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生活中,我們常用“一問三不知”來形容那些不瞭解情況或不負責任的人。然而,“一問三不知”到底指哪“三不知”呢?是貶義還是褒義?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一問三不知

此語句出自古代春秋末期魯國人左名明的《左傳》:“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時,會在瞭解了整個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局後,再最後決定怎麼辦。現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用兵呢?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春秋左傳

可見,《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是指對情況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三階段都不知道。

一、典故

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荀寅

兩軍對壘之際,有個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晉國貴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後一人,又作荀寅。彼時,其投奔在齊。)的人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聽了大怒,罵道:“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幹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

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的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

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二、含義演變

《左傳》中所說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而在漢文帝時,有個一問三不知的丞相周勃,竟讓人覺得很贊。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漢文帝

有一次上朝,漢文帝突然問右丞相周勃:“丞相,去年一年,全天下有多少宗決斷的案子?”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周勃

“不知道。臣知罪。”周勃萬分抱歉地說。

“那,去年一年,國庫的收支平衡嗎?”

“不知道。臣知罪。”周勃羞愧得汗流浹背。

漢文帝有點不耐煩了。他接著問左丞相陳平同樣的問題。

陳平乾脆利落地回答道:“臣也不知道。這些事都有負責的人。”

“誰是負責的人?”漢文帝問。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陳平

“決斷刑獄,陛下可以問廷尉;錢穀收支,陛下可以問治粟內史。”

“這些事情各有主管者,那麼你們做丞相的是來幹嘛的?”皇帝突然來這麼一問,估計是誰都要汗流浹背了。

而陳平依然不慌不忙地說:“丞相上輔佐天子,順天地四時而頒佈政令;下安撫百官,親近百姓,使政令通行。這才是我們丞相的職責。”

陳平的潛臺詞是:記住案件數字、收支數字這些具體的事情,我們丞相是不屑於管的;我們和皇帝一樣,乾的都是動腦子、想政策的大事。

可見,古時的丞相就如同高級管理者,他的職責在於“抓大放小”,只管戰略而不管戰術。過分關心具體事務,只會讓自己疲於奔命,還搶了下層管理者該做的事情,是效率低下的體現。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二刻拍案驚奇》

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三說道: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在做道理。

此處的“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金瓶梅》

《金瓶梅》十三回裡有:那西門慶三不知正進門,兩個撞了個滿懷。

可見,“三不知”還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定情人》

清代無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寫道:小姐一見彩雲,就問她,我剛與若霞說的幾句話,怎就三不知不見了你,你到哪裡去了這半晌?

鄧拓是當代傑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鄧拓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

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

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後來,“三不知”從最初的始、中、終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丁肇中

丁肇中是美籍華裔科學家,1967年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榮獲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無疑,他無愧於大科學家的稱號。但丁肇中在接受記者採訪和大學演講回答同學提問時,竟然“一問三不知”。

2002年9月16日,丁肇中在上海交通大學亮相,上午10點演講《反物質和物質組成的宇宙》。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他用四個親身經歷的科研故事貫穿演講,將深奧玄妙的物理學,用幽默、深入淺出的話語化解成聽眾的陣陣笑聲。報告後的自由提問中,丁肇中接連回答了三個“不知道”。

有同學問正反物質世界會發生什麼具體狀況,丁肇中馬上回答:“不知道,因為沒有人做過實驗。雖然對於這個問題有多種假設,但是不做實驗任何答案都可能是對的。”

有同學提問:“數字有正數、負數和零,那麼物質是否也存在正、反物質之外的第三種狀態呢?”丁肇中毫不猶豫回答:“我不知道。”

第三個問題是有關反物質世界的具體存在狀態。丁肇中回答說:“我們只知道反物質的存在遠在我們的銀河系統之外,只知道我們的銀河系統沒有反物質。至於其他的銀河系統中是否有反物質,我不知道。”

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學家“一問三不知”,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然而,他的“不知道”卻給我們留下一個珍貴的啟示:一輩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據丁肇中自己說,他100%的時間都在實驗室度過,只做實驗。跟他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丁肇中的唯一要求是隻談論與物理有關的內容,其他事情他都不瞭解。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萊特兄弟


心無旁騖,聚精會神,一輩子用心做好一件事,是一種多麼可貴的精神!萊特兄弟為了讓飛機能離開地面,一輩子都沒有結婚。他們幽默地說:“我們沒有時間既照顧飛機,又照顧妻子,一生只能幹好一件事。”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吳大觀


“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以其畢生的信念和精力,將一顆赤誠的“中國心”永遠鐫刻在祖國的萬里長空。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自從投身發動機事業之後,一天也沒有改變努力的方向。不研製出自己的發動機,死不瞑目!”這種堅忍和執著,是滴水穿石的意志,是百折不撓的勇氣。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錢學森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袁隆平


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創始人王選,我國醫學外科界公認的“寶刀”裘法祖等等,許多科學巨匠,無不傾其所有,畢其精力,“用心做好一件事”。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了兩個字:用心。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王選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是貶義還是褒義?

裘法祖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志向遠大、堅韌不拔,看名利淡如水,視事業重如山,紮紮實實幹工作,默默無聞作貢獻,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現在,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對工作有些人總是推三阻四的,出了問題就‘一問三不知’。”這裡的“三不知”是指某些人裝糊塗,假裝不知道,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所以,“一問三不知”既含貶義也含褒義,在感情色彩上是褒義詞,在語法用法上含貶義。

三、帶來的啟示

“一問三不知”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考慮問題、做事情必須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能催促下定論、做決定,同時我們在遇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難之時,要注意反思是什麼地方還沒做到位,還有什麼地方自己是“無知”的。

所以,我們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最終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張丁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