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本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說上善若水?

子夏故壇


真正的至善是就本性而言的,是無法被定義的。所以六祖大師提到不思善,不思惡。

但要說上善若水的善,其實這個善指的是合於道是善的這麼個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水所表現的德性是最近於道的。這裡的道指的是天道,也就是萬物的根。為什麼說水最接近於道呢,因為水和天道運行所表現出來的德性是非常之接近的。

比方說水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天道生而不宰是完全重合的德性。所以說水所表現的德性不是合於小道,而是合於天地運行的生生不息,平等的普化萬物的大道。這和水平等的利生萬物是無二無別的。因此老子稱其為上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善。


而道本身是沒有善惡的,只是老子的思想是教人們遵道而行,所以人以道的方向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自然是善的。這就是上善若水中善的本意。

其實從物理的角度來講,流體本身沒有固定形狀,受力就變形,所以也是最能直觀反映力的作用效果的,因此很容易在自然狀態下體現“道”,比如水往低處流,這本身就是道的體現。因此我們在老子的道德觀中,不能把老子提出的道德當作是人世間的好人好事等世俗觀念來看,而要看做是一種內在法理在人身上的德性化。


從這點來看我認為老子和孔子在這一點上是一脈的,不同之處只是認識的方向不同。老子是傾向返回原點的,而孔子在方向上認為要向前。但不管向前還是向後走,都遵循這個內在的理卻是共識。所以道家儒家不過是一陰一陽。正如老子看到了天道的不爭,孔子看到了天道的自強不息而已。


其實老子說的“道”或者說中華文化中的“道”,大家的共識其實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指一切自然背後的法則原理,而德就是道所表現出來的功能。所以老子在當時做的其實是科學的思想觀察實驗。我們把老子的理論,過分的玄學化和通俗化都不對。要看到老子以及前人在思想上的觀察軌跡就明白其實這很符合科學。


老子只是在觀察思考這個不可見的法則原理以及它所體現出來的現象,從而凝結出規律和思想並發展除德性學說而已,儒家也是這個理路,只是觀察的重點在人上。而學說中的玄只是因為確實沒法表達而呈現玄態,亦非是故意如此。


其實人類一切的神秘主義都是因為信息不充分造成的,只是有些信息確實沒法獲取所以很多思想也只能這樣掛著了。


晴之黎明


善,本意就是“積善行德”“做好事”。從前有個老太太無惡不作,有了兩個兒子,有一天她突然醒悟了,不做壞事,只做好事,敬孝長輩,幫助窮人,吃齋唸佛。老天看她改過自新,又賞她一個小兒子,而把本來是來敗她家的大的兩個兒子收回去,也就是先後死了。老太太哀怨老天不公,做壞事得兩個兒子,做善事失去兩個兒子。就殺狗開葷,被打入十八層阿鼻地獄。後來她的小兒子長大了,衝到地下,揹著母親跑出了十八層地獄。他就是“木連”。這個故事叫“木連救母”。這就是“善”。


興海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

老子認為,在世間萬物裡,唯有水是最接近於“道”的。水,象徵著人類最高尚的品德修養。上善若水,人類最高級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

在自然界,萬物都是努力的向上生長,只有水不與萬物爭高處,永遠都是往低處流。在地的最低處,萬水奔流而來,聚集在一起而匯成了海。大海廣納百川、不擇細流,故而雄渾壯闊、氣勢磅礴。

水,滋養萬物,哺育生靈,作用遠高於陽光之上。可陽光總是被世人讚美,而水卻總是被大家所忽視。水不去爭,因為水最接近於“道”。我們為人處世,就應該學習水,心胸要寬廣,為人要謙遜,做事要利他,與世要無爭。

水,看起來是很柔弱的。因為,水在高溫下會化為霧氣,水在嚴寒下能結成堅冰,水放進什麼樣的容器裡就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形狀,水流遇到了阻礙會自動改變行進的方向。

