊緊把握永恆與短暫的真諦,表達對人生的熱愛和追求的美好情感,從而奠定了本詩"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


"白雲一片去悠悠,清楓浦上不勝愁",悠悠白雲一片片,淡淡思愁一層層,悠悠白雲引起層層相思之愁,何故?"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人面對"皎皎空中孤月輪",心豈能平靜?於是思接千載,由"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想起了可憐的閨中思婦。"玉戶簾中卷不去,搗 衣砧上還佛來",月光轉朱閣,低綺戶,可憐的閨婦同樣無眠,"悲嘆有節哀",只好仰頭望明月,然而,明月可望不可聞,心中的思念該如何傳達?"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 水成文",種種美好想法最終化為泡影,只能無奈託月寄情:"願逐月花流照君"。悲矣!句句肺腑之聲,冷冷清清,嘆嘆嗟嗟,思婦所有發自心底的情真意切,詩人都聽到了,清清楚楚,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何嘗不也是這樣嗎?

月已落,情卻不斷,此時,詩人彷彿又聽到了閨婦的喃喃自語:"昨夜聞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詩人面對責備無以言對,愁更愁:"君問歸期未有期"呀。"剪不斷,理還亂",詩人再次仰望蒼天,叩問明月,月光可以穿越時空,普照大地,人為何不能?月並沒有馬上回答詩人,這時江潭上的落月又斜斜地傾西了,"斜月沈沈藏海霧",詩人由月看到了西山,迷迷茫茫的大霧,一下子恍然大悟,相會之難原來有"碣石瀟湘無限路"萬水千山的重重阻隔。雖然相思難熬,歸家心切,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天各一方,征程遙遠。普天之下,遊子雖多,只是不知在此春江花月之夜能有多少乘月而歸?詩人最終沒有得到明月的回答,"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詩人只好無奈嗟嘆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人緊扣一個"月"字來展開喜月、悟月、聽月、問月,以月光統眾景,以眾景寓哲理,由哲理抒感情,月光對時間、空間的可穿越性,自然過渡到遊子思婦的異地相思之情及相會之難,因此,"月"成為了全詩景——理——情線索發展的導火線和區紐橋樑,構成了朦朧、奇特、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文磨史刀


張若虛在唐代詩人群裡毫不起眼,他的詩在《全唐詩》詩中僅存兩首,然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卻是非常著名,人盡皆知,光其名字就很有誘惑力,且來細賞:

全詩: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淺析:

詩人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裡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前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足夠經典!詩人在此處別開生面,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對人生充滿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相繼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然後“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

最後八句寫遊子,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跳動著詩人的脈搏,也是詩的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美輪美奐!



《春江花月夜》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是個頂峰。


一號詩巷


現代詩人聞一多稱讚《春江花月夜》是“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見《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之高。



下面是答主對《春江花月夜》的粗淺理解:

唐代詩人張若虛把“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在詩中反覆出現,交織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引發出一縷縷美妙的情思。良辰美景伴賞心樂事,令人銷魂。可是江上江下別有飄遊不歸的徵人和寒夜不眠的怨婦。他們的離情別意,在這如詩如畫的氛圍中生生不已。“落月搖情滿江樹”,景和情相生髮,悠然不盡,萬古長新。詩的韻律自然流轉,既迴環往復,又層出不窮,恰如行流水,極富變化,都又始終顯得優美諧和。



唐代詩人張若虛流傳下的詩歌僅兩首,卻被公認為唐詩名家、大家。替他揚名的就是這首《春江花月夜》。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欣賞了這首“詩中之詩”,我的眼睛溼了……


中州耕牛堂主


春江花月夜並不是詩的名字而是樂府舊題。

楊廣曾經用這個題目寫過兩首詩: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二妃

但是最出名的春江花月夜還是張若虛寫的。

春江花月夜全詩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的開頭開門見山,直接烘托出了春江連海、月共潮生的宏偉氣勢,接著描繪了月色迷茫、春江花林的奇妙意向,創造出了夢幻一般優美空靈、清明澄澈的境界。然後從描繪現實世界轉向了對人生和宇宙奧秘的探索,並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雖然個體的生命短暫,但是人類代代相傳下去卻是與宇宙並存,這種豁達的氣勢也是初盛唐時代精神的體現。這首詩韻律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所以聞一多先生稱讚他:“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後人對這首詩評價極高: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醞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


詩書君


原詩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詩人

張若虛(約660—約720),初唐詩人,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馳名京都,他們又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在古代也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吳中四士”。可惜他詩多已散佚,現僅存二首,另一首為《代答閨夢還》,而此首《春江花月夜》惟大家所熟知的,堪稱稀世傑作,孤篇橫絕壓倒全唐之作。張若虛不像我們知道的李白、杜甫都是上千首詩,對他了解不多,但他僅此一篇作品,就足以保他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穩穩坐定一席不空忽視的地位。

序幕

詩從月出寫起,以月落告終。詩人沿著月亮的運行軌跡展開描敘,把五個主題: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巧妙地結合起來,又神秘地讓它們互相錯落對話,就像萬花筒,一堆碎紙,通過三稜鏡,就能折射出非常繽紛的感覺。

詩中提出了宇宙的意識,讓時間與空間產生了對話,擴大了詩的想象範圍,讓人深思不已。李白、杜甫、王維是生活在盛唐時期的詩人,這時群星閃耀,風雲翻卷,江流浩蕩,高昂激進,創作出諸多千古絕唱,堪稱頂級一流的大詩人層出不窮,各領風騷。然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它輕柔緩慢,音韻婉轉的節奏之下,為唐朝盛世來臨,拉開了序幕。

