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間傳奇,說說名將郭子儀與商水曹丘生的傳聞

說說曹丘生與郭子儀

王明見

【導讀】季生昔未達,身辱功不成。髡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 幸逢滕將軍,兼遇曹丘生。漢祖廣招納,一朝拜公卿。——盧照鄰《詠史四首》春暖花開之際,陪同幾位客人探訪丘生墓,以紀念我國古代法學家,西漢初年著名辯士曹丘生。丘...


河南民間傳奇,說說名將郭子儀與商水曹丘生的傳聞

丘生塑像


季生昔未達,身辱功不成。髡鉗為臺隸,灌園變姓名。

幸逢滕將軍,兼遇曹丘生。漢祖廣招納,一朝拜公卿。

——盧照鄰《詠史四首》

春暖花開之際,陪同幾位客人探訪丘生墓,以紀念我國古代法學家,西漢初年著名辯士曹丘生。

丘生墓坐落於商水縣白寺鎮西兩公里處青龍溝邊郭小寨村,丘生像面朝青龍溝潺潺流水,背依丘生墓巍巍黃土,頗有氣勢。丘生墓直徑二十多米,高四米。墓前有村民們在丘生廟舊址上建立的簡陋丘生祠一座。據同來的商水縣文物所所長王天星介紹,此墓周圍不但散佈很多戰國至西漢初的板瓦、筒瓦殘片,墓東北百米處還發現有仰韶時期的紅陶片,並有郭氏祖先墓一座。

司馬遷《史記》中有“楚之辯士曹丘生”的明確記載,據史料可知,曹丘生是我國最早的古代法學家,西漢初年著名辯士。《商水縣誌》載明曹丘生是商水縣姚集鎮曹河村人。青年時代的曹丘生立志報國,才華橫溢,嘔心瀝血撰寫出《治漢律典》(亦稱《大律書》上下卷),為西漢律書的編制及後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我國法學鼻祖。

如今,除曹丘生與季布“一諾千金”的佳話廣為人知外,在商水還流傳有許多關於曹丘生“孝”“信”的故事和傳說:

曹丘生少有大志,寒窗苦讀數載,有經天緯地之才。這年皇王開科,丘生進京趕考,入了考場後他妙筆生花一揮而就,很快交了考卷。主考官是當朝宰相皇帝劉邦之下的“一哥”蕭何,當蕭何批閱到曹丘生的考卷時,但見考卷卷首寫著這樣一首詩:“身居窮鄉僻壤中,吞吐天地誌平生。良驥得鞍千里走,鴻鵠乘風萬里行。三韜六略勝呂尚,治國安邦蓋周公。雄雞啼破晨前霧,紅日一輪照蒼穹。”——科舉興於隋唐,此說明顯為民間傳說,讀者諸君不可當真。

據說蕭何看罷詩歌小心肝撲騰撲騰亂顫,再看丘生下面文章中展示的雄才大略更吃驚不小。心想若你曹丘生入閣奉君,我蕭何相位必然不保。就這樣,蕭何為保住自己的相位硬是“幕後操作”扣下了曹丘生的卷子,致使曹丘生名落孫山。

曹丘生落榜後對蕭何非常憤恨:這個嫉賢妒能的老賊,想當初你月夜追韓信,等韓信為劉邦打下江山,你怕劉邦重用韓信,就和呂后密謀陷害韓信,讓劉邦把韓信殺了。如今你又使壞苦害我,實在令人忍無可忍!我曹丘生懷才不遇,今生今世不再求取功名,但我立志要除掉蕭何你這個偽君子,為國為民除掉隱患。

從此丘生閉門在家專心修訂律法,自己單獨住一間房,連吃飯也不出門,每頓飯都是他妻子端到跟前的。丘生的妻子很懂事,她怕耽誤丈夫修律,去送飯也不多說話,要是丘生正讀書或寫字時,她放下飯碗,端起上頓飯的空碗扭頭就走。除了送飯,其他時間誰也不去打攪他。時間一長,丘生也習慣了,每當有人進屋,他就知道是妻子送飯來了。

