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利”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諸葛亮北伐這件事在歷史上的爭議還是蠻大的,尤其是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這件事。關於這件事很多人的研究方向都是放在了“人和”上了,忽視了“天時”、“地利”的重要性,今天江郎就從“利益”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無功而返的原因。

地利的重要性

戰爭的三要素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前者“天時”很好理解,就比如昆陽之戰的時候隕石砸進新朝軍營,劉秀趁機大破王莽。不得不說這一隕石對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是這件事是不可控的,隕石有可能砸進新朝軍營也有可能砸進劉秀軍營。真正可控的是“地利”、“人和”,選擇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如何開戰是非常重要的。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並不一定就是指揮不行,而是缺少“地利”。

從“地利”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秦嶺六道

秦嶺夾在四川與陝西、隴西之間,而在這崇山峻嶺之間有六條道路,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峪穀道、武關道,這六條路是四川通往陝西、隴西的必經之地。不要妄想走其他道路,也不要妄想開闢其他道路,秦嶺的地勢註定這一切都是徒勞的,諸葛亮北伐只能走“秦嶺六道”。當然很多人會拿鄧艾偷渡這件事來反駁,但鄧艾偷渡陰平這件事非常懸。諸葛亮如果想要偷渡或者開闢其他道路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從“地利”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1:上天眷顧

上天需要給諸葛亮準備好大軍所需的食物、上天要保佑諸葛亮沒有遇見絕路、上天需要保佑曹魏都是草包。但事實上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秦嶺並沒有豐富的物產,幾萬大軍的吃飯問題根本就無法解決。如果諸葛亮讓士兵吃草跟爬山,那到魏國地盤的時候士兵還會有戰鬥力嗎?而且秦嶺地勢險要,懸崖、峭壁太常見了,鄧艾偷渡的時候就遇見了懸崖,如果不是讓士兵滾下去那麼也就不會有劉禪投降的事了。另外曹魏也並不都是草包,當時曹魏如日中天,驍勇悍將絕非少數。最關鍵是諸葛亮這麼保守的人,他是不會把北伐大軍、國家的希望全部寄託在上天上,子午谷奇謀被否就是一個例子。

2:有其他後勤工具

這個其他的後勤工具就是指飛機,如果不能突破地面運輸那麼就不用想偷渡了。諸葛亮走大道還經常遇見斷糧的情況,讓運糧車走山路,這後勤誰能保證?在古代戰爭史上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大軍不能繞過關卡和城池?”,這並不是說大軍不能繞過關卡和城池,大軍是能繞過的,但是你的後勤車怎麼繞?保持官道暢通就是保持後勤暢通,這一點就註定了諸葛亮不能偷渡。

3:長年累月的勞動

這一點是指諸葛亮需要向韓信一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民夫在秦嶺之前開闢一條通暢且隱蔽的道路。當時蜀國有百萬人,除去各地的駐軍、北伐軍、農民、工人以外很難抽出幾十萬人來負責這麼龐大的工程。古代的工程建築能力比現在弱爆了,現代在崇山峻嶺中開路都需要幾年時間,更別提古代了。等路修得差不多了,估計諸葛亮墳頭草都三丈高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偷渡、開闢其他道路都是不太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基於“秦嶺六道”來分析地利。

從“地利”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1:武關道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並沒有走武關道,並不是因為這條道路不重要,而是這條道路走不通了。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荊、益州,之後天下有變的時候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向中原(南陽、洛陽)北伐,一路兵出秦川。東路軍攻取南陽之後就可以通過武關道開赴長安,與西路軍共謀關隴(西安)之地,或者聲東擊西側面援助西路軍。但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後這一戰略就行不通了,如圖所示武關道周圍都是山區,諸葛亮根本無法將軍隊投放到武關道這裡。這一條路至關重要,和平的時候可以牽制曹魏,增加曹魏的軍費開支;戰爭的時候進可北上中原,西可共謀西安。也正是因為非常重要所以劉備才發動“夷陵之戰”,但可惜沒有奪回荊州,這一條戰略也隨之葬送在歷史的長河中。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曹魏有了廣闊的縱深,而且不用擔心武關道遇襲,長安只需要集中兵力防守其他五道就行。

