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何被稱為唐詩的巔峰之作?

用戶133749265


唐代詩星璀璨,即使說詩仙李白是唐詩第一人,也有人有不同意見。但是在千百年後,有一個不知名的詩人的一首詩,竟然被讚譽為“孤篇壓全唐”,著名學者聞一多稱讚她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這是怎樣的一首詩,我們先來欣賞一下。

唐代的某個春夜,百花盛開,明月高照,詩人獨步江邊,看到一幅壯麗畫面: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人間也處處有離愁別恨: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不眠的思婦想念那遠處的離人: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而那漂泊的遊子做夢也念念歸家: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月在一夜之間升起—高懸—西斜—落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自有詩歌以來,從來沒人能把一輪江月描繪的如此悽美多情,江月依舊,詩篇不朽,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詩壇一輪光耀千古的高天朗月。

作者張若虛,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

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這首也在其中。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

而《春江》一旦進入後人的視野,就以瑰麗的語言、細膩的感情、深邃的哲思,迅速被推到唐詩的巔峰。

這首詩在唐朝不出名,很多人認為因為張若虛社會地位不高,作品不多。

張若虛早有才名不可能只有兩首作品,作品不多很有可能是後世佚失,很多唐宋名作可以看到這首詩的蹤跡: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寫成就是高山仰止,讓人無法應和和超越,沒有形成自己的詩歌流派,才使他成為唐詩的獨孤一劍!

各種記載張若虛活了八十幾歲,在唐代也算是高齡,卻沒能活著看到自己詩歌被世人膜拜。還好他的傑作沒有像他的名字一樣化為虛無,千百年後世人的推崇,足以告慰他高蹈的才情。


王銘葦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只讀開篇就令人覺得意味雋永,想引吭高歌。

在央視年初的《經典詠流傳》的一期節目,歌手薩頂頂悠揚婉轉又高亢嘹亮的唱了這首詩,唱的蕩氣迴腸,餘音繞樑。

而在我心中如果讓音樂詩人李健來唱這首詩,應該會更符合其意。也許他更符合邊遊子,對月遐想冥思的氣韻,他更能唱出詩中,月的清雅,江水的曠達,相思的深切。

在我國流傳千古的古詩詞裡,有太多人熟悉李白的《月下獨酌》、蘇軾的《水調歌頭》,其實喜歡唐詩的人,都應該好好誦讀這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首詩說它是唐詩的巔峰之作,並不確切,因為在其後的大家所熟知的許多偉大詩人,都創作出了太多不朽的詩篇。

但是後人對這首詩的極高評價,也是非常貼切的。

說其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人們給予這首詩極高的讚譽,絲毫不過,因為它值得!

喜歡唐詩的人,學習唐詩的人以及教自己的孩子背誦唐詩的人,這首詩絕對不容錯過。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賞析:

這首詩開篇直接點題春江夜。

“生”賦予明月與潮水活潑的生命,明月隨漲潮一起湧生。

江、月總是相隨,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江也因為有了月光閃耀,兒不再單調,顯出生動活力。

從“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由江轉而寫花,話題轉換自然,又和題目相合。

月光灑在花林上,好似撒上一層雪珠。

“空裡流霜、汀上白沙”,天上、地下的飛霜白沙為何看不見了?

因為月光如霜,而不覺有霜;又因為月光籠罩沙灘,而使白沙不易分辨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天上、地下都因為月光籠罩而渾然一體。前四句只提月光還未見月亮。此時才直指空中孤月。

仰望明月,詩人不禁有哲思閃現,疑問頓生,以下六句也悠然而出。

前人在談到江月與人時,總是強調自然的永恆,慨嘆人生的短暫。

在這裡詩人別開生面,讓“代代無窮已”的人生與“年年只相似”的江月長久共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

江月年復一年獨掛長空,像是在等待什麼,卻總也沒等到,只看見長江水日日東去。

這不禁讓人想到歲月的流逝,人生的孤獨。

從這裡開始,有對宇宙人生的思考轉入具體的人物事件。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江上一葉扁舟,獨自漂泊,這是誰家的遊子呢?

