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在北歐,有兩個高度發達,讓人心生羨慕的國家:瑞典和芬蘭,它們一衣帶水,隔著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相望。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瑞典和芬蘭在歐洲的位置

在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之間,有一座面積只有0.03平方公里的小島,它叫作馬凱特島(瑞典語:Märket)。

這個不及北京 「鳥巢」八分之一大小的島嶼,是世界上最小的被兩國分治的海島。它的西邊屬於瑞典,東邊則屬於芬蘭。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馬凱特島地理位置

由兩個國家分治,這本來沒什麼可奇怪的,世界上不乏這樣的島嶼,比如馬來群島南端的帝汶島(東部為東帝汶,西部歸印度尼西亞管轄),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島(分屬海地和多米尼加)等等。馬來群島中部的加里曼丹島,甚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文萊三個國家。

但馬凱特島的奇特之處在於,瑞典和芬蘭兩國的國界線穿過這裡的方式。最初,這條國界線只是一條平平無奇的直線,但後來卻成了一條看上去極為扭曲的「S」型曲線。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穿過馬凱特島的「S」型國界線,劃開了瑞典和芬蘭。

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分佈?我們還要回到瑞典與芬蘭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01.

屬於「瑞典」的芬蘭


同為地緣相近的北歐國家,位於波羅的海東邊的瑞典自中世紀以來就將西邊的芬蘭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北歐地廣人稀,根本沒有國土和人口壓力,那麼瑞典為什麼要吞併芬蘭呢?

芬蘭裔美國曆史學家約翰·伍裡寧(John Wuorinen)在《芬蘭史》中提到一種說法,瑞典人比芬蘭人更早信奉了基督教。因而在1157年,為了防止芬蘭「異教徒」對瑞典帶來威脅和騷擾,瑞典國王「發動了一次特意要使芬蘭人受洗而信奉基督教的十字軍」。

芬蘭被打敗了,瑞典的統治就此在芬蘭土地上建立起來。

但這種看法由於缺乏充足可靠的史料證據,因而許多人只把它當作是一種「傳說」。伍裡寧在《芬蘭史》中指出:

「在瑞典成為統一的國家以前幾百年,或者換句話說,在統一的過程已經使各省不再是政治組織的基本單位以前,芬蘭就已成為瑞典的一部分。」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芬蘭史》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1973年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瑞典王國於11世紀左右形成,在12世紀時,瑞典人已經到達並陸續佔有了芬蘭人的土地,也由此開啟了長達大約七個世紀的「瑞屬芬蘭」時代。

我們如今所說的芬蘭和瑞典,其實在當時屬於同一個國家,它們是「一個較大的整體(即瑞典王國)的兩個組成部分」。

芬蘭處於瑞典王國的邊緣地帶,與瑞典本土相隔較遠,因此長期不受重視,國王很少到訪。不過,芬蘭也始終作為瑞典王國一個單獨的政治實體,參與到瑞典的政治與社會生活當中。

如《芬蘭史》中描寫道,儘管隔著海洋,可芬蘭人在法律上都是「瑞典本土人」。漫長的「瑞屬芬蘭」時期,芬蘭一直相對自由地發展著,同時,它也與瑞典本土維持著和諧而友好的關係,兩地之間從來沒有爆發過戰爭。


02.

俄國的「芬蘭大公國」


就這麼平靜地過了幾百年後,「瑞屬芬蘭」的歷史在19世紀初走向了終結。芬蘭不再屬於瑞典,而成為沙皇俄國的一個大公國。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歷史上,作為芬蘭的右鄰,俄國曾多次因芬蘭東南部的邊界問題與瑞典發生衝突。1721年和1743年,俄國在俄瑞兩國戰爭中接連取勝,先後兼併了芬蘭東南部的大片土地,芬蘭開始有了「歸屬」俄國的趨勢。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芬蘭在1721和1743年戰後輸給俄國的地區。