河南民間傳奇,說說名將郭子儀與商水曹丘生的傳聞

丘生碑

一天,丘生的妻子有了病,母親康氏做好飯親自送來。當時,丘生正在伏案看書,他母親見丘生正忙,進門也沒吭聲,輕輕走到丘生身旁。丘生以為是妻子來送飯,也沒抬頭,伸出左手接過飯碗,放在桌上就繼續看書修律。丘生的母親見兒子沒日沒夜地看書修律,累得面黃肌瘦,頭髮鬍子長好長。老孃心疼兒子,眼淚直淌。丘生看過一段書,端碗吃飯時,發現上頓飯的空碗還在桌子上,他以為妻子還沒走,邊吃飯邊說:“你快回去吃飯吧。”他說著話,扭過半面臉,斜眼一看,見是母親站在身旁,他慌忙丟下飯碗“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磕頭作揖謝罪:“孩兒不知母親到來,有失大禮,真是罪該萬死!”他母親說:“我進門見你正忙,也沒吭聲,趕快站起來吃飯吧,別誤了你的大事!”說罷,端起空碗就走了。

丘生送走了母親,坐在那兒仔細想想,他飯吃不下去,法律也修訂不下去了。丘生自問,我親手修訂的法律中有一條寫道:兒女們應當孝敬父母。母親給我送飯,我本應起身相迎,雙手接碗,搬椅讓座。而我竟用一隻手接碗,斜視母親,這是對她老人家的不尊不孝。自己定的律條自己違犯了怎能容忍?想到此,他斷然砍掉了自己的左臂,剜去了自己的左眼。——如今丘生墓前丘生像正是缺一臂眇一目造型。

康氏回來看丘生癱倒在地,後悔不已,趴在兒子身上哭得死去活來。過了好一會兒,丘生慢慢甦醒過來。丘生對母親說:“娘啊,您守寡熬兒,想不到我不能為您養老送終了,您饒恕您的不孝兒子。我臨死前有幾句話,請娘一定要照辦。”康氏忍住眼淚說:“孩子,有啥話您就說吧,娘一定按你說的辦。”丘生提著勁說:“娘呀,孩兒今天要這麼辦,都是為了執行我修訂的法律。我死後,後事要簡辦,您把我修好的《治漢律典》上捲到京城丞相府前去叫賣。您記著誰買您都漫天要價不賣給他,專賣給蕭何丞相。他問您要多少錢,您就說一文不要,只求皇上按律治理天下。他若問我的名字,您別說我叫丘生,謊說我叫春生。娘啊,您可一定要記下呀……”丘生說著,頭一歪嚥氣了。康氏從簡埋葬了兒子,安排兒媳照看好家,便帶著《治漢律典》上捲進京了。

這一天,蕭何下朝回來,見到自己府前有個老太婆喊著賣律書,覺得很是稀奇,就命隨從把老太婆叫到跟前,問道:“這一民婦,您賣的啥書呀?”康氏答:“治國安邦的《治漢律典》。”蕭何對隨從說:“拿過來叫我看看。”隨從要過律書給蕭何,蕭何翻看了一下,覺得條條合理,句句嚴密,不由得暗暗歡喜。心想:天下初定,皇上正需要治理天下的律法著作,我若把此書買下獻給皇上,定能討得皇上心歡,說不定還會受到褒獎呢!他合上律書問康氏:“這本書你打算賣多少銀子呀?”“別人若要,萬兩白銀難買,若是丞相見愛,分文不取,只求皇上按律治國。”蕭何聽罷,高興地說:“好吧,我一定成全你的美意,把它獻給皇上,求皇上按律治國。”

翌日早朝,蕭何把《治漢律典》獻給皇上。劉邦翻一眼看中,愛不釋手,連聲稱讚:“這部律典確實是治國安邦的典範,正合朕意!”。看了一會兒,劉邦發現這《治漢律典》原來是上卷,就問蕭何:“此律書為上卷,為何不把下卷也獻上來呢?”蕭何忙奏道:“稟萬歲,只怪為臣一時疏忽,忘了追問下卷的下落。”劉邦說道:“這怎麼行,有上無下,律條不全,朕命你速速找來下卷!”蕭何連忙應諾:“臣遵旨。”

蕭何下朝,隨即命人找到康氏,說到:“你獻的律書,皇上非常滿意,不過那只是上卷,我問你下卷現在何處啊?”康氏答:“下卷在我兒子頭下枕著呢。”蕭何忙問:“你兒子他在何處睡覺?”康氏痛苦地說:“我兒子為了執行自己制定的法律,已經去世了。《治漢律典》下卷,給我兒子陪葬了。”蕭何點了點頭說道:“好,只要有下落就好辦。”

