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第一個離開梁山的是公孫勝而不是三阮?

韓聖希


公孫勝離開水泊梁山,是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後。

宋江因為在江州題反詩被定死罪,晁蓋帶著水泊梁山的好漢們(包括最初的劫取生辰綱的七個以及後來宋江推薦的秦明花榮王英等七八個)傾巢出動到江州劫法場救出了宋江上了水泊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

一切安頓完畢之後,晁蓋和宋江之間經過一番客氣互讓,最終晁蓋坐了第一把交椅,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吳用坐第三把,公孫勝坐了第四把交椅。

這個時候,沒等晁蓋說話呢,宋江卻搶先發了話:“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後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

然後左邊的主坐上坐了以林沖為首的九位“元老”,而右邊的客位上呼啦啦坐下了以花榮秦明為首的四十位“新貴”。

這個場面,就是宋江上梁山之後的勢力分佈狀態,估計這個陣勢被嚇到的不止是晁蓋,公孫勝肯定也感到了深深地不安,他應該預感到水泊梁山快要進入多事之秋了。

所以,他在宋江把自己的老父親接到水泊梁山之後,不失時機的提出了回家看望老母的申請,並且不顧晁蓋的再三挽留,詛咒發誓的保證三兩個月就回來,這才離開了水泊梁山。

公孫勝是個挺奇怪的人,說起來他是一個道士,但是這個道士卻盯上了梁中書送給老丈人蔡京的十萬生辰綱,並且大老遠的去東溪村去找他不認識的晁蓋去“送一套富貴”,晁蓋也不認識他。公孫勝的這個舉動是不符合邏輯的。

所以,由此可以斷定公孫勝這個人,他劫取生辰綱和上水泊梁山的目的肯定不是僅僅“貪圖富貴”。如果沒有宋江上梁山,如果不是他看到宋江的勢力如此強大,他是不會藉機下山脫離梁山集團的。

那麼,公孫勝為什麼要在宋江上梁山之後脫離梁山集團呢?為什麼他後來又回到了梁山呢?

以我個人的見解,公孫勝下山,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他預感到宋江的到來必然會導致水泊梁山的內鬥,而他很清楚憑著晁蓋的那些班底,要想在和宋江的爭鬥中取得勝算,機會不大,儘管看起來在頭四把交椅當中,晁蓋的班底佔三個,但是從吳用對待宋江的態度上,公孫勝明顯感覺到軍師吳用很有可能會倒向勢力更大的宋江陣營。

這個推論讓公孫勝非常為難,他如果繼續留在水泊梁山,就必然面臨著必須要站隊的局面,這是公孫勝不願意看到的——晁蓋是在他的忽悠下牽頭搶劫生辰綱的(至少是忽悠者之一),晁蓋為此葬送了衣食無憂並且“作威作福,黑白兩道”的快活生活,走上了落草為寇的的“不歸路”,如果再讓他幫著宋江去對付晁蓋,估計公孫勝的良心上過不去。在這一點上,看樣子公孫勝比吳用有點良心。

但是,公孫勝也很清楚,如果站在晁蓋的一邊和宋江鬥,估計自己的結果也不會好,他還真的不願意因為死心踏地的幫著晁蓋而引火燒身,於是,脫離梁山集團,然後坐山觀虎鬥就是公孫勝的最好選擇。

第二個原因,就是公孫勝有“待價而沽”的想法,如果在水泊梁山趟了晁蓋和宋江之間的渾水,免不了會背上像林沖一樣的名聲,而吳用已經先自己一步搭上了宋江的班車,他在宋江面前的價值已經打了折扣。對他來講“重新洗牌”是最佳選擇,而想達到重新洗牌的的目的,他只有通過“二進宮”的手段。

所以,他必須離開,也只有離開才有機會“待價而沽”——好像現代的職場上也有這樣的套路。但“二進宮”不是簡單的辭職走人然後再回去應聘,他必須要用“獨特的本領”贏得“二進宮”的機會,這樣的話“二進宮”才會有意義,也才會把自己賣個好價錢。

公孫勝做到了,宋江攻打高唐州救柴進的時候,遇到了會“妖術”的高廉,宋江一時竟一籌莫展,吳用藉此機會向宋江推薦了公孫勝,宋江派戴宗和李逵請公孫勝上山助一臂之力,戴宗和李逵雖然經歷了一番波折,但還是如願請到了公孫勝。

