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古詩呈現出你的故鄉?

新起點翱翔


鬥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

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

松拏霄漢來龍鬥,石負苔衣挾獸奔。

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崆峒是西北的名山,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詩所謂“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是也,山在今甘肅平涼,為涇水發源之處。譚嗣同曾多次到西北省親,有可能登臨此山,本詩大體是他登山後所作,當然,崆峒山極高峻,詩人未必真到其巔峰,可能只是盡其所見而作本詩。不過,這些問題都不重要,因為這首詩不是寫景詠物之作,詩人亦無意於此,他對崆峒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徵之類全不關心,他所注目的只是山的高、險、雄、奇,他只想將自己的人格、理想、抱負、境界,通過對山的描繪,噴吐出來。所以,此詩與其說是寫崆峒,不如說是在寫詩人自己。


微笑掩飾不住的悲傷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這是李白的古詩作品《樂府·行路難》第六句。也是我的家鄉駐馬店市的名人李斯的故鄉上蔡。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曾經叱吒風雲、運籌帷幄的名相,到了任人宰割的關頭,也是無可奈何。看到歸處才想起出處,這大概就是人的本性吧。李斯出道之後,無論貴為大國宰相還是默默書生,都沒有再回過家鄉上蔡,也沒有在任何場所提及家鄉上蔡,倒是《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才唯一提及家鄉。可以這樣說,李斯是個投機專營的小人,沒有出處的自豪感。

世事輪迴,說到家鄉,我想起了家鄉的另一個名人施一公。雖然沒有李斯地位高,但無論在普林斯頓的講臺上,還是在清華大學的會場裡,施一公多次提到他成長過的小城市——駐馬店,而且力贊駐馬店人的品行厚道,真的讓我們家鄉人感動。我們把施一公等不忘出處的名人銘記在城市最顯眼的地方,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初心,才會堅實厚重。


凱旋KX


當讀到”半畝方塘一鑑開“時,就很自然地想起我的故鄉來。

一、這句古詩出自朱熹的《觀書有感》,全詩如下: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詩句意思: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被打開,清澈明淨,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閃耀晃動,充滿生機和活力。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三、賞析:

詩句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田園風光,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能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這時候一看題目:觀書有感,令人拍案叫絕,池塘水的清澈與讀書融合了。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不斷讀書、學習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活潑,才思不絕。





文筆逍遙


我的家鄉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一個有著孝文化之稱的山城古鎮,也曾盛產過陶瓷和琉璃。也曾出過帝師孫廷全,文人趙執信。博山顧名思義就是多山的意思。在古詩詞中唯一出現過“博山爐”中沉香火一詞。後來博山文人又將博山八大景寫成了一首詩:

<>

黑山暮雨雁飛斜,峨嵋晴嵐啼亂鴉。

孝水澄清遺婦澤,陽坡繞翠近人家。

禹山積雪陰無日,仙洞藏春地早花。

秋谷高風賢址在,珠泉印月煮新茶。

後面兩首是我的原創詩,也是寫家鄉的!

雖比不得淵博前輩和詩詞高手,也是自娛自樂,樂在其中了!也請各位老師多多指點!

顏神孝水鳳凰山,四季明妝自豫閒。

祖輩生息出厚土,春秋見證在嵩巒。

齊文頌美妍芳世,魯味飄香綺夢間。

走過滄桑辛苦路,幾多意緒滿雲煙。

——芳蓀浥群

孝城古鎮是家鄉,年少青秋促步忙。

廣廈通衢依巷道,蒼山淥水守田莊。

春來柳翠拂人面,夏去楓紅撞客腸。

風雨滄桑惜未老,藉託情話訴心房。

——芳蓀浥群

也祝大家生活愉快!最後附上家鄉的美圖!謝謝大家!