在他的家鄉也必定有人正在樓上仰望明月,思念著他呢。

以下八句,從“可憐樓上月徘徊”到“魚龍潛躍水成文”,是用家人思念遊子的口吻寫的。

“徘徊”使月擬人化,好像月要代替遊子來安慰家人,於是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中”、“搗衣砧上”、都灑上了光輝,沒想到卻更觸動家人的思念之情。

“卷不去”、“拂還來”似寫月光,實則更寫剪不斷,理還亂的相思之情。

同一輪明月,同一種想起,古來思念之情往往寄託於月亮,這首詩也一樣,家人想要隨著月光追隨遊子而去,可見思念的濃烈。

但善飛的鴻雁飛不出月光;善遊的魚龍,只能激起陣陣水花,無法將“我”的思念傳到遠方,“我”就更無法隨月光前去相見了,由此,愁苦更深。

最後的八句,是遊子的口吻。

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落月遙遙滿江樹”。

春天最容易引發遊子的感慨。春已過半,美好的季節將要結束,可還不能回家。

江水不停流走,快要把春天送走了。

月亮也已偏西,想借月光寄託思念也不可能了。

月亮淹沒在朦朦霧中,家人與遊子間思念的橋樑沒有了。只剩下從碣石到瀟湘的漫漫長路。

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人能歸故鄉。

落月的餘暈晃動著江樹,好像思念不覺。

詩人帶著我們,從月升伴到月落,思緒裡不斷湧起哲思和相思,情景交融。

讀詩人沉浸其中,彷彿自己就是那個,遺立江邊的遊子,對月抒懷,傾吐相思。

注:碣石瀟湘,泛指天南地北。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瀟、湘都是水名,在湖南。




中華文化顏十一


謝謝憑海臨風等兩位網友邀請,遲復見諒!

要回答此詩為什麼被稱為唐詩的巔峰之作,先來欣賞一下全詩: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至於原詩的內容及其特點我會在下面的介紹中涉及到,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我認為此詩能稱為唐詩的巔峰之作,主要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屬於名人名作

本詩的作者為唐代著名詩人揚州張若虛,此人事蹟雖然在歷史書籍中記述不詳,留存於世的作品也不多,僅兩首,但他在唐代還是非常有名望的。他當時的名氣就非常大,常與賀知章等當世頂尖文壇巨匠交遊吟唱,交誼甚深,並與他們齊名;又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等三人共稱為“吳中四士”;可見在當時就名氣不凡。這首《春江花月夜》被選入《全唐詩》,是張若虛的代表作,歷來評價甚高。

二、時代意義非凡

在該詩出現以前,唐代詩壇還是在繼承和沿襲齊梁時期綺麗浮靡的文風,追求華麗的詞藻,內容以描繪宮庭生活和男女感情為主,內容空洞,格式單調,對詩文的繁榮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桎梏。該詩在總結前人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採用清麗自然的語言,靈活的創作形式,寓景、情、事、理於一篇中,並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開創了盛唐詩歌清新自然的一個暫新局面,是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而在唐詩和整個詩歌史中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三、寫作特點新穎

該詩雖然沿用了樂府詩的創作手法,但進行了發展和創新,形式靈活,內容靈動,語言自然,韻律協和,富於生活氣息。它抓取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五件事物:春、江、花、月、夜,集中描繪了一幅迷離恍惚、幽美邈遠的春江月夜圖。春江花月夜是一樂府名,在張若虛的詩裡,這既是樂府名也是詩題名,他對這五個字所代表的景物都進行了美妙的描述,為讀者展現出一幅優美的畫卷。全詩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景、第二部分寫哲思、第三部分寫遊子思家,三部分巧妙地結合於一篇中,引人共鳴。全詩始終以月亮在夜晚中的升沉過程為主線,以江的場景,夾雜地描寫了春、花和夜,緊扣主題,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四、藝術成就極高

該詩情景交融,思辯結合,藝術成就非常高,它將寫景、哲理和遊子思婦有機地結合起來,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遠超單一題材(景物詩、哲理詩、愛情詩)的詩,想像力豐富奇特,意境深遠悠長,語言質樸流暢,讓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全詩的結構也很有特點,每四句一轉韻,共三十六句,所選韻部都非常切合當前描寫的景物特點和思想感情,韻律宛轉悠揚,急緩有度,給人帶來強大的衝擊和震撼,帶來無限的美感和享受,審美價值極高,一直有“孤篇蓋全唐”的稱譽。

