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一中教師王亞瓊:一個青年教師的“成長密碼”

成長,應當是一位教師始終保有的精神狀態,教育教學這條路漫漫且艱辛,我願自我雕琢,不負使命。

——題記

2009年9月,我來到了高新一中初中校區,那年我26歲。我給自己立下誓言:我要好好當一回學生,重新學習,才能對得起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寒暑交替,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毫無倦意!在這片教育樂土上,我開始了我的職業學習生涯,這個過程既痛苦又令人興奮。

在學習中前進

1.聽課是教師成長的捷徑

在我剛入校時,學校的“青藍工程”讓我有了教學生涯中第一位師傅——劉英老師。我幾乎是天天去聽師傅的課,聽課記錄本上寫得滿滿當當,覺得節節課都堪稱經典。有那麼一節課我想我這輩子都超越不了——《反比例函數的圖象》第1課時,我上初中時的數學老師是這麼講的:給一個反比例函數表達式,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列表、描點、連線,得出結論: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個雙曲線,我當了老師也這麼講。可劉老師不這麼講,她提前一天給學生一個反比例函數,要求學生自己摸索著畫出它的圖象,第二天上課先利用5分鐘展示“經典圖例”,在學生的嬉笑聲和質疑聲中,呈現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的本質——平滑曲線,與座標軸永無交點,成對出現,故稱雙曲線。這節課對我的啟發太大了,顛覆了我對函數圖象教學的固定模式,我還嘗試在二次函數圖象教學中應用此法,屢試不爽。

我還有一位師傅——趙彤彤老師,她是我的班主任師傅。趙老師睿智、豁達、直爽,在班主任工作中雷厲風行又不乏親和力,學生既怕她又愛她,我羨慕的不得了。班會課全校都是同步的,不常去聽趙老師的班會課卻常聽她提到班會課。有一週的班會主題是“感恩父母”,她跟我說,她沒做PPT,沒有用視頻,而是讀了一封寫給自己父母的信,並號召學生回到家做一件表達孝心的事,當晚許多家長髮來信息,表示感謝。這節班會課是成功的,趙老師用的是以情動情,我深受啟發。時時處處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腦袋裡的陳舊思想,讓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除了聽兩位師傅的課,我還擴大聽課範圍,跨學科聽課,事實證明,廣泛而細緻地聽課能幫助一位教師快速成長。

2.教研是教師成長的助推器

我校現行的教研模式是兩週一次的大教研組會和每週一次的備課組會。學期內兩週一次的大教研組會是學校領導非常重視的會議,校領導和級部領導會隨時抽檢參與,教研組長會提前精心組織安排。拿我們數學教研組為例,教研組長會提前一週安排好教研組活動內容,留充足的時間讓老師們準備。活動內容的形式多樣,在階段教學結束時會對重點課例進行反思,在要開啟新的一個重點章節時會挑選經典課例讓老師們分享教學設計,在中考重要考點講解中穿插專題的研究分享,在大型考試結束後會及時進行質量分析等等,總之在每個關鍵的節點都會有相應的內容與之匹配。

在一次教研組會上,大家關於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學展開了討論,北師大教材中是用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定義,有老師提出質疑:“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是多少?”此問題若直接問學生會導致跳過難點,達不到最好的突破效果,是不是可以讓學生先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嘗試說定義,學生自然會在“未知數的次數是1”還是“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是1”兩個選項上產生衝突,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樣突破難點是不是更好呢?老師們拍手叫好!這也為大家再次提出“唯知識但不唯課本”的更高要求。

如果說大教研組會是兩週一次的盛宴,那麼每週一次的備課組會就是老師們的飯後小甜點。備課組會由備課組長組織,統一課程進度,交流教學心得,進行專題研究,反饋作業問題等等,40分鐘的備課組會經常開成80分鐘。在教研中老師們總是在思考:我的教學是否有效?誰的教學更有效?怎樣的教學才最有效?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備課組會上廣泛又充分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老師們的教研能力。

在思考中提升

1.學而思則明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過積極而又廣泛的學習,手頭、腦子裡一定會堆砌大量的信息,如果不經過有效的整理,這些信息只是存放在那裡,則毫無價值。

聽課是教師成長最快的方式之一,但一定不能照搬,盲目的效仿讓我跌過大跟頭。在教學上,劉英老師是我的女神,可是我和她完全不是一個性格,劉老師沉穩、冷靜、細緻,舉重若輕,有四兩撥千斤的能力,而我上課講到自己揮汗如雨、激昂陳詞,和學生一起狂歡。我曾經一度效仿劉老師的語氣、言辭、幽默,試圖讓自己變成女神的複製品,後來我發現,一模一樣的教案,上出來的效果卻完全不是女神的模樣,也更加不像自己,我在教學中上演了一出活脫脫的東施效顰。痛定思痛,開始思考我的教學個性和特色究竟在哪裡?我的優勢和專長究竟在哪裡?我有對教育教學的滿腔熱忱,有充沛的精力去吃透教材,有和學生天然的親近感,在課堂上就用真實的自己與學生相處,情到深入自然濃,滿含著對數學的熱愛和學生一同暢遊其中。經歷了這樣一次挫折,我明白教學根本不僅僅是知識點加例題,講臺上一亮相,一舉手一投足,老師的氣質、談吐、閱歷都會暴露無遺,這小小的三尺講臺就是人生的大舞臺啊!

