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我自己有想过很多关于信仰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这个问题也一度引起大家的热议。是否是“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为什么西方很多人都信教,比如基督、伊斯兰教等。而如果你问大部分的中国人“你是否信教?”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人会说不信吧!但是通过看书与学习我才明白,其实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中国民间信仰

中国的民间信仰是源自于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它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而中国的民间宗教是说中国民众祭拜一切在他们看来是神灵的对象,一切都可纳入信仰的范围。用在中国,我觉得信仰比较更好。

易中天在他的书里也说了,中国人是从实用出发,我们信的是实用主义。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韩森(Valerie Hansen)著的《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一书中提出的“惟灵是信”,也是同样的意思。就像译者包伟民在前言说:从某种角度说,“惟灵是信”的民间宗族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更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实际。但我们自身作为这一社会的成员,耳濡目染,习以为常,有时并不十分在意民间宗教的文化寓意。只是当城外学者从异质文化背景出发,对“惟灵是信”惊讶不已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借城外学者的目光,以认识民间宗教的文化特性。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书籍《变迁之神》

在《变迁之神》书里的第二章“民众的选择”中,作者陈述了她对于民间宗教的理解,认为至少在神祇世界中,民众并未对儒、释、道三教进行区分,民众往往同时向源于不同宗教传统的众多神祇寻求保护,他们的选择与表面的宗教倾向无关,神祇的灵验才是引起这一神灵体系变动的根源。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韩森教授

确实是这样,中国人很现实的,只有灵验才会相信神灵。韩森教授认为神祇世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变动不停。这一假设实际上将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复杂性的特征湮没于单一标准的选择中,事实上,对灵验的期待并不是民众选择神祇的唯一标准,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地方的精英出于集团利益的考虑,极力为与已有关的神祇争取官方的赐封,在这一过程中,神的灵验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新的神祇的诞生是诸多因素的混合产物,灵迹则是工具,灵迹的存在而非灵迹的内容,在神祇的变迁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样看来,关注神祇的变迁不仅需要了解灵迹内容反映的社会变迁,还需深刻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在研究中做整体的关照,这也是本书的一点缺憾。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周易

为什么宗教从国外传到中国的时候,只会融合而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信教呢?在西方,耶和华、默罕默德、乔达摩绝对不会放一块去让人膜拜,而在中国儒佛道三教却可以融在一个地方去拜。追溯原因的话,是因为西方坚持一神教,具有排他性,他们无论如何都会一直追溯,追到一个神性的地方;而在东方在中国,追到一个道,《周易》之类的东西,也不知道它是物质还是精神东西。我个人觉得之所以会这样,所谓的中国文化“兼容并包”是因为中国已经构建了一套文化标准,宗教一旦传过来,只能取舍、评价,进行利用或改造。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对中国民众信仰的思考

赵世瑜先生

我觉得韩森这本《变迁之神》,让我对社会史更有信心与希望。以前一直感觉社会史太碎片化了,没有实际意义。但正如赵世瑜先生说的:社会史研究将强调综合和长时段研究的史学方法,一要把以往忽略的基层社会的历史、普通民众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史掸去灰尘,重新放在适合的或者显要的位置;二要以“自下而上”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改造政治史学范式下的传统研究领域。而美国学者韩森致力于从一般民众的视角来探索民间宗教的变迁,以民众信仰的出发点——神祇的灵验入手,对南宋一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仰进行了一番勾勒。它确实是社会史的一部重要书籍,让我对信仰问题有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