五、對後世的影響大

此詩自問世以來,就一直受到當代或後世文人的稱讚和借鑑,不論是在行文佈局、主題提煉、表現手法、藝術形式還是題材加工上都給人以啟發和借鑑。此詩意境高遠,構思奇巧,後代詩人經常借用或化用其名言警句,比如唐代的張九齡、崔顥、李白等,宋代的蘇軾等都化用過此詩中的佳句,並或多或少地借鑑過其形式或內容。此詩將景物、抒情、哲理、愛情等多種詩情融為一體,既寫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又給人以優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膾炙人口,一直為後人所傳誦。

六、歷史評價高

這是一首享譽中外的千古名篇,自問世以來越來越受到後世的推崇,名氣越來越大,歷代著名文人都曾給過極高的評價。可以說歷代文人從此詩的各個方面都有過各種中肯的分析和極高的讚譽,這也是歷代名人給予好評最多的一首詩。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曾說過此詩: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直有著“孤篇蓋全唐”的美譽。至於其它名人的評價我就不一一枚舉了。

綜上所述,這就是我認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何被稱為唐詩的巔峰之作的主要原因。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唐詩宋詞元曲之韻


被稱為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好在哪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押韻

可以看出,這首詩的對仗十分工整美觀。

每句七個字,每四句一換韻,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

意境

第一部分是寫景,“春江潮水連海平”開篇,大氣開闊,有遠及近。再到至“汀上白沙看不見”意境轉變,由原先的開闊轉變為朦朧,由開轉合,情感和意境收回,更貼合月夜寧靜的本質感受。

幾個意象都已經出現了,自然可以下一階段的變化了。下一刻開篇由江月引出新的事物,自然而然就是江畔的遊人。和其他談人生談宇宙的詩歌不同,這首詩歌在轉到人生和宇宙意義的思考之後,並未傷感懷舊,或嘆人生匆匆,蹉跎歲月。而是將一切融入進對生命本質的思考和驚奇,沒有感傷沒有喜悅,只有淡淡的“人生如此啊”的一聲輕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說出來的語氣是平實的,沉穩安靜的。一個遼闊深遠,更加飄渺神奇的境界!

接下來高原的思考轉變為感情的描寫,離別,哀愁成了主題,對宇宙的思考落地了。扁舟,樓臺,明月,離人,幾個意象交織籠罩,呼應前文的漫長曆史場合,剛剛站在岸上,現在是身處時間流河之中。思考和實際交替,讓人生出此時虛幻有真切的感覺。也是全詩功法力度處理的最好的地方!

“斜月沉沉藏海霧”,

月色變得暗淡,在外漂泊的遊子,獨守空閨的少婦,個人有自己的悲歡。以景開篇,以情收尾。其中夾雜著對生命的思索和看法,頗有一番禪的意味。

一詠三嘆,情意流轉,綿綿不絕,餘味綿長。

本已西垂的月色這裡更加黯淡。在外漂泊的浪子,有誰能借著這樣的月色回家與相愛之人團圓?誰也不知道,不過至少刻骨的相思之情,在這樣的月色下會更加明瞭。以平韻開篇,以仄韻收尾,以景開篇,以情收尾,以對景色的讚美開篇,以對生命的思考收尾,一詠三嘆,百轉千回,至此結束。

也難怪有人說它是孤篇壓全唐了


盧老皇


個人認為,《春江花月夜》 是屬於開創性的詩歌,唐詩的巔峰還要數李杜白之時期。

張若虛是唐初人士,在唐朝初期,詩歌繼承了齊梁體的風格,並不是說齊梁體不好,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格。只是齊梁體發展到唐朝,只剩下了吟風雲月露,宮中風月,形式上進入了掙一字一句之奇巧的牛角尖地步。

《春江花月夜》也算齊梁體,但是我們仔細吟誦,會發現,它少了些浮躁,多了些瀟灑;少了些風情,多了些仙骨;少了宮體規章,多了些建安風骨。看似華麗,實則超脫。

這種詩歌的改變,對唐朝後期詩歌發展影響很大。唐詩所以能傳誦千年,自此開始,美向了人間煙火,縹緲卻可見。

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的寬廣。

《春江花月夜》讀起來給人奇特的感覺。彷彿小家碧玉,吟上一句,又迴盪胸間。

這就是隋唐時期,中國文化,文人心胸寬廣的開始。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開放,胸襟寬廣最巔峰時期不過唐朝。