2:裕穀道

裕穀道是一條非常雞肋的道路,因為這條道路在之前一直都是小道,正式開闢是在元朝的時候。這一條路在唐朝以前都是非常險要的道路,走的人也非常少,不適合大軍通行。其實險峻程度和子午谷差不多,但是全長要比子午谷長,兵員通過的難度也比子午谷大。而且也正是因為這條道路比較長,所以用“疑兵”之計也不太行得通,畢竟當時聯繫也不太方便。如果在當時有手機的話應該會有些作用,但是用來做北伐的主要道路就有點扯了,不太現實。歷史上沒有記載曹魏在這裡大規模屯兵,而且曹魏也沒有通過這條道路伐蜀,可見在當時雙方都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這裡。

從“地利”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3:子午谷

子午谷是這幾條道路中比較出名的,原因就是魏延曾經建議自己率領精兵從子午谷北伐,然後與諸葛亮共同攻打長安。但是這一個問題又繞回上面偷渡難度上了,子午谷並不是大路,後勤能力弱,而且還需要上天眷戀。鄧艾偷渡陰平用了一個月才走了七百里,子午谷險峻程度也差不多,所以魏延十日之內通過子午谷(660裡)不太現實。之後曹真伐蜀的時候也走過這條路,但是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的路,而且還因為太險要放棄了。諸葛亮在得知這一建議之後給的評價就是:

“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很顯然諸葛亮不想賭,他覺得應該從大路走,穩一些。

4:儻駱道

對於儻駱道的記載其實也不多,但是在當時有過幾次大規模用兵的記載,曹爽伐蜀的時候走過、姜維北伐的時候也走過、鍾會也曾經走過。這一條路是這幾條路鍾最快捷的道路,但也是最險峻的道路。比子午谷還要險要,而且這期間要經過西駱谷水、黑水、湑水、酉水、儻水等河谷,不太適合做主要道路。原因1:道路險要、後勤能力弱;2:蜀軍沒有大規模水軍、渡河工具;3:地勢險要,投放兵力速度慢。如果對方在谷口有守軍,那麼很有可能就是排隊送死,地勢根本展不開大規模兵力。

從“地利”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5:褒斜道

褒斜道不比其他道路,這一條道路在周朝之前就開闢了(《讀史方輿記要》:“褒斜之道,夏禹發之”),春秋戰國時期商家都走這條路販賣貨物,是當時的交通要道。但是之後棧道遭到了人工破壞,蜀漢相爭的時候一度斷絕,魏、蜀為了達成戰略目的多次修繕棧道。問題就出在這裡,這條棧道太容易被斷絕了,如果派專人防守棧道,那麼就需要增加兵員開支,北伐軍的數量就會被削減。而且不光要防範敵人搞破壞,諸葛亮就曾經一度為水患頭疼,棧道的不穩定性太大。但是因為比較快捷,所以多做疑兵所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就讓趙雲走過這條道,但是走過之後炸燬了。

6:陳倉道

諸葛亮走的最多的就是陳倉道,《三國演義》裡面說的是“六出祁山”,為什麼走這條路?就是因為這條路足夠寬敞,走這一條路比較穩妥。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陳倉說的就是陳倉道。長久以來褒斜道作為交通要道保守重視,軍事行動一般都會有所部署,因此防範也是非常嚴密的。但是自韓信之後就發生了改變,陳倉道就取代了褒斜道,成為當時的交通要道。但是因為陳倉道比較平坦,而且諸葛亮的性格比較保守,所以曹魏十分警惕陳倉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曹真便讓郝昭等人屯兵於陳倉,大修陳倉城。在之後諸葛亮就犯了一個兩難題,走其他的路艱難,但是曹魏防衛比較弱;走陳倉道比較容易,但是曹魏的防衛比較強。

從“地利”上看諸葛亮多次北伐卻又無功而返的原因


總結

第一次北伐失敗後其實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因為蜀漢沒有其他幾條路的主導權,而且因為地勢的問題不利於大規模開展軍事行動。唯一一條適合大規模開展軍事行動的陳倉道被曹魏所重視,重修之後的陳倉城堅固無比。第二次北伐時諸葛亮率領數萬人圍攻陳倉,但是郝昭僅憑千餘守軍堅守了二十多年,硬是逼退了諸葛亮。地利完全不在,其他幾條路難以通行,唯一的陳倉道防衛森嚴,諸葛亮年歲已高迴天無力。在諸葛亮北伐時有兩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其一就是沒有其他道路,其二就是容易斷糧。這兩個問題都是“地利”所導致的問題,世人皆謂蜀地是溫柔鄉,但是我更認為蜀地就是一個牢籠。四川盆地周圍的崇山峻嶺築成了一個牢籠,外面的人進不去,裡面的人也出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