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爾善只是跟從鰲拜,康熙囚禁鰲拜,為何卻一定要殺班布爾善?

linjiayan9103


班布爾善是清朝開朝者努爾哈赤的親孫子,是康熙大帝的親叔叔。康熙居然殺死了和自己有親叔侄關係的班布爾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大概瞭解一下班布爾善被殺的背景。

班布爾善的父親愛新覺羅·塔拜是努爾哈赤的親兒子,只不過由於是庶子,再加上塔拜一生默默無聞、不愛表現,所以他的一生不像其他幾個兄弟一樣坎坷而光輝。塔拜的一生庸庸碌碌,並沒有建立太多的功績,所以平庸而死也是情有可原。但是因為他的庸碌卻給了他的兒子班布爾善一個不利的政治環境,而此時恰巧這個兒子卻野心勃勃。在這樣的背景下,班布爾善逐漸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第一點,班布爾善的前期並沒有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碌碌無為,反而通過自己自身的努力與汗水步步升官,但是這種方式並不能迅速達到班布爾善的目的。為了儘快實現自己的政治利益,班布爾善找到了當時權傾朝野,掌控朝政大權的鰲拜,並且輕鬆與鰲拜達成了友誼利益的“黑心協議”,之後的班布爾善,便實際成為了鰲拜的狗頭軍師,屢屢為鰲拜出頭劃策,最終不僅把鰲拜推上了絕路,也把自己送下了鬼門關。


身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班布爾善,不懂得家族團結反而幫助身為亂臣賊子的鰲拜來獲取清朝政治權力,這一點兒康熙帝是忍不了的。

第二點,鰲拜身為滿族貴族,是正黃旗和鑲黃旗的代表人物和領軍人物,同時也是清朝皇太極、順治帝時期的功臣,也是被順治帝臨死前委任輔佐康熙帝的“四大臣”之一,因為鰲拜天生滿族,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政治附庸,而且鰲拜並不想殺死康熙帝,幹出謀權篡位的勾當更是無稽之談了,他只是想控制皇帝,讓自己手中的權力大一些,因為他不滿於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他僅僅此等的權力,如果後來沒有班布爾善的話語挑撥唆使,鰲拜是絕對不會有半點殺君奪位的想法的。所以鰲拜相對於班布爾善來說,是罪不至死的。


第三點,鰲拜身為清朝開國功臣,還是滿族兩旗的首領,所以鰲拜在整個滿族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再加上鰲拜初心不壞,也並不想謀權篡位,而且鰲拜此時年歲已高,康熙也確實不好意思對這位開國老臣下手了。倘若康熙狠心殺死了鰲拜,且不說朝中文武大臣的反對,鰲拜身後的正黃旗、鑲黃旗的滿族人受得了嘛,族人勢力必然動盪,到時候滿族內亂的話,極有可能給當時根基不穩的清朝帶來滅國之禍。

第四點,班布爾善建議鰲拜進宮除掉康熙,但是萬萬沒想到,少年英武的康熙帝反而將鰲拜制服,此時的班布爾善居然見風使舵上演了一場忠君的戲,帶著禁衛軍當著康熙帝的面兒押走了鰲拜。怪不得電視劇裡邊,鰲拜會大罵班布爾善呢。如此小人,康熙也是忍無可忍。


說到最後,其實還是班布爾善的虛榮心害了自己,怪不得別人。


小鎮月明


在康熙和眾大臣的眼裡,班布爾善的罪過可比鰲拜大多了。

首先,班布爾善無功,鰲拜有功

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第六子輔國公塔拜的第四個兒子,論輩分,他是順治的堂哥,康熙的堂伯。雖然他對大清也有貢獻,但功勞不大,否則他以近支皇族的身份,但凡是立有大功,也不可能僅僅只是輔國公爵位。

並且,班布爾善最噁心的地方在於,他不僅無功,還有負皇恩。孝莊看他是皇族,就讓他當領侍衛內大臣,負責掌管康熙的警衛工作。結果他接管警衛工作後,立馬就跟外臣勾結,先是投靠蘇克薩哈,後來又背叛蘇克薩哈投靠鰲拜,實乃兩面三刀之人,做事太沒有底線,辜負了孝莊和康熙對他的信任。



相比於班布爾善,鰲拜的功勞就大了,完全可以功過相抵。皇太極時期,鰲拜在戰場上就救過皇太極的命。而皇太極死後,鰲拜對順治、康熙兩父子的功勞更大。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暴斃,由於他沒有留下傳位詔書,於是滿洲親貴在由誰這個問題上就產生了矛盾。當時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多爾袞的實力比豪格略強。

面對兩白旗恃強凌弱的問題,當時身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沒有牆頭草兩邊倒,他堅決站在了豪格一邊。因為他知道如果讓多爾袞當了皇帝,兩黃旗和先帝皇太極一脈子孫的利益必然受損。

當然,豪格當了皇帝,兩黃旗的利益也一樣會受損,但相比讓多爾袞當皇帝來說,豪格當皇帝,兩黃旗的損失要略小一些。

為了不讓多爾袞繼位,鰲拜就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譚泰等人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誓要與多爾袞爭個高低。

到了正式議事那天,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再次盟誓於大清門外,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繼位,不讓多爾袞得逞。而且鰲拜還密令兩黃旗的精銳護軍全副武裝,作好了跟多爾袞火併的準備。

會議開始後,多爾袞見鰲拜等人不吃素,便不得不做出讓步,表示自己可以不當大清朝的皇帝,也可以擁立皇太極之子稱帝,只要不讓豪格當皇帝就行。於是乎,皇太極第九子,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登基繼位。



順治繼位,不符合豪格利益,但符合兩黃旗的利益。所以他繼位後,鰲拜等人就轉而開始支持福臨。因此可以這麼說,鰲拜之於順治,有擁立之功。如果當時沒有鰲拜的拼死力爭,皇位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當時才六歲的順治來坐的。

並且,鰲拜的功勞還不僅於此。順治登基繼位後,多爾袞仗著攝政身份,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他的爭位對手豪格,接著又打擊兩黃旗,最後連順治也不放在眼裡了,各種欺凌,把順治氣的夠嗆。鰲拜當時也被多爾袞整得很慘,多次受到迫害,有兩次差點被多爾袞弄死,但鰲拜至始至終沒向多爾袞屈服,一心護衛順治。算是當時敢於跟多爾袞硬鋼的代表人物了。