相對開明的文明,造就了一流的文化。大家看中國古代藝術作品,意境為先。意境何來?是胸間氣勢的表現。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靈魂的寫照。張若虛所處時代之中,可能沒有理性的感受,但是他,以及無數優秀的唐朝詩人,發自肺腑的飄逸,常常讓人午夜夢迴,嚮往那個時代的文明。

詩歌的傳承。

無論樂府也好,宮體也罷,還是種種後人分類的詩歌體裁,總不會逃脫行文佈局,字句精煉,意境高遠,生活靈動這些基本,詩歌不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割裂開來,而是詩人們在經歷自己所處時代的經濟文化生活,自身經歷和眼界的愈加開闊傳承下來的。

《春江花月夜》就是傳承的代表。它好似靜謐的江夜一樣,波瀾不驚,卻無時無刻不在發展改變。沒有狂風暴雨,只有一股清泉涓涓流到文化的骨髓中。

這就是中國文化為什麼可以傳承千百年。


作品均為原創。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指正。


風舞鷹翎




張若虛出生初唐時期,【唐朝秘史】記載,李世民微服私訪,遇張若虛,愛其才,認為義子。後經李世民作媒,娶丞相魏徵之女魏清月為妻。




李世民崇信佛道,為求長生,派人西天取經。本來取經人選中,張若虛作為特使帶三藏同去西天,西天萬里,歸來無期,魏清月讓自己的閨蜜武媚娘向皇上說情,另覓取經使者。



武媚娘一見張若虛,媚頭心上,從此刻骨銘心。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寫出即將西去,相見無期的無奈。


武媚娘讀了張若虛的詩,淚流滿面,望月輕嘆【君生我也生,不甘負此生】遂和詩一首【深宮愁媚娘,月夜思張郎,江風吹人暖,漁火對妾寒。君成西行客,一路怎空色?緣來與之遇,今生不再尋。徒言萬般語,想睡張若虛……】。



李世民在武媚孃的勸說下,取消了特使,命三藏孤身西行。是年,張若虛與魏清月生下一子,起名張繼。就是後來寫【楓橋夜泊】的詩人。老張家寫【夜】是祖傳,父子的【春江花月夜】與【楓橋夜泊】,一舉成名。



武則天自從與張若虛相識,愛意纏綿,魂牽夢繞。武則天在日記中寫道【若虛你在哪?想死媚娘啦,夜夜夢君來,醒了淚滿懷。寄去相思意,願做你滴妻……】。張若虛終於和武則天私約,在華清池洗浴中心洗了鴛鴦浴。



李世民駕崩後,武則天曾出家為尼,張若虛百般呵護,此時的武則天把張若虛看成唯一可靠的人,與張若虛生下一女,就是後來的太平公主。



武則天吉人天相,又重新回宮受寵。她忘不了與張若虛的患難之情。張若虛49歲時,武則天獨攬大權,把【春江花月夜】定為唐朝第一詩,武則天與張若虛生一子一女。張若虛一度被稱詩帝。



晚年的武則天,把張若虛招到身邊,兩個人相濡以沫,武則天早把張若虛當作自己的夫君。武則天一直與魏清月保持著親切的閨蜜關係,她曾問魏清月【你介意我們姐妹共守一夫嘛?】魏清月說【大愛無私,媚娘願共夫,清月求之不得……】。


白這個顏色


江月有恨,流水無情!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把一夕江月渲染得淋漓盡致,詩章歷經千年滄桑變幻而不朽,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創造了一個幽美恬靜的神話般境界,不僅照亮了唐詩的路,催生了唐詩的燦爛,也使後世詠歎不已,生懷古之幽情!

江月依舊在夢,詩章千古不朽!丹青妙手,想象力豐富,羈旅愁餘,融情於景,文思泉湧,超越了模山範水的寫景詩,妙筆生花。春夜江邊,詩人感慨萬千,揮毫潑墨,筆下的人生哲理,夾著哀傷惆悵的歡愉與激勵,清雅怡人心神。



初唐的大手筆,吸納南方民歌斑斕繽紛的色彩與風調,又成功地運用了齊梁到隋代的詩歌發展成果,寫出了以小組轉韻的七言長詩,成唐詩典範之作。三十六行九組,每四句為一小組,一組三韻,每組轉韻,錯落穿插,繁而有序。


春江、江月、江樹、江樓、遊子、思婦,大開大合地過渡,神來之筆,令人陶醉!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思妙接,字字珠璣,繪成清峻、雄奇、瑰麗之象!春、江、花、月、夜、人,人、月相望,離愁別緒縈懷。起承轉合,章法結構齊整,畫面感豐厚,將讀者引入一個渾然天成的高雅境界!