但芬蘭正式屬於俄國,還是1809年之後的事了。這個事件被伍裡寧稱為「當時大國玩弄陰謀詭計的一個副產物」。

時值轟轟烈烈的拿破崙戰爭之際,歐洲大陸除英國外的大部分國家都已被拿破崙制服。為了迫使英國屈服,拿破崙提出了「大陸封鎖」計劃,旨在以封鎖的方式令英國經濟癱瘓,從而不得不投降。

而瑞典由於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成了實施封鎖計劃至關重要、必須掌握的北方「缺口」。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拿破崙「封鎖計劃」示意圖,瑞典位於北部關鍵「缺口」位置。

1807年6月,法國剛剛打敗了俄國。拿破崙得到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支持,因而聯合後者,要求瑞典向英國宣戰。遭到瑞典拒絕後,1808年2月12日,俄國派兵入侵了芬蘭。

因為作戰準備不充分、防禦不足,瑞典在這一次和俄國的交戰中,再次敗下陣來。

1809年9月17日,瑞典不得已與俄國簽訂了《弗雷德裡克斯姆條約》(Treaty of Fredrikshamn),正式將芬蘭割讓給俄國。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弗雷德裡克斯姆條約 》最後簽名頁

在條約中,瑞典和芬蘭的界限被明確規定了下來,靠近奧蘭島(芬蘭語:Ahvenanmaa)和芬蘭大陸的島嶼歸俄國,臨近瑞典的歸瑞典。位於兩國之間的馬凱特島,就被一條直直的國界線穿過中間,劃給兩國分治。

芬蘭和瑞典幾百年來的聯繫也隨之斷絕了。

03.

「扭曲」的邊界


既然最初馬凱特島上的國界是一條直線,它又是怎麼變成了如今這個扭曲的「S」型呢?

起因是一座小小的燈塔。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馬凱特島上的燈塔,來自芬蘭燈塔協會。

馬凱特島地處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之間的樞紐處,地理位置雖然優越,但周圍多淺灘和群島,給來往船隻的航行造成了危險。為了給艦船引路,1885年,芬蘭人在馬凱特島上修建了一座燈塔。

也許是建造時地圖的失誤,也許是芬蘭背後俄國的有意為之,想為瑞典和芬蘭歷來友好的關係埋下一枚釘子。總之,陰差陽錯,這座燈塔落在了瑞典領土那一側。

瑞典雖然不滿,但迫於俄國強大的威勢,也並未做出什麼特別激烈的反應。這個事關國土的「重大」問題,一直遺留到整整一百年之後,才被瑞典和芬蘭兩國提上了日程。

而早在1917年,芬蘭就已趁著俄國十月革命內耗之際,取得了獨立。此時馬凱特島的國界問題,就不關俄國什麼事兒了。

瑞典和芬蘭兩國經過聯合調查後達成了協議,規定燈塔和燈塔所在的土地屬於芬蘭,作為交換,芬蘭在島上屬於自己的國土那邊劃出一塊同等面積的土地給瑞典。

同時為了不干擾兩國各自的捕魚權,海岸線的所有權依然沿襲下來,沒有發生改變。因此,馬凱特島上的國界就形成了一道「S」型曲線,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

為了一座燈塔,兩國邊界拐了道「S」型曲線

馬凱特島俯瞰圖

這種解決領土爭端的方式,真是既和平、特別,而又非常「有創意」了。

馬凱特島上的這座燈塔,雖看上去小而不起眼,還因年久失修和惡劣環境的影響,日漸陷入瀕危的困境。它已經很難再行使作為一座燈塔的指引職責,但作為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見證,這座燈塔對芬蘭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人們成立了芬蘭燈塔協會來盡力保護和維修它,他們甚至認為,如果燈塔毀滅了,那將會是國家的恥辱。

在航海和自動化技術日趨發達的今天,燈塔的地位也在逐漸下降,逐漸走進歷史之中。多少年後,人們是否還會記得,曾因一座小小的燈塔,扭曲了一條原本筆直的國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