多爾袞病死後,順治親政,鰲拜和索尼等人因為忠心護主,自然得到了順治的重用。有一次鰲拜因戰傷復發,臥床不起,順治還親自去府上慰問。這足可見順治與鰲拜的關係不一般。

所以說,鰲拜在政治上支持順治,這是他不可忽視的功勞。若是沒有鰲拜的賣命,順治很難登基,很難坐穩皇位,而康熙也不可能接過老爸的帝位。鰲拜的這一份功勞,順治心裡一直記著,他病死前委任鰲拜為四大輔臣之一,就是對鰲拜功勞的最大肯定。


第二,鰲拜和班布爾善的罪過性質不同

鰲拜專權,殺害蘇克薩哈,這是事實,沒法跟他洗白。但是鰲拜的所作所為,只能說是專權跋扈而已,還上升不到謀逆的地步。因為蘇克薩哈為了迎合康熙,與鰲拜較勁,贏得一個賢臣的名號,這只是鰲拜倒臺後,政治宣傳的結果。其實在當時,鰲拜和蘇克薩哈之爭,在當時人看來僅僅只是八旗內部的利益之爭。鰲拜是鑲黃旗的代言人,蘇克薩哈是正白旗的代言人,兩人只是爭奪利益才掐架,沒有上升到要篡康熙皇位的地步。

並且鰲拜殺蘇克薩哈,也並無不妥。因為蘇克薩哈其實就是個牆頭草,他早年見多爾袞勢大就投靠多爾袞,多爾袞死後,見靠山倒了,又改換門庭,站在了順治一邊。因此備受多爾袞欺壓,差點被多爾袞整死的鰲拜很瞧不起蘇克薩哈的為人,覺得他就是個政治投機分子,小人一個。如果他活著,康熙前期指不定會更亂。

所以康熙除鰲拜,屬於正常的政治鬥爭。中國歷史上這種先帝指定的託孤大臣被繼任皇帝批鬥的例子多不勝數,遠的如霍光,近的如張居正。人家專權確實有罪,但人家幫小皇帝把政權穩住了,也是有功的。

因此,站在康熙這個勝利者的角度說,他沒必要趕盡殺絕。鰲拜是有罪,但不能因為鰲拜有過就否定他的功,否則會讓人寒心。後來鰲拜的弟弟,兒子未受牽連,該當官還是當官,該授爵還是授爵,並未因為鰲拜的事情受牽連。


相比於鰲拜,班布爾善的性質就嚴重了。前面說了,他是康熙堂伯,愛新覺羅氏,是正兒八經的宗室成員。

像他這種身份要擱在明朝,是要永久禁錮在封地的。雖然生下來就衣食無憂,但是相應的代價就是一輩子會遭到猜忌。也就是清初因為宗室制度不夠完善,所以才會給他上躥下跳,勾結鰲拜專權的機會。

也就是說,鰲拜只是外臣,他頂多就是專權亂政,他不可能篡位,否則就是找死。其它勢力一定會宰了他。而班布爾善是皇族,康熙能坐皇位,他當然也能坐。

當年順治病重時,就曾想把皇位傳給安親王嶽樂(也是努爾哈赤孫子),這件事的影響是巨大的,導致康熙對宗室非常不信任。班布爾善是撞到槍口上了。他在康熙眼裡,威脅比鰲拜大多了。

這裡順帶一說。其實歷朝歷代,皇帝對宗室專權和大臣專權,處理態度都是一樣的。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太后處理咸豐託孤的八大臣,也是把宗室都宰了。

比如鄭親王七世孫愛新覺羅肅順被處死,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和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被賜自盡。怡親王和鄭親王都是鐵帽子王,慈禧覺得他們威脅大,照樣宰了。而其他五個非宗室身份的託孤大臣:景壽、穆蔭、焦佑瀛、匡源和杜翰。慈禧一個都沒殺,只是罷了他們的官而已。並且後來他們還又出來做官了。

這就是所謂的皇家,無親情可言,有的只是利益而已。



總的來說,鰲拜確有專權之舉,但他還達不到篡位的地步。康熙之所以要抓捕鰲拜,一方面是因為鰲拜思想保守,跟不上大時代趨勢;二是結黨營私,成為滿洲保守派的利益代表,威脅到了康熙的至上皇權。

這種罪過可殺,亦可不殺,不是一定要把人弄死。康熙抓了鰲拜後,念及鰲拜曾經救過皇太極,擁立過順治,對上兩代皇帝都有的功績的情分下,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

班布爾善則因為身為皇族,有謀逆之舉,逼得康熙不得不借他人頭震懾宗室,讓宗室不再有非分之想。


Mer86


康熙為何一定要殺班布爾善,《清史稿》中,關於班布爾善的記載,只有寥寥幾句話,並沒有太多的詳細的記載,只是說他是鰲拜的黨羽。當時康熙將鰲拜囚禁後,大臣們議定班布爾善有二十一條大罪,最終康熙判處他絞刑。

那麼大家都不禁疑惑班布爾善只是鰲拜的手下,為什麼鰲拜只是囚禁,而班布爾善卻被處死。而且班布爾善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努爾哈赤的孫子,這麼算起來也是康熙的堂叔,為什麼康熙會將其處死。

《清史稿》中關於班布爾善的記載非常簡略,雖說議定了二十一條大罪,但究竟是什麼罪,資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表述。《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對班布爾善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但很多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那我們就根據當時的情形進行一下分析,對與不對,只作為大家的一種參考。

相信大家都對鰲拜這個肯定都不陌生,我們肯定從電視劇中對其多少都有些瞭解。鰲拜的錯誤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兩個字:霸道。這一點相信我們看過有關鰲拜電視劇的朋友們肯定都可以感受到鰲拜的霸道。首先,鰲拜對皇帝就很霸道。如果他有什麼建議的時候,皇帝如果不執行的話,鰲拜的話就會喋喋不休,直到皇帝同意為止,絲毫不顧及皇帝的顏面。其次,鰲拜對同僚霸道。和他一同是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就在他的排擠下被殺掉。其三,其三,他對外旗霸道。他一定要和正白旗鑲白旗“換地”,就是他霸道的表現。

其實鰲拜的霸道,也可以說他是作風硬朗。鰲拜是輔佐大臣,一些事情都是他應該做的,只是他霸道的做事方法,大家接受不了。當然這也算不上什麼大錯,所以康熙也不至於因為這將其處死。

