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是陸渾戎的後裔嗎?為什麼洛陽會有陸渾戎大墓?

井蓋屠宰廠廠長


河南人是炎黃核心居住地。至於陸渾戎則來自於今天的陝西一帶,當時有西戎數十支,史載秦霸西戎,也就是絕大部分西戎都融合進了秦人之中。而陸戎作為西戎的極少部分,怎麼到了洛陽附近山中呢?這也是秦的陰謀所致。洛陽三皇五帝以來,皆是中華文明核心之地,司馬遷說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彼時周天子所都,但秦晉達成協議,為了控制周天子,以便稱霸,秦在融合絕大部分西戎的同時,把其中一支遷到洛陽附近山區,以噁心周天子。不過天子懷德,以仁化戎,並利用秦晉楚豬猴相爭來制衡形勢。最終陸戎為楚所滅,其眾被遷至楚國之長江流域。因此,從陸戎從秦始,到楚終,跟河南人沒有毛線關係。故需糾正羶省邪風。以正視聽。


石珀天


陝西不只是犬戎的故地,除此之外,還有大戎,小戎,拔戎,驪山戎,蕩設戎,大原戎,大荔戎,陰戎,翟戎,邦戎,申戎,條戎,奔戎,北戎,允姓戎,蠻氏戎……太多戎了。整個一個戎族大樂園。這些戎族人在陝西繁衍生息,構成了陝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西安宣稱的十三古都,有一半是不入正統的胡人政權,在史學界有〞戎狄鬼方根據地,五胡亂華大本營〞的美譽。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候〞〝一笑傾國〞〝平王東遷〞等成語典故的出現,就是犬戎不可抹殺的功勞,況且據考證,陸渾戎也是陝西人的祖先,其故地或曰秦嶺與渭河之間,或曰華山與黃河之間,即使現在,秦人還有以胡為榮的心理傾向,民風也頗為野蠻,搶了桔子砍西瓜,砍了桃樹搶西瓜,惡劣事件層出不窮,〝又是西安〞甚囂頭條。

而周人呢只是商在西邑的治理代理人,這種情形猶如周封秦於陝原,說白了,都是給中國看西大門的。


盡善家族


陸渾戎是一個遷徙到洛陽附近的西北遊牧部落,他們原本在西北,被強制遷徙到洛陽附近,100多年後被晉國滅掉。 陸渾戎曾經跟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過招,而洛陽的陸渾山、陸渾關、陸渾水庫,以及湖北的安陸,都是他們留下的印記。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百度的)

有個紀錄片,陸渾戎探秘,這個應該講的挺細的。


GH1793773


說河南人是陸渾戎的後代的話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陸渾戎是洛陽部分地區居民的後裔,這件故事還是需要和當初的秦穆王聯繫起來的,當初秦穆王為了把比較難抗擊的西北部落也就是以陸渾戎,來保證自己的國土的安靜。

就強制晉國接受了陸渾戎也就是西北的遊牧民族。具體遷徙的地點就是我們所說的洛陽附近,這也是就是為什麼洛陽地區有關於這個西北的遊牧民族的遺蹟。

甚至還有陸渾戎的大墓的主要的原因,所以只是可以這樣說,陸渾戎是部分的河南人的先祖,同樣也是我們中華民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笑看流年世態


《陸渾戎尋蹤》,為我們揭開了陸渾戎神秘的面紗

關於陸渾戎,有一部央視的記錄片,專門記述,它就是《陸渾戎尋蹤》。早在東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增強自己都城周邊的實力,便與西部的戎族達到協議,允許其中比較強大的一支陸渾戎進入河洛一帶繁衍生息。在史書上,也有陸渾戎部落跟隨周天子出去平叛的記載,到戰國後期晉國攻滅了陸渾戎,至此陸渾戎部落也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洛陽依然有很多的陸渾戎遺蹟

根據現在的考古發掘,在洛陽已經相繼發現了很多的陸渾戎墓地,遊牧民族的風格也非常濃厚,儘管生活在河洛地區,但一直沒有證據表明他們已經開始廣泛農耕。陸渾戎最早生活在現在的陝西、四川、甘肅一帶,滅國後也有部分居民進入到了今天的湖北。在洛陽至今還有陸渾水庫、陸渾山、徐陽墓地等諸多遺蹟。