賞析

春江湖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在描寫月之前,先引出“春江”,春天來了,冰雪化了,洶湧的潮水奔向大海,與海的潮水非常洽當連成一線。很多人住在江邊、河邊,能感受到流水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江入大海,月出東方,詩人用了“生”而不是用“升”,平添了活潑的生氣,似乎月也有生命,在潮水翻湧的“催產”之下,從大海里生出來的。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月緩緩升起了,月光照在潮水上。詩人從月亮上俯瞰人間,看到了隨波逐浪的月光,看到了千萬裡的河山。詩人以他的“天眼”,把江水、大海、月亮連貫起來,打開了一副大景觀的序幕。《航拍中國》這部記錄片,它以獨特的視角進入了大眾的眼簾,整部影片都以航拍的俯視角觀看景色,感受到了從高空俯看景色是多麼漂亮。
詩人從月亮上回看人間,提出了空間觀,打破了自己所在空間的立足點,貫穿了所有被月光普照下的江水,提出第一問:還有哪條江沒被月光照到呢?
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是婉轉的,就像人一樣,為人處事要懂得變通。水的流轉帶出了“芳甸”,一片片整齊花田被江水圍繞著。月光照在這一片花林中,就像“霰”,也就是雪珠,瀉在花樹上,像撒了一層潔白的雪。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此空中一片白茫茫,就像一片凝滯不飛的白霜。春天是沒有霜,霜又豈是流的?“不覺飛”,霜飛起來則意味著寒冷,詩人在春夜月光之下,似有霜但不感覺冷,好像霜沒有飛起來。“汀” 是江邊平淺的沙灘,月光的白照在白沙上,是看不見的。但看不見並不代表它沒有。我們要提醒自己,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並非不存在,我們能感覺得到。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水與天空已被月光淨化,融為一體,一塵不染。整個宇宙顯得那樣清明澄澈,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浄的世界。唯獨留下一輪明月,讓人感到此時她是整個宇宙的主宰。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他提出了千古一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自古以來,是誰第一個在江邊看到了月亮?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開始照向了人間?這是一個誰也回答不了的問題,詩人他在追問宇宙的起源,追溯人類的出現。最動人的句子不是答案,而是問話。有點像屈原的《天問》: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後面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詩人這兩個問號,又似乎要與古人連線對話,就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詩人又繼續把人與月聯繫起來,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生通過傳承卻能綿延久長,重複著生老病死。江水也是不斷地重複著四季變化,春暖秋涼。月亮也是陰晴圓陰地不斷輪循著。這樣的重複是著等待著誰?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月如此重複著變化,它是在等誰呢?我現在看到了江月,可能是在等我吧!詩人由遐想回到了現實。“但見長江送流水” 長江把流水至西向東送入了大海,流水的歸宿就是大海嗎?流水常常能帶出人的情意:
《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尋找日思夜想的意中人,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遠又長。順流而下去找她,她可能就在那邊等你。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白雲從詩人眼前飄過,行蹤不定,自古以來常被文人仕子們用以比喻遊子的境遇。楓葉中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在春天時是綠色的。用青字鎖住春字,楓葉的隨風搖擺更增添了幾分憂愁。遊子在外時,看到的景色就容易勾起思鄉之情。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江上忽現一條漂盪的小船,船上的人想必家中妻子在閨樓上思念著,古代的女人通常住在樓上,樓代表著女性。扁舟上的人尚有人在牽掛思念著,而詩人自己呢?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月從樓上飄過帶出樓裡的人,她在樓上徘徊不定,不忍離去。月光照到她梳妝打扮的鏡子,圓鏡反射出月光。但此時女子卻不在妝鏡臺,她的愛人不在家中,她也無心打扮,女為悅己者容。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玉戶”是對女性閨樓的美稱,一個人心不在焉時,做什麼事都做不好,簾子也卷不上去。“搗衣”用木棒把衣服敲平。敲衣服的淒冷砧杵聲又稱為“寒砧”,往往表現徵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思鄉遊子極度思念中,似乎聽到到了遠方傳來思婦的呼喚。此時我倆共同望著明月,我是多麼希望能隨著這月光飛到你的身邊,與你相伴。在其後蘇軾的《水調歌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概也受到了張若虛此詩的啟發。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古時交通不便,信息隔閡,離別之後,只能通過書信。每當雁飛、魚躍時就想著它們能否代我傳話。漢朝時蘇武就把書信綁在大雁的腳上,將自己困在北海的情況傳遞給南邊的漢朝。“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詩人昨晚夢見了家鄉門口那安靜的潭水,情景依舊,旁邊的花都在掉。春天快要過完了,我還沒有回到家。徒見江邊的落花,又似大夢初醒,這才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仍漂流在離家遙遠的春江之上。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在詩人看來,江水不停地奔流,把春天帶走了,也把自己的青春帶走了。潭邊落花,海水退潮,春天走了,月亮偏西,景色讓人留戀,卻又惹人煩惱。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此時進入收尾,月已緩緩向下墜落,隱藏在迷茫的海霧。月要落了,夜要盡了,新一輪的光明即將來臨。可是我與家人依然天南地北,只能望月寄思。在山路上、水路上有多少人正在行路回家,這句並沒有寫人,由無限的路引出了無限的人。就像魯迅說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究竟有多少人利用最後一點點的月光,幸運地尋到回家的路。“可憐春半不還家”,詩人前面已說反正我是回不去了,可能他的歸宿還沒尋找到。落月最後的餘光,還能搖擺出我的情,這個時刻,詩人自己動情了。

清朝王堯衢的《古唐詩合解》對此詩的收尾解析得非常恰當:餘情嫋嫋,搖曳於春江花月夜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傷離別而相思,視流光而如夢,千端萬緒,總在這情字內動搖無已。將全首詩情一總歸結,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餘韻無窮。


琢磨君子


一股悽美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