對於班布爾善的話則完全不一樣,雖說我們不完全瞭解實情,但可以猜測到鰲拜的很多實情都是他出的主意。鰲拜是位武將,一個粗人,也就是說鰲拜很多的事情都是其慫恿去做的,這麼算來班布爾善才是主犯。從這個角度說的話鰲拜無非是擅權,而班布爾善的話則真真是謀逆。

還有康熙不殺鰲拜還有一個原因,鰲拜是位敏感的人物。大家都知道鰲拜是位武將。他不僅在皇太極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皇位能傳到順治一脈,最後傳給康熙,他是功不可沒。如果康熙處死鰲拜的話,會讓眾人說其忘本。再者鰲拜是整個鑲黃旗,也包括正黃旗的首領。如果康熙嚴厲處置鰲拜,很可能會引起動盪。所以康熙要謹慎處理鰲拜的事情。

班布爾善不一樣,他不敏感,他的影響力沒那麼大。而且班布爾善還是自己的族人。作為內部的人,卻幫助“外人”和自己人鬥,這種行為顯然康熙是不會原諒他,所以將其處死。


微視集中營


康熙在扳倒鰲拜,處理鰲拜事件的時候,有一件事情顯得非常奇怪。就是他對作為主謀的鰲拜,比較善待,只是把鰲拜抓來關了起來,並沒有進一步的打擊。後來,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時候,康熙賜予了鰲拜一等男爵,算是給了他一個優待。

不過,康熙對鰲拜的隨從班布爾善,卻就沒這麼友善了,他嚴厲處罰了班布爾善,判處了班布爾善絞刑。

照理說,在一個政治事件中,主謀的肯定是最重要的人。擒賊先擒王,殺掉主謀者,已經可以起到震懾的作用。對於跟從的那些人,一般都會寬大處理,以避免事態擴大化,避免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康熙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放過主謀鰲拜,反而殺掉跟從鰲拜的那些人。

(班布爾善劇照)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我認為,康熙之所以要嚴厲處理班布爾善,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班布爾善胳膊肘往外彎。

班布爾善其實是宗室成員,他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塔拜的第四子。

作為一個宗室成員,自然應該幫助宗室成員說話。也就是說,班布爾善應該幫助康熙說話。但事實上他並不是這樣做的,他反而幫鰲拜說話。

班布爾善為什麼會幫助鰲拜說話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班布爾善雖然是宗室後代,但是因為他爹塔拜是庶出,當年努爾哈赤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的時候,讓他的九個兒子共同執政,但是作為第六子的塔拜卻並沒有分。由此也可以看出,塔拜在宗室裡面是說不起話的。

班布爾善作為塔拜的兒子,更加說不起話。他想有所作為,只能去巴結當時在朝廷中呼風喚雨的鰲拜,投奔到鰲拜的麾下。

不過,康熙平常不重視班布爾善。沒有把班布爾善當宗室成員看待,但是當班布爾善投奔鰲拜的時候,康熙就很在乎他宗室成員的這個身份了。就覺得班布爾善胳膊肘往外彎了。

所以,康熙對這種“叛徒”,手段極為嚴厲。

(康熙劇照)

其二,班布爾善忠誠於別人。

對於皇帝來說,他想要的是朝中大臣都忠誠於他,他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因為他是天下之主,天下人都是他的臣民,都應該對他表示忠誠。

可是這個班布爾善,卻不忠誠於他,反而忠誠於鰲拜。這對於康熙來說,無論如何是接受不了的。

如果康熙年紀還小,這也可以理解。但是康熙已經成年,而且即將親政。而且班布爾善明明知道當時康熙和鰲拜較上勁了,依然選擇忠誠於鰲拜,而不是忠誠於康熙,讓康熙怎麼接受得了呢?

所以,卡康熙要嚴厲處置班布爾善。他處置班布爾善的目的,也就是告訴全天下的臣民,你們應該忠誠於我康熙。任何想要忠誠於別人奉別人為主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其三,班布爾善是挑弄是非者。

鰲拜是順治皇帝給康熙選的輔政大臣之一。在康熙沒有成年的時候,鰲拜主持朝廷大事,那是他的本分。康熙如果批評鰲拜霸佔權力,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康熙想奪權,就不能不扳倒鰲拜。扳倒鰲拜,他總得要找理由啊。

所以,康熙選擇的表達方式,就是鰲拜雖然本性並不壞,但他身邊的人壞透了。比如像班布爾善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品行極壞的人。正是因為班布爾善的攛掇,鰲拜才會做那些壞事。

所以,班布爾善這樣的人是必須要處理的。康熙想表達的是,所有那些試圖挑唆主子亂政的人,必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鰲拜劇照)

其四,班布爾善是真正的奪權者。

康熙認為班布爾善才是真正的奪權者。

為什麼康熙會覺得班布爾善才是真正的奪權者呢?因為班布爾善是宗室成員,他有奪權的資格。鰲拜並非宗室成員,他就算奪了權,別人也不會擁戴他。而作為宗室成員的班布爾善,一旦奪了權,肯定就能夠受到大家的擁戴。他身上,有努爾哈赤的血脈嘛。

所以在康熙看來,班布爾善慫恿鰲拜的目的,是想先通過鰲拜把康熙拿下來,然後他再扳倒鰲拜,自己上位。

康熙處理班布爾善,也就是以此警告其他宗室成員,絕對不能有班布爾善這樣的打算。否則,一定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這就是康熙最終放了鰲拜,法案而嚴厲處置他的手下班布爾善的根本目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班布爾善是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子孫,他的父親叫塔拜,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也就是說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的孫子,而康熙的父親是順治福臨,福臨的父親是皇太極,皇太極的父親是努爾哈赤,由此可見班布爾善是康熙的堂叔。

塔拜在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因為有功封為三等甲喇章京(相當於遊擊將軍),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升為一等甲喇章京(相當於參將),之後封為三等輔國將軍。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病逝,追封為輔國公。

班布爾善是塔拜的第四子,生於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在塔拜死後,班布爾善襲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晉為二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晉為一等奉國將軍,順治六年,晉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八年,晉輔國公。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索尼病逝,班布爾善擔任領侍衛內大臣兼秘書院大學士,秘書院為內三院之一,秘書院掌外事文書與祭文,另外兩院是編史與皇帝的起居詔令的內國史院,給皇帝與皇子講課的內弘文院。