其實,水的本質是很堅韌的。水滴數年能讓石板穿透,水越萬山阻隔而奔復到海洋,水被堤壩攔截時會安靜下來、待到閘門一開便洶湧澎湃一瀉千里,水靜默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人之所以要向水學習,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擁有一種充滿大智慧的“水性格”。“水性格”常常被人冠於一頂“軟弱”的帽子,其實不然。真正的“水性格”是堅毅隱忍、不動聲色,是故意示弱、避其鋒芒,是積蓄力量、厚積薄發,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反觀我們現在人,處處都講競爭,人人都爭上風,爭了個面紅耳赤、頭破血流,到了最後無論是爭到手了還是沒爭到手,都會發現自己竟然“得不償失”,實在是太不值得,可惜已悔時晚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牛哥談人生




對於中國人來說,“上善若水”這句成語可以說是耳熟能詳,家喻戶曉,婦孺皆聞。這四個字常被人們懸於牆上,掛在口邊,然附庸風雅者眾,又有幾個人真正識的其中的真義呢?



絕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質,從而把“上善若水”理解為最美好、良善的品質就象是水一樣,也就是說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質。《百度百科》上對“上善若水”是這樣解釋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真是這樣子的嗎?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徵嗎?那麼水深火熱、洪水猛獸、水性楊花、水火無情這些成語又如何解釋?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關鍵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義。不知“善”字本義,一切關於“上善若水”的解釋都歸於謬誤,聖人的智慧就不會被我們真正領悟。


實際上,“善”的本義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屬性而並無美醜、好壞之分。“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這個本義。人初生時,由於還沒有受到社會和教育的薰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點,即自然屬性。所謂“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階段所具有的內在特點,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點,而“善”則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點,即先天的自然屬性。從造字角度講,“善”字從羊從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為之“善”。那麼為什麼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屬性呢?我們知道,無論是人類,也無論是牛羊雞狗,還是狼蟲虎豹,在剛出生時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屬性,除都很可愛之外,他們都是餓了就會張口哭(叫),餓極了還會咬痛母親的乳頭,飽了就很快樂,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無所謂惡與不惡。但當他們長大後,其本性大多會發生極大改變,只有羊長大後變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時的自然屬性,故以羊象徵先天的自然屬性。自然屬性言乎羊者,故造字為“善”。由於羊天生溫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與“惡”相對。注意:善惡的善是引申義,而不是本義。



漢字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就是本義是中性的,並無褒貶意義,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貶的意義,所以在具體應用中要特別注意區分。“善”本義是指事物的自然屬性,無褒貶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屬性。“臭”的本義指鼻子的功能所產生的嗅覺,即氣味,無所謂香味與惡味,但又引申特指惡味。如“朱門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義,僅指氣味,不特指惡味,因為朱門人家是不會讓酒肉產生惡味的。再如“祥”字,其本義就是指事物的徵兆,並無吉凶之分,引申則特指吉兆。《詩經·大明》“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這裡的“祥”用本義,至於吉凶,文王心裡不佔而知也,佔之只不過是一種固定儀式而已。



知道了“善”的本義,那麼“上善若水”就很好理解了。“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水的自然屬性就是從高處流向低處,水靜則平。萬物都離不開水,水對萬物都有利但卻從來不與萬物爭高爭上,而準是處於眾人都所惡的地方,故水的這種自然屬性已經接近了道了。老子所謂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及其自然規律,水的自然屬性已經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及其普遍的自然規律,故曰“上善若水”。孔子也曾解釋說:“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道家追求天之恆道,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反對人為干預自然。而水的自然屬性就是從高處流向低處,靜則平矣,水的這種自然屬性最接近於天之恆道,故曰“上善若水”。人道效法天道,當爭道不爭高,天人合一,順其自然。這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之處。




子夏故壇


按照中國漢字的造字規則,善是一個會意字。善字的上半部分是羊,下半部分是個口,意思是說我們說話,要像羊一樣,這就是善,就是完美的意義。

在中國文化中,羊是個吉祥物。好多含義美好的詞,都與羊有關。比如美,這就是羊大為美的意思。比如吉祥的祥,它的右邊也是羊。

為什麼羊在中國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徵呢?首先,羊是一種很溫順的動物,它不像其他的猛獸,它可以與人類和諧相處。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羊的角都是彎曲向內長的,這樣的爭鬥,不會要命。按照孔子的觀點,這就是君子之爭。好像羊的身上,也有了君子的風範。所以中國漢字中好多表達吉祥如意、美好等詞,與羊有關。

下面我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的道家哲學中的地位是什麼,水的特性,能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什麼啟示?