總之,只能說陸渾戎是民族融合中的一個插曲,如今河南有將近一億人,在中原地區也是一個民族不斷融合的過程,因此說河南人是陸渾戎後裔是無稽之談。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首先說我的答案,不是,下面論證

陸渾戎大墓的發現

2013 年以來,洛陽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市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西的順陽河兩岸,發現200餘座春秋時期的墓葬和10餘座車馬坑。目前,已發掘 5座大型墓葬、40餘座中小型墓葬,以及3座車馬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長方形豎穴土坑的墓形制,商周時期在中原地區頗為流行,戰國末年逐漸消失。從出土遺物看,出土1鼎2豆1壺陶器組合,根據《洛陽中州路》陶器分期,屬戰國早中期器物組合。盜洞內採集的銅鼎殘片所飾的夔龍紋、蟠螭紋等紋飾,具有春秋中晚期的典型特徵。出土的龍形紐夔龍紋、 蟠螭紋銅鎛鍾、銅鼎、銅壺等屬於春秋中晚期遺物。出土的六稜形骨管、骨貝、飾雲雷紋角鑣、馬 銜、銅環、銅車軫等器物,也均具有春秋時期的基本特徵。 因此,這個墓地的年代,應為春秋中晚期 。

徐陽春秋墓地出土的陶器、銅器等遺物,都具有洛陽地 區東周墓葬隨葬遺物的典型特徵。總體看來,其受東周文化影響較深。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墓地陪葬的車馬坑,與中原 地區的車馬坑存在顯著不同。卻與春 秋時期甘青地區出土的戎族陪葬習俗相同[5],明顯具有戎族 墓葬習俗的典型特徵。由上所述,我們確認,徐陽春秋墓地應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陸渾戎的墓地。

大墓考古結論和待解之謎

“徐陽墓地的發現極其重要,是中國考古史上在中原地區發現的極少數外地遷入少數民族墓 葬,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遷徙、融合提供了實證。”“徐陽墓地的發現意義重大,應為春秋戰國時期墓葬,與陸渾戎關係密切,充分證明了以洛 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在當時的中心地位。”從時間、形制、大小及分佈情況來看, 徐陽墓地不是一般的墓地,應為陸渾戎的高等級公墓。“雖然墓葬看不到任何戎族文化的痕跡,但車馬坑裡的牛羊頭蹄帶有典型的戎人特徵,而且 這支戎人已經對周文化高度認同,受周文化影響很大。”

具體而言,除繼續發掘目前正在進行發掘的大墓外,將對文獻記載的陸渾戎滅國時“餘眾奔 甘鹿”的“甘鹿”之地進行考古研究,提取車馬坑中出土的馬、牛、羊、狗骨的 DNA 進行對比 研究,探討徐陽墓地出土家畜的來源等。

此外,還將進行出土遺物的科技保護、檢測與研究,對出土的銅器或木質遺物進行除鏽、脫水等技術處理,以及成分、材質來源檢測分析,對青銅編鐘進行測音等方面研究,進而弄清陸渾戎與周人的融合過程。

陸渾戎相關文獻考證

陸渾戎是春秋時期內遷到中原腹地的一支重要的戎族部族。陸渾戎在周王畿近旁的“伊川”居 住了 110 餘年。曾經參與過列國爭霸戰爭,是著名的秦晉崤之戰的參戰方。陸渾戎活動於伊洛河流域,遺留了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遺存 。

早期文獻涉及與陸渾戎相關的地名有三:伊川、三塗山和甘鹿。三地大致勾勒出陸渾戎最主要的活動地點和區間。 公元前 638 年(周襄王十四年), 陸渾戎遷徙到伊洛河流域。《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後九年,陸渾戎自瓜州遷於伊川。”伊川,伊水之川,即伊河谷地。伊水,今伊河,洛河的支流,流經今洛陽市所轄欒川、嵩縣、汝陽、伊 川、偃師等縣市。《水經注》記載:“伊水出南 陽魯陽縣西蔓渠山。”《元和郡縣圖志·伊陽縣下》:“伊水路,在縣西南。出鸞掌山,東流。《水經》 雲:‘出南陽魯陽縣蔓渠山,東北過陸渾縣南,又東北過伊闕中,又東北入於洛。’”《伊闕縣下》 又云:“伊水,西自陸渾縣界流入。《左傳》‘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是也。”清乾隆《嵩縣誌》,卷八《山川志》記載:“伊水,蔓渠之山伊水出焉。由盧氏欒川至郭落山入嵩境,東北經潭頭、湯下出三塗口,過縣城,南至陸渾,又東北至古城寨出境(二百三十里)。又東北過龍門會於洛。”《左傳》和《後漢書·西羌傳》均泛言遷於伊川,但並不確指伊川的何地。春 秋時期伊闕(龍門)以北是周天子的領地,此伊川當指伊闕以南的廣大區域。