於是,蕭何忙命隨從套車備轎,隨康氏找到了丘生的墳墓,扒開一看,下卷果然在其屍首底下。蕭何也顧不得翻看,隨即打道回府。

劉邦一見蕭何獻上《治漢律典》下卷,便認真翻看起來。看著看著不由臉色一變,雙眉緊鎖。只聽皇上問道:“蕭愛卿,國法全了,下一步該怎麼辦?”蕭何忙拱手說道:“有了國法,就該按國法執行。”劉邦又問:“要是當官的犯了法呢?”蕭何隨口答道:“法律不分官民,當官的犯法當與庶民同罪。”劉邦又追問:“要是你犯了法呢?”蕭何嚇了一跳,心想皇上今天是怎麼了,反正我沒有犯啥法,怕什麼呢,便慷慨激昂地說:“我若犯了法也不例外!”劉邦點了點頭:“我再問你,這《治漢律典》你是從哪裡弄出來的?”蕭何不敢隱瞞:“從墳墓裡扒出來的。”劉邦手指著律書說:“這律書上九九八十一條明文規定,扒死人墳墓者應當殺頭!”蕭何嚇得癱瘓在地,連連叩頭:“為臣該死,求皇上恕罪。”劉邦眼一瞪說:“念你以往功勞,朕本不忍心殺你,怎奈國法無情,如果寬恕於你,怎麼治理天下百姓。來呀,將蕭何丞相推出去午門斬首!”

當然,我們無法考證丘生是不是真的挖眼斷臂,蕭何是不是這麼死的,這不過是民間傳說而已。但丘生信守法律絕不因己枉法的誠信精神和孝敬長輩的人格魅力,給後人帶來的啟示是深刻的,對我們打造誠信文化名片是有積極意義的。後來,毛澤東主席視察河南時,特意提起“南京到北京,商水一丘生”,褒獎丘生的孝信和才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曹丘生是中國的“律法始祖”“律法之聖”“孝親典範”也毫不為過。

我們正感嘆於丘生墓的簡陋,覺得應該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開發力度,爭取把丘生墓建成中國法律工作者的朝聖之地、法律教育研究基地、文旅資源開發及鄉村振興融合示範基地時,附近村莊幾位年近九旬的老者手指丘生墓東北汾河灣一處荒草萋萋的古塚說道:“我們附近郭莊、郭小寨幾個村莊的都姓郭,是郭子儀的後人,那個古塚就是郭子儀墓,解放初還有石人石馬等東西呢!”


河南民間傳奇,說說名將郭子儀與商水曹丘生的傳聞

身經百戰而毫髮未傷,滿門富貴而安享晚年郭子儀


我聽了大吃一驚,赫赫有名的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郭子儀(公元697年—公元781年),竟然是商水白寺郭氏的祖先,郭子儀墓就在丘生墓旁,這也太神奇了吧!我一定要把對大唐有再造之功的汾陽王郭子儀和律法鼻祖曹丘生的資料好好研究一下,不把這個文化現象搞明白怕是晚上睡不好覺了。

這一認真不要緊,發現郭子儀還真是一位歷史上少有的奇人完人:功高震主而主不疑,身經百戰而毫髮未傷,滿門富貴而安享晚年,無論在正史還是在民間都是一位人格魅力完美的英雄形象。

對於那些能幹的文臣武將來說,最難的不是立功,而是不受猜忌。岳飛一天之內連接十二道皇命金牌,說明什麼?說明他的表現已經讓老大宋高宗極度不滿甚至感到恐懼,一兩道金牌根本令不動他。

犯大罪要死,立大功也要死,這個悖論如同一道沉重的宿命金箍,籠罩在“有大功於天下”的文臣武將心頭。唐人劉禹錫有一首詠悼韓信的詩作,將這種心態刻畫的入木三分:“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許多掌握軍隊的將帥在功成名就之後,不得不選擇杜門謝客退歸山林以求自保。

然而,郭子儀出將入相三十餘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寵,被呼為“尚父”,八子七婿都身居顯貴,麾下數十名部將封王晉侯,獲賜的良田房產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最後以八十五歲高齡謝世,稱得上“富貴壽考,哀榮終始。”後人評價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之貶。”

這位“人生大贏家”、平定安史之亂、再造大唐人生完美的的汾陽王郭子儀成功秘訣是什麼?為什麼遠在河南商水的郭氏族人認為郭子儀是他們的祖先?而把一座荒塚當作郭子儀墓作為宗族驕傲呢?恐怕也是對郭子儀人格魅力的一種崇拜和敬仰吧。

深究起來郭子儀成功的秘訣其實就是對忠、信、勇、嚴、容。這五個字的精準把握,也是對中國儒家處事哲學“中庸之道”靈活運用的最高境界!