春江、明月、海潮,埋下鴻運的秀墨。初月的朦朧,高月的皎潔,催生詩情畫意,引發思古幽情,催發思考社會人生的遠懷。結筆處,風情搖曳,餘音繞樑,引人入勝。一千多年後,《春江花月夜》若同昊天古月,依舊映照今人……




前言

《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是由聞一多先生提出來。為何這樣說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韻

《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一開始就極具音韻之美。每兩句都是押韻的,我當時背的時候,也背得特別舒服。聽別人朗讀,也是非常愉快的。其平仄也是非常講究的,縱使語言變化到了現在,我們去朗讀還是能夠感覺出來。極具美的韻律加上整首詩營造出來的幽寂的意境,讓人讀起來聽起來非常和諧舒適。

二、結構

整首詩主體就是“月”,從月出到學落,以此為時間線索,串聯全詩,結構非常精美巧妙。"海上明月共潮生"寫的是“月出”,“月照花林皆似霰”寫的是月亮開始升起,“皎皎空中孤月輪”寫的是“月中”,月亮孤懸天中,“江潭落月復西斜”寫的是開始西落,最後“落月搖情滿江樹”則寫出了“月落”的旖旎浪漫之境。把月亮每一個場景都寫了出來真是妙啊!

三、意象或者說意境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分開來寫都足以讓人心生畫面感。何況張若虛把這五個全都集中到這一篇之中,而且把這個意向營造得特別好。讓人讀完全詩,瞬間腦海裡有了畫面。一個人在春天的滿月的夜裡,走到江邊,月亮從江面升起,整個江面一片潔白。然後月升到中,照亮了江邊的美麗的鮮花,加上濤濤江水的背景樂,著實讓人一下就被帶入了這種宏大的畫面之中。

四、哲學思考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到底是誰先看到了這個月亮,月亮什麼時候開始照亮了人?這不就是哲學之問:“我從哪裡來?”人生代代無窮,江月卻年年相望,不曉得江月在等誰,只見江水一直在流。此處實在感嘆,人生的短暫,但人又是代代無窮的。其問其答都是從宇宙出發,何等宏大。

結論

雖然這樣一首詩說它“孤篇壓全唐”或許有些誇張。但因為其“孤”的特殊性,張若虛遺世之作寥寥無幾,初唐時期這樣的詩也是孤獨的,之後大家也少作這類詩,其也是孤獨的。但是之後卻引出了一個詩歌的盛世。與其說“孤篇壓全唐”,不如說“孤篇引領全唐”。


大家好,我是落成,歡迎點贊留評。謝謝大家。


落成不落沉


《春江花月夜》一向以"孤篇壓全唐"為人所熟知,但其實,這只是個誤會。

這首詩本身在詩歌發展史上有開創突破之功,被眾多大家所讚頌,而正巧,王闓運給它的評價是"孤篇橫絕",而聞一多給它的評價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王聞兩人都是文學界大牛,這兩個評價一疊加,再加上此詩本身的魅力,大家就誤以為此詩是唐詩巔峰了。事實其實不然。

一、所謂的"唐詩巔峰"其實只是訛傳?

(一)聞一多評:"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聞一多的確曾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盛讚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但這是有語境的。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聞一多先是痛切批評了齊梁到初唐宮體詩的糜爛放蕩,認為那是文學的"黑暗",是詩歌史的"汙點",而初唐四傑先後改變了齊梁風氣,到劉希夷而面目一新,至張若虛,更是石破天驚:

"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接著,便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那句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但是聞一多後面還寫道:"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可見,聞一多所讚頌的,首當其衝是《春江花月夜》對宮體詩的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情景理得到完美統一的詩作一經出世,橫掃宮體詩的罪孽,穩穩開創了宮體詩的新局面。聞一多也在文章中直接把《春江花月夜》歸為宮體詩,所以他所說的"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說的並非唐詩乃至整個詩歌史,而是說的宮體詩,指《春江花月夜》堪稱宮體詩的最高峰。

(二)王闓運評:"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王闓運的那句評價同樣有相應的語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只是其中一句單獨使用十分容易引起誤會的話而已。這句評價出自《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這裡有幾個關鍵字:"宮體之巨瀾",可見王闓運同聞一多的評價是一個角度的,都是據宮體詩而言,並非說它"孤篇橫絕"全唐,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想來多是斷章取義之誤,文學上這種事可謂多矣,還需細細分辨。畢竟若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倒全唐",那李白杜甫等人應被置於何地呢?