上善若水來自於老子的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才不會招惹怨恨,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是世界最本質的東西,是一切事物的內在根據和推動力。而道是無形的,是無為的,道是自然而然的,它不會有意為之,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發的自覺的結果。在這個哲學思想的基礎上,老子認為,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做人,都應該遵循道的原則。

在政治上,老子提倡無為而治。你不要胡作非為,一切以自然而然為最高標準,所以老子崇尚的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無為而治的治理方式。

在人的生活中,老子崇尚不爭。老子認為與人爭鬥爭權奪利,是災禍的開始,你要是不為人先,你要是不與人爭,那麼別人就不與你爭,這樣你才是無敵的。

另外,老子的人生哲學,崇尚的是柔軟,崇尚的是柔弱,崇尚的是持盈保泰之道。任何事情你都不要做的太滿,太過,否則水滿則溢月圓則缺,他總是向著事物發展的反方向前進。

那麼,在自然界,有什麼東西比水更契合老子的哲學理念嗎?肯定沒有。

首先,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也就是說,它是沒有限制的,它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這就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其次,水是柔軟的。它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這完全符合老子的貴柔的思想。

第三,水是最為寬容的。它可以容納這世間所有的汙垢,所有的不美好,這也與老子的思想密切相關。

第四,水有不爭的特性。別的東西都向上,而水是向下的,它從來不與別人爭鬥,這又符合老子的不爭的思想。

第五,水有滋潤萬物的仁人之心。老子認為,我們與別人交往要懷有仁慈和愛之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以不爭之心而爭。

 第六,水總是依規律應時而動,人亦當如此,遵規應時,順勢而為。

水的這些特性,完美地契合了老子的政治與人倫思想,所以,老子把水看成是最完美的善。

其實,孔子也很喜歡水,他曾經說了一大段水的好話,完美地闡釋了老子的上善若水的思想。在《荀子·宥坐》中,孔子告訴自己的弟子子貢:

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意思是:

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捨給各種生物而無所作為,好像德;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彎彎曲曲一定遵循那向下流動的規律,好像義;它浩浩蕩蕩沒有窮盡,好像道;如果有人掘開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隨即奔騰向前,好像回聲應和原來的聲音一樣,它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怕,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滿量器後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軟地所有細微的地方都能到達,好像明察;各種東西在水裡出來進去地淘洗,便漸趨鮮美潔淨,好像善於教化;它千曲萬折而一定向東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見浩大的流水一定要觀賞它。”

在這裡,孔子把水看成了他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水有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君子的人格。

所以,上善若水。做人當學水的精神。


好玩的國學



從“善”的字形構造來看,是上面一個“羊”,下面兩個“言”。古人認為羊的性情柔順,又純潔素雅,溫和如君子,跪乳知孝悌,因此,羊就成為了吉祥的代名詞,在古代通常是“祥”的通假字。“善”其實也就是“祥”與“言”的組合,他的意思就是指吉祥。


《說文解字》認為,“善”就是“吉也”。我們看“吉”的字形構造,其實是一個會意字,“士口曰吉”,也就是說“士人”說的話就是吉的。《易經·繫辭》記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君子說出的話可以影響民風,由此可以看出,為什麼祥言是“善”了。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中國人說話都有謙己尊人的習慣,不止如此,還會通過語言去激發他人行善,滋養他人的情感,使人生髮善念,其實就是“水”之道。所謂“為善不足以服人,養善乃足以服人。”善言其實就是一種養善,而這種善就像水一樣,對他人的德行與情感起到的是滋養作用。