康熙八年,康熙利用少年侍衛將鰲拜擒拿,眾議政王大臣最後定鰲拜三十條大罪,應該處斬。不過鰲拜讓康熙看他為救皇太極而落下的傷疤,康熙就唸鰲拜戰功卓著,而且沒有謀逆行為,所以並未處死他,只是將其圈禁,不過,鰲拜沒多久也死於禁所。

鰲拜已治罪之後,康熙就開始治那些依附鰲拜的人的罪,其中就包括班布爾善,而班布爾善最後被二十一大罪,被判絞刑,而他的子孫被除去愛新覺羅宗室的身份,成為閒散宗室,也就是沒有任何爵位與品階的室宗。

根據《康熙王朝》的說法,鰲拜造反是受了班布爾善的挑唆,而且班布爾有想當皇帝的想法,但實際上,鰲拜與班布爾善都沒有造反的行為,鰲拜的罪狀裡並沒有謀逆罪,而主要是擅權。

按道理說,鰲拜是首惡,班布爾善是從惡,要被處死的應該是鰲拜,而不是班布爾善,那為什麼兩個人的結果卻是相反的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鰲拜是有惡,但是也有大功,而且沒有真的造反,所以被康熙免了死罪。

而班布爾善,做為愛新覺羅子孫,努爾哈赤的孫子,康熙的堂叔,不幫助康熙,而去依附鰲拜,著實該死,康熙就不會免他的死罪。


歷史簡單說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庫少年們“智擒鰲拜”,並且當眾確立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將其判處死刑。然而,作為“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還是掙脫了束縛,他脫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傷疤,就連康熙皇帝都為之動容,最終康熙皇帝將對鰲拜的死刑,改為了囚禁。

兩個月之後,鰲拜在獄中鬱鬱而終了。

至於鰲拜的黨羽,康熙皇帝則沒有對待鰲拜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書阿思哈、侍郎泰必圖、兵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濟世、內秘書院學士吳格塞以及鰲拜的三個侄子塞本特、訥莫、瑪爾賽等人盡皆處死。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出身於愛新覺羅氏家族的皇室宗親,也因為其長期依附於鰲拜,難逃被削宗奪爵、議罪絞死的下場,就連他的子孫也就此失去了宗室資格,被廢為庶人。

他便是班布爾善,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按照輩分,是康熙皇帝的堂叔,同時他卻也是整個鰲拜集團之中,結局最為悽慘的一位。


在其他戰功卓著、地位顯赫的宗室成員面前,班布爾善確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

不得不說的是,清朝的統治者愛新覺羅氏家族,能夠從一個極為“弱勢”的地位,逐步實現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最終建立大一統封建王朝,這與其家族內部的團結以及整個家族的人才輩出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哪怕是貴為努爾哈赤的子孫,想要獲取一定的權勢和地位,戰功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班布爾善的父親塔拜,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其生母鈕祜祿氏為努爾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這就導致了努爾哈赤對於自己的這位庶子本就非常的不看重,而塔拜有記載的功勞也僅僅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隨軍伐討東海北路呼爾哈部,所以在努爾哈赤時期,塔拜的職級就是三等甲喇章京,相當於四品的遊擊將軍級別。

天聰八年(1634年),塔拜被皇太極晉封為三等輔國將軍,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個等級中排在倒數第三位,相當於武官正二品的級別。

班布爾善就是襲承了自己父親塔拜的這樣一個三等輔國將軍的宗室爵位。

縱觀與他同輩分的宗室子弟,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數。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五子碩塞,以及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嶽託和次子薩哈廉,這幾位都是憑藉著功勳開創了屬於自己的“鐵帽子王”家族傳承世系,這已然是都班布爾善無法企及的存在,更不用說那一眾襲承了祖、父輩功業和爵位的其他那些宗室成員了,甚至就連這一時期的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等外臣,在品階和地位上都要硬生生的壓過班布爾善一頭。

儘管起點非常的低,但是班布爾善自崇德四年(1639年)襲承其父親塔拜的爵位來,表現還算是中規中矩,因而在皇太極以及順治時期,其爵位也在不斷的晉封,最終與順治八年(1651),被晉封輔國公,這個爵位已經可以排到清朝宗室爵位十二個登基中的第六位,較其父親塔拜的三等輔國將軍,確實有了明顯的進步。

不過在清朝初年,功勳遍佈的朝堂之上,這個輔國公的爵位依然讓班布爾善難有存在感,甚至在康熙五年(1666年)的時候,其爵位還因其犯事獲罪被廢黜了。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班布爾善只能選擇依附與當時的權臣鰲拜,以此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鰲拜可以生,但是班布爾善必須死。

電視劇《康熙王朝》,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班布爾善形象。

作為皇室成員,康熙皇帝的五叔,班布爾善卻自始至終都站在了鰲拜一邊,充當鰲拜的黨羽,同時也是深得鰲拜信任,而他更是不斷的鼓動鰲拜利用手中的大權將康熙皇帝廢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絕對的權勢。

然而,班布爾善這樣做,恰恰就是想讓康熙皇帝與鰲拜來個“鷸蚌相爭”,他好坐收“漁翁之利”,在這二人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他能夠將代表皇權的康熙以及掌握實權的鰲拜全部除掉,自己便能夠登上皇位,真可謂是野心不小。

只不過,班布爾善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其最終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是不是也有著這樣借勢謀逆的想法和行動呢?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清聖祖實錄》中有著這樣的一段描述,康熙皇帝“智擒鰲拜”後,由康親王傑書代表其宣讀了鰲拜及其黨羽的罪狀,除了鰲拜的“三十條罪狀”外,對於班布爾善,傑書也列舉了其“二十一條罪狀”。

在這“二十一條罪狀中”,第一條便是:

“附和鰲拜、藐視皇上、結黨行私、悖負國恩,罪一。”

而除此之外,班布爾善的罪狀基本都是工作態度不端,任職期間行為有著眾多不檢點之處,經常挾私報復、公報私仇,以及助紂為虐、幫助鰲拜剷除異己等等,並未提及班布爾善有謀逆之意。

所以由此可見,依附鰲拜並且作為鰲拜的黨羽,結黨營私,便是班布爾善最大的罪過,其餘的基本都屬於“秋後算賬”。

那麼,既然沒有謀逆之意,又是貴為皇族宗室,班布爾善為何必須要被處死呢?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對於班布爾善,是充滿了十足的恨意。