但說來說去,《春江花月夜》能被人誤會成"孤篇壓全唐",也並非是毫無依據的,主要還是在於這首詩寫的的確是好,張若虛也因此才能憑藉這一首詩而光耀千秋。

二、宮體詩的巔峰之作——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吳中四士"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賀知章、張旭和包融。張若虛現存的詩只有兩首,一首是《代答閨夢還》,不太為人所知;另一首就是久負盛名的《春江花月夜》。

明朝在《詩藪》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認為它代表了初唐詩作的高度。認為這首詩"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又云: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明末清初的在《唐詩評選》中說它:"句坷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爾成章,令淺人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者,總無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何以得到眾多明清大家的如此青睞呢?筆者認為主要在以下幾點:

(一)格局之大:從宮體詩的偏狹病態到對宇宙人生更深廣的體驗和思考

齊梁宮體詩是以宮廷生活為中心的豔情詩,雖也有清麗可誦的佳句,但大多不脫淫靡之風,實是一種病態的賞玩之作。而經盧照鄰和劉希夷等人的努力,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種豔情之風被削弱了,而代之以對人生的關懷和對命運的關注。

首先,這首詩寫的不管是人事代謝還是離情別思,除卻這些情感本身在詩歌中具有的永恆意義外,詩人筆下的這些情感,都不是落腳到個人,而是整個世界,體現了作者對人類這種普遍情緒的關注。"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這裡的"何處""何人""何年""幾人歸",全都非特指一地的情景,皆是泛指人世間存在的離愁別緒或人生短暫而自然永恆的慨嘆。而且詩人的態度總是積極的,雖感嘆人事的變遷,卻並沒有一頭扎進去出不來,而是婉轉以離情承接上,並最終留了個充滿想象空間的"月落江樹"這樣的情景,使人聯想到上一句的"歸",心中自然落了團圓的期望。

其次,詩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在於"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六句。詩人對月懷遠,由優美空靈的月色聯想到人生無常,這和後來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如出一轍。這種思索繼承了戰國文學家屈原《天問》的偉大探索精神,給人以無盡的哲思靈感。

《春江花月夜》已經完全創造出了宮體詩的品格,其博大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還有對宇宙人生最深廣的體驗,註定使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大放光彩。

因此聞一多也說:"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

(二)意境渾融:情、景、意、理的高度統一

此詩前八句寫景,以"春江""明月""春潮"幾種物象,勾畫出一幅美妙空靈的圖畫。"何處春江無月明",化小為大,化個人情懷為大眾情懷,用明月這一經典意象串聯古今中外,穿越時間空間,寫出春江明月給人的永恆審美感受。

接著詩人又將目光從春江遠處向近處轉移,寫到了"花林""白沙",構造出如夢似幻的境界.接下來的"江天一色無纖塵"承接上面的江天情景,而"皎皎空中孤月輪"開啟下面對"江月"的描寫從而

引發出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一氣呵成,一脈貫穿,讀來令人酣暢淋漓,大呼快意。

緊接著,目光又轉向了水盡頭的白雲,而白雲下又是誰家的思婦在懷人呢?這無邊愁意使人揪心,就像那徘徊的月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絲絲繞繞,撩人心扉。貌似無理而有理,看似無情而有情,無情的是明月,有情的是人心,此處言有盡而意無窮,展現了思婦對遊子的深切思念。

思念至極必然傷心,但思婦的想法是消極的嗎?不。"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她的期盼如此情真意切,她的願望如此純真動人,此處哀而不傷,十分能展現此詩的品格。