河南民間傳奇,說說名將郭子儀與商水曹丘生的傳聞

先說“忠”

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要戰役,他的兒子郭旰也英勇戰死;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平定河東,簡直就是唐王朝的“ 救火隊長 ”。因此唐肅宗曾拉著他的手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像歷代的名將一樣,郭子儀也遭到來自朝廷權臣的猜忌和讒言,有人屢次誣告他擁兵自重,唐肅宗也因此幾次急詔他回京述職。與其他節度使抗命不行的態度相反,郭子儀只要一得到詔書,每次都是當天就移交兵權,隨來使啟程回京。

有次他入朝後,發現大太監程元振等人專權用事,忌憚他功高任重,整天在皇帝身邊說三道四,於是乾脆上表,自請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和節度使的職務,要求留在京城任職。

如此這般幾次後,唐肅宗徹底打消了對郭子儀的疑慮,更加放手讓他統領軍隊,任誰在耳朵邊吹陰風也不起作用。而郭子儀也跟皇帝暢開心扉、剖肝瀝膽,好幾次君臣二人談話時激動得“涕泗交流”。

清乾隆皇帝讀唐史讀到這段時,深有感觸地說: 自古大臣出將入相,為國安危者,必有忠誠之德,經世之才……漢之孔明,唐之子儀,信其人也!

河南民間傳奇,說說名將郭子儀與商水曹丘生的傳聞

再說“信”,即指威信也指誠信

郭子儀在部屬中的威信很高,史載“朔方將士思子儀,如子弟之思父兄”。這份信賴的養成,是郭子儀多年來講仁義,重誠信的結果。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出了很大力氣,當初唐肅宗為早日收復長安,曾許諾回紇人,城破之日,土地、士子歸唐,金帛、女人歸回紇。當時的太子,後來的唐代宗認為不妥,但又不敢駁他老爹的面子,就主動與回紇王子結為兄弟,並在長安收復後利用私人情誼感化回紇王子,千方百計減少了賠償和損失。

後來,回紇人提出要賣給唐朝一萬匹馬,而朝廷手頭緊,只同意買一千匹。郭子儀向唐代宗提出,回紇立有大功,應當儘可能報答他們,而且國內也需要馬,他請求拿出一年俸祿幫助買馬。回紇人聽到此事後,認為郭子儀講誠信,講義氣,因此樂意聽從他的命令。

在戰亂年代,威信與誠信就是戰鬥力。郭子儀一度被罷免了軍權,由部將僕固懷恩代理節度使。由於遭人陷害,僕固懷恩竟然舉兵造反。為了取得士兵們的支持,他謊稱“郭子儀已被奸臣所殺”,因而叛軍攻勢凌厲,直撲長安。

唐代宗愁的睡不著,從叛軍中跑回來的李抱真瞭解情況,給皇帝出主意說:只要陛下重用郭子儀,讓他重新去節度朔方,那些將士會不招自來。

果然,當六十八歲的郭子儀重新就職副元帥的消息傳來,叛軍將士紛紛議論:我們跟從僕固懷恩做這種不義的事,有什麼面目去見汾陽王!郭子儀一到汾州,數萬叛軍立即跑過來向他投降,一個個歡欣鼓舞而又痛哭流涕—— “喜其來而悲其晚也”。

節度使李靈曜在汴州作亂,不管公私物品,陸路水道,只要打這兒路過,他都截留,堂堂節度使改行當強盜了。但郭子儀的物資,他從不敢打主意,不僅不讓手下靠近這些物資,還要派兵當保鏢給護送出境,生怕在他的境內讓人劫了,到時候說不清楚。

