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別的詩爲什麼沒有被傳誦?

神秘市民何先生


謝謝悟空誠邀!初唐的張若虛流傳下來的詩歌不多(僅有兩首)。“別的詩”如果是指張若虛的詩而言,那是因為另一首詩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未能達到《春江花月夜》的高度;如果是泛指其他詩人(包括所有詩人)寫的詩,這個問題的提法則是提得不夠周密的,因為被後人傳誦的詩篇是不勝列舉的。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穿越時空,從它問世至今,一千多年來,成為朝朝代代的人們所喜愛而廣為傳誦不衰的詩篇,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在於它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和諧完美的統一。聞一多先生曾稱譽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因此,一生僅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憑著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一看這詩篇的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了:春、江、花、月、夜,詩人將這五種意象集合在一起,體現出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令人尋覓的奇妙的藝術世界。詩人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圖畫一一江潮滾滾與海相連,明月相隨與潮共生。江潮浩瀚無垠,彷彿與大海連在一起,氣勢恢宏壯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水湧生,景象壯觀而迷人。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鮮活的生命力!月光閃耀千里萬里,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彎彎曲曲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天的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月華)。同時,又巧妙地回應了“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是十分精微的: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童話般美妙的藝術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的恬靜而幽美!開頭八句詩,由小到大,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到一輪孤月上。

清明澄徹的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邇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易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卻是綿延長久的。因而“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嘆而不絕”,使我們得以吟聽到由初唐入盛唐時期的時代回聲。“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句的“只相似”而來的,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似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而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起波瀾,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將筆觸由上半篇的描寫大自然景色轉入到對人生圖景的描繪,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白雲”、“青楓浦”託物寓情。白雲飄忽不定,象徵著“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在詩中常用為感別的景物和處所。“誰家”“何處”兩句是互文見義,正因為不是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故意提出這樣的設問,真是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從“可憐樓上月徘徊”到“魚龍潛躍水成文”八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傷與流淚,而是藉助“月”來渲染和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傷與流淚之情自然而出。詩人將月擬人化,“徘徊”二字十分傳神:一是寫出了,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離去。它要與孤單寂寞的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消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更切更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一“卷”一“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這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她的愛人嗎?共望明月而無法相聚,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了。眺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白飛;俯瞰江面,魚兒在深水裡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素來以傳信為任的魚雁,而今也無法傳遞音訊,真令她憑添幾重愁苦!

從“昨夜寒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最後這八句寫遊子的離情。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烘托出他悽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遮隱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他想: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邊無際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落月搖情滿江樹”!這“搖情”二字,將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思婦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交織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到讀者的心靈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沉浸於藝術之美中。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所有描山寫水繪月的詩篇,也超越了“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和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賦予它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於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地讚美了大自然的瑰麗景色,謳歌了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朦朧的月色裡,吸引著千百年來的數不清的讀者去探索其中的美的真諦!這是這首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至今仍然傳誦不衰的主要原因。此外,詩的韻律節奏美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春江花月夜》的韻律節奏很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但看起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膊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抑揚迴旋。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以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和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錯落。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造成了一種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無窮,變化自如,音樂的節奏感異常強烈而優美的效果,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說是聲情與詩情絲絲入扣,宛轉合諧,水乳交融。這種優美的詩歌節奏,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便於記憶和流傳。這大概也是它廣為傳誦的原因吧!









(圖片來自網絡)


湘浦凡夫



張若虛,初唐詩人,字、號均不詳,其事蹟僅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全唐詩》說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但其詩作僅存二首,其餘皆散失。最早收錄他詩的是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共收錄《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其中一首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有著“孤篇蓋全唐”的盛譽……


寫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點什麼,這樣的詩人,似乎不是個高產詩人。不會像現在的有些詩人,湊合幾句就拿出來示人。雖然《舊唐書》中說他文詞俊秀與賀知章等人“名揚於上京”。名氣既高,肯定是個非佳作不敢稱詩的傲氣之人。唐人鄭處誨在《明皇雜錄》中說他,“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誕而然也。”可見此公也是個懷才不遇、性高氣傲的人。他大約沒有、也不會像李白那樣時而還去推薦推薦自己。雖然他經歷了武后篡唐和大唐中興,但基本上都是處在盛唐時期,也不會有杜甫那樣的經歷,和王昌齡的邊塞生活。如果再不肯屈尊充當魯迅先生所誇的那種“幫閒文人”,謳歌一下大唐盛世,作品少就在情理之中了。作品少,而又不會孤芳自賞、“自愛”,作品自然就會遺失。那能留下來的就肯定會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以上僅是個人推測,有不同意見,或有考證,願聽教誨!


接下來,把張若虛的另一首五言詩《代答閨夢還》呈上,與諸君共分享:


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燕北林叢


全唐盛世,神州存史。浩浩翰海,如江過鯽。朗朗乾坤,星雲耀馳。若虛留詩,墨汁芳遺。區區兩枝,香雪梅稀。同稱四士,翁章孤啼。只形影單,積塵著迷。春江花月,驚豔落地。代答夢還,章顯精劈。知章摯友,同朝袍裔。詩眾若虛,你迷我迷。日長夜短,當問四季。木輕水重,風撫萍移。洛陽畫貴,蔡倫造紙。欲知緣由,深究青史。人以詩揚,乘風萬里。名借書彰,汗青灑地。千年悠悠,斗轉星移。古題今問,依根存理。悟空問答,八戒刨底。和者蓋 寡,陽春作題。鳳凰惜羽,燕雀 銜泥。悠悠萬事,存在合理。夢歸前唐,花問沉魚。正本清源,考證歷史,傳湧之事,天知地知。



紅塵中人14


下聯:《東海映日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