公孫勝再次上山的身份就不一樣了,他是奉師傅羅真人之命幫助宋江完成“替天行道”大業的“道家代表”,成了一個“準江湖勢力”的代言人,所以,他再一次成為了水泊梁山的決策班子成員,但他已經不再是晁蓋的班底了。

公孫勝成功的通過“二進宮”轉換了自己的角色,也奠定了自己在水泊梁山的代表一種勢力的地位。這個操作其實還是值得職場的很多精英們借鑑的,事實上已經有人在借鑑了。

至於阮氏三兄弟,他們的想法和公孫勝比起來就要簡單很多,當初在吳用的忽悠下參加了劫取生辰綱的行動,他們是打定主意跟隨晁蓋“同甘苦共患難”的,所以,儘管宋江上梁山剛坐穩第二把交椅就開始發號施令,阮氏三兄弟也未必看的慣,但是礙於晁蓋的面子,他們也不好發作,況且在他們看來,宋江這個二哥是他們的救命恩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撕破臉皮,畢竟“江湖道義”還是要遵守的。

另外,阮氏三兄弟本身並沒有什麼有分量的勢力和本事,宋江對這三位也一直是當做“元老”尊敬有加,他們也沒什麼理由和宋江翻臉,如果要下山走人的話,臉面上過不去的其實是晁蓋,讓晁蓋難堪的事情,阮氏三兄弟是不會幹的。

從阮氏三兄弟在晁蓋生前和死後表現來講,他們對水泊梁山還是很依賴的,儘管有諸多不滿,但最終也還是選擇了跟著宋江接受招安,說明阮氏三兄弟講義氣,但不莽撞,知道“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所以他們不選擇離開水泊梁山就不難理解了。


步武堂


公孫勝和三阮都是在東溪村“七星聚義”的成員,“智取生辰綱”的核心成員,上梁山後也可以視為晁蓋的嫡系。


公孫勝先後主動離開了梁山兩次,第一次是宋江上梁山後不久,招安之前,第二次是招安後攻打方臘之前。

入雲龍公孫勝本就是一名道家子弟,他是薊州二仙山羅真人的徒弟,他來趟“生辰綱”這池渾水的動機本就很可疑,一個修道煉丹的人為何會對這些“黃白之物”這麼感興趣呢?而且還是一副急赤白臉的姿態。按說,他和師父羅真人都是方外之人,過得生活也並不奢侈,應該不缺錢啊!況且,憑他和師父的道行,在哪兒弄點銀子不是輕鬆加愉快啊,沒必要非盯著容易惹出是非的生辰綱啊!

可是,公孫勝就是這麼做了,並隨著事態的發展上了梁山。所以我一直單純的認為他這是揹著師父“幹私活兒”的舉動,而他本來是想和晁蓋“二一添作五”兩人分了這批錢財的,他自己完全有能力神不知鬼不覺的把生辰綱搞到手,和晁蓋搭夥,也只不過想用他的宅院做個倉庫罷了。哪知遲來一步,吳用、三阮、劉唐都已經摻合進來了,此時想退出又不合適,只好順水推舟按照吳用的計策行事,最後一步步的跟著幾人上了梁山,純屬無奈之舉。


憑他的道行和對人性洞若觀火的甄別,肯定清楚晁蓋和宋江尿不到一個壺裡,水火不同爐啊!不論火併還是權謀,晁蓋又絕不是宋江的對手,到時自己是站在哪一方?還是坐山觀虎鬥呢?而不論哪種選擇,對自己都沒有任何益處,乾脆“眼不見心不煩”,一走了之吧!

他回去沒有任何後顧之憂,本身就住在人跡罕至的二仙山,師父羅真人法力無邊,還是個很喜歡護犢子的主,即使官府知道了他的犯罪事實也會選擇忽視,因為這傢伙神通廣大,太難抓了,去多少人都可能是當炮灰的料,不如裝作不知道,這樣兩邊都好。

後來宋江攻打高唐州時遇到困難,讓戴宗,李逵幾乎是硬逼著公孫勝二次出山,直到招安後徵方臘前,因提前已和宋江有協議,再次離去,並得於善終。

而“三阮”的情況不同,他們原來只是石碣村的普通漁民,生辰綱東窗事發上了梁山,現在是官府重點緝拿的要犯,一出梁山泊就會被大批官兵圍捕,憑他們的本事可能會抵擋一陣,可是肯定架不住多輪次的進攻,被抓就是掉腦袋的結果。附近原來山寨上的人馬基本都歸順了梁山,想另立山頭又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他們為了保命也只能老老實實在梁山待著。