芳蓀浥群


通過下面這首詩不知道朋友們能否猜的到


十年懷勝遊,斯晨遂獨往,

攝衣踰崇崗,林巒信藤杖,

颯颯萬壑聲,秋風送奇響,

松杉蔽天光,一徑入森爽,

旭日耀金碧,精蘭隱深廣,

十步已三休,高登境彌敞,

老僧四五人,逍遙石苔上,

指顧亂雲中,滇城大於掌,

下視昆明池,晶晶儼盆盎,

豁然眼界寬,萬象羅俯仰,

無物翳青天,決皆盡蒼莽。

《遊華亭寺》(清)許湜


朋友們猜到是哪兒了嗎?



雁影歸零


過故洛陽城
煙悉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作者司馬光

洛陽為天下之中,九州腹地,洛陽承載了中國太多的歷史,你也不能理解身為一個洛陽人的自豪和驕傲。在近4000年中華文明史中有1500年建都於洛陽,400多位皇帝中有100多位都於洛陽,他們分佈於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洛陽周邊自東向西近40公里的區域裡分佈著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遺,隋唐洛陽城遣址,東周商城遺址,有“五都薈洛”之稱。

這是一座遍地遺址的城市,多到修個地鐵,都遭到了民間的眾多反對;這是一座矛盾的城市,矛盾到有人罵它不夠古老,有人斥它不夠現代;這是一座充滿文化的城市,儒道釋肇始於此,科舉武舉首創於此;這是一座先進又落後的城市,先進到三大發明淵源於此,落後到今天成為一座三線城市……

不管它今天變成什麼樣子,“根在河洛”,這裡總是凝聚了許多人們的信仰,這裡是全球幾億河洛郎的心靈故鄉。穿梭在洛陽的大街小巷,它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隱藏著無數故事,盤根錯節的老樹在它面前自嘆弗如,滿頭銀髮的老人在它面前如此稚嫩……著名詩人陸游曾經感嘆過:“惶惶祖宗業,永懷河洛間”。


甲午子


“時下萊蕪郭,忍飢浮雲巖。”,這是杜甫《故秘書少監武功蘇源眀》一詩中的第三句。

公元736—740年之間,杜甫的父親在兗州做司馬,杜甫在父親身邊。結束了流落在兗州一代求學的蘇源明,兩人成為摯友。蘇源明雖然是京兆武功人,但年少貧寒,杜甫在回憶中寫到:

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兗。

讀書東嶽中,十載考墳典。

時下萊蕪郭,忍飢浮雲巖…

在唐玄宗天寶年間,蘇源明及進士。

當時的萊蕪就隸屬於兗州…

感謝詩聖杜甫,給我們留下來蘇源明這麼一個動人的形象…


sorry明天


1、唐代: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原文選段: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白話釋義:

李公在歷下亭駐下太守的車蓋。我由北渚經過清河前來拜訪。

歷下亭是齊地最古老的亭兮,濟南是名土輩出的地方。

2、宋代:蘇軾《陽關曲·答李公擇》

原文選段:

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白話釋義:

春光明媚的濟南城,雪後的天色剛剛放晴。騎行到龍山鎮中,頓覺馬蹄輕盈。李太守千萬不要忘記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時地唱出令人腸斷的《陽關》歌聲。

3、宋代:蘇軾《畫堂春·寄子由》

原文選段:

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淨鑑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採菱歌。

平野水雲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雲多,歸去奈愁何。

白話釋義:

陳州城內美景多,柳花紛飛的地方,麥子隨風搖擺,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風平浪靜之後,夜晚的大明湖猶如新磨的鏡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雙棹齊飛,就好比織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飛快來去。船上的採菱女們一齊唱著採菱歌,歌聲悅耳動聽。

平原之上,水雲相接之處,水天一色,碧波盪漾。小樓之外,風和日麗,天氣晴好。濟南風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難解心中的相思之情。歸去,為何就這般難呢?

4、清代:王士禎《初春濟南作》

原文選段: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

白話釋義:

春天陰晴多變,此時突然放晴,陽光下的池塘裡流出一股股清涼的泉水。

濟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稱。春雪過後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無處不賞心悅目。

5、唐代:李白《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原文選段:

湖闊數千裡,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白話釋義:

湖面寬闊達幾千裡,湖光水波搖盪著青山。

湖西面正好有月亮,可以單獨送你李膺回府。


味之大道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 ·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九號大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