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印度人的生活,都從“香料”開始

內事不決問百度,香事不決,上『百料匯』!

印度人的生活,每到下午就會喝杯馬沙拉茶。

"hi, tea break"

"where to go?"

"that road side"

說是喝茶,就是簡陋的路邊攤。鍋在石桌和磚頭搭起的灶臺上熬著,裡面棕色的粘稠的類似奶昔裝的冒著泡泡的就是他們的Masala tea了。10盧比一小杯,三個人站在路邊聊著喝著。騎著摩托車的印度人,下來喝一杯歇一下,再上路。

每個印度人的生活,都從“香料”開始

Masala,在印度文裡是“綜合香料”的意思。原狀或研磨成粉末,多種香料摻合起來就叫作Masala,是最基本的印度香料組合;當中又因成份稍有不同而分為Garam Masala,Chat Masala及Sambhar Masala幾種。走進各地超市,都不難發現Masala的蹤影,玻璃瓶裝,常與歐式香料並列一起。

而Masala Tea,顧名思義就是“香料奶茶”了。傳統做法是在煮茶葉的同時放入些許肉桂(Cinnamon),小荳蔻子(Cardamon)及丁香(Clove),出味後再倒進鮮奶同煮,最後以砂糖調味即成;值得注意的是茶葉是用煮的,而非一般的“泡”制,有些版本甚至還加入老薑,說是可以驅寒,中和紅茶的涼性;在印度人的觀念裡,這種香料奶茶還有幫助消化的功用呢!

印度人做什麼都要香料,從早餐的煎餅、中午的馬鈴薯、印度奶茶、到晚餐的烤雞、小黃瓜色拉,不論料理、飲料、甜點、零食、點心全都無香料不歡。對印度人來說,從基本的調味到進階的味道全由香料包辦,沒有醬油、味醂、豆瓣醬的印度人,正是靠著香料來增香調色。

每個印度人的生活,都從“香料”開始

Masala是印度人慣用的詞,咖哩(curry)據說則和英國人有關。英人統治印度時,把多種香料組成,看起來黃、紅濃稠且味道濃郁的料理統稱為「咖哩」,從此這個稱號便傳了出去,久了以後全世界都叫印度菜為「咖哩」,其實對印度人來說,咖哩指的是把各種香料混合烹煮後的成品,是「醬料」的意思,而印度咖哩之所以深邃迷人,便在於他們對各別香料在氣味、比例上的良好拿捏,也就是有調製masala的好功夫,所以下次如果碰到印度朋友,不妨以masala來取代對他們咖哩的稱讚,除了會讓他們倍感親切外,也會知道你是內行的。

吃完濃鬱的料理後,印度人喜歡抓一把茴香糖直接放嘴巴,外面包著糖霜的茴香籽,可讓口氣清香、幫助消化。

每個印度人的生活,都從“香料”開始

以優格、牛奶入菜是印度料理的特色


印度香料基本上有三種功能,一種是「染出色澤」(如:薑黃、番紅花、辣椒粉),一種是「增加辣度」(如:辣椒、芥末籽、黑胡椒、蒜泥、薑泥),一種是「增加香氣」(如:丁香、小豆蔻、肉桂、月桂葉等),著名的坦都裡烤雞,外面那層紅紅的色澤便是透過辣椒粉來上色,不過外面不少餐廳為了節省成本會以食用色素替代,如果吃完嘴巴紅紅的就知道了。

幅員廣大的印度,可簡單分為北印度料理跟南印度料理,北印度注重香氣,味道較淡,以烤餅為主食;南印度味濃且辣,以米食為主。其中以優格、牛奶、奶油入菜也是印度菜的特色之一,尤其南印度,常透過牛奶去綜合食物的辣度,讓其依舊可以保有香氣卻又不會辣的難以入口。

每個印度人的生活,都從“香料”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