最後八句寫遊子的相思,想起昨夜的夢裡落花,這裡是虛寫,用夢境的美好來暗示結局的團圓。他也期盼著乘月而歸,這樣的思緒不絕如縷,凝成一句話,就是"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裡,""有遊子思婦的愛情、思鄉情和詩人對自然美景的體察之情;""則"春""江""花""月""夜"一字不落,字字為景,合一為境;""有對人生滄海桑田人際代換的體悟;""有物是人非、江流永駐的哲思。情、景、意、理在這首詩中得到了高度統一。

(三)質實優美的語言風格和一氣貫穿的結構安排

除了前面兩點最重要的評賞角度之外,《春江花月夜》的語言也值得一提,詩人並沒有用什麼生字僻字或晦澀的典故,都是平實直白卻清雅含情的字詞,但合在一起卻深得白描妙處。

在章法上,此詩一共三十六句,分九組,四句一組,一組中三句押韻,平仄相間,音節錯落有致。詩人還使用對偶和頂針,更使得本詩一脈連貫,迴環往復,極具韻律感。

此詩還以時空轉換和情思婉轉取勝,結構上也是一脈貫穿,一環扣一環,從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寫道人生哲理,再順其自然轉到月光下游子思婦的相思,結尾意韻深遠,

充分發揮了中國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處,實在當得起初唐詩巔峰之作。

詩歌的發展是一步步推進的,其實沒有哪首詩能真的"孤篇壓全唐",唐詩風骨是一個整體的評價,不是靠某首詩得來的。但雖說《春江花月夜》說不上是"孤篇壓全唐",我們卻可以認為,正是有了《春江花月夜》的出現,我們心中的盛唐文學氣象才會那麼順利地到來。《春江花月夜》為盛唐開闢了新的路徑,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註定功不可沒。


一往文學


照例先引用全詩:

是不是看得有點累?其實唐詩以格律體為主,主興七絕,五絕,七律,五律。也就是說唐朝的詩歌雖然風雲激盪,但是言簡意賅,雖然也有排律,樂府詩,但是唐詩在文學上的印象就是近體詩(格律詩)。

那麼張若虛的這首齊梁體風格的宮體詩是如何“孤篇蓋全唐”的?

其實他根本蓋不住,唐朝人自己也不認的。元稹強勢推出杜甫之後,杜甫的憂天下之心,格律體之精撼動了浪漫綺麗,飛仙遺詩的李白地位。所以元白之前,唐人說詩,是以李白為尊,李杜互爭長短之後,韓愈來了句“李杜文章在,光芒萬古長”直接焊死了唐詩的雙雄地位。格律體以杜甫為詩聖;歌行體以李白為詩仙。

《春江花月夜》和《將進酒》放在一起看看?不用比的。

但是一首詩歌得到如此推崇,肯定有原因。

張若虛的時代,正是初唐,是詩歌理論大爆發的時代。以陳子昂為代表的初唐詩人反對“齊梁體”,主張“建安風骨”。提倡復古,後來直接走偏,進入了仿古;以宮廷詩人為主的流派進入了格律體的創造時期;南朝齊梁體;魏晉玄學,佛學,道家思想對詩歌的入侵;陶淵明的隱士田園風,百花爭豔,一片混亂。看李白的詩就知道,連他也摸不大清楚方向。

但是,大家都是反對齊梁體的。高層文人甚至對此深惡痛絕。

齊梁體,又稱宮體詩。是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詩歌內容多以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豔。其實齊梁體也並非一無是處,它的豐富的表現力造就了盛唐的詩歌高度。

齊梁體的真正問題在哪?而在於“興寄都絕”,只寫風月,不說正事。

《春江花月夜》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做出了嘗試,這首詩其實就是齊梁體。所描述的景色、閨怨、徵人,也是齊梁體常用題材。但是他有所發展,他用“彩麗競繁”的詩風表達了一個大主題:對時間的關注。這種厚重的主題,是齊梁體從未有過的。

方向是正確的,這種發展代表了唐詩未來的走向:對宏大主旨的關注。

聞一多先生說過這首詩是“宮體詩的救贖”,在當時的背景下,挽救了齊梁體被唾棄的命運。

在這之前有齊梁閨閣詩,感嘆時光飛逝,但是把繁複豔麗的寫法和宏大主旨相結合的就是從這首詩開始,並開創了唐詩古風,格律詩齊頭並進的局面。

關鍵時候的關鍵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孤篇蓋全唐”也未嘗不可。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