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傳奇的家族——呂氏家族,六道聖旨的榮光

這是一個傳奇的家族——呂氏家族,六道聖旨的榮光

張文豔

呂家莊社區,城陽的名社區,以現代化的居住條件和夜市聞名,在這個社區裡,蘊藏著一個家族的輝煌過往!

呂氏家族的故事是從即墨開始的。

不同於青島的很多姓氏,呂氏從宋朝時期就已經居住在即墨。呂氏六世祖呂希尚在順治乙亥年三月創修的《呂氏族譜》中寫道:“餘家世即墨,元明相繼三百餘年”。呂氏十八世後裔呂思明先生說,呂氏遠祖最早可追逐到宋朝。根據族譜記載,“呂京字遠長,宋元祐間人,十七歲以孝友舉於鄉”,“先葬萊陽遷葬即墨西城村”,“邑貢生周如錦為之書後”,雖然年代久遠,後代無考,但是零星的記載顯示呂京應該是呂氏最遠之祖。

加上明初關於“呂讓字克遜,明洪武甲子舉人、乙丑進士”等的記載,說明早在宋元明時期,呂氏就已經在即墨生活居住。

因此可以說,呂氏是即墨的一個古老的姓氏,而且與即墨的五大家族聯繫緊密。

“明崇禎年間,六世祖在大北曲(今城陽)置莊子地60餘畝,其子與大北曲紀氏聯姻。明末清初,呂氏八世祖遷至大北曲所置的莊子裡定居,取名呂家莊子,到了清末易名呂家莊”,這是呂氏與呂家莊的淵源。

呂氏在遷移到城陽呂家莊之前,留下的記載與即墨文廟有關。根據《即墨縣誌》記載,即墨文廟始建於元至元七年(公元1341年),這中間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呂思明先生提供的《呂氏家乘》中,可以看到,“先師廟,在縣治東。元至元七年,邑人呂瓚暨弟珪以己田易鄰壤,捐錢五百緡,創建殿廡齋舍”。也就是說,呂瓚和他的弟弟呂珪用自己的田地換取鄉鄰坐落於東門裡大街路北的土地,作為復建廟學的基地,同時捐錢五百緡(銅錢),用於構建講堂、齋舍及兩廂房,用以供奉孔孟等先賢和供縣學師生住宿授課。能夠做到如此為大義奉獻的精神,在今日看來,值得欽佩。

也正是因為家風淵源,才先後有六道聖旨頒佈到呂家,表彰呂氏族人道德高尚、奉公守法、博愛之心。其中四道《明清“誥敕”命》現在藏於嶗山區檔案館,筆者曾聯繫試圖一睹真容,未能成功,頗感遺憾。

清代誥命、敕命是皇帝封贈時所用的詔令文書,是現今民間收藏最多、百姓最為熟悉的聖旨。它既是帝王榮寵臣下的象徵,又是受封人員顯赫身份與地位的憑證。家有誥命敕命光宗耀祖。

這些聖旨主要表彰呂家為官清廉和家風善良,同一家族在不同朝代均受到當政者的賞識,實屬罕見。現存的四道誥敕文書中,明天啟元年(1621年)敕命兩件,天啟六年(1626年)誥命一件,清嘉慶四年(1799年)敕命一件,均以卷軸形式存放。文書皆用絲織品精製,其正文行文凝練,達到“增一字嫌其累贅、減一字達意不確”的程度。漢文為小楷書寫,圓潤飄逸,氣度雍容,跌宕有致,字跡突出,猶如浮雕一般,歷經滄桑風采不減。

關於聖旨,接下來會有詳細解讀,至於呂氏進入即墨的時間,呂思明通過姓氏的由來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即四嶽),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嶽,後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春秋初年(前680年),南陽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呂國子孫均以故國名為姓氏,形成呂氏的主脈。到春秋末期呂侯支系孫呂尚所建的齊國被田氏家族滅亡後,其裔孫分別以呂、齊為姓氏,稱呂氏、齊氏、姜氏等,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氏正宗,是為南陽呂氏。呂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為得姓始祖。

而東夷呂姓的關聯則主要集中在呂尚身上,“周武王稱王后,呂尚受封東夷族齊國,即稱齊太公,古時候即墨是東夷之域”,《呂氏春秋》中稱呂尚是“東夷之士”,呂思明先生說,顯而易見呂尚征服了東夷之後就在這裡安邦定國,生活下來,一代代繁衍生息。“東夷人、萊侯,即現在的萊州,歷史上的萊州府,也印證了我先祖呂京曾在萊陽居住,歿後由萊陽遷葬即墨的說法”。

呂氏這個古老的姓氏,在即墨紮根伸展,留下了族人的血脈,後裔也用行動締造了呂氏的榮光。

除了捐建文廟的呂瓚和弟弟呂珪,以及獲得四道聖旨的呂希尚父母、呂希尚和妻子以外,還有兩道聖旨頒給了清朝乾隆年間的呂正令以及嘉慶年間的呂克官。六道聖旨頒給一個姓氏,這樣的待遇在當時實不多見。

在《呂氏族譜》的記載中,呂氏關後有進士1人,舉人2人,庠生55人,武庠26人,貢生11人,廩生5人,增生6人,太學生4人,修生2人。

如今,即墨呂氏後裔聚居地主要是城陽的呂家莊、李滄區的侯家莊、板橋坊等地,他們繼承著先祖的家風,一個以道德高尚而獲得至高榮譽的家族,締造了青島姓氏歷史上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