這份恨意並不是源自於班布爾善依附於鰲拜,而是在此之前,班布爾善擔任著領侍衛內大臣的職務,給了康熙以極大的不安全感。

領侍衛內大臣可以理解成為皇帝的“親兵衛隊司令”,負責統帥侍衛親軍,守衛的是關乎皇帝安全的最後一道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道防線,並且這是皇宮之中最為關鍵的武官官職,其重要性和致命性可想而知。

然而,鰲拜專權期間,這個職位開始由鰲拜的親信黨羽班布爾善擔任,不僅康熙皇帝自己的安全沒有辦法的到保證,就連康熙皇帝本人也時時刻刻處於鰲拜的監視之下,這無疑給康熙皇帝帶來了巨大的困擾,更是給予了其極大的威脅。

皇室宗親本應是帝王最應該信任的支持力量,如今卻成為對於自己安危最大的威脅,成為了自己最危險的“敵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使得康熙必須要讓索額圖辭掉大學士以及吏部侍郎等一切職務專心擔任自己的貼身侍衛,並且要藉助由索額圖訓練的布庫少年,才能完成“智擒鰲拜”之舉,期間還需要不停的嬉戲玩樂、不務正業以麻痺鰲拜。而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拜班布爾善所賜。

所以此時的康熙皇帝,最想殺掉的並不是鰲拜,恰恰正是班布爾善。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鰲拜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康熙真的是不想也是不能動他,因為鰲拜不僅僅是大清王朝的“恩人”,同時也是康熙皇帝的“恩人”。

鰲拜的戰功自不用說,自皇太極時期便開始南征北戰,從攻克皮島,到松錦大戰,再到揮師入關剿滅李自成、征討張獻忠,鰲拜為大清王朝的一統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前文中說到的鰲拜一身的傷痕便是這份功勞的見證。

而事實上,鰲拜的功勞遠不止此,康熙登基之後,鰲拜在內政治理上同樣是功勳卓著的。

政治上,他倡導整頓吏治,強化官員考核,精簡官僚隊伍,全面提升了國家的行政運行效率;軍事上,他在基本肅清全國反抗力量後,不再繼續窮兵黷武,而是提出“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讓國家修養生息;而在經濟發展上,也是他力主推行了“湖廣填四川”以及“更名田”等制度,有效的促進了康熙朝初年經濟的發展。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的時候,留給康熙的實際上是一個內部管理混亂不堪、外部強敵環伺的“爛攤子”,鰲拜等人則很好的處理了當下的危機,這才將整個清朝帶入了良性發展的通道,所以,鰲拜在這一時期的功勞是不應該被抹殺的。

況且,鰲拜對於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對於大清王朝更是忠心耿耿,只不過晚年的他他過於貪戀權勢,又選錯了方式,進而沒有處理好與康熙皇帝之間的關係,最終才有了自己慘淡收場的結局。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康熙不能動鰲拜,這便是政局的穩定和人心的向背。

鰲拜不僅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著整個“開國功臣”集團,他與康熙之間的矛盾也僅僅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已。如果康熙真的殺掉了鰲拜,必然會對朝中眾多的老臣、功臣們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也會讓這些人產生惶恐與不安,進而危及到的是統治階層內部的團結與穩固,這是康熙所不想也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康熙並沒有殺掉鰲拜,甚至連長期依附於鰲拜的另外一位輔政大臣遏必隆,也只是將其革職而已,後來還是重新予以了任用。

既然鰲拜不能被處死,那就必須有人要“替”他去死,這個人便是班布爾善。

首先,班布爾善是鰲拜集團的重要黨羽,並且是助紂為虐,做了許多令朝臣非常氣憤的事情。康熙皇帝要殺班布爾善,可以說是“罪名成立”且“證據確鑿”,同時在朝堂上還不會遭遇太大的阻力,也不會受到非議和反駁,難度確實要小很多。

其次,班布爾善雖然他的地位與影響力不能鰲拜相提並論,但是他作為皇室宗親,身份是非常的特殊,因而在不能將鰲拜處死的情況下,處死班布爾善也能在朝堂上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和震懾力,起到應有的政治效力,進而平息百官的議論。

再次,清朝初年的時候,對於朝廷的功臣,歷代統治者往往都是採取了非常包容的態度,對其家族也是極盡恩賞,然而對於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宗室成員,往往是採取了非常強硬的“零容忍”態度、

比如努爾哈赤處死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和長子褚英,皇太極圈禁了阿敏、害死了莽古爾泰和德格類,更是將自己的姐姐莽古濟凌遲處死,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是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包括後來的雍正皇帝也是以極為殘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兄弟,以至於到清朝末年,對於皇室宗親的懲治還是相當的頻繁。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更多的還是出於宗室奪權的忌憚與防範,而班布爾善恰恰是觸碰了這根“紅線”,儘管他沒有付諸於具體的“謀逆行動”,甚至還沒有激起“謀逆之心”,但最終還是落得一個議罪絞死的下場,而其全家也因為他的“一念之差”,就此被驅逐出了宗室。

由此可見,鰲拜集團的倒臺,“主犯”鰲拜反而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作為“從犯”從犯的班布爾善卻落得了一個最為悲慘的結局。


雍親王府


犯了彌天大罪的鰲拜,竟然沒被康熙處死。而且,康熙五十二年,聖祖因為他曾立過大功,為他恢復了名譽和爵位。雍正時期,追封鰲拜一等超武公,而且世襲罔替。跟著鰲拜犯上作亂的、自己的叔叔班布爾善卻被處死,而且他的子孫被貶為庶民。都是造反,結果咋就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先說外臣鰲拜

鰲拜是滿洲鑲黃旗人,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將門出身,武技超凡,騎射難比,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三朝元老,皇太極的心腹愛將。曾與皇太極一起攻皮島,戰松錦,鎮壓農民起義,可以說是為大清王朝立下過赫赫戰功。皇太極病逝時,因沒有來得及安排身後之事,導致大清王朝差一點因內訌而崩盤。在那個危機四伏、災患重重,瞬間就有可能出現腥風血雨、滅頂之災的短暫時期,鰲拜不管多爾袞如何打壓,義無反顧地擁戴皇太極的九子福臨即位。擁戴成功後的鰲拜成為大清王朝的議政大臣。

