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最近,有摄影爱好者在华蓥山南面的南堂寺前发现一座独特古墓,结合现场与地方文献可发现,该墓主人的身份十分神秘。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南堂寺航拍,寺庙左前方三口并排的千僧锅依稀可见。

古墓为劵拱式墓葬,除墓门一侧洞开外,其架构基本完好。但与其他古墓相比,该墓显得十分高大,拱顶高出地面约4米,墓门宽约3米。墓室呈倒“品”字形布局,即一室两龛,即:墓门进去,是一个宽敞如客厅的空间,再里侧则是并排的两龛墓室。两墓室有损毁痕迹,据当地村民讲述,两墓室初毁时,人们发现,两墓室里并无尸骨,空无一物。如客厅的空间两侧,则网格式地设置着数十个方形小龛,这或许是存放其他高僧骨灰的地方,故而这座古墓在当地又有一个俗称:千僧塔。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南宗墓。


其实,这个俗称的“千僧塔”,清代华蓥山高僧所撰的《华银山志》早有收录,《华银山志·名僧志》记载:“僧南宗,嘉靖时人,未详姓字,结庵于邑之华银山,开堂说法,禅声远播,四方缁侣,杖锡来游,不下数千……圆寂后,即建葬于寺前。今俗呼为千僧墖(同“塔”),即南宗之休龛也。南宗和尚事略,存《邻水县志》。”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原来,今日的南堂寺,原名南宗堂,《华银山志·寺庙志》记载:“南宗堂,距山顶五里,明嘉靖,僧南宗建。属邻水。”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从《华银山志》的记载来看,这座被称为千僧塔的古墓,为明代嘉靖时南宗堂僧人南宗圆寂后的墓葬。但从当地村民的讲述来看,这实为空墓,为南宗的衣冠冢的可能性较大。

这位自称“南宗”的僧人会是谁呢?

一般情况下,僧人较为低调,而“南宗”一名则又显得较为自大,顾名思义,可以将“南宗”理解为:南方的一代宗师。而南宗在华蓥山开堂说法时,居然是“禅声远播,四方缁侣,杖锡来游,不下数千。”则也充分说明这个自称“南宗”的僧人的确非同一般之人。

在南堂寺前,现存三口大铁锅,每口铁锅口径约2米,人称千僧锅。当地村民讲述,这是上世纪末根据原有三口千僧锅原址原比例仿制而成,而原三口千僧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村民分割成无数小块,以制作犁铧等工具。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千僧锅。

关于千僧锅,《华银山志·古迹志》也有记载:“千僧锅,南宗堂有锅三口,大十围,深五尺有奇,可容三十石水。明嘉靖时,僧南宗驻锡开堂,千僧云集,铸此造饭供众。至今安放露地,经久不鏥,蓄水备用,亦无腐秽气。”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这些都足以证明,南宗在华蓥山讲法时,确有数千僧人相集于此,而非仅是古书记载的夸张之说,它是真正发生过的史实!这也充分证明,这个胆大妄为自称“南宗”的僧人,的确颇有些来头。按理,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僧人,在当时放在全国也算举足轻重的高僧,至少应像其他高僧一样,列入高僧传而名垂青史才是,但让人费解的是,这个自称“南宗”的高僧却是有意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这是为何呢?

这个“南宗”到底是谁呢?结合《华银山志》其他几处相关的记载,这个“南宗”,或为当时的皇帝——嘉靖。

我们不妨先从“南宗”的“南”字入手吧。

《华蓥山志·古迹志第八·附古碑石刻》记载:“金刚经一函,硃砂书字。传闻,系明藩王某书,年号款识,虫蛀不可辨,有跋尾:‘孤舞象而背先王考,及冠而背先王妣,奄有南土,报德无由,迄兹以为沉痛。得宋苏轼为二亲故书《金刚经》,喜藉是以寄哀慕也。诹吉三薰,作礼而白世尊,云云……’下余二十二字,字义模糊不可辨。草书亦极遒劲。今尚藏伏虎寺藏经楼。”这段文字所载,华蓥山伏虎寺藏经楼(今已不存)藏有一本《金刚经》,是一位自称“孤”的人有一天得到了苏轼为已故父母所抄的《金刚经》,便非常高兴,决定借此书为自己已故的父母也抄一部。于是他选择良辰吉日,三沐其身,用朱砂磨墨,重抄了一部《金刚经》,以表达对已故父母的思念。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敢自称为“孤”,故而,这位自称“孤”的人必为帝王。文中所言“奄有南土”,结合南宗堂自称“南宗”而有意隐藏自己身份的那位僧人,大家会不会有一种感觉:自称“南宗”的僧人,莫非就是这位自称“孤”的人?

伏虎寺所藏《金刚经》,其跋尾文字还交待了父母生前的身份及去世的大致时间。“孤舞象而背先王考,及冠而背先王妣。”其大致意思是,这个帝王年少时父王去世,成年后母亲又去世——注意,他对已故父亲、母亲分别称“王考”、“王妣”,而非“父皇”、“母后”。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我们大体便可给这个自称“孤”的人初步定位:

第一,古代称“孤”的人,必为皇帝,而非《华银山志》所载“传闻,系明藩王”;

第二,这位皇帝的父亲并非皇帝,而是一位王爷或藩王;

第三,这位皇帝年少时父亲去世,成年后母亲去世,但若干年后,他对父母仍然无比思念,足见他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可敬可佩;

第四,这位皇帝草书遒劲;

第五,《金刚经》为朱砂抄写,而朱砂在古代属稀缺资源,常被皇家掌控;

第六,《金刚经》藏于华银山伏虎寺藏经阁,若该书为帝王在皇宫中抄写,其流落于距北京城数千里之遥的华蓥(银)山的可能性极小,而最大可能是这位皇帝藏身于华银山伏虎寺时所抄。

对比明朝历代帝王,只有一个皇帝最接近上面这些条件,他就是嘉靖皇帝。而巧合的是,南宗堂也是创建于嘉靖时期。而《华蓥山志》又一记载也暗示,嘉靖本人或曾隐身于华蓥山。

《华银山志·开建志》记载:“唐至德二载,普贤大士现身显圣,四民襄金建寺于(华银)山巅,曰‘瑞峰禅寺’,并修铁瓦殿……明嘉靖二十八年,僧德香奉勅重建铁瓦殿,围楼丛刹,十有二层,更其寺曰‘光明禅寺’。”


华蓥山发现明代古墓,墓主人很神秘

这里,也直接表明了华蓥山与嘉靖皇帝的关系:是僧人德香和尚奉嘉靖皇帝的命令重建了铁瓦殿,并把寺庙更名为“光明禅寺”。

嘉靖在位45年,但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壬寅宫变”后,他就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不理朝事,而是潜心修道去了。疑问就来了,嘉靖二十八年,嘉靖皇帝正是修道期间,怎么关心起华蓥山的寺庙来了?结合《华银山志》相关记载,最大可能是,嘉靖本人曾在华蓥(银)山中隐身了一段时间。

这里需说明的是,嘉靖修道之“道”,与“悟道”之“道”同义,而非仅指道教。嘉靖是一个天分少有的皇帝,常被后人称为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其悟性极高,在儒道佛三教方面的研究都有较高造诣。

在华蓥山麓的渠江河畔、今前锋区虎城镇场郊,有奉圣寺古迹遗址,当地也传该寺为嘉靖皇帝创建。寺后绝壁上的一组佛龛正中,至今还保留着一座空白无坑的龛位,上刻“巧圣在兹”。人们猜测,这里的“巧圣”,或许就是嘉靖皇帝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