能讓李靈曜這些驕兵悍將如此畏懼,當然不只是靠軍事實力和能力,郭子儀“信人”的人格魅力更勝於十萬雄兵。

再說勇

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元氣大傷,而且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漸有尾大不掉之勢。同時,原來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也開始蠢蠢欲動。特別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更是屢屢侵擾。公元七六五年,在叛將僕固懷恩的引導下,吐蕃聯手回紇出動三十萬人馬,一口氣打到涇陽(今陝西涇陽)城下。

而涇陽城中的郭子儀身邊,僅有萬餘士兵。他認為眾寡不敵,難以力勝,想到當年與回紇交情甚厚,打算說服回紇掉轉槍口,共擊吐蕃。使者到了回紇營中,對方根本不信,說:郭公真在這兒嗎,你騙人吧?若真在,能見上一面嗎?

使者還報,郭子儀決定親赴敵營。諸將為他精選了五百騎兵做衛隊,他說:這反而會害了我,讓他們散了吧。其子郭晞拉住他的馬韁繩勸道:那些野蠻人跟虎狼沒兩樣,你是國家的元帥,怎麼可以把自己往虎口裡送!

郭子儀說:如果不去,你我父子都會戰死,國家也會陷入危亡,如果我赤心跟他們談談,他們或許會聽從我的建議,那再好不過。說完,郭子儀用馬鞭抽打郭晞的手,喝道:讓開!然後率領數騎直奔敵營。

回紇統帥藥葛羅是可汗的弟弟,聽說郭子儀到來,大吃一驚,不知真假,便彎弓搭箭立於陣前。郭子儀摘掉頭盔,脫下鎧甲,投掉長槍緩緩向前,回紇那些老酋長們相顧議論:果然是郭令公啊!於是紛紛下馬圍過來下拜。

郭子儀也下馬,拉著藥葛羅的手責備他:咱兩家一向友好,你們為何負約幫助大唐的叛將,真是愚蠢!藥葛羅說:僕固懷恩騙我,說大唐皇帝已經晏駕,您老也歸天了,中國無主,所以我們才敢來。現在知道了實情,我們哪會跟令公您老人家為敵?

郭子儀進一步勸說:吐蕃這幫土匪強盜,趁我們內亂,不顧與大唐的甥舅之親來侵擾,掠奪大唐的財物不可勝載,馬牛遍野,不如你我聯手剿滅他們,這些財物就當是老天給回紇的禮物如何?

藥葛羅說:我受人矇騙,很對不起您。現在願意為您盡力,收拾吐蕃當作賠罪。這時,圍觀的回紇士兵紛紛向前擁擠一睹郭子儀風采,郭子儀的護衛趕忙上前阻止,郭子儀揮手讓他們退下,然後與回紇各位酋長席地而坐,取酒共飲,立下誓言。

吐蕃人聽到這個消息,連夜撤兵逃跑。郭子儀帶著回紇的六個酋長返回面見唐代宗,唐回重歸於好。

難能可貴的是孤身犯險這種事,郭子儀做了不只一次:由於長期戰亂,皇帝幾次逃離長安,一名小官吏王甫竟自稱京兆尹,聚眾二千多人,署置官屬,在都城為所欲為。郭子儀僅帶親兵進京,王甫加強戒備,意圖不軌。郭子儀進入城內,派人傳喚王甫。王甫不知所措,只好出來爬在地上磕頭行禮,郭子儀二話不說,令人當場將他斬首,遣散了那些烏合之眾,然後命令長安近邊的白孝德等人帶兵駐紮在城外,京城才安定下來。

再說嚴,郭子儀可以說是嚴守紀律的模範

與同期名將李光弼相比,郭子儀治軍風格偏寬厚。但這只是相比而言,在執行軍紀方面,他毫不含糊,而且對自己和家人要求更加嚴格。

郭子儀剛到朔方任節度使時,郡中有云南士卒萬餘人,將貪卒暴,禍害百姓。郭子儀下馬伊始,一口氣殺了十四人,杖責了三十多人,境內才安定下來。

當時朝廷禁止屠宰,而郭子儀家的奴僕偷著殺了只羊,運進城來,右金吾將軍裴諝告發這件事。有人對這位不識相的“政治達人”小裴同志說:郭公對國家有大功,你不能替他考慮一下,抬抬手放過他嗎?裴諝回答:這正是我替郭公考慮啊。他勳高望重,皇上又剛繼位,以為君臣中附合郭公的人太多,頗有忌憚。我這樣彰顯他的小過失,向天下證明郭公的威風不值得畏懼。這樣上尊天子,下安大臣,有什麼不好?