順治帝駕崩後,鰲拜又成為孝莊太后親自選定的四大輔臣之一。首輔索尼死後,鰲拜一躍成為首輔大臣,呼風喚雨、運籌帷幄於私人府邸,儼然有君臨天下之勢。這樣一來,就埋下了禍根。鰲拜小瞧了雖然年小,但聰敏有為的康熙。

一個跋扈張揚,不可一世,自以為老天也難與他相比,獨斷專行;一個虛與委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伺機而動,打蛇認準七寸。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鰲拜輸了。表面上看,鰲拜輸在了康熙的小“布庫”手裡;實際上,鰲拜輸給了康熙的心智、韜略。康熙帝在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人支持下,搬到了鰲拜,真正實現了乾坤獨掌。

但是,鰲拜的罪雖大,康熙沒有處死他,只是予以終身囚禁。

篡政的想法主要來自班布爾善。不管鰲拜如何認為自己勞苦功高,認為沒有自己扶立康熙的父親,就沒有你康熙的現在,權欲蒙了心,因而橫霸朝廷、欺凌幼主、唯自己獨尊,但事情之初,他確實沒有改朝換代的想法;事情的發展過程中,他也沒有堅定替代康熙的想法。真正有此想法的應該是班布爾善。

鰲拜的影響遠大於班布爾善。對國家來講,死一個班布爾善無關緊要,若處死鰲拜,必然會引起朝臣的恐慌——鰲拜畢竟是三朝老臣,而且把持朝政多年。若殺了鰲拜,他朝臣中的親支近派,

《嘯亭雜錄》:“國初鰲拜輔政時,凡一時威福,盡出其門。

勢必會有“兔死狗烹”的感覺,容易引發內亂;必然會影響滿清 “鑲黃旗”的穩定;必然會動搖朝廷的根基——拔出蘿蔔帶出泥,主子到了,不管是有牽連的,還是無牽連的,誰還能踏實地效忠大清?若不殺鰲拜,既可以彰顯康熙皇帝的仁厚,又可以團結一大批人,為自己所用。何樂而不為!

對康熙個人來講,沒有鰲拜等當年對順治的忠心擁戴,哪有今天的他。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的記載:康熙是在看到了鰲拜身上為了保護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後,想到了他對皇太極、順治兩朝立下的汗馬功勞;而且,如果沒有鰲拜,康熙自己是無緣帝位的。因此,法外開恩,留他一命。

再說皇室班布爾善

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的庶子輔國公愛新覺羅·塔拜的第四子,愛新覺羅·玄燁的叔父。

班布爾善出身不好,是小妾所生,這就決定了他的政治社會地位的低下。長大之後,連個貝勒都沒混上。順治八年因戰功被封為輔國公,康熙五年被革除了爵位。康熙六年(1667年),班布爾善在首輔大臣索尼死後,成為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這也算是康熙對自己的叔父的看顧,希望他能幫襯著自己。然而,登上高位的班布爾善卻做出了不臣之事。

班布爾善是個有野心的宗室,他一直想鹹魚翻身。當時,他挨個分析了康熙的四大輔臣後,首先投到了蘇克薩哈旗下。後來,鰲拜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而且跟蘇克薩哈因“圈地”有了矛盾。隨著雙方矛盾的加劇,班布爾善嗅出了味道,他想他該換主子了。

於是,班布爾善來個窩裡反,暗暗地幫著鰲拜打擊蘇克薩哈,最終出面彈劾了他的主子。鰲拜藉此機會“一連七日強旨”,逼著幼主下令殺了蘇克薩哈。康熙暗知真相,但迫於鰲拜的強勢,不得不丟車自保。班布爾善因此改換了門庭,成了鰲拜的爪牙。

自我膨脹導致鰲拜越來越不拿康熙當回事,很多朝政國事都獨自處理,根本不向康熙請示彙報。班布爾善看在了眼裡,就不斷蠱惑、煽動鰲拜替代康熙,儘快成為九五之尊。但鰲拜雖然大權獨攬,作威作福,卻並不想造反。

為了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班布爾善不遺餘力地攛掇著鰲拜,他對鰲拜說,您已處在很多險境之中:一是,您的功勞之多,康熙已無法再賞賜您什麼,您的結局恐怕只有死路一條;二是,您的地位之高,已儼然是一國之主,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三是,您的權勢之大,已蓋過了康熙。康熙表面上尊重您,暗地裡在算計您。為此,您應該做準備了,否則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班布爾善的蠱惑之言,雖仍然讓鰲拜下不了最後的決心,但已經有些非分之舉了。

不過,班布爾善的所作所為,早就被才智過人的康熙關注了,進而瞭解了他的不臣之心。

劫數到了,康熙擒獲了鰲拜,以三十款大罪把他終身監禁。班布爾善自然也脫不了干係,以二十一條大罪,把他絞死了,子孫都被廢黜了宗室資格。

一個外臣造反沒有被處死,而自己的作為從犯的本家叔叔卻被殺了頭!這是為什麼?

  1. 其一,班布爾善雖然是大清宗室,但他的地位和影響對大清王朝來講,沒有多大的威懾力,死於造反也是罪有應得。

  2. 其二,作為愛新覺羅皇家的成員,不但不幫著皇室,竟然與外臣結黨圖謀不軌,罪該萬死。班布爾善陰險毒辣,極力慫恿鰲拜謀朝篡位,主要是因為個人的狼子野心——進而“取而代之”。

  3. 其三,為了顯示一下大清最高統治者的公平正義,就算是自己的叔叔,也不例外。從而達到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目的!

自古以來,有那一個帝王真正為自己以外的某個人的切身利益考慮過什麼,即使是自己的親支近派?他們的內心真正惦念的是個人的安危與否,江山的穩固與否。對帝王來講,身家性命與江山社稷是融為一體的,一般不存可此也可彼的關係,是榮辱與共的。

因此說,康熙的囚禁鰲拜、處死班布爾善之舉,也屬於帝王常理,很難用常規的情理來評說他。

您說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歷史漫談君候著您,感謝!


校書郎工作室,叄月春


歷史漫談君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

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結黨營私、擅越皇權。

年少的康熙在黃錫袞等大臣支持下,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

鰲拜被生擒之後,康熙皇帝沒有處死他,只是將他囚禁於牢獄之中。

但是,作為鰲拜的黨羽,班布爾善受到連累,被整理出21條大罪,定罪後以絞刑處死。班布爾善的子孫都被廢除了宗室資格。

康熙為什麼只是囚禁首犯鰲拜,而要狠心絞死鰲拜黨羽班布爾善呢?