一百零八人結義排座次後,宋江用“忠”和“義”把一眾人牢牢地綁在了為宋王朝賣命的戰車上,此時離開更無可能了。


田獲三狐


刀叔導讀:第一次是因為宋江上山了,不想陪他賣命。第二次則是不想送死。內在原因,看不慣宋江。

這位公孫先生從七星聚義取生辰綱時就現身,也算是出場早的人物,可不知為什麼我對這位公孫先生的印象始終難以深刻,除了剛出場時“正在莊門外綠槐樹下,一頭打,一頭口裡說道:‘不識好人!’”的一幕,便只剩下那些神乎其神虛無飄緲的“道術”。

公孫勝別的本事有限,武藝據他自己說是“自幼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巧了,和介紹宋江的話怎麼那麼相似?這“多般武藝”估計也就是“把十幾個莊客都打倒”的程度,因為以後公孫勝再沒使過一招半式,都使道術了。

公孫勝還是副軍師的角色,如林沖火併王倫後稱讚“公孫先生名聞江湖,善能用兵”,可除了芒碭山擺過一回陣法,那也只作為道術的陪襯,真起作用的還是作的法,此外就沒見過公孫勝怎麼“善能用兵”。於是,公孫先生的本事名望,全著落在他的“道術”上。

就是這樣一個神乎其神的人,竟然第一個離開梁山,這不禁讓人對這位半仙兒提高了一些興趣。

公孫勝的的離開幾乎是必然的,因為他歷史上曾經選擇主動脫離組織,歷史問題沒有交待清楚,此時組織上對他是否信任,這還是個大問題。不過我們今天要談的不是公孫勝離不離開的問題,而是公孫勝為何是第一個離開的問題。

在宋江上山的第三天,公孫勝便著急著要下山,因為以公孫勝的聰明才智,他已經看出來“一山不容二虎”的形勢,晁蓋只是一江湖上的義士,有匹夫之勇,而宋江才是能成事的領袖,他們就像項羽和劉邦一樣,在梁山一把手的問題上,註定是要有一番不和諧的因素出現。

吳用為了自己的理想,選擇脫離晁蓋,倒向宋江,而公孫勝則選擇脫離組織,以奉養老母為名,遠離爭鬥,暫時離開,兩面不得罪。

面對戴宗的幾次邀請和梁山的危急關頭,公孫勝顧及舊友情分,第二次上山,師父羅真人的話值得玩味。羅真人道:“一清既脫火坑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如果說這裡的火坑是泛指人間的話,恐怕之前他也不會讓公孫勝下山做事了,所以火坑指的就是梁山。

臨去之時,羅真人說了八個字“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意思是打到幽州就停止,到了汴梁就可以回來了。

徵方臘前,公孫勝真的再次離去了,宋江當時的反應是“不敢翻悔”,按理說,公孫勝走了,宋江頂多是不敢挽留,為何是不敢悔呢?悔的是什麼?是約定。說明公孫勝第二次上山的時候,已經不屬於梁山,他只是羅真人暫時借給宋江用的。

對於公孫勝和宋江之間的矛盾,刀叔總結為三點:

一、作為一個公務系統的人,宋江的理念是忠君保國,他的忠已經到了“愚”的地步,宋江曾說:“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衷心不負朝廷”可見一般,可見一斑,這也是公孫勝和宋江理念的矛盾;

二、其二是解救宋江後,宋江所帶的圈子也上了梁山,我們稱其為宋江派,這與公孫勝所依附的晁蓋派又是一個矛盾,公孫勝作為一個政治嗅覺靈敏的人,他感覺到了危機感;

三、宋江等人上山後日日飲酒作樂,而公孫勝是一個道教人物,這種生活方式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也就是和他本意相反。

基於以上三點,最終導致了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

可能很多朋友對這樣的解釋並不滿意,因為晁蓋集團還有其他人,比如三阮等。

如果再進一步解釋,就只能用宿命論了。從洪太尉到石碣碑,可以說羅真人同公孫勝早前就已經看了劇本,悲劇的命運已經從洪太尉解開封印的時候開始了,石碣碑只是順應命運的安排。