郭子儀聽到此事,專門找到裴諝,深深表示感謝。

郭子儀兒子郭曖娶了“白富美”昇平公主,小兩口一日拌嘴,少不更事的郭曖竟揚言:你爹是天子很了不起啊?告訴你,我爹都不稀罕當那個皇帝!公主氣瘋了,“奔車奏之”,回宮找老爹告狀。唐代宗聽了平靜地說:他說的一點不錯,他爹要是想當天子,這天下還能是李家的嗎?然後安慰了公主兩句,打發她趕回郭家。

郭子儀知道後,馬上將“坑爹”的郭曖囚禁起來,自己一路小跑到宮中請罪。代宗毫不在意:俗話說的好,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小兩口閨房裡的話,哪能認真呢!

郭子儀回家後,狠狠打了郭曖數十大板。這便是戲劇“打金枝”的故事原委。

再說容,即要有容人的恢弘度量

唐軍九路節度使在相州(今河南安陽)跟安慶緒、史思明作戰時,由於皇帝當時沒有明確統帥,造成各不相屬,缺乏配合。再加上戰鬥中突起狂風,天昏地暗,大樹都被連根拔起,造成兩軍都潰敗的戰爭奇觀。而唐軍的輜重因此被手快的史思明順手牽走不少,損失相當慘重。

戰後,各節度使都忙著為自己開脫,而郭子儀卻主動承擔全部責任,請求免職降工資。這口黑鍋一背,各路將領嘴上不說,心裡感激得“莫可名狀”。

部下有功,郭子儀常會要求讓出自己兼任的重要職務給他們,甚至將副元帥、節度使的位置都讓了出去。

魚朝恩曾好幾次在皇帝耳朵邊說郭子儀壞話。一次郭子儀進京,魚朝恩想緩和一下關係,邀請他同遊章敬寺。宰相元載怕他倆搞小動作,派人離間郭子儀說:魚朝恩想謀害您。郭子儀不聽,諸將請求安排三百甲士相隨,他淡定地說: 我是國家大臣,沒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是受皇命要這麼做,你們這樣動刀動槍想造反不成?

河南民間傳奇,說說名將郭子儀與商水曹丘生的傳聞

丘生墓


最後,他帶著幾個家僮如約而至。魚朝恩迎住他,驚訝他為何就帶這幾個人,郭子儀實言相告,並笑著調侃說:怕你殺我太費周折了(恐煩公經營耳)!魚朝恩一手捂著胸口一手握著郭子儀手說:要不是您是忠厚長者,咱倆的樑子就算是結死了!

魚朝恩是個典型的小人,能讓小人都心悅誠服,這份胸襟氣度,滿滿一個大寫的“服”字。

忠信嚴勇容,而又深察人情世故,自信的郭子儀沒有像一些名臣那樣,功成之後夾起尾巴做人,或者遠遁江湖。公元七八一年,唐德宗建中二年,滿門富貴位極人臣的郭子儀於八十五歲病逝,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皇帝為之廢朝五日,親臨安福門哭祭送葬,並下令違反禮制,特意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

春遊丘生幕,青龍映白雲。

孝信真名士,律法蔭後人。

眾說郭子儀,亦在汾水濱。

信德昭商水,建陵墓為真。

誠信為大道,萬姓共盡心。

傳言何須辯,慷慨有知音。

——王明見《丘生墓有感》

丘生墓在商水無疑,郭子儀墓不在商水也無疑。不過,在商水白寺鎮著名記者郭勝利處得知,白寺鎮郭氏確實是郭子儀後人從山西洪洞輾轉遷徙而來的,那些老人口中的郭子儀墓其實是明代的郭氏祖先墓。這個真相我不想告訴那些老人,我甚至建議在此處建立一座曹丘生與郭子儀牽手暢談的雕塑——孝信典範曹丘生和忠信勇嚴容完美結合的郭子儀在一起和諧相處,不僅僅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依法治國和幸福美滿生活的美好向往,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物共有的“信”不正是對我們中國人誠信文化的最好闡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