康熙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策,具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康熙痛恨班布爾善陰險毒辣

康熙六年時,輔政大臣索尼死後,康熙帝任命班布爾善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

班布爾善的職位已經很高了,可是他不滿足。

班布爾善暗中與鰲拜結黨營私,圖謀篡權,凡有大事總是兩人先在私下秘密商議,然後再開始實施。

為了自己膨脹的權力慾望,班布爾善企圖利用鰲拜,壓制年少的康熙小皇帝,企圖將康熙置之於死地。

鰲拜只想大權在握,沒有篡奪皇位的野心,所以,鰲拜幾次不想與康熙作對,更不想殺死康熙。

可是,班布爾善總是想方設法,說服鰲拜繼續鉗制康熙,並且慫恿、鼓動鰲拜在適當時候除掉康熙。

很顯然,班布爾善算計著,只要康熙被除掉、哪怕只是退位,他班布爾善就能登上皇位,因為自己是努爾哈赤的親孫子。

班布爾善陰險毒辣的圖謀,使得康熙對他恨之入骨,不殺不足以解恨!

第二個原因:康熙痛恨班布爾善見風使舵

順治欽定的四位輔政大臣中,沒有班布爾善。

班布爾善覺得十分失落、也非常不滿。睿智的班布爾善決定傍依輔政大臣中某一位,作為自己獲取大權的抓手。

起初,班布爾善覺得蘇克薩哈值得傍依,便與蘇克薩哈結為同盟,牢牢貼緊蘇克薩哈。

後來,班布爾善發現鰲拜才是最有權勢的輔政大臣,於是,見風使舵,踢開蘇克薩哈,緊緊依偎到鰲拜身邊。

大學士班布爾善為鰲拜出謀劃策,誣陷蘇克薩哈不想歸政於康熙,並且羅列了蘇克薩哈24條罪狀。

1667年,康熙六年,蘇克薩哈被皇帝處死。

消滅政敵蘇克薩哈後,鰲拜更加相信班布爾善,也更加佩服班布爾善。鰲拜對班布爾善的計謀基本上言聽計從。

康熙皇帝對班布爾善這種見風使舵、朝秦暮楚的奸詐風格,非常痛恨。

第三個原因:康熙痛恨班布爾善不顧親情

愛新覺羅·班布爾善(1617年-1669年) ,是愛新覺羅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

班布爾善的父親是輔國公愛新覺羅·塔拜,正宗的清朝皇家血統、皇家宗室。

塔拜去世後,班布爾善承襲三等奉國將軍;

1667年,康熙六年,輔政大臣索尼死後,康熙任命班布爾善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

從血緣親情關係來看,班布爾善與康熙十分親近,班布爾善是康熙的親堂叔叔。

叔叔不幫助侄兒管理江山、不維護愛新覺羅家族的天下,反而幫助外姓大臣企圖毀滅愛新覺羅家族的江山,康熙怎麼能夠不氣憤!是可忍孰不可忍?

從君臣上下關係來看,康熙皇帝任命班布爾善擔任領侍衛內大臣。

清朝領侍衛內大臣是皇帝貼身警衛的指揮官,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康熙認為自己已經很重用班布爾善了,而班布爾善竟然慫恿鰲拜壓制康熙、鉗制康熙、甚至企圖加害於康熙。康熙實在接受不了這種忘恩負義的小人。

所以,康熙痛恨班布爾善,痛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康熙不僅僅要殺死班布爾善,而且要絞死班布爾善,還要將班布爾善子孫的宗室資格全部廢除。

就是這樣處理班布爾善,康熙皇帝覺得還是沒有完全解恨。

你覺得康熙應不應該絞死叔叔班布爾善?


岳飛的飛


如果這件事從《清史稿》中去尋找,只怕難以找到康熙處死班布爾善的真正原因,因為《清史稿》只有寥寥幾筆,說他黨附鰲拜。康熙雖然拿下了鰲拜,並羅列了鰲拜二十大罪,但是並沒有處死鰲拜,只是將他囚禁起來,為什麼一個黨附鰲拜的手下人,卻要將他處死,這就令人費解了。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對班布爾善的行徑進行了合乎情理的編排,算是對班布爾善獲得死罪的一種詮釋。

索尼曾對索額圖說:你要防備班布爾善,鰲拜處處逞強不可怕,班布爾善處處示弱才真可怕。薑還是老的辣,索尼看透了班布爾善,鰲拜卻還被矇在鼓裡。

直到最後那一刻,康熙訓練的布庫與鰲拜直接幹上了,也就是說康熙與鰲拜矛盾最終白熱化的時候,班布爾善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原來他玩的是一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把戲。

班布爾善嚴嚴實實將鰲拜好好利用了一回,可是當鰲拜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班布爾善本來打算坐收漁翁之利,但是這一幕卻被康熙真真切切看在眼裡,那班布爾善的日子也就到頭了。

班布爾善的目的可不是要葬送鰲拜給自己鋪路,他更大的目的確是等待康熙與鰲拜兩虎相爭的時候,出手幹掉鰲拜和康熙,自己登位當皇帝。

有人問:班布爾善憑什麼可以爭當皇帝?

班布爾善:姓愛新覺羅,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六子輔國公塔拜的第四個兒子,是努爾哈赤的親孫子。因為塔拜表現並不突出,所以《清史稿》對塔拜的記載並不多,但是他也是大清皇室宗族的子孫,屬於根正苗紅的愛新覺羅子孫。所以,他是有機會奪取皇帝之位的。

塔拜雖然能力有限,但是他的兒子班布爾善卻暗藏禍心,鰲拜與康熙的矛盾激化之後,班布爾善看到了機會,玩起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把戲。

康熙處置鰲拜和班布爾善的方式為何不同?