伊闕以南伏牛山以北的區域,原是晉國的領地。《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述了晉國大臣範宣子與陸渾戎首領姜戎子的一段對話,對話詳細描繪了陸渾戎遷徙的整個過程。其中說道,秦人貪圖土地,驅逐原居住在瓜州姜戎氏(陸渾戎)的祖先吾離。姜戎氏的祖先吾離“被苫蓋,蒙荊棘”前 來歸附晉國。晉惠公賜給姜戎氏“南鄙之田”,姜戎感恩戴德,成為晉國不侵犯不背叛的臣子。此晉國的“南鄙之田”就是陸渾戎所居的伊川之地。“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這是一片蠻荒之地。“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遷居時的生活環境的艱辛程度可見一斑。

公元前 525 年 ( 周景王二十年 ) 秋,晉國出兵剿滅陸渾戎。《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晉侯使屠蒯如周,請有事於雒與三塗。......九月丁卯,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於雒。陸渾人弗知,師從之。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周大獲。”晉滅陸渾,謊稱“有事於三塗”,遣使如周,向周天子借道。“三塗”即三塗山,河洛地區歷史名山。《周書》所謂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南望過於三塗,北瞻望於有河”是也。《水經注》:“伊水歷崖口,山峽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徑其下,歷峽北流,即古三塗山也。杜預《釋地》曰:山在縣南。闞《十三州志》雲:山在東南。今是山在陸渾故城 東南八十許裡。”《水經注》所記古三塗山,其相對位置在七谷水上游,七谷水今高都川。《元和郡縣圖志·陸渾縣下》:“三塗山,在縣西南 50 裡。《左傳》曰:‘四嶽、三塗、陽城、大室,九州之險。’”唐陸渾縣治在伏流城,約今嵩縣 田湖鄉陸渾村,三塗山則在唐伏流城西南 50 裡。清康熙《嵩縣誌》記載:“今縣西十里山上有三塗 山神祠,俗呼為‘崖口’,又曰‘水門’雲。” 三塗山兩側為伊水第一道峽谷,名叫崖口,又稱水門。諸文獻記載與今對照,三塗山今嵩縣縣城 西南何村鄉西南山是也。

早期文獻不能提供關於陸渾戎活動範圍的準確信息,文獻中“伊川”一詞較為寬泛,我們難盡其意。陸渾之戎僅指的是姜姓之戎,不包括了允姓之戎、陰戎等,故此陸渾之戎的活動區域 或者居地,不應包括允姓之戎和陰戎生活的晉國河南山北之地,即所謂的陰地。陸渾的居地僅僅 侷限於“伊水之川”,即伊闕以南的伊河流域的廣大區間。伊河流域在同一時期還分佈著伊洛之戎和蠻氏,他們構建有泉、皋和蠻城等戎邑。這些戎族佔據了伊水流域的東部、東北部和東南部。陸渾之戎的居地當處於伊水流域的西部。推測其範圍大致在伊闕、鹿蹄山以南,伏牛山山以北,熊耳山以東,伊河河谷以西這樣一個區間裡。古代的涓水流域為其活動的中心地帶,這 裡很有可能存在著大型的中心聚落遺址。兩漢設 置陸渾縣,其管轄範圍大致延續上述範圍,同時建治城於涓水流域。至遲南北朝時期開始,陸渾 縣治開始向自然條件更為優越的伊河谷地遷徙,陸渾故地的概念也隨之遷徙。東魏武定二年築南陸 渾治城伏流城,以及隋唐陸渾縣移治所於伏流城,對陸渾故地觀念的影響深遠。這種影響延續 到明清乃至今日對於陸渾故地的判定。