2.思而學則獲

思而不學則殆,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若有了思考後再進行深入學習和實踐,不但能夠檢驗思考後所得結論的真偽,還能夠帶人進入到深層的思考當中,這樣勢必會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慢慢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過程中,我開始走上了認識自己的道路,我越來越清晰地明白教學中的有些做法不適合我,有些做法是我無法做到的,而高效課堂則是我一直在追求但需要我繼續探索的。

在提煉中突破

在充分學習和思考後,適時對所學所思進行提煉,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下面就是我對課堂教學提煉後的感悟:

1.關注知識的生成過程

理科中的定理和概念教學特別要關注其生成過程,立足學生現有的思維發展區和已有的學習經驗,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講授新知。例如勾股定理,這個定理擁有300多種證法,是數學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本定理的講解應當遵循建模——猜想——證明三個環節,猜想環節中度量和計算是學生探索新事物時最基本的做法,一定要鼓勵學生親自操作,從眾多的數據規律中提出猜想,然後再上升為一般性證明,這裡的證法多用到數形結合思想,通過構造正方形面積或割補面積來解決問題。一個定理的講解能夠教會學生探究新事物的方法,能夠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熱愛,更能夠給學生埋下勇於探索的火種,對於這樣有價值的課例一定要把握機會好好鑽研,對於提升學生思維意義重大。

2.注重學生參與的程度

一節課是不是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參與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數據。學生參與課堂的廣泛程度和深度是我平日教學特別關注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取得益於我提前的設計。學生上課需要有深入的思考,但非常必要的表達不可或缺,於是我就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不同的學習階段制訂不同的點名規則,確保每週每位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最少兩次,這種做法我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效果不錯,所有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注,避免了總是部分學生回答問題的局面,這種方式大大增強了老師與學生的聯繫,增強了學生的信心,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打好了底色。

3.充分利用課堂新的生成

每一節課堂都是一場現場直播,劇本雖已在老師心中,而實際情形卻也不完全在掌控之中。剛當老師時,害怕學生上課提問題,擔心自己被“掛”在講臺上,現在則喜歡學生上課提問題。記得在上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時,學生先是利用網格中的線段進行自主度量研究比例關係,然後我改變了網格中平行線的間距,問學生剛得出的猜想是否依然成立,學生研究後說依然成立,因教材中並沒有給出此定理的證明過程,我就想忽略此環節直接得出定理內容。這時一個學生舉手了,說他能證明這個定理,我把他請上來,他非常嫻熟做出了四條輔助線,最終成功使用同底等高模型證明了該定理,我和同學們都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是一個成功的課堂生成,當然還有失敗的,當學生提出錯誤的觀點後,留足時間給同學們思考、討論、推翻、提出正確的觀點,我當堂既讚賞提出問題學生的勇氣,又讚揚同學們的善於思考,每一個課堂的新狀況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教學契機,當然也非常考驗教師的應變能力和知識儲備。

4.用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會給學生自信,會讓所有的學生都洋溢著青春活力,會讓學生有強烈的歸屬感。這種氛圍的營造靠的是老師平日裡與學生的相處,慢慢經營而得。把學生做為平等的人來尊重,聽他們的心聲,聊他們的故事,不輕易向家長告狀,不佈置過量的作業。在佈置作業環節,我一定會提前把作業親自做一遍,以便把握時間,決定佈置的量,網上一段文字為我們敲響警鐘:某班家長群裡一家長在晚11:40留言:“老師,您睡了嗎?”老師回覆:“睡了,有什麼事嗎?”一時間遭到了群裡家長們的“圍攻”:“我的孩子還沒有睡,你怎麼就睡了?”原來是老師給孩子們佈置了過量的作業,孩子無法完成,遭到了家長的集體抱怨。過量的作業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於師生關係的和諧發展。作為一名科任老師,我們陪伴學生的時間只有三年,我們一定要為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5.堅持自我反思和課程重構

在反思中進步,在提煉中突破,這是我在教學中深有感觸的一點,它要求我把平日裡對教學的思考變成一種自發、自覺行為,多角度、多方面看待一節課,反思的主要內容包括: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對於本層次班級是否適用,知識的生成是否水到渠成,例題的選取是否很好突破了重難點,本節課問題的設置是否合理,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等,我會在反思中及時記錄下課堂新生成的內容,記錄下有悖於自己設計初衷的內容,也會記錄下讓自己特別滿意的環節。這有助於我更好了解學情。有時候一節課覺得實在差強人意,我會進行課堂重構,按照新的想法重新備一節教案,只是教學中的遺憾無法彌補,重構的內容作為一份資料被保存下來,及時與同事分享也罷,等下一屆重講一次也罷,我想這樣的做法都是有意義的。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過教師專業化成長公式:成功=經驗+反思,可見教師不是一個單靠教學年限積累經驗就能高枕無憂的職業,不斷地反思會促進優秀經驗的積累,唯有此才能給我們帶來職業上更大的成功和幸福感。

作者單位: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