1.康熙皇帝最終成為贏家,他處置鰲拜,只是囚禁,而不是處死,原因是多方面的,綜述可以總結為:

一是結黨擅權,罪不至死。康熙給鰲拜定罪二十條款,主要是因為鰲拜結黨擅權,作威作福,以一輔政大臣之權侵蝕康熙手中的皇權,簡單來說,就是干擾了康熙的親政,康熙容不下鰲拜的霸道用權,為了自己好好大幹一場,就必須剷除鰲拜這個絆腳石。既然鰲拜你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那就把你幹倒。

二是鰲拜忠心可見,功勳卓著。鰲拜身為前清的重要人物,在前清歷史上功勳卓著,對於愛新覺羅家族的忠心是日月可鑑的,他擁護了皇太極的後人繼承皇位,遭受多爾袞的打擊差點至死,還在滿清入住中原的如松錦之戰等大戰中戰功赫赫,為大清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點,班布爾善是無論如何不可比擬的。

三是安撫功臣,收買人心。

鰲拜作為大清朝廷重臣,像他這樣的臣子在大清的朝廷中還有很多,鰲拜雖然專權,但是卻不失忠心,康熙要是貿然殺了他,就會寒了其他功臣的心,於朝野大局不利,加上康熙年幼,外有三藩作亂,康熙尚需收買朝野各方勢力的人心,安撫鰲拜眾屬。

所以,康熙囚禁鰲拜,是有絕對理由的。

2.而班布爾善就不同了,康熙絞殺班布爾善,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班布爾善罪在謀逆,罪該當誅。在康熙與鰲拜的爭鬥中,班布爾善教唆鰲拜挑起矛盾,其目的不單純,他想的是不僅僅是利用鰲拜斗垮康熙,而是在兩者鬥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充當衛道士的角色,趁康熙和鰲拜都兩敗俱傷的時候,出其不意,將兩者都幹掉後自己當皇帝,這就是典型的謀逆,康熙皇帝怎麼會放過他?

二是“殺雞駭猴”,警示宗族。班布爾善和鰲拜還有身份上的不同,鰲拜是重臣,屬於外臣。班布爾善是宗室皇族,雖然也是臣子,但是宗室危害更大,有爭當皇帝的可能性。康熙以班布爾善為典型,殺雞駭猴,給那些不安分的宗室以警示,不要覬覦皇位。通過這種內緊外鬆的處置,有利於康熙加強自身皇位的穩固。

三是籠絡人心。說實在話,像班布爾善這樣功勳並不顯著的宗室臣子,康熙殺或者不殺都無關緊要,因為他翻不起什麼大浪。這取決於康熙怎麼對待,殺班布爾善,不僅僅是因為他謀逆,更重要的是可以向朝野彰顯康熙皇帝無論內外,都依法處置,這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具有同樣的政治意義,可以起到籠絡人心的效果。


青燈問史


歷朝歷代稍微有點賢能的皇帝,在處理政權問題上都是十分聰明的,康熙將班布爾善殺掉,卻沒有殺鰲拜,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不信我給你講一講!


一、事情經過

原本鰲拜是康熙父親順治皇帝去世之時挑選的輔政大臣之一,希望鰲拜能夠輔助康熙處理朝政,其實這種做法就類似於託孤,雖然初衷很好,但是結局一般都很糟糕。


毫無疑問,康熙年幼的時候還好,等到翅膀硬了,就對鰲拜有很多看法,比如康熙覺得“鰲拜在朕前、理宜聲氣和平、乃施威震眾、高聲喝問”,他認為鰲拜在他面前應該聲音小一點,態度好一點,而不是高聲喝問。

其實在康熙年幼之時,鰲拜一定也是這樣的,輔政大臣就類似於自己的長輩,當然會偶爾教育自己,可是皇帝始終是不能受這種窩囊氣,所以康熙決定將鰲拜扳倒以免影響自己權威。

他雖然想扳倒鰲拜,但是出於沒有理由,更不可能隨便把鰲拜治罪,那就是對父親順治的大不敬,也會給世人落下自己殘暴的形象。所以康熙等了很久,終於等到機會,給鰲拜治罪三十條,還有跟隨鰲拜的班布爾善也治罪二十一條,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康熙沒有殺死鰲拜,而是把跟隨鰲拜的班布爾善殺了,這究竟為何呢?

鰲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清史稿》

二、為何康熙不殺鰲拜

前邊已經分析過,鰲拜是先皇選的輔政大臣,相當於自己的老師也可以算做父親一樣的人,好不容易幫助自己穩定江山,要是現在自己翅膀硬了直接卸磨殺驢,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甚至會引起朝中大臣乃至天下人的詬病。

但是康熙又必須奪走鰲拜的權利,因為鰲拜手握重權康熙睡不著覺,所以他找這些理由治罪鰲拜,但是治罪之後再來個赦免,先兵後禮,讓鰲拜感恩戴德,既剝奪了他的權利,又不至於讓天下人覺得自己做事不體面,關鍵以後鰲拜也會乖乖聽話在家休息,不敢再惹康熙,這才是他要的效果,不得不說康熙實在聰明至極。



三、康熙為何要殺班布爾善

關於康熙殺班布爾善的原因,就要比饒過鰲拜的原因要複雜很多,我分別分析如下:

1、殺雞儆猴

班布爾善其實作為鰲拜的黨羽,原本也不至於被殺,但是康熙總得殺雞儆猴嚇唬嚇唬鰲拜,給鰲拜來個下馬威,鰲拜才會乖乖聽話,要不然康熙大費周折搞這麼一出不是白白浪費精神而沒有實際效果了。

康熙是個聰明人,堅決不會做無用功,從他後來處理吳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亂中也可以看出來,在面對大事之時,康熙總能保持鎮定,理智分析。


2、班布爾善身份特殊

要說鰲拜,他僅僅就是一個普通大臣,並沒有皇室血統,也就是說鰲拜想要謀權篡位的難度要大很多,這個在古代歷來如此,比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皇室血統,要不然早就取而代之。

可是班布爾善就不一樣了,他的爺爺是努爾哈赤,父親是塔拜,都是實打實的皇室成員,要是班布爾善與鰲拜聯合造反,最後班布爾善上位登基,鰲拜做宰相,那與鰲拜單獨造反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康熙越想後果越嚴重,為了以絕後患,必須將班布爾善處決。

3、班布爾善壞主意多

鰲拜原本只是一個武將,可以說算是一個粗人,對於他後來做出的很多舉動與行為,根本不像一個這種粗人做的。康熙一分析就知道鰲拜背後肯定有人策劃,這個人明顯就是班布爾善,足智多謀。

有這樣一個胳膊肘往外拐還威脅巨大的班布爾善存在,即使剝奪鰲拜權利,以後也有其他謀反的可能性,康熙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將班布爾善處決,鰲拜失去軍師,自然就是一隻斷翅之鳥,想飛也飛不起來。




結語

歷來皇室政治鬥爭都是最複雜的,也是最需要智慧的,康熙處決班布爾善,重要的意義還是以儆效尤,防微杜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