不管如何解釋,公孫勝都是擁有大智慧的人,審時度勢、急流勇退當是我輩學習的對象。


王銘葦


公孫勝是一個聰明人,有腦子,會思考。這種人是不容易糊弄的。他離開梁山,是在梁山眾好漢徵方臘之前。公孫勝之所以選擇在此時離開宋江,離開梁山,也許是因為公孫勝懂得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也許是因為公孫勝看破了紅塵,看破了世俗,也看清了宋公明吳用一夥,不願意接受招安。他知道招安後梁山眾兄弟的悲慘結局,可又不能說破,所以功成身退,一心修道。也許正因為如此,公孫勝才能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在徵方臘的戰場上,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而公孫勝則可以在薊州頤養天年。梁山眾英雄之所以會死傷大半,這與公孫勝與安道全的離去大大相關。公孫勝會道法,戰場上有了公孫勝,梁山好漢就不會在玄虛的道法面前手足無措,從而可以大大減少傷亡損失。安道全是治病救人的良醫,有了安道全,就不會有這麼多好漢因傷病致死。





相知白首休言負


三阮的學識,是跟公孫勝比不了的。公孫勝是紫虛觀羅真人的高徒,看破世事,在梁山上走一遭,其實按佛、道的說法,是應劫。公孫勝多次離開梁山,都是以侍奉老母和恩師為名,其實在晁蓋死後,他就已經暗自立下離開梁山之志了。因為宋江的招安政策,為朝廷建功立業的想法,與他心中所想,是不符的。

公孫勝之所以多次被請出山給宋江幫忙,主要是江湖道義,脫不開身。為了脫身,公孫勝甚至帶宋江見了他的師父羅真人,羅真人讓公孫勝隨宋江“去幹大功”,並請求宋江在“奏凱還京”時能放公孫勝歸山。公孫勝這一計,是借羅真人之口,完成他自己的心願。因為他無法割捨所謂的江湖大義,只能借羅真人的口請求宋江。宋江為了完成他的“霸業”,答應了羅真人,同時也等於答應了公孫勝。

羅真人怕公孫勝混入紅塵不得自拔,曾給他留下了謁語,其中有“遇汴而還”四字,所以公孫勝在徵方臘結束後,便返回了薊州二仙山,“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

阮氏三雄在徵方臘時,死了兩個,只留下了阮小七,阮小七是有建功立業之心的,初跟晁蓋,後跟宋江。他反對招安,反對奸臣皇帝。所以在破了方臘時穿上了龍袍招搖過市,視宋廷的規矩如無物。他是最後發現勝利後危險所在,所以選擇了納還官誥,重回石碣村打魚,侍奉老母,反而活到七十得以善終。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入雲龍、花和尚 ,一道一釋終有善果,公孫勝、魯智深,一雅一俗,殊途同歸。

《水滸傳》中,公孫勝的筆墨雖然不多,但是更顯其閒雲野鶴之態度,他開始追隨晁蓋劫了生辰綱,後來躲避災禍上了梁山。正在梁山蒸蒸日上之時,公孫勝選擇離開樑上,離開的時機頗為有意思。

《水滸傳》四十回,宋江被梁山一夥劫了法場,救了他一命,等上山的時候,晁蓋對宋江說,來來來,賢弟,你德高望重,你來做第一把交椅,但凡老人給新人讓交椅時,老人都順利過關,從林沖到宋江,唯一沒讓的是王倫,死於非命,真的感覺是強者天下,匪氣十足。


宋江推辭時說法值得玩味,稱你晁蓋年紀大,我做第一位不好受,排座次時宋江表示舊頭領站一邊新頭領另一邊,座次不按先後,看日後的功勞,你看看宋江說的話,典型的還想當老大,還分化內部,誰不知道新將領心向著宋江?

內部鬥爭呼之欲出,公孫勝能聽不出來?宋江把老父親接上山,公孫勝也以看老母親為由離開,晁蓋說,先生啊,你一定要回來啊,不要騙我啊,後走的是李逵,沒人這麼勸。說明什麼,公孫勝早可能就不想在這裡呆了或者是看見宋江這麼安排後,覺得有為自己初衷。

果然一去不回,戴宗找他,給搪塞回去,直到宋江打遼國需要他,他注重意氣,他師傅說,都已經修身養性了,怎麼還往火坑裡跳?如果去,到汴梁你就回來,看透了。隨後果然遵從師傅的話。因為那不是他想要的。

那是不是阮氏想要的呢?只能說,是,阮小七最劫生辰綱和吳用的談話很有代表性,只想把滿腔熱血先給識貨的,有本事,想幹事,但是需要個帶頭人,至於帶頭人是誰嘛,呵呵,都行。


泊圖泊途


公孫勝道號一清,是二仙山羅真人的大徒弟。他參與智取生辰綱,修行還不到位,還有一顆對人間富貴躍躍欲試的塵心。但以他的悟性,應該能隱約看出宋江上了梁山後,梁山就不像以前的梁山了。

