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女環衛工和她的戰“疫”記錄本……

“今天早晨所有的垃圾桶都清理了,還有南邊幾個社區沒有消毒。”“垃圾集中點的垃圾還沒有清理完。”“各社區路面沒有發現動物屍體等攜帶傳染源的異物,在9點之前剩餘的工作必須全部結束。”……1月31日清晨7時40分,紅島小漁村的餘霧尚未盡消,環衛分公司項目經理李霞拿著工作記錄本,給環衛隊員們開起了總結會。

青島女環衛工和她的戰“疫”記錄本……

女環衛工愛美還習慣記筆記

李霞手裡的記錄本已破舊不堪,封皮甚至無法識別,上面密密麻麻寫滿字:某天,打掃了多少道路,清理了多少垃圾,噴灑了多少殺蟲劑。不僅是工作,就連哪個環衛工人因為什麼事情請假,誰家孩子哪天過百歲,這種類似的家長裡短也一一羅列在上。“現在正是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環衛工人更要堅守好崗位,手頭的工作太多了,必須用本子記下來,年齡大了,不寫寫劃劃,我怕記不住,耽誤了工作。”李霞笑著說。

青島女環衛工和她的戰“疫”記錄本……

人人都想遠離的垃圾桶,他們卻離得最近;大家都不願吸入的汽車尾氣,他們卻天天都在吸,這就是環衛工作者的工作。在紅島街道抗擊新冠病毒的現場,他們如往常一樣奔赴在紅島環衛工作的一線,用掃把和噴壺在紅島的土地上書寫著對環衛工作的熱愛和情懷。

50歲的李霞就是這群普通環衛工作者中的一個,和其他環衛工人一樣,每天都在從事大致相同的工作,生活也沒有大起大落。燙著卷卷的短髮,衣服也是精心搭配,幹練穩重的氣質讓人看不出她已50歲。“雖然我們每天打掃衛生,和垃圾髒東西接觸,但是我們也愛美,也喜歡乾淨。”從事環衛工作已經有12個年頭了,整日風吹日曬、風餐露宿。這十幾年來,李霞不僅自己愛美,也將紅島的環境美作為了環保隊伍的終極目標。

青島女環衛工和她的戰“疫”記錄本……

記錄工作也記錄同事身體狀況

“現在每天都要往各個社區配送消毒水,每天消毒水消耗得非常快,我這個手就是接觸消毒水太多了,皮膚受損傷,看起來是不是很難看?”一邊說著,她一邊從上衣口袋裡掏出一把溫度計。“我們每天都在外面接觸這些廢棄物,還有一些醫療垃圾,尤其現在疫情蔓延,我每天都定時給測體溫,怕自己被感染。”

不僅每天記錄自己的體溫,李霞還做了一個表格,專門記錄每位環保隊員的體溫和健康狀況。大年初三那天,一名環衛隊員沒有請假,也沒有來開早會。李霞趕緊給他打電話,卻沒有人接,李霞帶上口罩,急匆匆來到隊員家裡,才知道他病了。這個時候病了,無疑讓人緊繃心絃,詢問得知,對方只是普通拉肚子,並沒有感冒及發熱症狀,她這才放心。確認後,李霞在記錄本上寫上了這名環衛工的請假事由。

“對我們環衛隊員來說,除了做好消毒殺毒、垃圾清理工作,監督好我們每一名隊員的健康狀況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李霞說。

自疫情發生以來,李霞組織開展衛生整治活動,已經累計出動人員4000餘人次,清理紅島轄區內小廣場、集市15個,清運垃圾1055餘噸。對居民樓道、公交車站、垃圾桶等公共場所進行日噴藥消殺作業122處,累計噴灑面積62100餘平米,垃圾桶2000餘個,投放滅鼠屋累計520餘處。這些數字一一記錄在她的工作本上。

青島女環衛工和她的戰“疫”記錄本……

舍小家顧大家

李霞的兒子今年上高三,面臨高考,正是需要父母多費精力的時候。而其父親從事廚師工作,又是家庭收入的頂樑柱,深夜而歸也是家常便飯。每逢春節,家裡忙年等習俗,都要靠李霞一人操持。不巧今年的春節又趕上了疫情防護工作,她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哪怕是兒子生病,都沒能抽出時間送他就醫,沒能騰出手來為他包上一頓過年的餃子。

李霞說:“環衛工作是很累很辛苦的工作,即使這樣,這個隊伍裡的隊員們都任勞任怨。我們每個隊員都儘自己的能力為這次疫情做一些小事情,但是我覺得小的力量彙集起來就會是無窮的力量。”

邵哥莊社區保潔員王經香為各社區打藥消毒時,由於疫情不便入戶接水用來噴藥,她丈夫就用小推車一趟又一趟的從自己家推著水桶幫助妻子配好藥,又幫著把全村的垃圾桶都消了毒;環衛隊長劉淑美同志年前就患重感冒,醫生讓打吊瓶治療,接到疫情防護命令後,吊瓶也來不及打,就奔赴在一線帶病工作。

高家社區的呂美蘭,在這次疫情防控中衝鋒在前,一人接下三人的工作量,打掃衛生,打藥消毒,投放滅鼠藥,完全照顧不上癱瘓在床的丈夫,甚至好幾次竟忘了給丈夫做飯;於守仁隊長,自己身體狀況不好,當接到命令時依然不顧自身安危,選擇和隊員們一起奮戰;還有一名掛桶工不慎讓垃圾桶砸傷了手背,忍著痛疼直至把剩餘垃圾清理完才去醫院。

編後語:髒了一個人 潔淨千萬家

清晨裡,夜幕下,都會有一個個平凡的身影,黃色的馬甲,碩大的口罩,黑色的布褲,普通的裝扮下有著一顆敬業的心。是他們,用簸箕端出了城市的整潔,是他們,用沒有豪言壯語的默默奉獻,昇華了這座小城的品位。恪守了"髒了我一人,潔淨千萬家"的信念,在這次疫情防疫保衛戰中,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擔當起一份令人尊敬的責任。


來源|青島早報記者 王濤 通訊員 張丹丹

校對|趙仿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