陸渾戎的去向

前文有提到陸渾族的民眾逃奔甘國。《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晉侯使屠蒯如周,請有事於雒與三塗。⋯⋯遂滅陸渾,數之以 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雒”,雒水,今名 洛河。“三塗”指三塗山,在今河南嵩縣西南。“甘鹿”即甘 水與鹿蹄山的簡稱,在今洛陽市宜陽縣東南。因陸渾戎與甘 國地望相鄰,關係友好,故陸渾族的民眾便在亡國時逃奔到 甘國安身。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德陽地區也有女幾山與洛水。《山海經·中次九經》載:“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漢書·地理志·廣漢郡》雒縣注云:“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水經注·江水》說:江水“又東過江陽縣南,雒水從三危山廣魏〔漢〕雒縣南注之。” 《文選·郭璞〈江賦〉》載:“惟岷山之導江,初發乎濫觴, 聿經始於洛沫,攏萬川乎巴梁。”李善注:“《漢書·廣漢郡》 雒縣有漳山,雒水所出,入湔。雒與洛通。”郝懿行《山海經·中次八經》疏:“案左思《蜀都賦》‘浸以錦洛’即此水。 劉逵注以為上雒桐柏山之雒水,誤矣。此雒在四川入江,李冰之所導也。”這座位於今四川什方市西北的章山亦名“女幾山”,以及源於章山流經廣漢市至金堂縣會合湔水而流入 沱江的洛水(俗名鴨子河),皆因春秋時期陸渾戎遷居四川廣漢地區後,將洛陽的女幾山和洛水的名號也帶到那裡的緣故。

結語:從伊川徐陽陸渾墓地的重要發現,可以得出四點基本認識:

一、公元前 638 年,秦國和晉國脅迫陸渾戎部族, 從今甘肅敦煌地區遷到今嵩縣、伊川境內的伊河流域,主要活動於三塗山地區。

二、洛陽伊川徐陽墓地的重要發現,揭 開了春秋時陸渾戎的神秘面紗。這些墓葬以及車馬坑出土的大量遺物,既有濃郁的中原地區東周文化特徵,又體現著典 型的西北戎族特徵,正反映出陸渾戎國族在當時特定環境的生存狀況。

三、陸渾戎主要分為允姓和姜姓兩支部族,他們既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居住。一支居住在今嵩縣東南的田湖鎮,一支居住在今伊川徐陽附近。伊川徐陽的春秋墓地,有可能就是姜姓陸渾戎的貴族墓地。

四、公元前606年楚莊 王以討伐陸渾戎為名而發生的“問鼎”事件,以及公元前525年秋晉國出兵剿滅陸渾戎和陸渾戎南遷居四川廣漢地區,均與伊川徐陽發現的陸渾戎墓地有關。

陸渾戎已經遷走,所以現在的河南人與陸渾戎無關


長門文軒


秦國大老遠從陝甘邊境把西戎一個分支趕到東周附近的現嵩縣陸渾水庫附近,也不知道是噁心當時你們秦晉之好的晉國,還是想跟滅西周一樣,來個借刀殺人把東周滅了,最後還是晉國給力把陸渾戎給消滅了,秦從開始給周王養馬時候就起了滅周之心。


摟你伯


陸渾戎源於陝西一帶,屬於眾多陝西犬戎中的其中一隻!秦朝時被驪山戎,犬戎壓迫,秦國使用政治手段把部分陸渾戎趕往中原一帶!還有大部分留在陝西!遷往中原的陸渾戎後來跟楚國有軍事合作!秦國惱羞成怒派軍隊全殲了中原一帶的陸渾戎!留在陝西的陸渾戎,和陝西的大戎,小戎,犬戎,拔戎,驪山戎,蕩設戎,大原戎,大荔戎,陰戎,翟戎,邦戎,申戎,條戎奔戎,北戎,允姓戎,蠻氏戎這些構成了陝西人的祖先!



西胡狗肉


洛陽附近的陸渾戎來自於今天的陝西西安一帶,當時有西戎數十支,史載秦霸西戎。


人間不老仙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別有用心。嵩縣地區是大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廣為流傳,陸渾戎只是東遷的一個小部落而已。這隻能說明河洛文化的包容性,才會有後來的我華夏文明的璀璨光輝。不明白總有一小部分亂我華夏之心不死者,總是來挑起這種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