宋江父親宋太公上了梁山,公孫勝就以回家看望老母為由離開梁山。晁蓋和宋江給他放了一百天假,而他則放了晁蓋和宋江的鴿子,改名青道人,隱居二仙山而不回梁山了。


公孫勝為什麼不守承諾?因為他師傅羅真人。

神行太保戴宗找了公孫勝兩次。戴宗第一次沒找到公孫勝,但是帶了楊林鄧飛裴宣孟康等人上山,也沒丟臉。第二次,宋江打不過妖法厲害的高廉,就下命令要求戴宗務必找到公孫勝。戴宗帶著李逵,李逵帶著板斧,終於找到了二仙山,見到公孫勝的母親。公孫勝母親騙他倆,說公孫勝雲遊去了不在家。李逵裝愣發飆,板斧劈倒一面牆,又要殺公孫大娘,這才逼出公孫勝。


公孫勝講了兩個不回梁山的理由,一是為照顧母親,二是師傅羅真人留在座前聽教。公孫大娘作為女性,把不歡迎梁山來人寫在臉上。而羅真人被戴宗求了一星期,終於放行公孫勝。但他叮囑公孫說:“休被人慾所縛,誤了大事,專精從前學道之心。汝應上界天閒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個字,汝當記取,休得臨期有誤。”那八個字是“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從羅真人的話裡可知:羅真人不認同劫生辰綱取人間富貴這種人欲,羅真人也給公孫勝定了個時間框框,羅真人劇透了公孫勝天閒星的身份。

第85回,宋江伐遼時和公孫勝看望羅真人,羅真人也給宋江劇透一些內容,說宋江“一生命薄,不得全美”,還給宋江寫了八句法語。他這法語不是法國話,以羅真人的法術懂法國話也不在話下,但宋江肯定不懂西洋外語。羅真人寫的法語和五臺上方丈的偈語類似,都是預言,其內容是:“忠心者少,義氣者稀。幽燕功畢,明月虛輝。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可惜宋江還是不懂法語,被毒死在吳頭楚尾的楚州淮安。

綜上可見,羅真人就像手裡有一本《水滸傳》,對梁山好漢的前程命運瞭如指掌。公孫勝功力不夠看不透,參乎搶劫生辰綱,被羅真人留在二仙山管教修行。戴宗請公孫勝下山,羅真人則傳授公孫勝五雷天罡法,這樣公孫勝法術才能超過高廉。羅真人知道結局,為公孫勝規劃好了未來,所以公孫勝得到敕封后就離隊,放下那顆躍躍欲試的塵心,迴歸二仙山靜心修道。

阮氏三兄弟,參與劫生辰綱為的就是人間富貴。第15回,吳用說三阮撞籌時,阮小五嚮往梁山王倫他們“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阮小二說“要有人帶頭,我們也去”,阮小七說“若能受用一日,便死了開眉展眼”。

後來宋江招安,三阮當然不反對。南征方臘後,三阮只剩阮小七,他做了蓋天軍都統制。未及數月,他被以曾穿方臘黃袍為由革職。經歷戰火洗禮的阮小七,已不是當年渴望富貴的阮小七,被貶為庶民心中也還歡喜,帶著老孃回了石碣村。終點又回到起點,阮小七重拾漁網,盪舟梁山下的水泊,想起南征死去的兄弟們,他已無慾無求,就像電影《芳華》裡的劉峰。

富貴如浮雲,七星聚義智取生辰綱時他們不知道。公孫勝有得道的師傅羅真人,悟得早離得早,而阮小七經歷殘酷的戰火,也終於明白,108將裡只有他在梁山腳下安然終老,享年六十一歲。


龍久於池


公孫勝其人,會道法,曉天理,是梁 山唯一一個與眾不同之人。合夥智取生辰崗,是取官家不義之財。上山是義字為先,官逼民反之舉。在山上與眾兄弟相處日久,對宋江的政治主張己瞭然。他內心是不太贊同的。曾回師傅處就打算不來了。但出於義氣在山寨危難時,仍出手相救。但去意已決,只是選擇合適的時機罷了。所以,他在自認為合適的時機辭別眾兄弟,一心修道去了。至於三沅,頭腦就較簡單了。大秤分金,大口吃肉,端的快活。心無大志。雖和晁蓋一同上山,屬元老級人物,但晁蓋己去,大局已定。只好跟隨,。他們一時是不會離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