東方國學


“上善若水”中,“善”的本意是指道德品行或德行或品性。上善若水的含義比較深刻,要理解上善若水,關鍵是要搞明白上善是什麼?水是什麼?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上善”是指至高的品性,換言之,是“至善”。上善若水即至善若水,那麼至善是什麼?或至高的品性是什麼?要理解至善,就要再看“水”,因為至善若水。

水是什麼?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的特點是無色無味、無形透明、純正本來。可見水是自然的,自然是真實的,所以水是真的,具有真的本性。

於是,上善若水,就可以理解為,至善若真,至善像水一樣真實。

老子推崇水,其實是在推崇“真”,《道德經》又叫《道德真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其實是關於真的理論,道家將修行的人叫真人,顯現了真的重要性。

另外,真則善,善則美,無真不善,無善不美。也說明了真的重要性,要善必須先真。

“真”重要,用什麼來比喻它呢?老子想到了水,水是最接近真的一種物質。在道家學說裡,水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

基於此,就很容易理解上善若說啦,上善是真,水也真,於是就講通啦。


山會長


善,有很多解釋,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認為是善惡的那個善,我認為以善惡的善來領悟就有點不正確,善應該是善於的那個善,應該說是善於生活,例如一個嬰兒,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善於知道自己吃媽媽的奶吃飽了,吃飽了就不吃奶了,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善於最起碼是不貪,不嗔,不恨,不痴,這就是這種的善,也就是善於的善,這種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謂上善若水,那是說一個成熟的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該說是適應於任何社會,《老子》所謂“何其塵,同其光。”道家貴生,為了自己的生命道家是不會冒險的。一個真正的道家是能生活者任何一個社會時代的,就像水一樣,能融合於任何一個容器,所謂上善若水,因為道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道家是明知不可而不願意去為的人,例如諸葛亮看起來是道家,但是他明知是三分天下,但是他是明知故犯,所以儘管說他是一個鞠躬盡瘁的人,但是他不是一個真正的道家,因為他不識天時,再說孔子,他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道家,所以他被後世點評為喪家之狗,因為他也是不知道天時,所以儘管說他知道道理論,但是他還不是真正的得道者,所以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之語,他還有“假我五十年”去研究《易經》的語言。從孔子,諸葛亮的人生過程中我們都可以認識到,他們不那麼合於自己所處的時代,也可以說他們都是一個不合於時代的人,我們不評論時代,只能說他們不合於時,那麼他們他們都不像水一樣融洽於那個時代的器。他倆都還達不到上善若水,上善若水的境界就是真正的道家,最起碼不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知道貧富,想想看,一個嬰兒知道貧富嗎?老實說說多了,再不想多說了。


隨緣194413242


“善”的本義是什麼

善,是一個會意字,“善”的形體,是上面一隻“羊”,下面兩個“言”。其本義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編撰的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從利他性上引申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等義。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水的自然屬性就是從高處流向低處,水靜則平。萬物都離不開水,水對萬物都有利但卻從來不與萬物爭高爭上,而總是處於眾人都所惡的地方,故水的這種自然屬性已經接近了道了。故曰“上善若水”。

我們知道,水無色無味,是一種中性物質,水順勢而為,自然而然。它滋養了萬物卻不求回報,不爭不搶。最高層次的善莫過於此了,所以說上善若水!

喜歡請點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善”的本義就是對弱小、卑微的生命有一種同情、憐憫的感情,並能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予扶持與救助。

那麼,上善若水又是怎樣的意思呢?

“上”指上面的高層,掌握生殺大權,實質是國家的最高決策部門。“如水”的水又是有什麼特質,如何來解釋呢?“水”的特質是潤下、就低、無空不入。這樣連起來意思不是就很明白了嗎。

“上善若水”是指身居高位的統治階級,對自己所管理的人民的、生活狀態與處境能夠同情和憐憫,能夠儘量給予他們適當的自由、寬鬆的環境,對於他們在生存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最大利益的給予關懷和救助。

最後,講一點,為什麼是對管理下的人民呢?原因是,歷朝歷代,勞動人民以苦為生,被奴役、壓制,處於社會的最低層,是最可憐的弱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